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地之子:在苍茫的大地上俯卧着一个神详的婴儿,他仿佛正在大地妈妈的怀抱里安然入睡。这万古深情挥映着古往今来真诚的心声。</p> <p class="ql-block">海市蜃楼:由一个“主殿”和四个“阙楼”构成。在这戈壁荒漠中,实属一处无稽之谈的景致。</p> <p class="ql-block">汉武帝雕塑:将地域文化“丝绸之路”与历史人物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打造特色。作品承载汉唐之雄伟气韵,质朴无华的美学追求与苍茫戈壁遥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鸣沙山月牙泉简介</p><p class="ql-block">鸣沙山月牙泉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敦煌城南5公里,沙泉共处,沙水共生,妙造天成,犹如戈壁沙漠中的一对孪生兄妹或恋人。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p> <p class="ql-block">月牙泉,最早见于东汉辛氏《三秦记》,称沙井,又名药泉,俗称神泉。它东西长228米,南北宽46米。处于鸣沙山的怀抱之中,是党河古河道改道后,地下潜流在此出露而形成,因其形状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人称西王母的古瑶池。它水色蔚蓝,清澈如镜,宛如沙海中一颗晶莹闪光的翡翠,镶嵌在沙山深谷之中;它波微沙荡,龙行悠悠,是出"天马"之地,被称为"天下沙漠第一泉"。泉中盛产"七星草"、"铁背鱼"等珍贵的中药材,有长生不老之功效,汉代曾建有药王庙、菩萨殿、龙王宫、雷神台等建筑;泉水具有甘、甜、凉、软、轻、净、润、爽等特点,又称"八功德水",盛传它是雷音寺前的一碗圣水、龙的眼泪、观世音菩萨紫金瓶中的一滴金水,可消病减痛,是蒸不干、沤不臭的"神水"。泉南岸有月泉阁、听雷轩、墨池云、山得水趣等汉唐风格的古建筑群,是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挥毫泼墨、游人观光休闲的好去处。月牙泉的奇异之处还在于四周被沙山环绕,五色流沙与泉水仅隔十米之距,但遇烈风而泉不被流沙掩称为敦煌八景之一。埋,虽处千古戈壁而不干涸。正所谓"瀚海明月共潮生,万沙山中一明珠"。故清代被称为敦煌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月泉阁是位于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的一组仿汉唐风格的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时期,后经过重建和修复,成为景区内的重要建筑之一。月泉阁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历史爱好者前来参观。</p><p class="ql-block">月泉阁是一座四层仿唐木塔,外观呈八角形,阁体四周悬挂着牌匾和对联。它的设计借鉴了敦煌壁画的建筑特点,采用对称布局,每一层都有回廊、翘檐斗拱、青瓦覆盖。内部的楼梯可以通往第四层,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观景体验。</p> <p class="ql-block">鸣沙山,最早见于东汉辛氏《三秦记》,称沙角山,又叫莫高山,俗称神沙山。它东起莫高窟,西至睡佛山下的党河口,东西绵延40公里,南北广布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宛如两条沙臂张伸围护着鸣沙山麓的月牙泉。沙山底部为砾石结构,砾石之上由红、黄、绿、白、黑五色流沙聚为重重峰峦,山形弯环,山脊如刃,人马坠践,经宿复初。远看好似一条黄色昂然欲飞的巨龙,近看好像雄伟壮丽的古埃及金字塔,高空俯视它与月牙泉形成了神奇的太极八卦图,被称为中国最美的五大沙漠之一。天晴时,常常自鸣。若登此山,能看到五彩缤纷的火花,听到山与泉的和振共鸣,神秘莫解而又玩味无穷。其沙随足颓落,流沙如同一幅幅锦缎张挂沙坡,像金色群龙飞腾,鸣声随之而起,初如丝竹管弦,继若钟磬和鸣,犹如仙人奏乐,进而金鼓齐擂,轰鸣不绝于耳,令人动魄惊心。被誉为"天地间的奇响,自然中美妙的乐章。"五色沙粒中含有药用矿物质,赤足登山,可活血化瘀、治疗脚气,而且对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和腰腿疼痛等有奇效。民间传说五色神沙可逢凶化吉,带来好运。正所谓"水有悬泉之神,山有鸣沙之异"。故清代被称为敦煌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西部尽头的敦煌,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开凿,前后延续1000多年,在中国石窟中独此一绝。它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 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在石窟艺术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窟内绘、塑佛像及佛典内容,为佛徒修行、观像、礼拜处所。