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思辨,不阅读——科普自然研习营纪实

娟儿

<p class="ql-block">  在这炽热夏日,我有幸与一群满怀激情与求知欲的学员老师们共同踏上了一段关于“问思辨大单元教学”的探索之旅。这不仅仅是一场教学理念的洗礼,更是从理论殿堂迈向实践沃土的征程。</p> <p class="ql-block">  本次研习营聚焦问思辨教学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创新运用,特别是在大单元统整教学和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精妙设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科普自然单元研习营,在孟繁亮和李敏两位优秀导师的引领下,我们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对万物启蒙问思辨大单元教学从模糊到清晰,从尝试到成长。</p> <p class="ql-block">  为期两天半的研习时光,紧凑而充实。导师们以“学、问、思、辨、行”为经纬,引领我们穿梭于理论与实践之间,从经典课例的剖析到自主设计的尝试,每一步都凝聚着智慧的火花。最后半天,我们分组合作,自选课题,将所学所悟融入问思辨教学设计中,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华丽转身。</p> 一、“学”的设计 <p class="ql-block">7.24日上午孟繁亮老师以问思辨大单元教学的核心理念为引,激发了我们对单元统整形式的热烈讨论。他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的三维统整模式,引导我们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思维模型。</p> <p class="ql-block">(一)、学习单元统整的样态:</p><p class="ql-block">1.以主体为内容统整(学什么?)</p><p class="ql-block">2.以学习方式统整(怎么学?)</p><p class="ql-block">3.与学习意义统整(为什么学?)——思维模型</p> <p class="ql-block">交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单元统整哪一种方式更适合?(学什么——怎么学——为何学)</p><p class="ql-block">按照起点、过程、终点的顺序给三种统整方式排序就是:</p><p class="ql-block">内容主题——学习方式——学习意义</p> <p class="ql-block">学员老师交流为什么要学语文?</p><p class="ql-block">列出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意义,如:</p><p class="ql-block">识字写字——基本知识</p><p class="ql-block">交流表达——语文工具</p><p class="ql-block">鉴赏审美——文学文化素养</p> <p class="ql-block">(二)、物器道认知三阶</p><p class="ql-block">理清“物器道”三阶分别指什么?</p><p class="ql-block">物:这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哪些形式);</p><p class="ql-block">器:这有什么用(为什么要用它,它和什么有关);</p><p class="ql-block">道:这和我有什么关系。</p> <p class="ql-block">以【苹果】为例,随意说出关于苹果的各种信息,再以小组在【物器道工作纸】上对应归类,然后互评。</p> <p class="ql-block">举一反三:以“笔、纸”等在手册上按认知三阶列举信息。</p><p class="ql-block">再细化逻辑,以苹果【物】的方面为例,讨论要认识一个苹果应该按什么顺序开展?</p><p class="ql-block">再在“笔、纸”物的层面问题进行排序</p><p class="ql-block">最后得出结论:一切人类已经的知识是可以被分类和分级的,同时符合儿童认知事物的规则,物器道可以帮助老师和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分类。</p> <p class="ql-block">学科知识、学科概念就是一个学生具体学习的对象。</p><p class="ql-block">我们以【科普自然】文体为例,结合小学语文教材,思考这类文体在【物器道认知三阶】对应的信息。</p><p class="ql-block">物——定义、形式、变化</p><p class="ql-block">如:一年级《小壁虎借尾巴》</p><p class="ql-block">五年级《金字塔》</p><p class="ql-block">器——功能、原因、连接</p><p class="ql-block">如:三年级《美丽的西沙群岛》</p><p class="ql-block">道——观点、表现、关系</p><p class="ql-block">如:四年级《长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以《花钟》为例理清教学三阶</p><p class="ql-block">1、物——文本——知识</p><p class="ql-block">关注文章写了什么,体现为“知识”,也就是文章中看得见的。</p><p class="ql-block">例:课文写了哪些内容?</p><p class="ql-block">生字词、作者、文中写了哪些花?什么是花钟……</p><p class="ql-block">2、器——文学——能力</p><p class="ql-block">器,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体现为“能力”,也就是怎么表现的。</p><p class="ql-block">例:课文段落之间有什么联系?