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昆明金殿名胜区,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穿金路771号。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云南巡抚陈用宾在鸣凤山创建吕仙祠、太和宫、三元官3组道观建筑群,占地面积1773亩。东临金殿水库,南接中国'99世界园艺博览园,西南邻穿金路与昆明城区连接,北有金黑公路、昆曲高速公路。昆明金殿名胜区,拥有太和宫金殿、明清古建筑群等及茶花园、杜鹃园、木兰园、旅类园、水景园、蔷薇园、珍稀濒危植物园等12个植物专类园。1982年2月23日,“太和宫金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昆明金殿名胜区被第一批列入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p><p class="ql-block">鸣凤山竖一座四墩三门石牌坊,正面坊额“鸣风胜境”,背面坊额“玉虚孔衢”。石坊东面,有明代陈用宾所立“唐高风正节吕真人洞路”石碑。过胜境坊,沿石阶登山到太和宫山门,240多米的松荫石级曲径上,建筑3座“天门”牌坊,“天门”均为四墩三门。一天门保持明代建筑风格,柱拾梁无斗拱;二天门和三天门斗拱装饰,雕梁画栋,巍峨轩昂。1998年,新开辟金殿西门,位于鸣凤山西麓,石阶蹬道逶连而上,连接二天门。西门系三重檐四墩三门琉璃牌坊。</p><p class="ql-block">环翠宫鸣凤山,太和宫居中,北面山腰悬崖之上为环翠官,即明万历年间始建的吕仙祠。环翠宫是一组四合院建筑群,大殿坐南向北,东西厢房为两层民居式木结构建筑,北面门楼为歌山戗角屋面,二层木结构建筑,与厢房回廊相通。前殿系“慈航殿”,楼上为中国道教历史展览;大殿供奉道教三清、玉皇、吕真人等神像。太和宫景区太和宫金殿,又名铜瓦寺、太和宫,坐落在鸣风山巅,坐东向西,历史上是云南较为著名的道观。太和宫山门,是五间厅琉璃瓦屋面歇山门厅,红墙黄瓦,系1978年在原址重建。“太和宫”匾系清光绪甲午年(1894年)遗物。门外八字墙上,重拓明代书法家所书“鹦鹉春深”4个大字,笔锋圆润丰满,为书法珍品。进山门,是斗拱飞檐的四墩三门牌坊——棂星门。棂星门悬挂—幅隶书对联:天台高百尺,东林竹舞,一半青山一半云;帝道满三千,上谷龙飞,无双玉宇无双地。入棂星门,一方宽敞庭园,南北为对称的陈列室,即原雷神殿,1978年重建后辟为“金殿博览"和“昆明揽胜"展览馆。由雨道向东,上石台阶,即为明万历年间所筑紫禁城。城坐东向西,西门为正门。城西门外两侧,对称建有四方重檐琉瑞屋面的钟鼓楼,鼓楼前石砌花坛有明代茶花——狮子头—株,钟楼前花坛有白玉兰一株,两边各有一株古刺柏。紫禁城西门上,建有重檐歇山魁星楼,楼上有木雕魁星。</p><p class="ql-block">紫禁城紫禁城砖城周长365尺,城内中部二层平台上,为铜铸北极真武殿。殿为重檐歌山,高6.7米,宽7.8米,深7.8米,16根立柱为宝装莲花础。铜殿四面斗拱装饰,屋面正脊通体雕云龙纹,两端饰以龙吻,中间装饰龙纹火焰宝珠。戗脊饰人、马、鱼等。殿四壁为36扇格子门组合。正门铸浮雕云龙、龙凤呈祥;左右璧和后壁门铸“寿”字几何图案。殿内铸有八角云龙浮雕藻井。殿正梁上,镌有“大清康熙十年岁次辛亥大吕月十有六日之吉平西亲王吴三桂敬筑”楷体字1行。整个铜殿,包括神像、帏幔、匾联等,全部用铜铸造,据史学家方国瑜考证,铸铜殿用铜为250余吨,是中国最大最重的铜殿建筑。殿内,中间铜铸真武祖师坐像,两侧为铜铸金童、玉女和龟、蛇二将立像。铜殿安装在石砌的平台上。上层平台、栏杆、云龙阶石、地坪等全部用大理石镶砌;下层平台基石、栏杆及云龙镂空阶石用墨石、砂石组合,基座及栏板浮雕飞禽走兽、花鸟及二十四孝故事。下层平台两侧,有铜铸水、火二将,置于檀木精制的六角重檐小阁内。水火二将两侧,有清代青石雕刻的大石狮1对。铜殿前,原有清代墨石雕香炉,石香炉移至文物馆保护,新铸铜香炉1个。日月七星铜旗铜殿平台前北面,竖有日月七星铜旗,系清同治年间增建。七星旗之旗杆、旗斗、旗子全为钢制。旗星三角形,上方有镂空日月,旗边呈狼牙状,—周镶二十八宿,中间镶有北斗七星。日月之间偻空刻“天下太平”4字,铜旗的飘带上,镂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老君殿、三丰殿紫禁城东门外,为老君殿,庭院回廊环绕,院内种植桂花。老君殿坐东向西,原供太上老君,1979年重建,现辟为老子历史文化展厅。紫禁城南门外,为三丰殿,上下两幢大殿,南北厢房围成四合院,1979年重建后辟为茶水、小卖、冷饮、工艺品服务部。院内有“三丰仙师”石碑刻像;上层大殿内塑上清、玉清、太清三清像,悬“三清殿”匾。天师殿文物展馆紫禁城北门外为天师殿,民国年间建西楼,形成四合院二层楼房。1984年维修紫禁城东北角,拆除天师殿南厢房。天师殿曾作名胜区管理处办公窒,1993年开辟为金殿文物展览馆,设有吴三桂大刀、真武七星剑展室,太和宫文物展厅,陈圆圆、吴三桂画展和西周青铜器展室。“七星宝剑”,重30多公斤,两面剑锋上镶7颗铜星,原挂铜殿内,“慧剑高悬,常伏魔而制怪”,是真武的“镇山法宝”,系清康熙十年(1671年)吴三桂重铸铜殿时所铸。木柄大刀,重12斤,系吴三桂使用过的大刀,建铜殿后留下,炫耀其武威。太和宫还保留有不少明万历年间创建以来的重要碑刻,如明万历甲辰年(1604年)的创建碑、功德碑,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的《重修太和宫碑记》等。还有反映明、清太和宫道观的楹联、古字画、铜器、磁器等。钟楼景区钟楼钟楼位于鸣凤山最高点,海拔2058米,于1983年破土动工,1984年10月建成,钟楼高29米,3层,平面呈“十”字形,每层12个戗角,3层36个戗角。施工时不通车路,所有建筑材料均靠人力挑上山。建盖钟楼,开辟钟楼景区时,迁走用地内坟墓273冢。钟楼三楼穹顶下,悬挂1口大铜钟。铜钟原挂昆明城南门宜化楼,铸于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钟高3.5米,口径周长6.7米,重达14吨,是昆明现存古铜钟中最大的一口。永乐大钟最初用于报时,后又用以报警。1953年拆宣化楼,将铜钟移至状元楼外古幢公园,1970年迁金殿名胜区。1984年铜钟挂上钟楼,是用3台“绞磨”提升悬挂。挂好铜钟,再上屋面椽子和琉璃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