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提起杨振宁,估计没人不知道,六十多年前,他作为中国人获得第一枚诺贝尔奖的那一幕,大家都还记得很清楚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7 年,杨振宁跟李政道靠着宇称不守恒拿下了物理学界特牛的荣誉——诺贝尔奖,这奖一公布,全世界都惊着了。</p> <p class="ql-block">哎呀,一方面呢,大家都很吃惊,两个小年轻居然能搞出这么厉害、这么超前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这俩华人的表现,把以前人们对中国人的那种死板印象给推翻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且啊,这俩人从开始研究到拿到诺奖,总共用了还不到两年时间呢,那时候杨振宁才35岁,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嘿,就这么一个物理学界的牛掰人物,他这光明的一辈子里,老是被人抹黑、挨人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讲他贪图年轻漂亮的姑娘,一把年纪了还不正经,娶了个比自己小54岁的老婆;还有人说他不热爱自己的国家,得了诺贝尔奖后马上就加入美国国籍,给美国人干活,一点都不爱国。</p> <p class="ql-block">对于这些声音,他既不生气,也不发火,轻轻松松地接住后,又很随意地就放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舆论谴责特厉害那阵儿,杨振宁的好友、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看不过去了,特意写了篇文章打算给他说明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振宁一拦,说道:“别管除了讨论物理之外的事儿,我这一辈子挨的骂可不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1 天才少年的往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2 年,杨振宁在安徽合肥落地了,他爸杨武之是个特别有名的数学家,他妈是过去那种大户人家的小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候,父亲在芝加哥大学上学呢,杨振宁就跟着母亲在安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就算生活挺难的,母亲对孩子的启蒙教育那可是相当重视,天天都能挤出时间来,教儿子认字、念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弄来不少白纸,裁成一小片一小片的方格,就跟现在的识字卡差不多。然后,她就这么一天又一天地跟着妈妈学认字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岁的时候,杨振宁认识的字就有三千个啦,他的漫漫求知路呀,就从这儿迈出了第一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在给杨老办的天津大学 70 岁庆典上,杨老满含深情地想起了这段过往,感慨着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妈教我认方块字,费了一年多的劲儿,教了我三千个字。到现在,我认识的字总共算下来,估摸还超不过那三千字的两倍呢。过了两年,杨武之从芝加哥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当老师。这一家人去过厦门、北平,后来在清华园安了家,杨振宁就在这儿有了八年安稳又快乐的童年时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爹在清华教书,杨振宁就在清华园里那给教职工家小孩办的小学上学,上初中后就离开清华园了,去了旁边的崇德中学,老是好几天才回一趟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振宁打小就天赋过人、才能出众,学习成绩那是相当好,尤其课业方面很优秀。这人好奇心还特强,老是拿着书找他爹,问些自己整不明白的数学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时候杨武之老是笑笑,跟他说别着急,搞学问关键得沉下心来,还特意给他找了个师傅教《论语》,想帮他把人文基础打牢。</p> <p class="ql-block">有一回,他看完一本物理书后,激动得不行,兴高采烈地跟父亲讲:“我将来要得诺贝尔奖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在那时的杨武之眼里,这就是孩子随口说的话罢了。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杨武之越发觉得儿子在好多方面都特别厉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振宁在清华园家门口拍了张照,后来他爹杨武之在照片背面写了这么一句:“振宁好像有特别的天赋,我想给他字叫伯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1 年,抗日战打响啦,为保住中国文明的火苗儿,清华、北大、南开往南搬,在昆明弄出个西南联合大学,在那难捱的日子里照样开课教学,一心要培育咱中国的人才。高二的杨振宁跟着父亲到了昆明,然后报考西南联大,在两万人的考试里,他考了个第二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考上西南联大后,他一开始听父亲的,学化学,后来又改学物理了,从此正式踏进了这个他奉献一生的领域。</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的西南联大在战乱中,山河动荡不安,教学的条件差得很,地面是土的,房顶是铁的,雨一下,就叮叮当当地响个没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过在这种环境里,那可是杨振宁进步飞速的几年。