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龙 狮 福 瑞 向 “ 新 ” 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新乡市职业教育中心 方春国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以“龙行龘龘 欣欣家国”为主题,以“龘”字为主视觉符号。大多数人将“龘”理解为龙腾飞的样子,而在黄河中下游流域,“龘”也是对父亲的称谓,新乡周边农村现在还称呼父亲为“龘”,俗写为“大”。在神话传说中,龙是生化之神和保护神,代表生养万物的阴阳之气。这一声“龘”,不知喊了多少年,我们也无从探究它的起源,但它却是我们亿万华夏儿女烙上“龙的传人”这一永久烙印的具象表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初秋的牧野新乡,太行郁郁叠翠,黄河涛涛涌金。中原农谷一派丰收在即的喜人景象!8月10日,第十届中国中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在新乡市平原体育中心盛大开幕!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乡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北依太行,南邻黄河,与省会郑州隔河相望,建国初期曾为平原省省会。新乡历史悠久,远古时期,人类的祖先就在这里生活、劳动。从发现的古代文化遗址看,原始社会中期,新乡大部分区域已进入仰韶、龙山文化时期。原始社会末期,即传说的尧、舜时期,中国分为九州,现在的新乡在那时分属冀州、兖州、豫州等管辖。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乡是黄河文化的核心区。明朝黄河泛滥改道之前,黄河在今新乡关堤一带穿城而过。打开地图,你会发现,中国的五大古都,除西安外,其余的四个,都是新乡的“卫星城”。如果用城市连线的办法,安阳、开封、郑州、洛阳正好连结成一个三角形,新乡在这个三角形内的核心位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善于腾挪摇移,变化多彩多端的舞龙舞狮运动是具有鲜明的中华文明底色的一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古老而青春,传统而现代,承前而启后,1995年2月,舞龙舞狮被列入全国正式比赛;2006年舞龙舞狮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狮子是“舶来品”,汉朝时期才作为贡品进入中原,是“百兽之王”。龙和狮子本来互不相干,“舞龙舞狮”又是如何形成一项民俗文化活动和体育运动项目?这就是中华文明“集大成”的智慧。舞龙文化和舞狮文化既协调统一,又各有不同,在铿锵有力的鼓乐声中魅力千年,经久不衰,它与“牧野新乡”又有着什么样的渊源?让我们以华夏历史为经,以山河地理为纬,探寻舞龙舞狮文化的发展轨迹和传承脉络,挖掘舞龙舞狮文化的特有意涵与历史底色,彰显文化自信,与新时代同频共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创新性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的根文化就是龙文化。“龙”是为远古时中华民族穷尽了想象而塑造的一种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被视为神灵的化身。盘古,龙首蛇身;伏羲龙首蛇身,女娲人首蛇身。神农,人面龙颜。伏羲而下,炎帝神农、勾芒、共工、祝融、轩辕黄帝等远古文化英雄都继承了龙图腾。三皇五帝一脉相承,他们创造的文化与龙文化也是一脉相承的。从而龙也就成为中华文化内涵博大、最富有魅力的形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公元279年,在新乡卫辉出土的《竹书纪年》记载:伏羲氏各氏族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竹书纪年》又称《汲冢纪年》,是晋国、魏国史官所著的编年体通史,记载了夏、商、西周、春秋时的晋国以及战国时的魏国的历史。如今我们能看到龙为氏族名。也就是说“龙”当时可能作为氏族图腾在使用。正如闻一多先生《伏羲考》所言:“龙族的诸夏文化才是我们真正的本位文化,所以数千年来我们自称‘华夏’,历代帝王都说是龙的化身,而以龙为其符应,他们的旗章、宫室、舆服、器用,一切都刻着龙文”。随着封建制度的消亡,龙完完全全走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马克思认为,神话是人类童年的梦;神话是通过人们的想象或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中国最早的语文辞书《说文解字》中对“龙”有这样的解释:“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肉,飞之形,童省声。凡龙之属皆从龙。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多次谈及神话的意义和作用,并在讲话中提出“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我国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这些神话,无不与龙有关,且都发生在以新乡为基点的黄河流域和太行山一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7年,在新乡东北方向150公里处的濮阳县西水坡村的一处大墓中,发现有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图案,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龙,被考古学者验定为“中华第一龙”。