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魔都的展馆与建筑(二)

青涩蔷薇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1.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b><b style="font-size:22px;">,位于上海市宝庆路3号,国内首个以交响音乐为主题的音乐博物馆。展示了从19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交响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历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该建筑建于20世纪20年代,原是上海滩染料大王周宗良的宅邸。与毗邻的上海交响乐团、上音歌剧院、上海音乐学院,共同构成一片音乐街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此了解上海交响音乐发展史的同时,也能在一砖一石一花一木间,感受上海花园洋房的独特魅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展馆一进门,就可以看到一架有着百年历史的三角钢琴,这是中国第一架音乐会用的大三角钢琴,1921年上海交响乐团前身上海工部局乐队指挥梅百器购于欧洲,在上海交响乐团服役至2014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通过视频,还能看见这部钢琴的修复和钢琴家谢亚双子的试奏,聆听百年前的声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钢琴旁边,是博物馆的另一件重要藏品——1929年梅百器指挥录制的西班牙作曲家德·法雅《爱情魔术师》唱片,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交响乐录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里还有萧友梅1916年底在德国谱写的《哀悼进行曲》手稿,有1981年指挥家黄贻钧赴柏林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时使用的指挥棒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代代交响音乐人推动中国交响乐走向世界舞台,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里还有“数字视听室”,可以聆听中国交响音乐史上的珍贵作品录音,如黄贻钧指挥上海交响乐团在1962年录制的丁善德《长征交响曲》第三乐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独奏、陈燮阳指挥上海交响乐团协奏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徐家汇天主教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2.上海气象博物馆</b><b style="font-size:22px;">(徐家汇观象台旧址),位于上海市徐汇区蒲西路166号,临近徐家汇天主教堂,上海市气象局园区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海气象博物馆,是集上海气象发展历史、气象文献藏品展示、气象科普与互动于一体的展馆。目前是上海十大行业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海气象博物馆,恢复徐家汇观象台建筑历史原貌,与徐汇中学、藏书楼、徐家汇天主教堂等历史建筑古迹构成城市历史文化景观,让人们共享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徐家汇观象台,是中国百年气候站,从1872年开建至今一百多年间,对上海气象进行不间断的观测,在战争的炮火中也从未中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海气象博物馆建筑共4层,展示空间2层,共分为11个展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利用气象档案资料和各个时期的气象仪器设备陈列,再现上海近代气象科技发展历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海气象博物馆见证了上海近现代气象科学的发展历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天气预报体验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配套的城市大气体征观测设备,让人们了解气象科学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3.土山湾博物馆</b><b style="font-size:22px;">,位于徐家汇南部肇嘉浜沿岸。由1832至1837年间,江苏巡抚民族英雄林则徐率民众疏浚蒲汇塘等河道堆集淤泥而成。故名“土山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土山湾文化源于1864 年,教会在这块土地上创设的土山湾孤儿院。上海土山湾博物馆建在孤儿院原址上,2010年6月“博物馆日”开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土山湾也被称为“中国西洋画的摇篮”,任伯年、刘海粟、徐悲鸿都曾在这里任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孤儿院在抚养孤儿之余,还创办了工艺品厂,绘画、雕塑、印刷、木刻、金工等无所不包,很多新工艺都发源于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展馆全面展现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历史画面,有丰富的实物与史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镇馆之宝为“中国牌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闻名于世的土山湾牌楼,是外国修道士葛承亮于1912 年带领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数十名有工艺才华的孤儿,经过一年多时间艰苦雕刻而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它于1914 年从中国上海运往美国旧金山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此后,几经辗转,绕了地球一周,终于在世博会来到上海的时候回到了久违的故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4.徐光启纪念馆</b><b style="font-size:22px;">,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南丹路17号(光启公园内),紧邻徐光启墓,属社会科学类名人专题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徐光启(1562年~1633年),明代科学家生于上海县。