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辽博《群星璀璨时·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展

不稼不穑

<p class="ql-block">辽宁省博物馆与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群星璀璨时——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特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幕。</p> <p class="ql-block">已然立秋却仍旧闷热的午后,乘地铁再次前往省博物馆观展……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下午两点半左右展馆内居然还有那么多观展者,打破了以往的印象,据工作人员介绍,今天这个密度还是近期最少的😅不知怎的,我竟然很欣慰😆</p> <p class="ql-block">展览分“变幻的风景”“流变的图像”“古风新尚与中国趣味”“美丽与哀愁”四个主题,通过百余件油画、水彩画、雕塑、服饰、珠宝和瓷器等艺术珍品,展现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风格及演进,让观众感受这一时期英国的艺术成就以及东西方文化的交融。进入特展厅需要购票</p> <p class="ql-block">约瑟夫·玛罗德·威廉·透纳的画作《沉船浮标》为主打展品</p><p class="ql-block">正当要依展序观看时,恰有义务讲解员前来解说,非常感谢🙏</p><p class="ql-block"> 画作上下两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光暗对比,上半部分用一大片朦胧色彩来象征雾、光和大气以体现大自然深不可测的广大,这在透纳晚期作品中较为常见。彩虹意象在大多数场景中都象征着希望。但在《沉船浮标》中,透纳首先让我们看到光明和彩虹,然后引向可能发生灾难的黑暗与风暴地带。</p><p class="ql-block">画面的前景当中还有两个浮标,用来提醒人们注意水下隐藏的危险。其中绿色的浮标上面还有几个英文的字母ECK,这正对应着沉船的英文单词 shipwreck。画家把浮标放在如此明显的地方,就是用来提醒人们注意危险,但是又用后面青灰色的色调传递出一种不祥的预感。这艘坐满了水手游客的船只,他们是否忽视了警告,或者是已经遭遇了不测?我们不得而知。这也是反映了透纳的一种人生哲思:当我们人类在面对大自然的威力时,多么的渺小而无能为力。</p><p class="ql-block">作为透纳的超级仰慕者,艺术评论家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将此画作描述为“在他高贵的手忘记其灵巧之前所画的最后一幅油画”。</p> <p class="ql-block">《在有风的日子里放风筝》Flying the Kite: A Windy Day大卫•考克斯 David Cox (1783-1859) 1851年,布面油画 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沃克美术馆</p><p class="ql-block">考克斯是英国水彩画黄金时代的重要人物与浪漫主义风景画家、印象派先驱之一。他的作品色泽鲜明,笔触奔放。1841年,经历事业成功的考克斯由伦敦搬回家乡伯明翰,居住在工业城市外的哈伯恩,经常前往北威尔士旅行写生,并做了一些可能与外光写生有关的油画研究,1841年前后的英国中部地区尚末被工业化,考克斯曾在伯明翰附近的乡村绘制了表现刮风天场景的作品,这幅《在有风的日子里放风筝》正是其中之一,画家通过松散的笔触以及对细节的彻底简化,成功地捕捉到了露天氛围下的清新微风、转瞬即逝的光和天空中变幻莫测的云。这种绘画技法似乎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法国印象派风格。</p> <p class="ql-block">《森林之王》(又名《鹿于林间》)The King of the Forest (also called Forest Glade with Deer)</p><p class="ql-block">托马斯 •克菜斯韦克与理查德 •安斯德尔</p><p class="ql-block">Thomas Creswick (1811-1869 ) and</p><p class="ql-block">Richard Ansdell(1815-1885)</p><p class="ql-block">时间不详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苏德雪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克菜斯韦克,英国风景画家和插画家;理查德•安斯德尔,利物浦画家,擅长动物题材。这幅作品由二人合作完成。风景画家克菜斯韦克绘制了树木和景观等这幅作品的大部分,低机角是他后期绘画的特点。而动物画家安斯德尔则执笔了鹿群与牡鹿部分,这种合作方式源于17世纪荷兰画家每个人专注于各自特定绘画主题的做法,在维多利亚时代比较常见。作为艺术家的克莱斯韦克与安斯德尔勤奋多产,作品颇受市场欢迎。克萊斯韦克笔下的自然风景既没有選纳或考克斯等浪漫主义艺术家的活力和独创性,也没有年经的拉史尔前派兄弟会艺术家们那种鲜明的色彩和细致的细节。但他却成功地迎合了维多利亚时代收藏家们对于英国乡村风光的传统回忆,将其描绘为一个尚未被工业化影响的绿意盎然、田园牧歌式的永恒天堂</p> <p class="ql-block">《猎场看守人的小屋》The Gamekeeper's Cottage</p><p class="ql-block">托马斯 •费德 Thomas Fed (1826-1900) 1845-1846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沃克美术馆</p><p class="ql-block">苏格兰画家费德以描绘苏格兰乡村风景和细致的家庭场景而闻名。他强调细节和光线的精致处理,其画作既有着和谐的色彩、娴熟的人物刻画,又有着真挚的情感表达。猎场看守人由贵族和乡绅阶层雇用于乡村庄园,他们负责饲养野鸡、鹿等猎物并为主人看家护院,或者陪同庄园主人及其客人远途打猎。画面中,猎场看守人的妻子正站在屋内~这也许是厨房,也许是洗碗间。