敦煌石窟是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结合的立体艺术,叹为观止,堪称旅游景点中的极品。</p> <p class="ql-block">佛 家 重 地 莫 高 窟 , </p><p class="ql-block">壁 画 藏 经 世 界 无 。</p><p class="ql-block">历 代 文 明 留 迹 印 ,</p><p class="ql-block">千 年 风 雨 展 新 图 。</p><p class="ql-block">张 骞 拓 辟 丝 绸 路 ,</p><p class="ql-block">画 匠 雕 琢 艺 术 屋 。</p><p class="ql-block">大 漠 驼 铃 传 塞 外 ,</p><p class="ql-block">商 人 脚 印 遍 沿 途 。</p> <p class="ql-block">水上雅丹:“雅丹”原是我国维吾尔族语,意为“陡峭的土墩(土丘)”。“水上雅丹”即乌素特雅丹地质公园,位于柴达木盆地茫茫戈壁的中央(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地区)。雅丹地貌在我国西北地区较为常见,但“水上雅丹”却是全世界唯一的。</p><p class="ql-block"> 雅丹造型奇特,"蓬莱仙岛"、"猴岛"、"西海舰队"等标志形态,更是让人过目不忘,是现已发现的世界上唯一一处水上雅丹景观。湖边分布有芦苇等少量的水生植物,水中有野生的特有雅丹鱼和高原蟹,每逢夏秋季节,成千上万的野鸭子汇聚于此,构成了此区域的壮观景象,被户外及自助游爱好者形象地称为"百鸟千岛湖"。</p><p class="ql-block"> 柴达木的雅丹地貌,是7500万年前第三纪晚期和第四纪早期的湖泊沉积物。南有昆仑山,西有阿尔金山,东有祁连山脉,由于板块地质运动抬高而脱离水体,气候由湿润转为年降雨量不足20毫米,期间的盐和沙凝结地壳被风蚀雕塑而成。2007年源于昆仑山的那凌格勒河因洪水爆发,河水改道,最终在柴达木雅丹地貌群中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水上雅丹景观。</p> <p class="ql-block">西台吉乃湖:一路公路把西台吉乃湖一分为二,在路的两边,分别存在着“淡”“盐”两种湖水。不同的季节造就不同的美丽,魅如蓝,黯如灰,有种万佛朝宗的感觉,非常震憾!</p> <p class="ql-block">东台吉乃尔湖:湖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透露着独特的蓝色,一望无际,空旷而又神秘,让人陶醉其中。</p> <p class="ql-block">途经最美U型公路,黑色的路面随地势起伏,柴达木盆地独有的地貌造就了独特壮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被誉为中国版66号公路。</p> <p class="ql-block">翡翠湖:俯瞰整个湖面,如同数颗碎裂的绿宝石,白色的盐晶,蓝绿色的湖水,这梦幻般的色彩斑斓搭配,真是“翡翠湖名美誉传,风光奇特冠高原”。</p> <p class="ql-block">茶卡盐湖: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州乌兰县茶卡镇,"茶卡"是藏语,意即盐池,蒙古语"达布逊淖尔",也就是青盐的海,湖面面积约105平方公里,景区面积3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059米。</p><p class="ql-block"> 茶卡盐湖平静的湖面像镜子一样,反射着美丽的令人陶醉的天空景色,被誉为"中国的天空之镜"。</p> <p class="ql-block">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跨海北、海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刚察、共和三县之间。湖面东西最长106千米,南北最宽63千米,周长约360千米。青海湖是中国面积最大的高原内陆咸水湖,湖水面积4625.6平方千米,湖水容量743亿立方米。 青海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之一,湖面海拔3196米。流域整体轮廓呈椭圆形,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是一个封闭的内陆盆地;具有高原大陆性气候。青海湖是微咸水湖,矿化度较高,水补给来源是河水,其次是湖底的泉水和降水。</p> <p class="ql-block">西王母:青海湖一带在汉魏时期南北朝就有西王母石室和西王母寺,北凉国王沮渠蒙逊曾经专程前往祭拜,祈求西王母的保佑,并以此夸耀于世。据考古学界的认定,所谓的西王母石室、西王母寺就在今天青海湖西边天峻县关角乡境内,当地不仅有硕大的天然石室二郎洞,还发现了一些汉砖晋瓦的残片。</p><p class="ql-block"> 传说每年到了农历三月初三、六月初六、八月初八,西王母专门在此设蟠桃盛会,各路神仙便来向创世祖先西王母祝寿,热闹非凡。"穆王于昆仑侧瑶池上,解西王母《穆天子传》",而美猴王孙悟空则偷吃蟠桃,大闹天宫(《西游记》)均出于此。</p> <p class="ql-block">大地之子:雕塑之所以被修建在青海湖畔,主要含义就是为了告诉人们要保护环境。