早年以教书,42岁时入天主教,与西方传教士往来,致力研究天文、数学等科学,与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合译《几何原本》,编写《勾股义》等科学译著,开传播西方科学之先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05年1月15日,徐光启纪念馆正式对公众开放。主要陈列有:“碑廊”“徐光启生平”“《农政全书》与《几何原本》”“《崇祯历书》与《徐氏庖言》”“徐光启与上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03年6月,将原处于梅陇镇东、始建于明弘治末年的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南春华堂”,整体搬迁至光启公园内的徐光启墓地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徐光启纪念馆利用明代民居建筑“南春华堂”作为馆舍,整组建筑结构精致,粉墙黛瓦,飞檐斗拱,雕刻传神,典雅古朴由照壁、碑廊、厢房、厅堂等组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陈列设计古朴典雅。为不破坏古建筑的风格,在设计上尽可能与其相适应,在厅堂摆放了简洁的明式家具,采用中国传统的木刻画形式来反映徐光启一生的重大事件和主要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厢房内的陈列橱窗上下两边配以古色古香的花格装饰,展柜、护栏等均按照仿古制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展示了上海土山湾画馆所作之徐光启、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四幅人物画像等珍贵资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以及徐光启家书手札、明刻本《农政全书》、清刻本《几何原本》、最早传入中国的新型世界地图《坤與万国全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明崇祯七年(1641年)赐域赐葬,墓地在今上海徐家汇旁的光启公园内。1957年,徐光启墓修复,1988年1月13日,徐光启墓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03年6月,按照有关历史资料,对徐光启墓进行了修缮,2003年12月竣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修复后的徐光启墓恢复了墓前的华表、石桥、牌坊、神道、石羊、石虎、石马、石翁仲、十字架、托山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陆家嘴金融中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5.上海吴昌硕纪念馆</b><b style="font-size:22px;">,于2010年5月由浦东华夏文化旅游开发区公园迁址于陈桂春老宅内。该建筑地处陆家嘴中心绿地,是一幢建于1914年的具有中国古典民居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吴昌硕(1844-1927)是中国近代诗、书、画、印的艺术大师,艺坛尊其为“四绝”画家、海上画派的领袖人物。手书体“吴昌硕”铜字镶嵌在古朴的柚木屏风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馆内设“吴昌硕艺术生平展”展室,分“根植沃土”、“磨历艰难”、“盛名沪上”和“树帜华夏”四个部分,展出图片、画集、书刊等历史资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吴昌硕不仅在艺术上成就斐然,在艺术教育上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热心提携后进,齐白石、王一亭、潘天寿等均得其指授,成为中国书画界的名家。1913年,吴昌硕被公推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对推动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馆内辟有“吴昌硕生平陈列室”、“大师画室”和“作品展示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并展出吴昌硕及其弟子、传人和其艺术研究人士的书画作品,以及生前所用的文房四宝、书信、诗稿用具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陈桂春住宅又称“颍川小筑”,是一幢富有中西建筑特色的上海近代优秀民居建筑,位于陆家嘴中心绿地的南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该纪念馆的建筑式样中西合璧,‌青砖、‌红砖相间堆砌,‌窗门梁枋精雕细琢,‌享有“浦东雕花楼”的美誉。‌建筑前后厅堂八架,‌厢房六架,‌正厅形制高大宽敞,‌使用了一般民居中少见的一斗九升枓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建筑立面采用高低错落的西式三角形山花墙,‌除了花鸟、‌八骏图、‌“平升三级”之外,‌梁、‌檩、‌枋上还镌刻着整套《‌三国演义》‌故事。‌同时,‌西方的百合花、‌郁金香、‌玫瑰等花纹也以中国传统木刻工艺展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该建筑始建于1914年,建成于1917年,由当地绅商陈桂春建造的这座融东西方文化于一炉的中西庭院式民居住宅,当地人还称它为“绞圈房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住宅由天井、花园、主楼、客厅、厢房、备弄等部分组成。房屋为四进三院的中国传统民宅布局,两侧各有一条备弄,直通后天井。住宅正门朝南,进门是天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正门楼上下均为五开间,两面为卧房,两侧为厢房。天井两旁置偏房,上层为过道,形成走马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天井上搭玻璃天棚。整幢围墙内原均设备弄,平时经备弄出入各进。备弄旁倚着围墙,筑有平房二十余间,乃仆人所住以及堆放零星工具杂物之用。正屋后有庭院、花圃、水井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围墙内每棣房屋均是一字形五开间排列,其中楼上房间、卧室、书房、休息室采用中国传统式装修;而楼下餐厅、茶室、卫生间等的装修、设备均是西式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整幢建筑外墙立面则采用青砖、红砖相间砌筑;山墙立面、檐口线条处处呈现出西方色彩。展馆不仅是吴昌硕艺术生涯的见证,‌也是上海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老宅的天井仰拍陆家嘴三件套,展现的是云间三件套,这也是古典和现代交错的经典角度。</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