她面前的凳子上放着一只死鸡,旁边还挂着一只刚刚被打死的免子;一支猎枪靠在墙上,桌子上摆着简餐。女人头戴整洁的棉帽,身穿丝绸与羊毛混合编织成的条纹衬裙,裙子的腰间还有一个口袋。这件带有完整口袋的裙子告诉我们:当时的猎场看守人相较于乡村佃户,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相对富裕的生活。</p><p class="ql-block">1886年,美国出版的《百科全书》中曾盛赞托马斯•费德,说:"众所周知,托马斯•费德对苏格兰艺术的贡献就像罗伯特• 彭斯(歌曲《友谊地久天长》的词作者)对苏格兰歌曲的贡献一样。他们的作品吸引了全世界的兴趣,也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表演者》The Showman 爱德华•约翰•科贝特</p><p class="ql-block">Edward John Cobbett (1815-1899) 1855年,板面油画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沃克美术馆 </p><p class="ql-block">科贝特擅长风景画和花卉静物画,晚年专注于田园乡村的场景和儿童主题的作品。这幅画作不同寻常地描绘了旅行艺人正在农村的乡间小路上向孩子们展示城里的新奇玩意一一西洋镜的场面。画面左下角还有一个售卖玩具的人,她的篮子里有陀螺、稻草摇铃和风车,图中的两个孩子正在玩他们新买的玩具,维多利亚时代的画作与工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画家们不吝啬于用画笔描绘出工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西洋镜中的剪影多是描绘戏剧、历史事件、著名人物或伦敦风景。这样小到可以背起走动,在街头集市四处展示的"帆布秀"(Canvas Show) 西洋镜,在维多利亚时代早期最为受欢迎。科贝特画面中的西洋镜用顶部的彩绘板来做宣传,上面描绘了骑行的英国红衫军(18世纪时英国军队别名)</p> <p class="ql-block">《微风徐徐》A Breezy Day 亨利 •摩尔 Henry Moore (1831-1895) 1887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利华夫人美术馆</p><p class="ql-block">亨利•摩尔,英国海洋和风景画家,以海景画为主要创作对象,他对海水波浪的形态有着细致的研究与深刻的认识,其画作构图往往大而空旷,且多由天空和大海这两个水平橫带(黄金比例)组成。传统的海洋艺术家作品中多带有叙事性或象征性内容,他们往往把大海作为船舶的背景,来表现沉船或者海战。而康尔的海景画中没有人物,有时甚至没有船只。</p><p class="ql-block">《微风徐徐》是摩尔成熟作品的典型代表。画面上只有挂满着白云的蓝天,以及泛着白色浪花的蔚蓝大海,既没有人物,也没有故事。艺术家以顾畅的绘画技巧和这种集中主题的方式出色而专注地捕促了水天的动静,以及大海的色彩和质感的细微变化。部分学者认为该作品所呈现的景象可能是英吉利海峡</p> <p class="ql-block">《利物浦海关大楼北侧》约翰·阿特金森·格里姆肖</p><p class="ql-block">创作于1880-1890年</p><p class="ql-block">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沃克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出生在利兹的约翰·阿特金森·格里姆肖(1836-1893)自学成才,在决定成为一名职业艺术家之前,他曾是一名铁路职员。19世纪60年代早期,他以鲜明的拉斐尔前派风格展示静物画和风景画,之后,他开始画以约克郡为主的月光场景,那里因其诗意和有氛围的格调而受到赞赏。19世纪80年代,他在伦敦开设了画室,在那里画了许多泰晤士河的景色。</p><p class="ql-block">《利物浦海关大楼北侧》描绘了利物浦码头的夜间景色,以河岸街为中心,左边是停满船只的沃平码头和坎宁码头。右边是带有廊柱的大型公共建筑——海关大楼,由利物浦建筑师约翰·福斯特(John Foster) 设计,建于1828年。这座建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损,并于1948年拆除,今天画中右边的街面已全部重修。这幅作品应该视作对利物浦码头的回忆而非精确的地形描述:海关大楼以柯林斯石柱形式呈现,但其实应采用爱奥尼亚风格的石柱,左边的围板上张贴着-张海报,是赫尔至伦敦的航运服务的广告。格里姆肖的第一幅月光码头的画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70年代中期,在19 世纪80年代他增加了绘画的频率,当时这幅作品可能已经完成了。这些画作包括利物浦、格拉斯哥和赫尔码头的景色:所有这些码头看起来都非常相似,只是相同元素的组合略有不同--桅杆与索具勾勒在夜空,灯火通明的店铺窗户、马车、路灯、鹅卵石街雨后的倒影。</p> <p class="ql-block">《惠特比港》Whitby Harbour 阿尔伯特•古德温</p><p class="ql-block">Albert Goodwin (1845-1932)</p><p class="ql-block">1891年,水彩、纸</p><p class="ql-block">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沃克美术馆</p><p class="ql-block">阿尔伯特-古德温,英国风景画家。15岁时在皇家学院展出第一幅作品,1876年成为皇家水彩学会准会员。他广泛的风景题材作品反映了他对旅行的热爱,同时也是社会历史的重要记录。古德温喜欢日落和黄昏,也十分欣赏透纳晚期空灵的风格,所以,他的作品描绘了大量渔村黄昏或黎明时的景象,其中风景如画的惠特比渔村是他最喜欢的创作主题之一。在这里,修道院在薄要中若隐若现,阳光穿透其中,在水面洒下粼粼波光。这幅作品里所展现出的明亮氛围、事实观察与诗意的结合,以及水彩画的刀刮技法无一不体现</p><p class="ql-block">了透纳对他的深深影响。古德温的许多作品都以光线和色彩的戏剧性效果为特色。