</p><p class="ql-block">作者怎么发现的花钟?</p><p class="ql-block">3、道——文化——素养</p><p class="ql-block">道,体察文章与作者、读者之间的关系,体悟这样的表达观点背后的复杂因素,体现为“素养”,也就是探究项目制学习。</p><p class="ql-block">例:林奈的花钟在郑州依然适用吗?</p><p class="ql-block">还有其他的方式记录时间吗?</p><p class="ql-block">总结:以上三阶对应的其实是教学目标,单课的课时目标就是从教学三阶中去选取对应的信息。</p> 二、“问”的设计 <p class="ql-block">7.24日下午时分,我们深入探讨了“问”的艺术。从基础认知出发,我们学会了如何围绕文本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理解了作者、读者、教师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通过《威尼斯的小艇》等经典课文的分析,我们认识到问题的提出不仅是知识的获取过程,更是思维的启迪与碰撞。随后,导师引导我们梳理问题墙、形成问题流、建立问题矩阵,这一系列操作让我们深刻体会到问题设计在问思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基础认知</p><p class="ql-block">1.什么是问?</p><p class="ql-block">以课文五下《威尼斯的小艇》为例,尽可能地提出问题</p><p class="ql-block">例: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p><p class="ql-block">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p><p class="ql-block">小艇有什么特点?</p><p class="ql-block">2.互动:你觉得问题是谁在问?</p><p class="ql-block">读者(学生、教师)?</p><p class="ql-block">教者(教师)?</p><p class="ql-block">作者(文本在问)?</p><p class="ql-block">3.发现三者联系</p><p class="ql-block">首先解决作者、文本之问,文本写了什么?进行文本解读。</p><p class="ql-block">其次思考:学生之问,关注学生起点,学习文本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最后回答:教师的问,关注深度理解,理清怎么教?为何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小结:备课时教师要理清“三者之问”有助于文本解读,找准学的起点,明确教的重点,理出学的顺序。</span></p> <p class="ql-block">(二)、关键在问</p><p class="ql-block">1、怎么问</p><p class="ql-block">梳理问题墙,实操练习</p><p class="ql-block">以《赵州桥》为例,提出问题</p> <p class="ql-block">物——文本——知识</p><p class="ql-block">1.课文写了赵州桥哪方面的特点?</p><p class="ql-block">2.赵州桥的坚固美观表现在哪些方面?</p><p class="ql-block">器——文学——能力</p><p class="ql-block">1.作者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p><p class="ql-block">2.用本文的介绍方法介绍你身边的一个建筑物</p><p class="ql-block">道——文化——素养</p><p class="ql-block">1.你还知道哪些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2.假如你是导游,请介绍赵州桥</p><p class="ql-block">3.古代劳动人民在栏板上雕刻龙有什么意义?</p><p class="ql-block">4.为什么赵州桥能够屹立不倒?</p> <p class="ql-block">2.形成问题流</p><p class="ql-block">从物、器、道某一阶的问题墙中,梳理问题流,问题流可以帮助老师和学生针对某一问题深入思考,形成探究意识。</p> <p class="ql-block">以《威尼斯的小艇》为例,按先后解决的顺序排序形成问题流。</p> <p class="ql-block">3.建立单课问题矩阵</p><p class="ql-block">问题流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可以帮助儿童纵深思考,是从认识事物,即学的逻辑进行的梳理,要想让问题更加聚焦,以教师教的逻辑形成问题矩阵,即先确定出单元或单篇核心问题之后,设计下位子问题,帮助儿童分步解决大问题。</p> <p class="ql-block">实操练习梳理自己的问题矩阵,找出可以统领本课学习的有价值的问题。</p><p class="ql-block">以课文《赵州桥》为例,建立问题矩阵</p><p class="ql-block">(在实操过程中我们发现要以顺学而教的思路,设计了问题,缺少解决的方法。怎么办呢?就要补充一些学习材料)</p> <p class="ql-block">(三)、提炼单元统整问题</p><p class="ql-block">实操练习</p> 三、“思”的设计 <p class="ql-block">7.25日上午 “思”的设计</p><p class="ql-block">探索问思辨思维九法之精髓:核心在于“思”</p> <p class="ql-block">一、基础认知</p><p class="ql-block">(一).什么是思?解构“思”的奥秘,梳理思考、思想、思维的关系和区别</p> <p class="ql-block">定义厘清:深入剖析思考、思想与思维之间的微妙关系与差异,为“思”的设计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系梳理:明确三者虽紧密相连,但在层次、深度及表现形式上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人类认知的复杂网络。