中华第一龙”证明了中原一带在6000多年前就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并成为中华民族龙文化的发源圣地,而且将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400多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龙”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一条飞腾的巨龙。商代末期青铜圆鼎商子龙鼎,是国家一级文物,因器内壁近口缘处铸有铭文“子龙”而得名。据传,子龙鼎在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新乡辉县,后流入日本,又辗转至香港,2006年4月由国家文物局征集回国,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商子龙鼎是已发现的所有商代青铜圆鼎中最大的一件,同时也是迄今所知带有“龙”字的最早青铜器。子龙鼎与最大的方鼎——司母戊鼎相映成辉,一圆一方,堪称青铜国宝中的绝世双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无独有偶,1951年12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新乡辉县赵固村的战国时期魏国墓中发掘出土一铜鉴,被称作“燕乐射猎图案刻纹铜鉴”,铜鉴纹饰为一幅表现战国时期贵族燕乐射猎画图。鉴在古代是作盛水用到器皿,盛上水,人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形象,用来梳妆打扮。古代的“铜鉴”相当于现在镜子的功能,铜鉴上有一小船,其船首似为马头状,头部较平,头上有短角,马头下颌无胡须。船身刻有鳞状纹,船尾呈鱼尾状,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龙舟图”之一,说明至少在战国时期以前,在中原地区就有划龙舟的习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舞龙缘自古时燔柴祭天时的祭祀舞蹈。商代,《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载了先民作“土龙”求雨的风俗,这种求雨风俗曾被描述为“执物舞成龙的情形,他们身手相续,跃上伏下流动回环”。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求雨篇》中记载,在祭祀时如果日子不同,所舞之龙的颜色也就不同,而且舞者人数也不同。西汉时期,舞龙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已出现在中华民族友好交往的文娱生活中。东汉时期,龙舞既有礼仪性质,又是娱乐节目,张衡在《西京赋》中描述的“鱼龙曼延”之戏就是龙舞。北朝时,龙舞被当时的统治者当成了保留节目。隋朝,包括舞龙在内的演出曾有更为盛大的场面,隋朝的元宵节之夜可以看到它与其他拟兽舞一起欢舞。唐朝,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民俗表演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龙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文化。中华文明的源头是《易经》,《易经》的核心理念就是“天人合一”。《易经》的开篇是乾卦,乾卦的六爻就是一条龙成长的六个不同阶段:潜龙、见龙、惕龙、跃龙、飞龙、亢龙,借以喻意人生因果。乾卦的卦辞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的卦辞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乾坤两卦中关于对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成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绝佳概括,也是让君子文化从“有德者”向“有为者”延伸、递进和融合的历史标签。新乡是古今闻名的“君子之乡”。“君子之乡”因春秋先贤蘧伯玉而得名。孔子和蘧伯玉亦师亦友,孔子周游列国14年,有9年住在蘧府。千百年来,君子文化在新乡落地生根,开枝散叶。新乡辖属的原阳县因种植大米闻名海内外,从这里还走出过多位宰相,长命百岁精于历算的张苍、奇计安邦大谋善终的陈平、军功卓著定国安刘的周勃、治军有方削平七国的周亚夫、出将入相宽宏大度的娄师德、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韦思谦、用人公允才思敏捷的韦承庆、爱国忧民直陈谏言的韦嗣立、移风易俗以德服人的杨绾和事母至孝德才兼备的李穆等。在辉县苏门百泉著书立说的“竹林七贤”;从“秋涧书声”里成长起来的元代大学士王恽;学易悟道、德感世人被称作“北宋五子”之一的邵雍;躬行实践、慎独修身被誉为“清初三大儒”之首的孙奇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德者”和“有为者”相融并化,相得益彰。明代建筑家、获嘉人贺盛瑞曾主持修缮乾清、坤宁两宫,当时官方预算160万两白银,贺盛瑞在保质保量保工期的前提下只用了68万两。至今建筑业仍是获嘉县的支柱产业。与获嘉县毗邻的原阳县,也出过一位建筑名家,这个人名叫吴祖太(1933年~1960年)。建国后,他考入河南省黄河水利专科学校(现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新乡专署水利局,负责红旗渠设计工作。他设计出的红旗渠成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他设计出的“青年洞”“双孔洞”“空心坝”等工程早已成为探寻红旗渠精神的“见证打卡地”。而红旗渠的总设计师、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也是新乡人。