</p><p class="ql-block">惠特比 (Whitby)是一座位于英格兰约克郡东部的古老小渔村,这里以浑然天成的绝世海滨风光、与世无争的悠闲乡村生活和中世纪修道院遗址,以及源远流长的吸血鬼历史文化等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雄鹅》The Gander 乔治·赫明·梅森</p><p class="ql-block">George Heming Mason (1818-1872)</p><p class="ql-block">1864-1865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利物浦国家抽物馆,利华夫人美术馆</p><p class="ql-block">梅森,英国乡村风景画家,出生于英国中部的斯路福德部、成长于意大利,在意期间自绘制了很多描绘罗马周边村庄的风景面,1858年后,他回到英国,并在家乡斯塔福德郡创作了这幅画。</p><p class="ql-block">落日余辉,晚霞夕照,花草遍地的田野中,近处的水泊倒映着天空的色彩,两个农家女孩正在驱赶着一群鹅,前面身穿蓝色罩衫女孩的手臂高高地举起,后面的女孩则手拿着树枝,一副防御的姿态。整幅画面生动传神又可爱。蓝衫女孩抬起手臂的动作与大鹅扭动脖子的体态遥相呼应,形成了整个画面的主体构图</p> <p class="ql-block">《幸福时光》迈尔斯 ·伯基特•福斯特</p><p class="ql-block">Myles Birket Foster (1825-1899)</p><p class="ql-block">1880年,水彩、水粉、纸</p><p class="ql-block">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沃克美术馆</p><p class="ql-block">维多利亚时代的观众对诗情画意之传统习以为常。在该传统中,自18世纪晚期开始,村舍就已经是一种能引起人情感共鸣的乡村生活符号。福斯特是维多利亚时代最著名的乡村风景水彩画家。19世纪50年代,他的许多作品都用作约翰•弥尔顿</p><p class="ql-block">WJohn Mlton, 1608-1674,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六大诗人之一)的《欢乐颂》、《沉思颂》这类出版物的插图。人们惯于照田园短诗的悠久传统来看待他的图画。因此,他的画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收藏家们有花巨大的吸引力,每当他有作品要出售时,经销商们都会争先恐后地去抢购,这幅作品是一个典型的福斯特式主题,呈现了一个英国乡村常见的一角:倚门而立的一名女子(家庭主妇)正温柔地注视着门外台阶上正在相互玩要的孩子们,一只小猫正在门前的台阶上戏耍和晒太阳。整幅画面布局复杂多变,色调柔和,局的安排既动静相宜,又有光影变化。</p> <p class="ql-block">《在维特利村》In Witley Village 海伦•阿林厄姆</p><p class="ql-block">Helen Allingham (1848-1926) 1884年,水彩、纸、阿拉伯树胶 </p><p class="ql-block">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利华夫人美术馆</p><p class="ql-block">女画家海伦•阿林厄姆深受水彩画家伯基特•福斯特的影响,并于1881年移居到了福斯特居住的维特利村。她于1875年被选为英国皇家水彩面协会会员,1890年被提升为正式会员。海伦擅长绘制风景如画的农舍场景,其作品的特点是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对古老建筑的细膩刻面。这幅作品描绘的建筑是萨里小屋(萨里郡传统的英国乡村小屋) 的一种典型样式,墙壁部分是半木半砖结构,屋顶为风化的粘土瓦。向日葵露在花园的墙头,鸽子栖息在鸽舍上;一个小女孩开着院门,似乎正在迎接背着一堆欧洲蕨的父亲回家,母亲则出现在小屋的门口。这幅水彩画展现了田园诗般的农村家庭生活。画作创作于1884年。1885年春天,作品中的小屋被主人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加现代化的住宅。海伦以她的面笔记录下了伦致郊外,那些正在受到工业化的能响而逐渐消失的传统乡村建筑,她笔下的小屋、花园、绿道、阳光山坡和林地清新、芬芳,贴近自然,让人赏心悦目是城市化下消失的乡村之美的永久纪念。</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总督府》The Doge's Palace, Venice</p><p class="ql-block">詹姆斯•霍兰德 James Holland (1799-1869)</p><p class="ql-block">1862年,板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利华夫人美术馆</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色彩干净明亮,给人以清新明媚之感。艺术家从环礁湖的对岸,正对着圣•马克广场的地方来取景,为我们展现了威尼斯的地标性建筑:圣•马可广场及周围的景观。前景处是大运河碧波荡漾的水面,澄澈的河水倒映着蓝天白云,岸边建筑、游船、行人色彩丰富。河岸建筑从左至右,由近及远,错落有致,从清晰到朦胧,仿佛我们正坐在贡多拉小船上游览。左侧最高大壮观的建筑是海关大楼,塔楼上有金色的财富女神雕像,这座地标性建筑最初是为了应对日益增加的海上贸易于15世纪建造,现在则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其历史的面貌,并在这样的基础上改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右侧白色的方正建筑是圣•马克国家图书馆,后方高高仁立的钟楼是圣•马克大教堂的砖制钟楼;教堂的前方是一片空旷的场地,这就是著名的圣•马可广场,一左一右有两根柱子,分别是圣•西奥多柱和圣马可柱,他们是威尼斯的守护神。柱子的右侧即为画作标题里体现的威尼斯总督府,旁边为著名的叹息桥。</p> <p class="ql-block">《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内部》</p><p class="ql-block">Interior of Santa Sophia, Constantinople</p><p class="ql-block">约翰 •弗雷德里克 •刘易斯 John Frederick Lewis (1804-1876)</p><p class="ql-block">1840-1841年,铅笔、水彩、水粉纸</p><p class="ql-block">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沃克美术馆</p><p class="ql-block">水彩画对于英国人而言,是一种国家艺术。