</p> <p class="ql-block">(二)、怎么设计“思”?</p><p class="ql-block">情境洞察:首要任务是把握大任务与大情境的全貌,确保“思”的设计有的放矢。</p><p class="ql-block">学、问引领:通过“学”的积累与“问”的驱动,自然过渡到“思”的任务与情境中,实现知识的内化与思维的飞跃。</p> <p class="ql-block">案例聚焦:以“威尼斯的小艇”为例,精准区分情境与任务,明确教学方向。</p> <p class="ql-block">任务:1.2.4.5.6.9.12.14</p><p class="ql-block">情境:3.7.8.10.11.13.15</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思考:</p><p class="ql-block">学习情境,教师提供支架,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学习,如圈画词语、小组探究……</p><p class="ql-block">1.判断方式:没有思维过程,不是情境,只是一个具象的让孩子更加生动的活动方式而已。</p><p class="ql-block">2.情境和年龄没有关系,任何学习都需要情境,关键是找到符合学生年龄段的情境,生动建构思维过程。</p><p class="ql-block">3.所有的大任务,大情境聚焦思维过程。</p> <p class="ql-block">交流:</p><p class="ql-block">从“问”出发,如何确认大任务?</p><p class="ql-block">从“教”出发,如何确认子任务?</p> <p class="ql-block">从“问”到“大任务”的确认:探讨如何通过有效提问,锁定教学大任务,确保教学目标的明确性。</p><p class="ql-block">从“教”到“子任务”的细化:分析教师如何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具体可操作的子任务,以支持学生的学习进程。</p><p class="ql-block">从“学”到“子情境”的创设: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子情境,促进知识的迁移与应用。</p> <p class="ql-block">为了解决主要教学问题,问思辨大单元通常这样做:</p> <p class="ql-block">交流:从“学”出发,如何确认子情境?</p> <p class="ql-block">为了解决主要教学问题,问思辨大单元通常要求学生这样做:</p> <p class="ql-block">一切教学皆有过程,没有思维过程的教学是不存在的。</p> <p class="ql-block">小试牛刀</p><p class="ql-block">自选一课设置大问题、大任务、大情境。</p><p class="ql-block">以《赵州桥》为例的大问题设计:提出“赵州桥为何能传承至今?”这一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p><p class="ql-block">大任务与情境的紧密结合:围绕大问题,设计多个大任务与情境,如探究赵州桥的特点、概括段落内容、比较中外名桥等,确保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p> <p class="ql-block">在这炎炎夏日里,孟老师始终坚守在讲台前,用汗水浇灌着我们的心田。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耐心与智慧。他总能准确地捕捉到我们学习中的困惑与迷茫,用恰到好处的方式给予指导和帮助。</p> 四、“辨”的设计 <p class="ql-block">7.25日下午 “辨”的设计</p><p class="ql-block">一、基础认知</p><p class="ql-block"> “辨”与“辩”的辨析:在李敏老师的引导下,学员们通过词语分类,明确“辨”在“问思辨”体系中的独特价值——指向内在思维,追求跨时空、跨文化、跨情境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万物启蒙问思辨循环路径的构想:基于“辨”的理解,构建出循环上升的学习路径,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p> <p class="ql-block">所以,万物启蒙问思辨循环路径应该是这样的:</p> <p class="ql-block">二、“辨”的意义与特点</p> <p class="ql-block">“辨”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意义阐释:通过《小马过河》、《坐井观天》等经典案例,阐述“辨”在培养学生多元视角、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小结:“辨”告诉我们:任何一种认知,都不是我们学习的唯一的一种可能性。我们要通过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辨”的提出,都是建立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的,不是凭空来说的。</p> <p class="ql-block">特点总结:提出“辨”的问题设计应超越课文内容,打破认知局限,鼓励学生从二元对立、一元反思乃至多元思辨的角度进行思考。</p> <p class="ql-block">以《赵州桥》为例,讨论:如何设计出一个好的“辨”的问题?</p><p class="ql-block">一元反思:</p><p class="ql-block">赵州桥保存至今,其价值何在?</p><p class="ql-block">二元对立:</p><p class="ql-block">赵州桥的价值是体现在坚固还是美观?</p><p class="ql-block">赵州桥是文化传承还是原貌保护?