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高平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据统计有1574处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7处不可移动文物,古建筑数量多、密度大,尤其是保存了许多宋、元、金时期的古建筑,可以说是“村村有古建,乡乡有文物”,被誉为“中国古建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截止目前,高平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是当前中国拥有国保单位数量比较多的县(县级市)之一。(网络资料)</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0px;">7、崇明寺·古建一绝——神奇的断梁</b></p> <p class="ql-block">崇明寺最值得看的是中佛殿巧夺天工的千年“断梁”构造。它是古代当地工匠师因材设计,小材大用的创举,在建筑史上具有极高的实践意义。</p> <p class="ql-block">简介</p><p class="ql-block">崇明寺位于高平市河西镇郭家庄村圣佛山东麓,该寺创建于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现存建筑有山门、中佛殿、后殿、钟鼓楼及东西配殿、两庑等。历代屡有修葺。中佛殿为宋代早期建筑,据寺内现存宋淳化二年(991)碑文记载,该殿创建于宋《营造法式》颁行之前的北宋开宝四年(971年),是该寺之精华,也是高平市现存最早的古建筑。后殿为明代建筑,其余建筑为清代遗物。</p><p class="ql-block">注:开宝是北宋创始人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公元968年至976年)。创建年号明确它是宋代早期的建筑,现在很罕见。</p> <p class="ql-block">崇明寺山门。一块用裸木板拼成且退色发黄的门楣上,隐约可见“崇明寺”几个字。门檐两端被风化的木雕,仍可展示出其往日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进入山门就看到斗栱巨大、出檐深远、如大鹏展翅、昂头傲立的中佛殿。它位于大院的中心,把寺院分为前后两个院落。</p> <p class="ql-block">北宋碑刻——《敕赐崇明之寺》碑</p><p class="ql-block">它立于崇明寺前殿台基之上。碑阴记录“伏以当寺始自开宝之初”,从中可证明崇明寺的创建始年。(图片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中佛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九脊顶,筒板布瓦盖顶,上饰琉璃吻兽。该殿在许多地方沿袭唐制,柱头无普柏枋。斗栱七铺作,双抄双下昂,昂为批竹式,昂尾压在四椽袱下方。补间斗栱五铺作,双抄偷心造,下部无栌斗和直斗与唐代建筑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一致。它在建筑的结构和功能上有独特一绝的设计“断樑”,从而创建了罕见的北宋初年巨构——中佛殿。</p><p class="ql-block">注:昂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斗拱中的一种重要特殊构件,《营造法式》中称之为飞昂,其名有五,一曰㰇(杉),二曰飞昂,三曰英昂,四曰斜角,五曰下昂。</p> <p class="ql-block">中佛殿顶有光彩耀眼的琉璃脊饰,造型独特,色彩艳丽。</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殿内转角辅作</p><p class="ql-block">注:斗栱,汉代称为“栾”,宋代称为“辅作”,明清称为“科”或者“斗栱”,是中国传统建筑构件中视觉特色最鲜明、功能最独特的大木作构件,还是中国古典官式建筑屋面巨大出檐的根本所在。因此,称它为东亚大木构建筑体系中集技术、审美于一体的瑰宝也不为过。(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殿内柱头辅作</p> <p class="ql-block">斗栱承重结构(图片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雄壮有力</p> <p class="ql-block">中佛殿巧夺天工的千年“断梁”构造。</p><p class="ql-block">断梁是用两根直径、长短相等的短梁对接而成,“断梁”正中缝下,用一根不太大的顺袱来承托,两端架于前后檐柱斗栱后尾上,并将尾盖重力平衡到前后檐柱之上。这一建筑特点是古代匠师因材设计:小材大用的独特创举。这一建筑特点,是我国古代建筑匠师经典智慧和技艺的所在,堪称一绝。</p> <p class="ql-block">大殿西南转角辅作</p> <p class="ql-block">大殿南檐辅作</p> <p class="ql-block">大殿东南转角辅作</p> <p class="ql-block">窗台下的石雕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崇明寺后殿是面阔五间,进深六椽的悬山顶建筑,柱头用了宽大的普柏方,柱头铺作双假昂,补间铺作双抄,当心间用斜栱。