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作者:张业新</div>民以食为天,除了单位食堂解决一顿午饭,晚上回到家里自己做饭,买菜是必须的。曾经为了买菜,在小菜场摊位前放置菜篮、砖块“代为”排队或天不亮就起床“奔赴”小菜场,此场景不仅存在老年人的记忆里,也见于一些回忆文章。<br>那时候,国权路地区只有一家小菜场,位于政肃路的国权路以西,就是现在正大体育馆北门这里。所谓菜场,其实就是一座简屋,二、三十米长,一个屋顶三面墙,一溜简易柜台,面北置于屋檐下,权当第四面墙,卖菜的营业员淋不到雨水。<br>简易柜台自东向西,依次为鱼类、蛋品、豆制品、蔬菜和肉类。因为是计划供应,菜场开门不多时,需凭票证的菜品便基本售罄。不凭票的蔬菜,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单位食堂”整筐“团购”,余下的散装蔬菜,也是不多时就只剩下残根烂叶了。少数居民到附近规模略大的平昌街菜场“捡漏”,有条件的居民,家门前的“自留地”也可解 “燃眉之急”。<br>到了周日,有腿脚灵便的,沿四平路以代步工具“一路向西”,骑行十里到塘沽路,那里有一家著名的三角地菜场,买些新鲜蔬菜或兔子肉回来,“改善伙食”。<br>后来有人发现,同济大学对面的鞍山路新开了一家“鞍山菜场”,规模比国权路小菜场大很多,不仅路程比三角地菜场近不少,也常年供应兔子肉,虽然清洗时要仔细剔除小钢珠,以免崩坏牙齿,因为不要肉票,解馋还是不错的。<br>附近国权生产队的农民兄弟见附近居民买菜不易,偶尔从菜地里采摘新鲜蔬菜后,直接用装运蔬菜的平板车拉到各村各庄售卖。有一次,几位农民阿姨拉来一大车番茄,一分钱一斤,5分钱买了一脸盆,以为新鲜采摘的不用清洗,便坐在家门口大快朵颐起来。结果,不多时便小腹绞痛,拉稀腹泻,病从口入,教训深刻。<br>有一年,春节将近,除了春节票证可以在菜场购买鸡鸭鱼蛋肉等荤食,为了保证蔬菜供应,家属区的各个村庄破天荒地拉来许多大白菜,根据户籍人数,5人以上为大户,4人以下为小户,凭购粮证,大户可以购买2棵大白菜,小户购买1棵大白菜。冬季集中供应大白菜,这种场景似乎只有北方城市可以见到,出现在这里,记忆中仅此一次。<br>随着对知识分子的重视与关心逐渐提高,苏步青担任校长以后,为缓解教职工买菜难,请来了上海四大菜场之首的三角地菜场,每个周日的上午,在工会俱乐部隔壁的中灶食堂(教工食堂)二楼,开设临时教工菜场,这在当时是轰动家属区的一件大事,人们奔走相告,争相体验沪上知名菜市场带来的优质服务,上海电视台作了新闻报道。<br>在这里,第一次见到了“盆菜”,这种盆菜不是广东沿海地区类似于一品锅的那种大锅烩,而是将各种家常炒菜的菜品原料,荤素搭配,洗净、改刀,放在一个直径二、三十厘米的搪瓷盘子里,根据各种菜品的零售价折算定价。盆菜拿回家,只要用水冲一冲,就可以下锅烧了。<br>这种 “盆菜”,在我们这里是第一次见到,殊不知早在1956年,徐汇区的乌鲁木齐中路菜场就已经有了这种卖菜方式,以后逐渐在市中心区的几家大型室内菜场推广。 <br> <br>由计划经济转型市场经济以后,允许农民进城设摊卖菜,寂静的国年路热闹起来,政修路以北路段,由进城农民“组建”成一条马路菜市场。每天天不亮开始摆摊,一墙之隔的淞庄、筑庄村民便被阵阵嘈杂声“叫醒”。<br>露天菜市场卖蔬菜的不多,那时候还没有大型的蔬菜批发集散中心,主要由市郊农民将自家采摘的新鲜蔬菜搭便车运过来,当天卖完再搭便车回家,蔬菜不仅新鲜,价格也不贵。<br>这里摆摊售卖的小菜品种比国权路小菜场丰富了许多,除了鸡鸭鱼肉,还有活鱼、干货等农副产品。卖鸡蛋的小贩操江苏口音,说他们的鸡蛋是从苏北乡下农家收来的,不过家里没有人抽烟,可以用香烟票换几个鸡蛋,也就不计较是不是农家收来的了。<br>在这里买了鸭蛋,可以现场制作皮蛋,商贩将顾客买好的鸭蛋逐一放在盛有“泥料”的脸盆里滚一下,再粘上一层稻糠,便制作完成,带回家腌制数日即成。<br>路口有一个生煎馒头摊,是居住在附近的一户人家开设的,每天一早出摊,便被顾客团团围住。她家的生煎味道正宗,馅料足,颇受欢迎,且多回头客。其中一位做生煎的摊主是我朋友,她告诉我,生煎馒头的馅料是她婆婆亲自制作的,选的是上好的猪腿肉,婆婆认为做人要讲良心,宁愿薄利多销,制作馅料的肉也不能以次充好。<br>后来上海市实行标准化菜市场1.0版的硬件改造,国年路露天菜市场完成历史使命,在政肃路原筑庄大门的位置,建成了1.0版标准化室内菜市场。 整齐划一的标准化柜台,琳琅满目的洁净蔬菜,清洁宽敞的购物环境,买菜再也不会日晒雨淋。<br>2015年以后,菜市场向“超市化管理模式和商场化购物环境”的2.0版新模式转变。如今,传统菜场的经营模式已被生鲜超市、自动售菜机、手机购物APP等新型的线上线下购物模式逐渐替代,足不出户也能买到小菜。<br> <br>买菜,是城市生活的元素之一,数十年的变化,蕴含了这座城市的岁月积淀,依然怀念曾经的小菜场,近日又在某鲜食超市见到了类似于 “盆菜”的盒装“方便菜”,异曲同工,看来城市的发展总是符合人们需求的。<br> <br> (图片来自网络)<br>本文刊登于《上海城市发展》2021年第三期<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