英国艺术家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探索水彩画特有的美学特质。他们迅速认识到了水彩媒介的通用性,利用它创作了一类有着鲜明个性和历史的作品。</p><p class="ql-block">刘易斯,英国东方主义画家,也是位伟大的旅行家。他最早以描绘西班牙的建筑景观而成名,后专注于中东和地中海场景的水彩画和油画。1840年11月,从伦敦到开罗的旅途中,刘易斯在君士坦丁堡作短暂停留,参观了拜占庭式的圣索菲亚教堂,并绘制了这幅素描。画中这座伟大的建筑是为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而建,在537年被祝圣,1453年后成为一座清真寺。我们透过作品中的大理石柱围屏. 可以看到由穹隅支撑的大穹顶下雄伟的中央空间,画作前景处的两个大理石瓮中的一个是供仪式上净化之用的。这幅画的重点是建筑而不是人,画家更关心的是捕捉对这个地方的"印象”,而非建筑的准确性。</p> <p class="ql-block">《叼着拖鞋的狗》A Dog with Slipper</p><p class="ql-block">埃德溫、兰西尔 Edwin Landseer (1802-1873)</p><p class="ql-block">1848年,板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苏德雷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特别议会》A Select Committee</p><p class="ql-block">亨利-斯奏西-马克斯 Henry Stocy Morks (1829-1898)</p><p class="ql-block">1891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沃克美术馆</p><p class="ql-block">马克斯,英国艺术家,凭借绘制历史画而名声鹊起,但又以其色彩丰富的鸟类而闻名。他19世纪70年代开始画鸟类,尤其是鹦鹉。</p> <p class="ql-block">《圣亚尼节前夜》The Eve of Saint Agnes</p><p class="ql-block">威康 •霍尔曼•亨特 William Holman Hunt (1827-1910)约1856-1857年.板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沃克美术馆</p><p class="ql-block">亨特是拉斐尔前派的主要发起人和重要成员之一也是唯一自始自终坚持拉斐尔前派艺术宗旨的画家。他喜欢描绘古代传奇与宗教典故,同时他还常从莎士比亚、约翰济慈等人的诗歌中寻找灵感,其作品采用具有象征意义的细节描写,画面充满着各种暗示与象征,通常具有较强的道德说教性。这幅作品的灵感即来自诗人约翰 •济慈所创作的诗歌,描绘了情侣玛德琳和波菲罗一起从一场醉酒的盛宴中出逃的瞬间。故事情节基于中世纪的传说,即圣亚尼节到来之前的午夜,年轻女孩会在梦中看到白己将来的丈夫。玛德琳午夜醒来时看到了藏在自己卧室中的家族的敌人波菲罗,他们向彼此表达了爱意并一起逃走了。这件展品是亨特在1848年展出的画作的缩小版本,创作时间在拉斐尔前派兄弟会成立前不久。亨特创作这幅画的目的是为了对比爱情的神圣与狂欢者的软弱,体现了拉斐尔前派希望通过艺术传达严肃的道德的愿景。</p> <p class="ql-block">《期待:1854-1855年间的火炉旁》</p><p class="ql-block">Waiting: An English Fireside of 1854-1855</p><p class="ql-block">福特 •马多克斯•布朗</p><p class="ql-block">Ford Madox Brown (1821-1893)</p><p class="ql-block">1851-1852 年创作后,1854-1855年再次绘制,板面油面</p><p class="ql-block">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沃克美术馆</p><p class="ql-block">英国画家布朗是英国海军军官的儿子,出生于法国加菜,在欧洲大陆长大。1846年定居英格兰后,他接触到了拉斐尔前派画家,相互影响。虽然布朗从未真正成为拉斐尔前派兄弟会的一员,但他们却有着一样的题材意境、鲜艳色彩和写实风格。布朗初创这幅面时,表现的是他坐在火炉旁的妻子爱玛,刚刚哄睡小女儿,正在做针线活的情景。他在1854-1855年修改了这幅画,画面桌子上的一叠信件和一张士兵的微缩肖像画是后增添上去的。当时的英国正卷入到克里米亚战争中,新添加的元素改变了画作的主题:一位军官的妻子在思恋等待她远赴战场的丈夫。</p> <p class="ql-block">《梦回往昔:蹚过浅滩的骑士》</p><p class="ql-block">A Dream of the Post: Sir bumbros ot the Ford</p><p class="ql-block">约翰-埃市里特-米菜</p><p class="ql-block">John Everett Millais (1829-1898)</p><p class="ql-block">1857年创作后,约在1863年再次绘制,</p><p class="ql-block">水粉、年、白色色粉、冈拉伯胶</p><p class="ql-block">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利华夫人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伯德 •海伦》Burd Helen</p><p class="ql-block">威廉 •林赛•温德斯 William Lindsay Winds (1822-1907)</p><p class="ql-block">1856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利华夫人美术馆</p><p class="ql-block">利物浦画家温德斯是拉斐尔前派的追随者。