</p><p class="ql-block">多元维度:</p><p class="ql-block">位于河南漯河的小商桥建造年代比赵州桥更早,为什么没有赵州桥有名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总结:辨的问题设计可以从二元对立的角度,一元反思的角度,三元乃至多元思辨的角度。</p> 五、“行”的设计 <p class="ql-block">一、基础认知</p><p class="ql-block">“行”的词汇联想,通过互动交流,探讨“行”在问思辨教学模式中的多重含义。</p><p class="ql-block">初步明晰:</p><p class="ql-block">行,笃行之,笃信践行,提炼迁移。</p> <p class="ql-block">互动交流: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你如何理解“知行合一”?</p> <p class="ql-block">“行”究竟要做什么?</p><p class="ql-block">互动交流: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你认为教学中哪些环节可以被成为迁移或相当于迁移?</p> <p class="ql-block">导师带领学员老师们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深入剖析“知行合一”的内涵,深化认知“行”。</p> <p class="ql-block">“行”究竟要做什么?</p><p class="ql-block">互动交流: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你认为教学中哪些环节可以被成为迁移或者相当于迁移?</p><p class="ql-block">例:1.语文课文后的练习</p><p class="ql-block">2.仿写、改编、续写……</p> <p class="ql-block">二、样例引路</p><p class="ql-block">以《威尼斯的小艇》互动交流: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教学实践填一填</p><p class="ql-block">知识迁移:字词、短语</p><p class="ql-block">能力迁移:模仿威尼斯小艇的动静描写,写一写放学后的校园</p><p class="ql-block">素养迁移:在地风物和城市的关联</p> <p class="ql-block">三、问思辨教学如何进行“行”的设计环节?</p><p class="ql-block">从文本的文体、主题、学法的角度去发现单元特点,为“行”的设计提供有力支撑。</p> 分组实操 <p class="ql-block">初次尝试并非一帆风顺,在分组设计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和疑惑。每当这时,两位导师总是耐心地给予指导和帮助,他们的话语如同春风化雨,让我们豁然开朗。</p> <p class="ql-block">  在整个研习过程中,导师们如同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他们耐心细致的讲解、循循善诱的引导,让我们在思辨的海洋中畅游无阻。而学员老师们则积极发言、虚心请教,展现出了高度的学习热情与团队协作精神。我们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在思辨的火花中找到了教学的真谛与乐趣。</p> <p class="ql-block">学员老师们之间也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形成了一个团结互助的学习共同体。我们共同面对挑战,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展示分享 导师点评</p> <p class="ql-block">经过一周的学习与实践,我对问思辨大单元教学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认识。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革新,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转变。它要求我们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面对教学、去面对学生、去面对自己。同时,我也收获了成长的喜悦。从最初的模糊认识到如今的清晰理解,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尝试,我们经历了一次蜕变。我们初步了解了如何设计问思辨大单元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p><p class="ql-block"> 展望未来,我满怀信心与期待。我相信在问思辨大单元教学的引领下,我们的课堂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高效。我也将继续努力学习、勇于实践、不断探索。</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炎炎夏日里,我们共同经历了一场关于问思辨大单元教学的探索之旅。虽然路途艰辛但收获满满。</p><p class="ql-block">   此次研习营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思辨能力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将问思辨教学融入日常教学的信念。未来之路虽长且艰,但只要我们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就一定能在思辨的引领下照亮学生的阅读之旅。</p>

思辨

教学

情境

赵州桥

问题

学习

设计

为例

单元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