根据柱头题记,后殿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p> <p class="ql-block">后殿屋脊正中的琉璃吻兽</p> <p class="ql-block">屋顶梁架结构。</p> <p class="ql-block">细看大殿的这几根横梁木粗细渐变且不圆滑,略带弯曲,感觉类似元代的建筑风格。网络上有人称其为元代大殿。</p> <p class="ql-block">带着自然缺缺陷的梁柱。</p> <p class="ql-block">梁柱上的彩绘</p> <p class="ql-block">明代的斗栱纤细秀美。</p> <p class="ql-block">后殿外柱础上精雕细琢的石刻。</p> <p class="ql-block">后殿两侧的钟鼓楼,为清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寺院侧门上的楼阁,也有不失华美的砖雕装饰。</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宋代建筑特征</p><p class="ql-block">宋太祖赵匡胤打下江山后,注重休养生息,重文轻武,使宋代的科学技术及文学艺术发展达到空前的水平,建筑学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有建筑专著《宋式营造》成为规范修房盖屋的标准。</p><p class="ql-block">这时宋代建筑相较唐代规模变小了,没有了唐代建筑的恢弘气势,代之以是细节处理的精致。宋代建筑已使用砖石,呈现半木半砖的结构,如窗台下用砖,窗台上用木料。这时的斗栱也变多了,变小了,并且不似唐代建筑斗拱起支撑作用,而是起装饰作用。木雕应用较广,且精致,如雕一朵花要用数种颜色。窗户也多断层处理,风格多样,不似唐代窗户单一的四方直楞竖栏格式。</p><p class="ql-block">宋代建筑还有一个特色,就是飞檐挑角,虽然屋檐较唐建变得短窄了,但檐角伸展后高高挑起,像是一只飞翔的鸟。屋坡倾斜度也变大。屋顶多为歇山顶或悬山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8、开化寺——大雄宝殿壁画,我国现存唯一的北宋佛寺壁画</b></p> <p class="ql-block">开化寺壁画,是全国现存唯一的、也是我国最早的北宋佛寺壁画,其厚重的历史价值和精湛的艺术价值令人惊叹。</p> <p class="ql-block">简介</p><p class="ql-block">开化寺位于陈区镇中部的舍利山腰,距高平市区约17公里,创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名清凉寺,北宋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宋仁宗下诏,赐原“清凉寺”改为“开化禅院”。</p><p class="ql-block">寺院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寺前为两层楼阁式的山门(大悲阁),山门两侧为钟鼓二楼。入山门正中为大雄宝殿,两侧为廊房,后院主殿为演法堂,东侧为三士殿,西侧为地藏殿,院东隅为观音阁,整个建筑规整对称。是一座集宋、金、元、明、清五代的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被列为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好气派的山门——大悲阁,左右两侧分立钟楼、鼓楼。(明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鼓楼</p> <p class="ql-block">开化寺内现存最早建筑为大雄宝殿,创建于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其建筑规制和建造艺术,代表了北宋早期建筑的最高水准。</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平面接近正方形,歇山顶,当心间前后檐柱均为方形截面的石柱,柱上设阑额、普柏枋,柱头施单杪单下昂五铺作斗栱,无补间铺作,仅于补间位置的柱头方上隐刻栱形,并以散斗隔垫。其构架反映了典型的北宋风格。</p> <p class="ql-block">殿内梁架</p> <p class="ql-block">大殿北门</p> <p class="ql-block">殿内壁东、北、西三面共绘有96平方米的宋代壁画。壁画之精美,色彩之艳丽,内涵之丰富,技艺之精湛,在全国古建筑中实属孤例。该壁画早于永乐宫壁画,堪称国之瑰宝。</p> <p class="ql-block">殿内壁画绘制于北宋元祐七年至绍圣三年(1092~1096)。据寺内“泽州舍利山开化寺修功德记”碑刻的记载,以及将壁画图像与佛经对比,西壁与北壁西部绘《大方便报恩经变图》,东壁与北壁东部绘《华严经变说法图》。这应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寺观殿堂壁画,在佛教美术史的地位不可低估。</p> <p class="ql-block">据碑文和画面题榜记载,壁画与梁坊彩绘同为同期作品。壁画内容多为佛本生故事,佛经故事以及当时世俗生活的写照。通过这些故事来宣扬因果报应等佛教伦理,均寓有惩恶扬善的劝世意义。