在1850年访问伦敦时,他由早期的浪漫主义历史绘画转变为拉斐尔前派风格。画中场景取材自一首传统的苏格兰民谣,民谣的诗句刻在了画框上。故事讲述了身怀六甲的伯德•海伦,为了不让无情的情人抛弃她,把自己伪装成一名侍童被迫跟在骑马穿过荒野乡村的情人身边奔跑</p> <p class="ql-block">《意大利孩童(编稻草的托斯卡纳女孩)》</p><p class="ql-block">An Italian Child (Tuscan Girl Plaiting Straw)</p><p class="ql-block">威康 •霍尔曼•亨特William Holman Hunt (1827-1910)1868-1869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利华夫人美术馆</p><p class="ql-block">亨特的大多数作品都带有强烈的宗教或道德信息。相反,这幅画作则表现的是甜美纯真的少女,其原型是亭特居住在意大利时佛罗伦萨郊外菲耶索来别墅的园丁的女儿。这幅作品的焦点并不像艺术家通常所画的那样清晰,整幅作品色彩绚丽,充满了对细节的观察,这是拉斐尔前派的典型特征之一。女孩上半身的形象与阿尔诺河河谷、橄榄和白杨树以及雾蒙蒙的山丘等托斯卡纳的</p><p class="ql-block">风景相映成趣,她的脸、手的皮肤、头发的质感、衣服纹样和质地都被刻画得细致入微,手中编织的麦科和肩上鸽子的羽毛也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最为重要的是女孩棕色的大眼晴在颜色上与鸽子的眼睛也遥相呼应。而在拉斐尔前派的另一个典型特征"象征现实主义"方面,这幅图画里栖息在少女肩膀上的鸽子,则代表了亚平宁山脉城市所特有的"温柔",草编是18世纪佛罗伦萨地区的一个重要产业,画面中女孩手中的以麦秆编成的草条最终会被制成草帕,出口到世界各地。编条</p><p class="ql-block">通常是用7根 或11根麦秆制成的;亨特以他一贯的准确性展示了女孩正在用11根麦秆编制</p> <p class="ql-block">《圣则济利亚》Saint Cecilia</p><p class="ql-block">约翰-迈尔惠施-斯塔威克John Melhuish Strudwick (1849-1937)</p><p class="ql-block">1895-1896年,板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苏德雷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斯塔威克是拉斐尔前派第二阶段的重要成员,曾是伯恩-琼斯的工作室助理,伯恩琼斯对他的作品产生了主要影响。斯塔威克的作品富有象征含义的传奇主题,色彩浓厚,细节精准,极尽精雕细琢。这是一幅充满神秘色彩的油画作品。画中的圣则济利亚是音乐的守护神,她以一位优雅的女性形象出现,令人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美。圣则济利亚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通常被艺木家表现为在一位天使的陪伴下正在弹奏便携式风琴的样子。这幅画作中,斯塔威克沿用了这一形象:两个人物都穿着文艺复兴时期色彩丰富的长袍,专注于她们的音乐,仿佛置身于一个与当代现实隔绝的艺术和美的世界中,她们的音乐更像是来自天堂而非人间。这是从伯恩-琼斯的艺术中衍生出来的概念。斯塔威克的艺术融合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对细节一丝不苟,具有浓重的装饰感和古典情调。同时,这幅画的构图也非常独特。它采用了立体构图的方式,使得画面更加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p> <p class="ql-block">《索尔韦的殉难者》The Martyr of the Solway</p><p class="ql-block">约翰•埃弗里特•米莱John Everett Millais (1829-1896)</p><p class="ql-block">1871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沃克美术馆</p><p class="ql-block">19世纪60年代,米莱放弃了拉斐尔前派明快精致的风格,转而采用了更为宏观宽广、不受约束的松散笔触和更加细致低调柔和的色彩。这幅画也是米莱后期风格的典型代表。画面上是一个面容漂壳,长发飘逸,但神情落寞且无限忧伤的女子,她的腰间有一根粗重的金属锁链,链条穿过她弯曲的路膊与身体的空隙绑到了她身后的岩石上:左侧岩石下是泛者白色浪花的大海。这一画作主题来自17世纪苏格兰历史的一个真实事件,当时这个国家正由于激烈的宗教争端而分裂。1685年,苏格兰威格敦郡的玛格丽特•威尔逊因拒绝承认教会的等级制度而被判处溺水死刑。年仅18岁的她被绑在苏格兰家尔韦湾的木桩上,即将被汹涌而来的潮水吞没。</p> <p class="ql-block">《贝壳》 阿尔伯特·摩尔</p><p class="ql-block">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利华夫人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沃克美术馆藏英国绘画的传统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18世纪中期英国皇家画院成立,意味着英国绘画新时代的黎明到来。进入19世纪,社会变革为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工业革命和科技发展为画家在思想领域、生活环境、绘画题材以及表现形式等方面带来诸多影响,促成英国绘画长达几十年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英国画坛流派林立、名家辈出,对英国本土艺术乃至当时的欧洲主流绘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p><p class="ql-block">一幅酷似美神维纳斯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中式储物柜》The Chinese Cabinet</p><p class="ql-block">威廉·奎勒·奥查森William Quiller Orchardson (1835-1910)</p><p class="ql-block">1868年,布面油百</p><p class="ql-block">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沃克美术馆</p><p class="ql-block">奥查森是英国肖像画家、历史和家庭风俗场景画家,他因其对历史叙事场景的描绘和在晚期事业生涯中刻画现代服装而闻名。