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ed2308">回望同济在赣州</font></b></div><b> 昨天应母校赣州一中和同济大学校史馆馆长章华明教授邀请参加同济大学、赣州一中、赣州市档案馆、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联合举办“抗战时期同济大学赣州办学历史研究座谈会”,会上章华明老师携七名同济师生与会。赣州市人大、赣州市档案馆、赣州一中、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同济大学赣州校友会、市教育局高招办等单位有关人员参加。居土与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刘长龄、万邵文、毕兆琪、周树吾、刘兆斌一行五人参会。<br> 会上章华明老师将数次到赣州调研“抗战时期同济大学赣州办学历史”有关情况做了专题介绍,与会人员做了交流讨论。章老师代表同济校史馆向赣州市档案馆、赣州一中、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同济赣州校友会分别赠送了《同济大学史》(第一卷1907-1949)《图说同济》两书。居土代表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赠送同济两册《丹崖悠悠》(里面收录有同济师生游通天岩石刻碑资料)和赣州书签。树吾赠送了一本自己的收藏品资料辑。居土曾给章馆长调研提供过一些线索,并帮助联系过市档案馆等。树吾在会上提到两份有关同济当年在赣州的资料(其一是同济大学给赣州的感谢信,其二是1938年7月7日赣州纪念“7.7事变”文艺演出节目单,上面有同济大学的节目)。<br> 参加这次座谈会使居土对抗战时期同济南迁赣州办学的历史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br> 1937年“7.7事变”之后,日本在上海又制造了“8.13事变”,8月28、29日同济被日本飞机轰炸,学校遭受巨大破坏。在此之后,同济校长翁之龙开始组织同济外迁。先迁至吴淞,后迁至租界,再迁至金华,10月20日同济在金华复课。由于日军不断轰炸金华。1937年11月12日同济决定迁往赣州。经南昌、吉安、又经泰和沿溪渡口过河,历经20多天到达赣州。其后同济医学部到达吉安,并在吉安停留,其中医学院低年级部分后来也迁往赣州。同济校总部设在镇台衙门旧址(今赣州公园一带),学生宿舍设在武庙(今文庙里),德籍教师住在如今南京路赣州公园对面一带,其余教师散布住在市区各处。同济于1938年1月底在赣州正式开学,至1938年7月,完成整个学期教学。后因九江危急,同济再次决定迁至广西贺州八步,在八步稍做停留。1938年冬,又迁至昆明。到1938年冬才完成仪器设备等搬离赣州的工作。在昆明办学两年后,1940年9月同济决定再次迁至宜宾李庄,从当年10月开始搬迁,直到1942年方完成搬迁至李庄。同济在李庄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方重返上海,结束南迁历史。<br> 同济在赣州完成一个学期的办学,到完全搬离赣州,时间跨度近一年时间。当年同济在赣州期间,有教师73人,其中中国教授24人、德籍教授13人。同济当年在赣州有大学部、高职部、附中部。其中大学部学生455人、高职部167人,附中部100余人。当年同济与省赣中(即赣州一中)联合办学,师资互用。同济在赣州办学时,校长是翁之龙,主持校务工作的是秘书章张直、教务长薛祉铺、总务长陆振邦,后期总务负责人是丁基实。工学院院长是测绘教授叶雪安、理学院院长是化学教授王葆仁。由于德国处于二战,德国要求减少在中国的德籍教授,于是当年下半年大部分德籍教授从赣州返回德国,而史图博、柯勒(Koller)等少数德籍教授继续留任同济。当年德籍教授常常在赣州峰山避暑,峰山有一片洋房别墅,号称“鬼子楼”,曾住过一些传教士和同济德籍教授等外国人,目前建筑被毁,但遗迹仍然可寻,居土曾去考察过此地,见到有些建筑石料构件还散落在此地。这次兆斌领着章老师等前去看过遗址。<br> 当年同济在赣州,成为赣州的主要文化力量之一。同济在赣州开办了医院,举办了很多文化活动,宣传抗日。从树吾提供的资料看,当年“7.7事变”纪念晚会上,同济话剧团与19中学话剧团演出的节目有《放下你的鞭子》《民族万岁》《黄浦江上》。更多是学生组织过许多面向市民的抗战宣讲活动。<br> 居土在会上也谈及与同济的一些渊源。居土学测绘出身,中国测绘学科的三位开创者夏坚白院士(曾任同济大学校长)、陈永龄院士、王之卓院士(国家科技大奖获得者李德伦院士的导师)都是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留学回国且在同济任教过。陈永龄院士曾是华南工学院院长,居土的两位老师刘发怡、尹才瑞是其在华南工学院任教时教过的学生,所以居土是陈永龄院士学生的学生。