他1928年出生于卫辉罗圈村,14岁参加组织山区人民抗粮斗争,2 6 岁那年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在林县整整工作了21年,为改变干旱缺水的困境,他率领林县人民,在太行山腰修建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创造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2022年10月2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红旗渠考察。他强调,“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中国成立后,象杨贵、吴祖太这样的“有为君子”,在新乡大地层出不穷。“有为者”的“溢出效应”产生了“新乡先进群体现象”:全国先进典型10多个,省级100多个,市县两级1000多个,涌现出了史来贺、吴金印、刘志华、张荣锁、耿瑞先、裴春亮、范海涛、许福卿、赵化录、申六兴等一批先进典型。作为“有为者”的一个传承阵地,一个精神窗口,新乡先进群体精神教育基地是中组部命名的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河南省党性教育“三学院三基地”之一。有德、有为是君子文化的内涵,也是以人为本的鲜活体现,这与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脉相承,也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理论在中国的转化应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汉代丝绸之路开辟之前,中国是没有狮子的。在古代的西方世界,他们没有“龙”这样的幻想生物,便将自己的崇拜都倾注于猛兽的身上。狮子在他们的眼中,还是威望与权力的代表,比如英格兰的传奇国王查理一世,因骁勇善战,长于用兵被称为“狮心王”。中原首次见到狮子,龙狮“相逢”,还与新乡的一位将军有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公元59年,汉明帝刘庄的女儿刘姬封获嘉长公主,公主下嫁给一位名叫冯柱的将军,在今新乡城区西南洛丝潭一带筑城而居。东汉初期,汉王朝忙着平定中原,没时间处理境外的事情。起初,双方使者经常往来,可是,单于骄傲自大,匈奴多次侵犯北部边境。从章和元年(公元87年)到永元6年(公元94年),朝廷派班固带领越骑校尉冯柱和邓鸿、朱徽等将军率领四万余人,陆续平定了莎车、龟兹、焉者等地贵族的叛乱,并击退月氏的入侵,保护了西域各族的安全和“丝绸之路”的畅通。碍于汉王朝的威严,西域各国纷纷派出使臣献宝求和。《后汉书》记载:“是岁,西域长史班超击莎车,大破之。月氏国遣使献扶拔、师子。”这是古代官方贡狮的最早记载,这一年是东汉章和元年(公元87年)。章帝章和二年(88年)二月,汉章帝去世,汉和帝继位,这年年底,“安息国遣使献师子、扶拔。”和帝永元十三年(101年),“冬十一月,安息国遣使献师子及条枝大爵。”东汉的最后一次贡狮在汉顺帝阳嘉二年(133年),“疏勒国献师子、封牛。”疏勒在今新疆地区,并不产狮子,其所贡之狮也有可能从邻近的中亚得来。伴随着狮子传入中国,罕见的狮子形象引起国人的兴趣,出现了不同类型的狮形艺术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狮文化。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时朝贺置酒为乐,“常从象人四人”,三国魏国人孟康解释象人“象人,若今戏虾鱼师子者也。”即扮演鱼、虾、狮子进行表演的艺人,这里的戏师子可能就是最早的狮子舞。可知在汉代至迟三国时可能已有装扮成狮子的表演。在唐朝宫廷中,中亚艺人驯狮(或装扮狮子跳舞)成为给皇帝祝寿的定制节目,李白在《上云乐》中写道:“五色师子,九苞凤皇。是老胡鸡犬,鸣舞飞帝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狮子威猛雄壮,富贵威严,但它与在华夏民族中绵延了几千年的“龙”攀上关系,还真是国人的大智慧。龙是生化之神,能生万物,造万物,于是,就有了“龙生九子”的典故和传说。老大囚牛,半龙半牛;老二睚眦,半龙半豺;老三嘲风,半龙半鸟。老四蒲牢,半龙半蟾;老五狻猊,半龙半狮;老六霸下,半龙半龟。老七狴犴,半龙半虎;老八赑屃,半龙半鳌;老九螭吻,半龙半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龙的九个儿子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象征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囚牛:囚牛是龙和牛的儿子,性情温顺,喜欢音乐,经常蹲在琴头上听音乐,因此琴头上常刻有囚牛的形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 睚眦(yá zì):睚眦是龙和豺狼的儿子,性格刚烈、好勇擅斗、嗜血嗜杀,刀环、刀柄、龙吞口常雕刻睚眦的形象,以增加武器的威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嘲风:嘲风是龙和鸟的儿子,喜欢冒险和站在屋脊上眺望远方,象征吉祥、美观和威严,常作为殿角的装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 蒲牢:蒲牢是龙和蟾蜍的儿子,嗓门洪亮,虽然外表强大,但生性胆小,特别害怕鲸鱼。蒲牢的形象常被用作钟的别名和敲钟的杵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狻猊(suān ní):狻猊是龙和狮子的儿子,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神兽,排行老五,其性格沉稳安静,不轻易行动,常常久坐一动不动,令人敬畏。它的外貌如同雄狮,威武霸气,兼具王者风范。狻猊热爱烟火,因此在民间常被放置于寺庙门前或佛祖菩萨神像之前。在烟火的缭绕中,它仿佛在静静地守护着寺庙的安宁与信仰者的虔诚。