大地之子的称号,代表着它是地球的孩子;同时也代表着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同样也是属于地球母亲的孩子,而母亲永远是最疼爱我们的那个人,我们作为孩子也一样,要护自己的母亲。</p><p class="ql-block">雕塑作者:张得蒂</p><p class="ql-block">1932年出生,山东菏泽人。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1955年毕业于 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班。</p> <p class="ql-block">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地处青海省省会西宁市湟中区城区,创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p><p class="ql-block">塔尔寺是中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在中国及东南亚享有盛名,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尔寺的宗教地位。明朝对寺内上层宗教人物多次封授名号,清康熙帝赐有“净上津梁”匾额,乾隆帝赐“梵宗寺”称号,并为大金瓦寺赐有“梵教法幢”匾额。三世达赖、四世达赖、五世达赖、七世达赖、十三世达赖、十四世达赖及六世班禅、九世班禅和十世班禅,都曾在塔尔寺进行过宗教活动。</p><p class="ql-block">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另外寺内还珍藏了许多佛教典籍和历史、文学、哲学、医药、立法等方面的学术专著。每年举行的佛事活动“四大法会”,更是热闹非凡。塔尔寺的酥油花雕塑也是栩栩如生,远近闻名。</p> <p class="ql-block">导游讲述了塔尔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相传,宗喀巴大师(本名罗桑扎巴,1357——1419),早年学经于夏琼寺,16岁去西藏深造,改革西藏佛教,创立格鲁派(黄教),成为一代宗师。</p><p class="ql-block"> 传说他诞生以后,从剪脐带滴血的地方长出一株白旃檀树,树上十万片叶子,每片上自燃显现出一尊狮子吼佛像(释迦牟尼身像的一种),“衮本”(十万佛像)的名称即源于此。</p><p class="ql-block"> 宗喀巴去西藏六年后,其母思儿心切,想见儿子一面。但她年老体弱,无力承受远行的艰辛,无法去遥远的拉萨面见儿子。于是,让人捎去一束白发和一封信,要宗喀巴回家相见一面。</p><p class="ql-block"> 宗喀巴接信后,自觉学佛未成,从而决意不返。他给母亲和姐姐各捎去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一幅。并写信告知:“若能在我出生的地点用十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指宗喀巴出生处的那株白旃檀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同与我见面一样”。</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年间,禅师仁钦宗哲坚赞于塔侧倡建静房一座修禅。十余年后,复于塔之南侧建造弥勒殿。至此,塔尔寺初具规模。所以说,塔尔寺是先有塔后有寺,得名也由此而来。第二年,宗喀巴母亲在信徒们的支持帮助下终于建成佛塔,取名“莲聚塔”。此后近两百年中,此塔虽经多次改建维修,但却一直未形成寺院。</p> <p class="ql-block">听导游介绍:</p><p class="ql-block">大金瓦殿的金顶:塔尔寺大金瓦殿位于塔尔寺的中心位置,其金顶使用了365公斤黄金进行装饰,展现了宗教建筑的庄严与华丽。</p><p class="ql-block">金佛:塔尔寺内有一尊金佛,使用了860公斤黄金,并且镶嵌了1300多颗宝石,这尊金佛是塔尔寺的镇寺之宝,其价值不仅体现在黄金的使用上,更在于它所代表的宗教意义和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站在高处观望,寺院依山势而建,众多殿宇、经堂、佛塔、僧舍错落有致,布局严谨,建筑巍峨,金碧辉煌,气势恢宏。</p> <p class="ql-block"> 《铁桥百年赋》</p><p class="ql-block"> 白塔耸峙,黄河东逝;古关静穆,楼映半空。一桥彩虹临波,百年流云飞渡。今逢盛世,毋忘尘忆,唯吾兰州,矢志创新,兹镌铭为念。</p><p class="ql-block"> 昔陇府金城重镇,绾丝路而通三秦,唯一河而成南北之堑。年及洪武,浮桥颤渡,然夏汛漫卷,冬凌凝寒。迨至清末之岁,始行建桥议案。遂集中西合璧以成,倾全省之力赴艰。柱砥中流,铁梁横空;终成勋业,蔚然景观。三边利济,商旅荣繁;通衢信步,九曲安澜,诚以“天下黄河第一桥”之隆誉,易名中山之佳话,谱写兰州解放之新篇,见证中华民族复兴之沧桑巨变。</p><p class="ql-block"> 噫唏哉,百年古桥,风流永瞻;大河雄奔,虹影如幻。人文标志,独秀新天。带风情百里,襟绿涛两山;历史名胜,风光无限。