他还是一位狂热的古董收藏家。作品描绘了一位女士移花瓶放置在一个黑色金漆装饰的储物柜上的瞬间。黑金漆装饰的信物柜可能来自中国或日本,也或是英国本地的仿制品。房间里的其他物件:包括可能产于中东的金属器皿和玻璃器血,可能产于亚洲或欧洲的青花瓷罐,椅子上还有一把扇子等等,整幅画作将17-18世纪的镶板房间,英式古典家具,以及亚洲工艺品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当的英国颇为流行的亚洲风格的家具及室内装饰的美学品味</p> <p class="ql-block">《忠诚至死不渝》Faithful unto Death</p><p class="ql-block">爱德华。约翰 •波因特 Edward John Poynter (1836-1919)</p><p class="ql-block">1865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沃克美术馆</p><p class="ql-block">波因特是维多利亚时代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创作了大量的历史宗教题材画作以及世俗风格作品,曾任皇家美术学院院长、国家美术馆馆长。他的油画着意于唯美情调.在题材上多取材于古希腊神话,迎合了世俗审美,极具观赏性。</p><p class="ql-block">庞贝古城的毁灭这一题材令19世纪的艺术家们着迷,曾创作出了大量绘画和雕型作品。波因特的这幅作品描绘了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摧毁庞贝城的场蛋。前景的地而上散落着硬币和其他贵重物品,背景是人们试图从废墟中逃生并抢救财物。在这样的慌乱当中,一位罗马士兵尽管眼神充满恐惧,却依然坚定地站在他的岗位上。这个主题取自爱德华•布尔洪 • 利顿于1834年创作的著名历史小说《庞贝城的末日》。书中这一事件的灵感来自于庞贝城考古发掘中所发现的一具位于赫库兰尼姆门旁,全副武装的罗马士兵遗骸。这幅画是波因特最著名的作品,曾被其他画家多次复刻。它所传达的坚守职责的绝对奉献精神,让它成为维多利亚时代最著名和最令人钦佩的绘画之一,并作为道德典范而备受推崇</p> <p class="ql-block">《悄悄话》Confidences</p><p class="ql-block">劳伦斯 •阿尔马-塔德马 Sir Lawrence Alma-Tademo (1836-1912)</p><p class="ql-block">1869年,板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沃克美术馆</p><p class="ql-block">劳伦斯-阿尔马-塔德马出生于荷兰 1873年入籍英国,1876年 成为皇家美术学院的准院士,1879年擢升为皇家美术学院院士。塔德玛擅长于用古典的技巧描绘当时英国上流社会的生活,他以华美艳丽的色彩迎合了英国人的心理。其作品流传广泛。复制多,价格高,是维多利亚时代最能反映当时时代特点的著名画家。</p><p class="ql-block">《悄悄话》是艺木家的重要佳品之一,画中的两位年轻女士留着精致的发型,戴着珠宝,身着丝绸长袍,正悠闲地坐在软垫椅上,闻着花香低语聊天。画作背景是一个根据罗马庞贝城的室内环境想象出来的场景色彩华丽,舒适温馨。画面中红发女孩螺旋状的卷发、青铜鼎烛台、大理石狮子托、赤金小雕像和庞贝古城红色的装饰墙等每一个细节的绘制都是基于考古遗迹和古代史料。</p><p class="ql-block">阿尔马-塔德玛的绘画形象地再现了维多利亚盛期的生活时尚、他的绘画创作和用色技法直接启迪了后来的装饰主义画家们。</p> <p class="ql-block">《挽歌》Elegy</p><p class="ql-block">弗雷德里克•莱顿Frederic Leighton(1830-1896)</p><p class="ql-block">1888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沃克美术馆</p><p class="ql-block">莱顿的绘画以其华美的艺术风格成为英国学院派继雷诺兹之后最主要的代表,他的艺术标志着英国绘画艺术的最成熟阶段,他的名字成为了学院派的代名词,对非动英国古典复兴从短期现象转变为严肃运动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试图在希腊神话和诗歌题材的绘画中为现代人重塑这种理想美。其画作典雅明净、和谐华美,画中人物大都端庄秀丽,充满了如梦如幻的怀古情趣。</p><p class="ql-block">挽歌是一首哀叹的歌曲或诗歌,通常是为逝者而作。1889年,这幅《晚联》 的半身女性画像有评论家称赞道:此图哀伤之表达,恰如人物面容之柔美、典雅与自然。《晚歌》中的女士身着奶白色优雅的希腊式披肩,秀发上缀有月桂花环;女子服裝上的褶皱在颈部漾起婀娜的弧线,她目光向下,神态黯然,但柔美的脸庞上却无半点瑕疵!</p> <p class="ql-block">《她将被创造成女人》She shall be created Woman</p><p class="ql-block">乔治•弗雷德里克 •瓦茨 George Frederic Watts (1817-1904)</p><p class="ql-block">19世纪70年代早期,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利华夫人美术馆</p><p class="ql-block">瓦茨是维多利亚时代有名的学院派画家,擅长以象征主义手法描绘人类的生命与情感。他的作品具有象征与神秘的意味,以及醒世与讽喻的内涵。</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讲述的是《圣经 •创世纪》中世界上的第一个女人夏娃被创造出来的瞬间的故事,是瓦茨夏娃三部曲(创造、诱惑和救赎)的第一部最早和最好的版本。