那会儿的西南联大物理系规模不算大,然而把当时全中国最牛的学者都给聚一块儿了,好多老师都是从国外知名大学留学回来的,有的甚至是在国际上取得了卓越科研成就的学术大佬。</p> <p class="ql-block">过了半个世纪,杨振宁对教过他的老师那可是记得清清楚楚:“我大一的物理是赵忠尧先生教的。大二的电磁学是吴有训先生教的。大二的力学是周培源先生教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有次接受采访,说起自己的母校,杨振宁乐了:“我在西南联大读本科那会儿学的东西,还有之后两年硕士学的东西,跟同时期美国那些顶尖大学比,那是只强不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振宁那时候是成绩顶呱呱的学生,英文考试他老是提前一个钟头就交卷了,照样能考第一,物理跟微积分不是满分就是差一分满分,把同学们甩得老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说学习成绩那是相当好,可杨振宁对自己可不松劲儿。在课堂外头,他还跟好哥们儿邓稼先一块儿约着背牛津字典、读古诗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西南联大的校园中,常常能瞅见俩少年凑在一块儿,扯着嗓子、投入十足地背诵着,一点点勾勒自己的前程。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在他的《追忆逝水年华——从西南联大到巴黎大学》这本自述中,讲了第一次在课堂上见到杨振宁时的情况,说他眉眼里透着一股英气,眼睛里闪着锋芒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年少时的杨振宁,很有冲劲儿,还特别下功夫打磨自己。</p> <p class="ql-block">【02 黄金时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5 年,杨振宁参加了庚子赔款的赴美留学项目,历经一年费劲的考核,杨振宁总算拿到了去往芝加哥大学的机票,从昆明出发,23 岁的他就此踏上了求学的新征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跟他一块来上学的还有二十来个同学呢,这里面就有他的老朋友邓稼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西南联合大学那阵子,杨振宁学得特刻苦,基础打得贼牢。就凭着这,哪怕是大名鼎鼎的芝加哥大学,杨振宁也没用一个月,很快就成了同辈里的厉害角色。杨振宁的老同学,那可是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斯坦伯格,他曾经这么回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让人印象特深的是‘学生老师’杨振宁,他从战时的中国来,那时候他才24岁,可已经把全部近代物理都摸透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过这求学的道儿可不咋顺溜,老天爷给你开个门,就会给你关扇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振宁起初想搞的是应用物理,他理论方面挺厉害,可从小动手能力就不行,在实验室老是碰钉子,甚至还被人取笑,说:“杨振宁到哪儿,哪儿就爆炸。”</p> <p class="ql-block">杨振宁听了这个建议,不一门心思扎进实验室啦,而是一门心思搞起了理论物理的研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年后,杨振宁成功获得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跟他父亲一样,也成了这所大学的博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毕业以后,邓稼先、钱学森这些人觉着祖国建设得靠自己出把力,都没商量就决定飞回咱那老远的祖国,在自己拿手的方面使劲儿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振宁搞的是理论物理研究,那时候的中国,这方面实际用处不大,而且当时中国挺落后的,也没法给他的研究提供足够支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呢,杨振宁就打算留在美国,奔着那全世界研究者都心驰神往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这“象牙塔”似的地儿,接着去进修学习。这一决定呢,后来成了人们质疑他“纯洁性”的一个重要方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得就有失,在普利斯顿高等研究所的那十七年,杨振宁进入了他人生中科研的辉煌阶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振宁打小就对物理特别有热情,对新鲜玩意儿特别好奇,那劲儿根本压不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普林斯顿,他把求学时那股刻苦、专注的劲头儿给延续下来了,经常一搞起研究来就啥都不顾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杨振宁传》里,江才健描述过杨振宁跟李政道合作搞研究的情形,“杨振宁和李政道扯着嗓子,还拿手在半空比划着计算,这是好多认识他们的物理学家都见到过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1956 年,杨振宁跟李政道一块儿搞研究,提出了弱相互作用力里宇称不守恒的理论,把以前那宇称守恒的定理给推翻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发现把物理学界都给震住了,第二年这俩人就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变成了两颗正在崛起的物理学新明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知道,那时候杨振宁刚35岁,李政道呢,才31岁。