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老屋,抹不去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文/北国雪绒花</p><p class="ql-block"> 我的姥姥家——大啊拉街,是一个小村庄,大阿拉街因在满语的意思是(小山岗,或者丘陵),这里居住的村民大多数是满族人。我姥爷家就是满族人,姥爷在他103岁时寿终正寝。听我姥爷讲他们家是镶黄旗,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我姥爷给我讲他记忆中的满族老屋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满族的住宅从金代比较简陋的“纳葛里”发展成高大宽敞的满族老屋。满族老屋一般三或五间,坐北朝南,均在东端东边开门,形如口袋,故称“口袋房”,又因形似斗形,故而被称为“斗室”。房内布局:进门是厨房,是外屋,厨房两侧开门则为卧室,是里屋。里屋有南、北、西三面构成的火炕,称“转圈炕”、“万字炕”等。满族尚右,西墙供祖宗牌位。西炕是窄炕,不睡人,下通烟道。长辈睡南炕,晚辈睡北炕。窗户分上下两扇,多用高丽纸糊在窗外。烟囱,满语称“呼兰”,建于屋外西山墙边,与炕相通。 烟囱出在地面上 , 这种结构室外冰天雪地 , 室内温暖如春 ······ 在老屋地下,还有一个和屋子面积大小相当的地窖。 “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这是满族居室(老屋)建筑的三大特点,而“窗户纸糊在外”则被称为“关东三怪”之一。</p><p class="ql-block"> 满族住宅,除正房外,还有仓房、马架子(窝棚)、障子(栅栏)或土墙以及猪圈牛棚等。大户人家一般建有东、西厢房、石墙、大院和门楼,组成四合院。院内竖索伦杆,杆后是一面砖砌的墙——“影壁”,作阻挡各种灾祸之用。影壁墙头饰有雨达。院内有第二道花墙,把院子分为前后院,还有耳房(小仓房)等,整体就是二进六合院,现在满族的房屋建设同汉族很接近,民族特色保留已不多了。 这里许多带有满族文化的建筑已经没有了,我姥姥家的老屋也被小辈人改了现代流行家居。但生活习俗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还在延续······虽然人口在逐渐减少,但它还原汁原味的保留一些历史的印迹,古朴的建筑、传统的劳作方式仍触目可见。 固守在村子里上了年纪的人,尽管他们的下辈人早已进了城,但他们总以为这小村庄才是家,虽然生活条件不算太好,还是难以割舍这个家。</p><p class="ql-block"> 在我走过的小村庄,还可以看见大草房,看见用人推的碾子、磨。可以见到处处铁牛春耕机械轰隆隆鸣叫个不停,田园里好一派农忙热闹的春耕景象······还经常见到高龄的耄耋老人,他们对于生活在村庄里觉得很知足,也许就是这样平淡、恬静的生活,就是他们选择的生存方式吧。 </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我一次又一次走进这小小的村庄,记录这些小村庄,试图留存这份淳朴的记忆。祖祖辈辈辈在此生活了上百年,而且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尽管这是一个偏远而贫穷的地方,尽管这地方一文不名、默默无闻。但我们的父辈在那里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代,仍然会继续着这种执着的怀念,这里的一山一水,我们百看不厌,甚至会对任何一件残破的物件泛起时间的回忆,历史无情的试图消磨岁月的痕迹,但心中的怀念是抹不去的。我对这个老屋的感情很深。如果不拆掉,现在已经成了文物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满族人的老屋(图片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