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皮囊》是《中国新闻周刊》的前主编辑蔡崇达写的第一部文学作品。这是一部怎样的书呢?它更像是一部作者对周围人的生命历程进行思考的书,里面的每个人的生命样态,都让我反思:每个的人生之路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此等模样。</p><p class="ql-block">作者描写了他的俩个小伙伴:一个是发小文展,一个是大学同学厚朴。文展是一个有兔唇的小村少年,小时候经常考全级第一,而且非常具有领导才能,是周围伙伴的小小领导人,家中是小伙伴们的聚集地。彼时年少的他甚至打算自己弄一部中国历史的提纲,因为家庭贫困的原因,最后选择了中专。离开家乡之后的少年,以为自己可以放飞自己的梦想,不想返回自己的故乡。然而,在城市奋斗拼搏的兔唇少年,这个曾经是年少的黑狗达的精神领袖,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颓废、憔悴、焦虑,最后隐没于偏远农村的配电站。</p><p class="ql-block">少年时的那些雄心壮志,少年的那些美好梦想,怎么会反噬到少年,成为他孤独、隐藏、自闭的催化剂?</p><p class="ql-block">另一个梦想少年厚朴,在大学里组建乐队,在礼堂进行演出;和白富美谈恋爱;名噪一时。可是最后,曾经的一切反而成为压死骆驼的稻草,他没法放弃曾今被认如此追捧、认可、崇拜,他依旧沉浸在自己的摇滚世界中。他被退学,被遣返一样灰溜溜的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一个小山村教学。如果仅仅是淹没于此,还不是最让人心痛的,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俩年之后他自杀了。因为无法抑制的头疼,他自杀了。</p><p class="ql-block">难道梦想注定的就是幻灭和失败?</p><p class="ql-block">当已经奔五的我去思考时,一定不可能再像青春年少时那样简单和激进。对比作者的经历,大一开始到报社兼职,毕业先是任职于《新周刊》、《三联周刊》的记者,24岁担任《生活》月刊《周末画报》新闻版主编,27岁任《GQ》中国版报道监制,32岁任《中国新闻周刊》主编。我们看到的的是一串的数字以及数字背后闪亮的耀眼的履历,我们看不到的是什么?在这个数字背后,作者强大的执行力以及日复一日保持热情和行动的能力。</p><p class="ql-block">青春年少时,谁会没有梦想呢?但是梦想的背后,谁又能对自己的起点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呢?谁又会对实现梦想的那条路上的荆棘有一个清楚的看见呢?只看见梦想,只看见云雾缭绕的那端的美景,看不见层层迷雾之后中的陷阱和危险,这才是每个人青春中的困境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