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内容展载广而繁复,忍辱施舍、仁智信义、孝友善德、闻法持戒为其主展点。整个画面构图严谨,笔力遒劲流畅,为研究宋代绘画提供了宝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大殿梁、枋、斗栱、栱眼壁等位置的彩绘是稀有之作,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宋代彩绘,虽已年久剥蚀,仍有许多图案保存相对完整。如有古钱纹、海石榴、龙牙、蕙草等图案,多以黑、红、白三色描绘外缘道,身内采用红绿青三色叠晕,纹样细致生动,可与《营造法式》之“彩画作”相映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壁壁画为佛教故事,用连环画形式绘成,残损严重,部分经后人补绘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壁壁画大体分为三组,构图形式也大体相同。中间一组为说法图,南面及北面一组是佛经故事。</p> <p class="ql-block">前院东配殿前檐支柱。元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西配殿为明清时期建筑。</p> <p class="ql-block">后院主殿为演法堂,东侧为三大士殿,西侧为地藏殿。均为明清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院东隅金代观音阁,建在石砌筑的台基上,过去石台下应有泉眼,面阔三间,进深五椽,悬山顶。</p> <p class="ql-block">观音阁中残留的壁画痕迹。真可惜!</p> <p class="ql-block">观音阁前石栏上精美有趣的雕刻。</p> <p class="ql-block">这是母子二狮。</p> <p class="ql-block">原来是母子三狮。</p> <p class="ql-block">二狮相斗难解难分。</p> <p class="ql-block">古老石台下生机勃勃。这里大概就是说的泉眼吧。</p> <p class="ql-block">开化寺位于舍利山腰,就近可攀爬石阶而上,也可循步道从后山绕道而上。</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1、————高平开化寺壁画《清凉图》</p> <p class="ql-block">中国美术学院于2017年开始开化寺壁画数据采集与研究工作,研究成果概要如下:</p><p class="ql-block">开化寺的前身为清凉寺,清凉寺创建于唐昭宗时期(公元889年至五代后梁时期907年“上党重围”的期间),为“五唐时期”的名山古刹。开化寺至元代明宗全顺年(公元1330年)更名为“开化禅院”,明代后又仍然称之开化寺。</p><p class="ql-block">据《泽州舍利山开化寺修功德记》碑的记载,开化寺壁画的内容为:西序曰:《大方便佛报恩经》、扆壁(西)曰:《观世音普萨普门品》;东序曰:《大方广佛华严经》、扆壁(东)曰:《观弥勒普菩萨上生率兜天经》。壁画分别由两组画师完成,西序、扆壁(西)为郭发等人绘制。东序、扆壁(东)由正大然等人完成。开化寺壁画为宋哲宗时期成熟绘画的精品典范,是中国画“丹青绘”极为重要的代作,该作品一直没有名字,2019年王赞院长将开化寺壁画命名为《清凉兰若图》,现名为《清凉图》,两个名称均可使用。《清凉图》更直接显示开化寺的前业今生。</p><p class="ql-block">张泽端绘制《清明上河图》的时间略晚于开化寺《清凉图》,同为北宋时期作品。《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反映市井生活的画卷,生动地再现了近一千年中国宋代都城汴梁早春的历史风俗,而《清凉图》表现了王公府邸内的佛事场景,同样是近千年来中国社会生活的缩影。这两幅作品都是宏大的叙事性作品,绘画的技艺上包括视觉观赏、线性表达、动静呼应关系、精神内涵等的表现都十分高超,可以说将中国绘画推向了世界绘画艺术的高峰,而《清凉图》更是中国一幅空前绝后的宋代寺观壁画。</p><p class="ql-block"> 王赞</p><p class="ql-block">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p> <p class="ql-block">注:扆</p><p class="ql-block">读音:yǐ</p><p class="ql-block">释义:在此文中为:古代宫殿内门和窗之间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2、《清凉图》壁画,虽为佛教题材,但其中有大量篇幅用來描绘北宋时期的民俗活动和生活场景。<span style="font-size:18px;">壁画中用了大量的青绿色作为基础用色,看上去淡雅又充满了冲动力。从壁画中看到《清明上河图》中民俗活动的场景,也看到《千里山河图》中青绿色彩的应用。这些壁画比《清明上河图》(公元1104年)早7年、比《千里江山图》(公元1118年)早16年绘出。画家虽是仿照经意作画,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它</span>是绝无仅有的艺术珍品,其厚重的历史价值和精湛的艺术价值令人惊叹。</p><p class="ql-block">(大部分资料源自网络摘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