后来摆放在千家万户门前的瑞兽,就是狻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六、赑屃(bì xì):又名霸下,是龙和龟的儿子,力大无穷,喜欢背重物,传说中帮助大禹治水立下汗马功劳,龟驮碑的形象即来源于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七、狴犴(bì àn):狴犴是龙和老虎的儿子,形象威风凛凛,喜欢断案,常用于衙门和牢狱的装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八、负屃(fù xì):负屃是龙和龟的儿子,与赑屃是同母所生,但形象更接近龙,喜欢文学,常用于石碑两旁的装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九、 螭吻(chī wěn):又名鸱尾,螭吻是龙和鱼的儿子,生性好吞,常用于殿脊的装饰,象征着守护和辟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华民族大开大合,天马行空的无限极想象力,终于让龙和狮成了“父子”关系,狮子以“狻猊”的名号成了“龙的传人”,也许是“狻猊”二字过于生僻,民间还是称作“狮子”。自此,舞龙舞狮“珠联璧合成了正宗的中华民俗文化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宋元明清四大祥狮”为代表,新乡现在遗存的狮子文物众多。“宋元明清四大祥狮”宋朝塑造的比干庙的狮子,元朝塑造的关帝庙的狮子,明朝塑造的潞王陵的狮子,清朝塑造的辉县山陕会馆的狮子。这四个地方的狮子有的英姿飒爽,有的义薄云天,有的守望避邪,有的奋发图强,至今保存完好。辉县山陕会馆的狮子现存放于百泉宾馆大门两侧,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比干庙三进院门两侧都有石兽把门,当地人称作“头门狮子二门吼,三门狮子流绣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祭祀反映古人对于天地、神明、自然界、先祖等的敬畏和崇拜。 原始的农耕时代,人种天收,祈愿风调雨顺,求得五谷丰登,是上至皇权下至百姓共同的心愿。舞龙舞狮文化习俗发源于黄河流域,舞龙舞狮的初衷就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作物的丰收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稳定和人民的福祉,只有风调雨顺了,才能五谷丰登,才可以国泰民安。黄河文化的核心就是龙文化,福文化。“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均出自于《太公六韬》一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太公六韬》又称《六韬》,是中国第一本军事百科全书,相传是姜太公所撰。姜太公是炎帝的后裔,新乡卫辉人,世人称他为“人中之龙,旷世奇才”。他在《太公六韬》中提出“治国三宝”的理念: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三宝完则国安。"大农、大工、大商",三个"大"字,主张以此为大,要不断壮大,要形成规模,要三产并进,体现为全面与充分发展的思想。"三宝"的经济理论,开创了人类世界产业划分的新纪元,第一次提出农工商三个产业的划分,并准确地排序,延续数千年不变,可称中华之最、世界之最。"三宝"思想的深刻阐述,体现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发展来源的精辟阐述,对产业划分的意义进行了科学的理论概括。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世界三个产业的划分,体现着"劳动的社会性质",标志着"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新旧更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乡是鼎故革新之城,正如《易经》所讲的“变易”“简易”“不易”,正契合了新乡的发展理念。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必然发生变化,产业结构也必然转变,但农业的根本不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三农’工作在新征程上仍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党的二十大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河南是农业大省,中原熟,天下足,粮食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强,是名符其实的“大国粮仓”“国人厨房”。但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河南农业大而不强。农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农业科创资源集聚度不够、农业全产业链竞争力有待提升、现代农业基础设施体系支撑不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农业科技创新有短板、有痛点。河南是全国种业大省,仅粮食类种业企业就有714家,但尚未有一家进入全国前十;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支撑力度不足;农业机械还需要尽快向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是河南省首要任务。打造以种业为核心的农业创新高地,中原农谷应时而生。 2022年4月13日,《“中原农谷”建设方案》印发。省委、省政府以前瞻30年的战略眼光作出这一重大决策,为全省乃至全国探索一条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何以为谷?