杨振宁的科研成果里,这只是一小部分。真正让杨老在国际上成为物理学大佬的,是他早年跟米尔斯一块儿研究的“杨 - 米尔斯规范场”论,这才是大头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物理学界的厉害人物丁肇中曾经说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说二十世纪物理学的标志性成果,咱最先想到的有仨:一个是相对论,再一个是量子力学,还有就是规范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么一来,杨振宁在国际上的名气那可就清楚明白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实在的,咱国人对这一成就知道的不多,杨振宁在国内就像个挺低调但很有本事的“扫地僧”,不像他在国际上那么有名气。</p> <p class="ql-block">【03 反哺归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说在国际上挺有名气,地位不一般,可杨振宁心里一直有个疙瘩——他觉着自己还没给祖国实实在在做点贡献呢,祖国艰难的时候,自己却留在了外国,心里挺愧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心里成天惦记着祖国,整得他晚上都睡不着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1 年,中美关系有所缓和,杨振宁总算能回到他心心念念的祖国了,也算是圆了他多年的心愿。打这一年起,在那些挺不容易的日子里,他悄悄给中国的科研事业办了一件又一件的“重要事儿”。先弄个中美学术交流的台子,每年能让好多学者去美国学习、交流一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后凭借自己的学术名声和人际关系,杨振宁给祖国招揽了好多人才。在他的邀请下,一个又一个世界级科学家没了顾虑,回国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姚期智,那可是图灵奖的获得者。清华的姚班、智班,就是他带头弄起来的,给中国培育出了好多计算机方面的人才,让清华的计算机专业成了世界一流的啦。林家翘,那可是国际上特牛的顶尖数学家。当时咱国家应用数学和流体力学比较薄弱,不过他回国后,这两块发展得可快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甭说杨振宁从 2003 年起正式当上清华教授后,给中国物理学发展带来的那巨大的推动劲儿了。</p> <p class="ql-block">而且作为科研人员的杨振宁,心里很清楚资金对研究多重要,他可没少费劲儿,努力募集了好多钱,给当时的清华大学整出了完善的研究经费与资助体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外,为了把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给弄起来,把在美国的房子卖了一百万,然后还到处跑着去演讲,想法子给研究中心筹钱呢。有一回,正发着烧呢,就开车往纽约华人城去演讲。连朋友葛墨林到家探望都没工夫招呼,问了他妹妹才明白咋回事。为啥呀?香港那有钱的主儿来了,他得赶紧过去要钱,跟人谈这事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了给清华做贡献,全国六十来个一流物理实验室的建设,杨振宁也没少忙活,这些实验室一个接一个地出了不少科研成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个,一项项,那都是被说成“不爱国”的杨振宁干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个网友说得特精辟:中国弱的时候不能少了邓稼先,中国强的时候不能缺了杨振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咱中国曾经那可是伤痕累累,战火不断,杨振宁见识到中外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大差距后,打心眼里盼着中国能越变越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像杨老自己讲的,得把中国人那种认为自己比不上别人的心理给变一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些日子过百岁生日演讲的时候,他讲了邓稼先在 1971 年杨老回国访问时给他写的一封信,信的最后写的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p> <p class="ql-block">一百岁的杨振宁在演讲时,自始至终就讲了一件事,话说得实在又诚恳,一句都没提他的功劳、他的成果,还有他遭到的诋毁跟误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嘿,我特真诚地,就跟年轻那会似的跟他这个一辈子的好哥们儿说:“瞅见没,我明白你啥意思,我确实就这么干的,我没让你失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或许吧,表达者好像总难逃被误解的命运,他那深奥的精神跟世人之间就像有一道看不见的墙隔着,能真正理解他、明白他的人那是少得可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一次采访时,杨振宁回应说:“我晓得网上有些人对我有各种稀奇古怪的议论,我觉得这里面情况挺复杂的,我呢,就只能不理会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许对杨振宁来讲,跟他在物理领域瞧见的奇妙景象,还有回头看到的那一座座知识高峰一比,那些有意无意的抹黑和指责,早就不算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的他仍旧在物理和生活当中忙碌着,精神头儿可足了,哪像个一百多岁的老人家呀,那明亮干净的眼睛,还跟当年在他父亲跟前立下远大志向的少年时一个样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