夫若无祥风以润,金瓯之磐;铁石纵固,斯桥何延?是以国之发展,和谐为先;市之富强,稳定乃安。炎黄族裔,永承天眷;祺我兰州,康乐尽阗。”</p> <p class="ql-block"> 站在黄河南岸,举目北望,黄河铁桥,白塔山公园建筑群,白塔寺浑然一体,尽收眼底,有“河桥远眺”之称。穿过黄河铁桥,白塔山一,二,三台建筑群,迎面耸立,飞檐红柱,参差绿树丛中,这是自一九五八年建圆时在坍塌的古建筑废墟上重建的 ,总建筑面积八千余平方米。这个建筑群把对称的石阶、石壁、亭台、回廊连贯一起,上下通达,层次分明,结构严整,是我国古代建筑中别具风格的建筑形式。如重叠交错的重檐四角亭、对立式的二台碑厦、砖木结构的三台大厅等,所有建筑物都配饰砖雕、木雕和彩画。</p><p class="ql-block"> 三台建筑群的迎面是白塔主峰,山势陡峭,古代建筑有“风林香袅”牌坊、罗汉殿、三宫殿等。山顶的古建筑物有三星殿、迎旭客阁,凭栏远眺日出,放眼黄河,气象万千。</p><p class="ql-block"> 白塔寺,始建于元代,据记载,元太祖成吉思汗在完成对大元帝国疆域统一过程中,曾致书西藏拥有实权的萨噶派法王(喇嘛教之一派,俗称黄教)。当时萨噶派法王派了一位著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见成吉思汗,但到了甘肃兰州,因病逝世。不久,元朝下令在兰州修塔纪念。元代所建的白塔已不存在了,现存的白塔系明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为镇守甘肃内监刘永成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巡抚绰奇补救增新,扩大寺址。寺名为慈恩寺。寺内白塔身为七级八面,上有绿顶,下筑圆基,高约十七米。塔的外层通抹白灰,刷白浆,故俗称白塔。塔建成后,几经强烈地震,仍屹立未动,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艺术上的智慧与才能。</p><p class="ql-block"> 白塔寺原有“镇山三宝“:象皮鼓,青铜钟,紫荆树。象皮鼓传为一印度僧人云游白塔时所赠,现在这里仅有仿制品;青铜钟为清康熙年间铸造,重为153.5公斤,现存寺内;枝繁叶貌的紫荆树系后人重载。北端山头有牡丹亭,亭内有一碑,据说原碑在湖南衡阳市北的趄嵝山上,字形怪异难辨,后人附会为大禹治水时所刻。宋嘉定五年(公元1212年),何玫摹刻于岳麓书院。兰州此碑,系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酒泉郡侯建功模立,碑高九尺,宽三尺,上刻七十七字。</p><p class="ql-block"> 白塔山西北方,林木葱郁,朝阳山、马头山、冠云山、环翠山峰峦层叠。浓荫深处,有休息亭,供游人小憩。亭前有蓄水池。这里山高林密,是登山远眺,避暑纳凉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中共甘肃工委纪念馆(原为白塔山三台大殿),建筑面积945平方米,2018年,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丰富白塔山景区旅游内容,甘肃工委纪念馆入驻。展览面积715平方米,展出照片、图片2000多幅,历史资料和实物80余件。展馆主要以图片、文字、实物为载体,重点展示了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甘肃带领全省各族人民,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所进行的革命斗争历史,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甘肃国统区的主要组织及其战斗历程和光辉业绩。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甘肃省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甘肃省第七批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兰州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兰州牛肉面:是甘肃省兰州市最具特色的大众化经济面食。在兰州的大街小巷,遍布牛肉面馆。</p><p class="ql-block"> 她起源于清代。"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五大特点来自陈和声、马保子。色、香、味的完美结合,让兰州牛肉面有了走向全国的底气。</p> <p class="ql-block">兰州市因一碗面、一座桥、一本书、一条河而誉名天下。她是黄河唯一穿域而过的省会城市。市内核心景区以中山桥为中轴、以黄河两岸风光为依托,依山就势,巧奇天工匠心,穿越时空的壮丽美景天城。堪称“东南西北四海宾朋八方至,春夏秋冬无边光景满城荣。”</p> <p class="ql-block">俯瞰长沙城夜景有感</p><p class="ql-block">乘坐雄鹰击夜空,</p><p class="ql-block">长沙城域闪光红。</p><p class="ql-block">霓灯楼影迷幻境,</p><p class="ql-block">八方宾客乐归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