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甲秀楼

王家祥(祥子)

&nbsp; &nbsp; &nbsp; &nbsp;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南明区滨河路与西湖路的交叉处,筑于南明河鳌矶石上。甲秀楼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为贵州巡抚江东之、巡按应朝卿建,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四百多年来,甲秀楼多次毁坏、重修,历经沧桑。著名美术家刘海粟来此参观,曾写诗一首赞叹“山吐晴岗翠欲流,一泓涵碧剪新绸,南天风物多灵气,占尽春光甲秀楼。”甲秀楼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 人文甲天下”之意。甲秀楼是贵阳市市徽、文化地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nbsp; &nbsp; &nbsp; &nbsp;傍晚时分,天下着雨,我们赶到甲秀楼景区外广场。此时,已是人头攥动,非常拥挤了,给拍摄造成很大困难了。 &nbsp; &nbsp; &nbsp; &nbsp;广场一角立着一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上面刻有“文昌阁和甲秀楼(甲秀楼)”几个大字。 &nbsp; &nbsp; &nbsp; &nbsp;迎面而来的是“城南胜迹”牌坊,其前身为清雍正年间一座木质牌坊1994年重新修建,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石木结构牌坊,两种迥然不同的材料浑然一体,巧夺天工。牌坊下半部分为三门四柱石制构件,四柱前后八只下山狮,从高处俯冲下来,英姿雄伟,豪气冲天。石鼓上的鱼纹,象征着连年有余。石梁上雕刻着八仙过海的法器,据说可以驱邪护身。牌坊上半部分是木制楼面,绿色琉璃瓦顶,门额镶嵌“城南胜迹”四个大字,蓝底金字,耀眼夺目,是今人集苏东坡字而成,洋溢着贵阳人的自豪。 &nbsp; &nbsp; &nbsp; &nbsp;穿过牌坊,人已经在浮玉桥上。整座桥将两岸风光与鳌矶石、甲秀楼、涵碧亭、牌坊串联起来,构成了一道美丽风景线:起伏有致,曲折有序,圆润柔和。此桥与甲秀楼同时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即公元1598年,始称江公堤,是为了纪念当时建桥和建楼的贵州巡抚江东之。清初又名南堤,因建桥主体材料为贵阳特有的白绵石,远远看去,像白龙卧波,又似玉带浮水,故又得名“浮玉桥”,与桥下面鳌形巨石并称“鳌矶浮玉”。 &nbsp; &nbsp; &nbsp; &nbsp;浮玉桥上有座精巧的小亭,叫涵碧亭,以前亭下方有一个深潭,河水在此回旋,呈现出“长江水倒流”之奇象,古时将这个水潭叫作涵碧潭,取名于朱熹的诗句“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曾记载“至此渊而不流,即涵碧潭也”,所以在其上建亭称为涵碧亭,后因河道变迁,漩涡消失了。亭子的四根柱子上刻有两副对联,第一联“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第二联“银汉浮空星过水,玉虹拖雨雁横秋”。 &nbsp; &nbsp; &nbsp; &nbsp;浮玉桥原长100多米,因埋去两孔,现长92米,宽7米,为贵阳城区最长的桥,称谓“九眼照沙洲”。站在桥上就能看到桥那边的甲秀楼了。 &nbsp; &nbsp; &nbsp; &nbsp;随着人流,走过涵碧亭,就是甲秀楼了。甲秀楼屹立在南明河中,坐东朝西。明万历二十六年,即1598年,时任贵州巡抚的江东之捐俸银在河中修建堤坝防洪,在涵碧潭附近垒石作奋鳌状,即“鳌矶石”,鳌矶石上建一座高楼,寓意“独占鳌头”,以培文运,振文教,鼓励黔贵学子勤奋学习,建功立业。顾名思义,甲秀楼表示“科甲挺秀,人才辈出”的含义。 &nbsp; &nbsp; &nbsp; &nbsp;现存建筑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遗存。它的建筑风格独特,为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朱梁碧瓦,白石为栏,层层收进,显得华丽宏伟。