<p class="ql-block">孔圣人说过:“小人喻于利。大人喻于义”。俗话说:“无利不起早”。 冯卫东做的事,反其道而行之。他做事媳妇和家人不理解,众人也不理解,他出版刊物往里搭钱,到底图个什么? 早在2005年时,创意人张雷雷创办了巜国际实业家》这本刊物。他知道冯卫东喜欢写作且上瘾。他找到冯卫东合编这本刊物。由冯卫东担任主编,他媳妇李淑敏为编辑,冯的照片可以上封面。冯受宠若惊,兴奋不已,激情满怀。当主编,上封面对冯卫东来说,可谓有生以来破天荒第一次。冯的父亲是木匠。他自己从北大荒回北京后,也当过两年木匠,后来当脱产干部坐办公室了。写作只是业余爱好。当主编上封面真是一种提升,一种跨越,一种直冲云天的飞升,可谓一步蹬天。该刊物虽然是民营企业,不是国字头刊物,虽然是香港的刊号,但是,对老冯来说,仍然有一种神圣感,仍然充满信心,豪情满怀。</p> <p class="ql-block">他深知自己什么斤量,无非是北大荒知青,退休老头,布衣草民。虽在“鲁迅文学院”学习过,但并非正式文凭。国字头的巜当代》《收获》等大型刊物,您老冯恐怕削尖脑袋也别想钻进去。民营刊物,香港刊号可以使老冯实观文学梦,实现理想和目标,既满足精神的需要,又能在文坛露出头角,又能在文友中牛逼,显摆自己。冯卫东青年时暗恋上了文学写作,文学这神奇的姑娘也许压根儿没看上他,他只是单相思。他嗜书如命嗜写作如命。在北大荒在新建连队在土坯房内在油灯下,他偷看《苦菜花》,那书当年正受批判。 世界文学,外国文学,他博览群书,博闻强记。雨果,福楼拜,莫泊桑,契克夫,斯汤达,高尔基,托尔斯泰,他聊起来若悬河,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中文系毕业的大学生,未必比他读的书多。他摘录名人名著名言十几大本。歇后语十几天本。其谈笑中自称:“赖蛤蟆吃碗碴子,满肚子名瓷(名词)。 冯卫东是文道上不入流的老兵。1984,1985年曾为刘绍棠写传。后来先后写过浩然,邓友梅,写过画家韩美林,陈少梅的儿子陈小梅,穆永瑞,文毓珣等。写过几十篇人物专访。在《当代》,《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过文章。</p> <p class="ql-block">2005年他56岁,正是年付力强时,感谢单位让他提前退休。他可以全力以赴写作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可以说走就走,到各地旅游,可以获得更多的自由。 编写巜国际实业家》知青作家版,他简直像打了鸡血,在兴奋与激情中,他废寝忘食。此栏目的文章几乎都是他用实名或笔名写的。有诗人李国栋,书法家高亚立,知青楷模于世阁,银行家张志国,有央视农村频道刘育麟,有北京朝阳报主编孙帅。 2005年时,在冯卫东所认识的记者圈内的人,有些人以记者的身份,理直气壮向被采访的人张嘴要礼物。记者是“兄冕皇帝”。谁也不愿得罪记者。笔杆子文权可以决定一个人一个企业的生死友亡。例如有人反应某酒厂酒瓶中发现苍蝇,记者采访厂长,厂长要好吃好喝招待,还要送礼品红包。招待不好礼不到位没有红包,报上一发表,酒厂倒闭。 有的记者吃,拿,卡,要,己成习惯了,此为潜规则。采访人物,传主要付费用,送红包,是已成为约定俗成的规矩。 冯卫东采访过多少少个人物,从来不张嘴要礼物和红包。有时传主问:“要交多少钱?”冯回答“免费,我义务劳动”。对方非常敬重他,对他另眼相看,赞美他的人品。古诗云:“君子无求品自高”。 冯卫东精神上享受了被敬重,被赞美,被推崇的美好滋味。享受了当主编上封面的滋味。到2005年,他己出版8本书。</p> <p class="ql-block">他认为:读书著书滋味长。他对文友说、沒出过书,不知出书的滋味。沒生过孩子,不知生孩子的滋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