集聚农业创新资源,贯通产学研用关键环节,全力打造“四大中心、两个示范区”,形成科技、产业、企业、人才、金融等各类创新要素各得其所、融合发展的良好创新创业生态。跳出“三农”看“三农”,到2025年,成为带动全省乃至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示范引领区;到2035年,科技创新力、产业竞争力、品牌影响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春满乾坤福满门,秋盈万户谷满仓。新乡是希望之城,新乡是丰收之乡。在新乡这片土地上,千年的古老农耕文明与现代农业科技交相辉映,黄河北岸,新乡主场,中原农谷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之中,这是历史长河中黄河文明的又一大奇观和壮举,打造国家级、国际化农业创新高地的中原农谷正扬帆起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龙的传人,创新赋能是本分,“新”是新乡的名片。新乡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构建“高校即实验室、城市即孵化器、企业即创新场”的创新发展格局,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成功入选科技部新一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名单。从“嫦娥奔月”到“神舟”“天宫”再到深海“蛟龙”,从护航北斗到测量珠峰,再到首个国产新冠口服药阿兹夫定,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背后,都有新乡的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以化人,人以文兴。新乡是龙脉之城,青春之城,运动之城。新乡持续推进体育强市战略,相继出台了《加快建设体育强市实施方案》和《新乡市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发挥体育健身健康、竞技出彩、产业发展等综合功能,做好品牌赛事培育,提升赛事运作水平,已顺利完成“两场三馆”建设,多次承办国家级赛事,并把赛事进景区、进社区、进商圈当作常态工作持续开展。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龙文化是根脉,是魂脉。新乡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与创新发展。据新乡市职业教育中心邓清亮校长介绍,学校指导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德技并修、五育并举,持文化素养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术技能培养有机融合。近年来,学校开设舞龙舞狮传承课程,以“亲和亲切亲近”的初心启发舞龙舞狮文化传承“教学相长”的新思路;以“兴趣兴致兴味”的理念探索舞龙舞狮运动训练“钝学累功”的新方法;以“创新创艺创业”的规划打造舞龙舞狮学员队伍职业生涯“云程发韧”的新模式。引领职教学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成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传播者和继承者。大手拉小手,“舞龙舞狮文化进中小学课堂”、“舞龙舞狮运动进社区”、“舞龙舞狮非遗文化创新发展研讨会”等活动持续开展,三年来共培训26000多人次。2023年8月,学校舞龙舞狮传承社获得第九届中国中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南狮组第一名;2023年10月,学校舞龙舞狮传承社获得第十五届全国舞龙舞狮锦标赛南狮自选混合组比赛冠军;目前学校正在打造千人舞龙舞狮团队。学校积极搭建学生展示平台,组织展演、观摩、体验、交流、合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锻造素质过硬队伍,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以“春满中原 老家河南”为活动主题的舞龙舞狮、武术、鼓王争霸大赛和文艺晚会、非遗展演文化惠民、馨香悦读、文旅游园全民健身等多品类560多场活动。推进“技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长效机制建设,常态化开展活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经验,以点带面,推动提高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学校联合当地传统文化专家共同打造的大型非遗展演节目《新龙狮传奇》正在创作中。该剧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两个结合”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第二个结合”的相关论述为理论指导,以中华传统民俗文化中的舞龙舞狮项目为切入点,结合中原地区众多非遗项目,弘扬中华民族“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奋斗不止的拼搏精神,表迖华夏民族对“风调雨顺、岁稔年丰、阖家团圆、五福临门”等美好生活的期待和祝愿,创新解读新乡“厚善、崇文、敬业、图强”的城市精神,让非遗文化“活”起来,让龙狮运动“火”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龙狮少年,逐鹿中原。龙的传人,一脉相传,福瑞双至,三才之道,四德立身,五谷丰登,六合同风,继续谱写新龙狮传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