居土的两位大学同班同学姚琪、范之望,他们与同济有过密切关系,目前仍然生活工作在德国。姚琪曾是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的学生支部书记,与德国歌德语言培训中心老师非常熟。而范之望曾经就读柏林工业大学,且在此校任教过,是夏坚白、陈永龄院士、王之卓三位院士的校友。范之望曾经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与王之卓教授见过面,有过交流。<br> 居土曾去过同济三次,有次开会与同济测绘教授顾孝烈聊到赣州,顾教授说起李国豪校长等在赣州的经历。李国豪曾在郁孤台街区住过。也听过樊功瑜教授(全国高校通用教材《高等数学》樊映川教授的女儿)说过同济老教授们在赣州的经历。<br> 抗战期间,赣州是全国著名的几个“大后方”之一,这些地方包括:当年国民政府陪都重庆、西南联大所在的昆明、宜宾李庄、桂林,再就是赣州了。赣州是全国抗战文化的几个主要高地之一。<br> 赣州因为前有同济迁赣办学,后有“太子”小蒋主政的原因,一时成为著名的文化圣地。当年曹聚仁总编辑的赣州《正气日报》成为全国性大报,当时赣州集聚了许多文化名人在此学习、工作。<br> 我们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一直致力于挖掘这段历史,曾于2020年6月布展了“李政道博士在赣州”纪念馆,居土为此写过展览序言。美国时间本月4日凌晨2点多李政道博士逝世,引起世人高度关注李政道博士,可是很少人知道李政道对物理学的兴趣,是在赣州就读“赣州联中”(由嘉兴秀洲中学等17所中学联合办学)时产生的,而且他所在的“赣州联中”涌现出许多杰出人才。<br> 赣州本土作家、前文联副主席钟东林老师曾经于2020年主编出版过一套《赣州抗战文丛》。当时钟老师也曾邀请居土加盟,因居土非文史专业人士,也因为手上有自己事在做,所以无法加入此事。东林老师曾将文丛初稿给居土看过,居土曾向其提议应该打出“中华民族14年抗战的号角从赣州吹响”这个标题,叫响这句口号,得到东林老师认可。<br> 从东林老师这套丛书中,我们可见当时郭大力、姚名达、曹聚仁、李政道、高行健、雷洁琼、刘英、路易.艾黎、陈嘉庚、钱钟书、胡风与梅志夫妇、谢远涵、张乐平、荒烟、黄永玉及张梅溪夫妇、赵延年、潘玉良、胡献雅、彭友善、何士德(《新四军军歌》作曲)、童芷苓、童寿苓、李万春、胡先骕、陈隆恪及陈小父女、王西彦、谷斯范、雷石榆、李白凤、叶以群、殷梦萍、包白痕、徐风、洛汀、朱鸣岗、艾雯、李朝暾、招鉴芬、杨隆生、余白墅、陆志痒、倪贻德、梁永泰、梁书、吴忠翰、曾兆芹、陈庭诗、钟炳麟、钟炳芳、刘雨叔、程懋筠、金重民、薛奇逢、李嘉禄、刘天浪、周大风、谷剑尘、徐廷敏、裘宗恕、曾也鲁、吴荻舟、殷振家、王澧泉、史进、潘予、董心铭、刘筱衡、郑亦秋、刘奎英、贝凡、真龄童、陈白吹、高理文、魏晋、李振亚、杜沧白、漆高儒、周守正、鲍必骥、吴希之、黄行裳、邱道东、周蔚生、邬荣治、钟起衡、陈鹤琴、张广鸿、邱椿、钟兆麟等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在此集聚或住过,为赣州抗战文化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在全国产生过巨大影响。<br> 钟老师这本书中也有一节,专门谈到同济在赣州的历史,并引用了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教授遇上同济南迁情况的回忆。<br> 在钟老师这套丛书中,可以读出除了同济大学之外,国立中正大学也于1942年在赣州设立过分校。此外黄埔军校第三分校也曾在瑞金办学过。还有一些省内专科学校和中学也在赣州办学过,当然“赣州联中”是其中最著名的了。<br> 1958年同济大学郑正等同学在赣州毕业设计期间,为赣州规划设计了红旗大道,为赣州留下了一条非常受市民欢迎的林荫大道。近20年来,同济大学也曾多次为赣州城市规划做了许多工作。同济赣州校友会廖光斌、钟敏都提议应该加强赣州与同济大学的合作。<br> 赣州抗战教育文化史是非常值得挖掘的一段历史“富矿”,我们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正在组织力量深度挖掘。明年2025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2027年同济大学120年校庆之际、2028赣州一中130周年校庆之际,届时我们将与同济、赣州一中一起,策划举办一系列展览,展示赣州抗战教育文化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赣州在抗战中的伟大贡献。<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color: inherit;">2024.08.09 16:00</b></div></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