画作中,艺术家试图將夏娃视为坚强、充满活力和激动人心的象征。夏娃的全身都笼罩在艳丽而清冷的云舞中,光线集中于她的心脏和胸部~一个温柔、善良和充满爱的地方”。女人仰起的脸显然朝向太阳,但却完全隐入了黑暗之中,而无法辦认。艺术家以此来暗示人的灵魂"因过度的光明而暗淡”。瓦茨对这一时刻的象征性描绘是他个人的理解,目的是要创作出一种视觉语言,也许是维多利亚后期危机四伏的英国社会的一种潜在的消极情绪的表现</p> <p class="ql-block">《普洛托斯之妻》The Wife of Plutus</p><p class="ql-block">乔治 •弗雷德里克 •瓦茨 George Frederic Watts (1817-1904)</p><p class="ql-block">约1885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沃克美术馆</p><p class="ql-block">普洛托斯是希腊的财神,这里对财神妻子的讽喻式描绘是对维多利亚时代物欲崇拜的强烈抨击。画面中,普洛托斯的妻子右手缠满、抓满珠宝,她在丝质的枕头上疯狂地扭动着头部,摆出既妩媚又绝望的姿势。画家借此意在传达拥有过多财富可能带来的疾病和贪婪,即拜金主义的弊端。</p><p class="ql-block">1889年,当这幅作品在新美术馆展出时,作为艺术评论家的戏剧家萧伯纳将这幅作品描述为"大师之作"。</p> <p class="ql-block">《等待法律援助》Walting for Legal Advice</p><p class="ql-block">詹姆斯 •坎贝尔 James Campell (1828-1893)</p><p class="ql-block">1857年,板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沃克美术馆</p><p class="ql-block">利物浦一间律师办公室里,一位头戴高顶礼帽,表情倔强的老人手中抓着雨伞,正用脚不耐烦地拍打着地面,等待者约见他的律师来处理账单问题。老人从帽子到雨伞位于一条垂直线,显示出他的固执和内心的不悦;旁边的小男孩可能是他的孙子,正徒劳地指着旋转的陀螺想吸引老人的注意,但没有成功;背景中,两个文员在屏风后自顾自地聊着八卦,根本无视老人的急切。这一系列人物特征和状态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可谓是非常“狄更斯”的画面。除人物面部。服饰外,画作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描述得非常精准,甚至包括贴在墙上的利物浦年鉴与表格、墙纸的花样。地上男人彩色毯质手包的花纹和贴于屏风上的印刷公告等等。虽然这幅作品折射出拉斐尔前派的影响,但是作为利物浦艺术家,坎贝尔并不属于拉斐尔前派。他的主题本质是幽默,而不是进行道德教育或表达强烈的情感。</p><p class="ql-block">坎贝尔的作品常聚焦于家乡利物浦的中产阶级和普通工人阶级的生活细节。这幅作品也体现了他身为保险推销员之子对当地公务机构办公室的了解。之所以能够知道画作的地点是在利物浦,是因为左边的印刷海报是利物浦土地拍卖的广告,而画作右边的图表则是利物浦潮汐的时间表。利物浦是英国一个重要的港口,了解潮汐对于航远是非常重要的</p> <p class="ql-block">《旧信件》Old Letters</p><p class="ql-block">查尔斯-詹姆斯-刘易斯Charles James Lewis (1830-1892)</p><p class="ql-block">1862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沃克美术馆</p><p class="ql-block">长期居住在伦敦的詹姆斯-刘易斯以油面及水彩描绘传统优美的景色与人物,是位高产的画家。米莱称其为"本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p><p class="ql-block">画作中,一位靠窗而坐的年轻女子正在读着旧信件,陷入了沉思。这些旧信件可能是情书,也可能是她孩童时期的信件。她身旁便携式书桌上,置于成捆信件旁的圆形装饰物可能是一幅微型肖像,也可能是昔日追求者所赠予的纪念品,女子手腕上挂着的珠宝也可能如此。但刘易斯并未对这两件作品进行细致刻画,可能是想给我们留下自由的遐想空间。女子身穿19世纪60年代盛行的下午茶礼服并搭配蕾丝衬袖及伞裙,不过她的裙摆下似乎没有裙架支撑。她的脚边还蜷缩只宠物狗。这种尺寸小巧,非常适合挂在房间的描绘美丽女子的闺阁画,在维多利亚时代一直畅销不衰。初期,这类画作一般都以身著古典服饰的文学作品女主角或具有浪漫色彩的历史人物来展现。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这类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则通常身着时尚的现代服饰</p> <p class="ql-block">《接受还是拒绝》查尔斯·韦斯特·柯普</p><p class="ql-block">1872年,板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沃克美术馆</p><p class="ql-block">柯普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位风俗和历史场景画家,1867年被任命为皇家美术学院的绘画教授。他的油画作品多取材于当时的社会生活,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和情趣,展现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家庭生活的细节。</p><p class="ql-block">画作的标题提示女子可能刚收到一封求婚信,她的脸颊微微泛红,地上有撕开的信封和散落的鲜花,桌上有打开包装的项链;背景的门口处,女仆正在与等待答复的信使聊天。至于女子是否答应了追求者,作者把悬念留给了观众。</p> <p class="ql-block">《较量》约翰 •爱德华 •纽顿 (1834-1891)</p><p class="ql-block">1861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沃克美木馆</p><p class="ql-block">这幅画用标题将专注于音乐的小提琴家和在白前笼子里唱歌的金丝雀作了比较,这是一场艺术与自然之间的竞赛。