甲秀楼高约22.9米,为木结构阁楼,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画甍翘檐,红棂雕窗,白石巨柱托檐,雕花石栏相护。 &nbsp; &nbsp; &nbsp; &nbsp;说来奇怪,贵州在未建甲秀楼之前,没有出过状元,甲秀楼建成后,人文蔚起,向学之风日盛,明清两代“人才秀甲天下”,以“万如龙出贵州”之势,创造了“一武两文三状元”“七百进士六千举人”的骄人成绩,其中夏同龢成为中国唯一的状元兼留学生,曾得到慈禧太后批准,在紫禁城中骑马前行,荣耀至极。“果然文物胜江南”。正可谓是:一楼之建,尽彰贵阳钟灵毓秀之本色,又显筑城孕育人才之灵气。 &nbsp; &nbsp; &nbsp; &nbsp;在这里,能看到浮玉桥南面的古建筑群“翠微园”。 &nbsp; &nbsp; &nbsp; &nbsp;从这里,向北看浮玉桥,长长的古桥与远处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nbsp; &nbsp; &nbsp; &nbsp;甲秀楼内部藏有清代贵阳翰林‌刘玉山所撰的长联,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甲秀楼已不是一般的亭台楼阁,而是凝聚黔贵人民的文化纽带。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都为黔贵文化所浸染,是黔贵文脉传承、人文教化的象征。 &nbsp; &nbsp; &nbsp; &nbsp;甲秀楼阁底层石墙中嵌有8块明代文人诗碑。我们不能进去亲眼目睹。 &nbsp; &nbsp; &nbsp; &nbsp;走过浮玉桥,左侧便是‌翠微园大门了。可惜,大门紧闭,不能进去游览。 &nbsp; &nbsp; &nbsp; &nbsp;翠微园是贵阳唯一一座建于明朝宣德年间的古建筑,文化底蕴深厚。 &nbsp; &nbsp; &nbsp; &nbsp;天色暗了下来,由于人流太拥挤,我们决定按原路返回。 &nbsp; &nbsp; &nbsp; &nbsp;甲秀楼与背景中的高楼大厦遥相呼应,展示了古与今的意境。 &nbsp; &nbsp; &nbsp; &nbsp;甲秀楼是闹市中的清幽之地,入夜后灯火辉煌,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聚焦点,在现代文明中闪烁着历史的光芒,昂扬着"甲秀天下"的精神风貌,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 &nbsp; &nbsp; &nbsp; &nbsp;南明河二岸高楼林立、彩灯明亮,一派和谐的景象。 &nbsp; &nbsp; &nbsp; &nbsp;在涵碧亭里看‘城南胜迹’牌楼。 &nbsp; &nbsp; &nbsp; &nbsp;在涵碧亭里看甲秀楼。 &nbsp; &nbsp; &nbsp; &nbsp;夜色中的涵碧亭。 &nbsp; &nbsp; &nbsp; &nbsp;透过牌楼看涵碧亭。 &nbsp; &nbsp; &nbsp; &nbsp;我们又沿着南明河走去,对岸灯火辉煌的甲秀楼和浮玉桥映入眼帘,非常壮美。 &nbsp; &nbsp; &nbsp; &nbsp;甲秀楼位于南明河畔,南明河曾叫南门河,是贵阳的母亲河,干流长215公里,注入乌江,河水清澈,碧波荡漾,两岸花树倒映,绿柳依依,民居楼房,鳞次栉比。 &nbsp; &nbsp; &nbsp; &nbsp;从这个视角看甲秀楼和水中倒影显得更全面、更壮观 &nbsp; &nbsp; &nbsp; &nbsp;甲秀楼、翠微园、高楼大厦、五彩倒影组成一幅精彩绝伦的画卷。 &nbsp; &nbsp; &nbsp; &nbsp;夜幕降临,华灯齐放,流光四溢,灯光和水光交辉,人影与楼影散聚,尽显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都市气象。 <p class="ql-block">  诗人吴达善曾写诗一首《壬午仲春登甲秀楼》“为寻胜地一登楼,四面云山尽入眸。多少春光题不出,栁烟轻宕小桥头。”这是对甲秀楼的形象写照,真不愧为为贵阳市的标志性建筑。我深深感受到甲秀楼已不是一般的亭台楼阁,而是凝聚黔贵人民的文化纽带,是贵阳人文历史的见证。她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都为黔贵文化所浸染,是黔贵文脉传承、人文教化的象征。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和文化要靠一代一代的有为青年人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