房间里男人绉巴巴的衣服、椅子上起褶的皮饰、窗台上的水烟筒,以及桌子上快要滑落的乐谱,都给人一种随意休闲的印象,可这一切都是被精心设计的。房间的窗户上有典型的利物浦乔治王时代晚期的细长玻璃窗条,透过窗户,我们还可以看到利物浦郊区、埃弗顿的圣乔治大教堂的塔楼以及维多利亚早期典型的砖砌联排房屋等。</p> <p class="ql-block">《贫穷的亲戚》乔治·古德温·基伯恩</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创作于1875年</p><p class="ql-block">一身黑色丧服的女子,来到了姐姐家里。她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在那时即意味着失去了家庭经济支柱。她和父亲似乎正在向姐姐寻求经济援助。父亲此时一脸讨好谦卑的模样,看着自己的大女儿,在说些什么。这个中产之家的男主人,手里拿着几张钞票递给老人,双眼则是责备地看向自己的闺女,因为后者正在给小姨拿来待客的美酒。似乎在男主人看来,对待这两位客人,就目前这种处境,也无须什么周到和礼貌了。</p> <p class="ql-block">《投河女人》乔治 •弗雷德里克 •瓦茨 (1817-1904)</p><p class="ql-block">1848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沃克美术馆</p><p class="ql-block">"溺水身亡"是一个代表自杀的法律用语,在维多利亚时期经常出现在报纸自杀报道的头条上。这是维多利亚时期伦敦一个臭名昭著的社会问题,通常是由极端的贫困造成的。这幅作品是萨里郡康普顿的瓦茨画廊所收藏的一幅大型绘画的习作,描绘了一名投入泰晤士河自杀的女子。瓦茨在他早期的绘画生涯中十分关注英国工业化生活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这一画作主题也可能是受托马斯•胡德在1844年写的著名诗歌 《叹息之桥》的启发而创作的。胡德的这首诗来自个真实事件,描写了一个贫穷的衬衫制造女工因无法养活自己的孩子,而带着她最小的孩子在摄政运河投河自尽的新闻报道。</p> <p class="ql-block">《失去母亲的婴童》亚瑟 •斯托克斯(1846-1899)</p><p class="ql-block">1883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沃克美术馆</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最初的标题是《记忆》1883年送往利物浦参加秋季展览时,亚瑟斯托克斯将其重新命名为《失去母亲的婴童》。展现的是一个衣衫褴楼的父亲带着他的孩子在教堂的院子照料他妻子的坟墓的画面。维菊从坟墓旁边的士中钻出,男子拿着一把铲子在地上刚刚种好一棵白色的天竺葵,转而深情地去亲吻了怀中幼儿的额头。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对花的象征意义非常感兴趣,1861年的一本花卉书籍赋子了白色天竺葵以"奉献”的寓意,同时还赋予了雏菊"质朴"和”纯真"的含义。可见,艺术家应是翻阅了当时这么多花卉语言方面的书籍后特意选择了这两个花种来作画。不同于那些更具冲击力的社会现实主义艺术家,斯托克斯虽然淡化了单亲父亲潜在的贫困和艰难,反而更突出了这幅作品感性的虔诚。</p> <p class="ql-block">《芍药》查尔斯• 爱德华 •佩鲁吉尼 (1839-1918)</p><p class="ql-block">1887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沃克美术馆</p><p class="ql-block">佩鲁吉尼是一位出生于意大利的浪漫主义英国画家,其作品曾被误以为是米莱本人的作品。艺术家莱顿是他的朋友和导师,并曾给予了他经济上的援助。1874年,佩鲁吉尼与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小女儿结了婚。</p><p class="ql-block">佩鲁吉尼的大部分画作都是唯美主义的随笔,表现了穿着优雅的女性,通常还包括鲜花,以增强美感。在这幅作品中他将粉红色色调的芍药放在前景显眼处,提取了花朵叶子的绿色作为画中女性"唯美服装”的色调,并精心描绘出丝绸褶皱。画面背景为灰绿色。色彩协调的点睛之笔是模特的红色头发和一张完美无瑕的脸上温暖的肉色。</p> <p class="ql-block">《命运》乔治·邓禄普·莱斯利(1835-1921)</p><p class="ql-block">1870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 沃克美术馆</p><p class="ql-block">莱斯利是英国风俗画家查尔斯•罗伯特•莱斯利的小儿子,他在父亲的影响下踏上艺术之途。早期作品受到拉斐尔前派的強烈影响,后期则转向了一种更具学术性、审美性的绘画风格。莱斯利的大部分作品都表现了氛围轻松的主题,常描绘花园或家庭室内场景中从事采花或插花、制作花环等富于女性气质活动的漂亮女子。《命运》这幅画作描绘了世外桃源般的场景,年轻女孩们将鲜花丟进河里,根据花朵的浮沉来预测她们的愛情运势。女孩们身着维多利亚时代的服裝,其中一位女孩怀抱小狗;左侧的渔网和袋子昭示着女孩们一直在钓鱼。</p><p class="ql-block">画家意在"刻画英国家庭生活的阳光一面",剔除一切丑陋或令人讨厌的因素,什么也不能干扰美丽与优雅。这样的情景看似日常,却不切实际。但人们乐得欣赏其中的装饰性与精致性,并渴望从中汲取甜蜜与快乐。这类作品符合唯美主义运动,也符合和谐与美的理想</p> <p class="ql-block">维多利亚女王穿过的裙子,女王在她丈夫去世后的岁月里,为了缅怀和哀悼一直身穿黑色的服装、佩戴黑色首饰,<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行下效</span>也引发了当时穿戴黑色服装及配饰的风潮。从服装尺寸来看,女王的身高不足一米五</p> <p class="ql-block">看完画展,照例逛了逛文创店</p> <p class="ql-block">文创产品质量越来越好,价格也很美丽</p> <p class="ql-block">最后买了一个小冰箱贴,结束了此次观展,并以此文加以记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