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17日、18日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p> <p class="ql-block"> 大愿文化园的朝圣之旅、九华街区的礼佛之旅都已完成,剩下的就是天台和花台的揽胜之旅了。其实,花台是17日去的,天台是18日去的,把它们放一起,是因为它们都以自然风光为胜,且两地离的并不远,甚至可以步行穿越。</p><p class="ql-block"> 九华山,名称源于李白“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的诗句。全诗很有意思,这首诗不是李白独自完成的,而是与友人共同完成,诗的题目也很有意思,亦很直接。以下是全文:</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left;"> 青阳县有九子山,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花。按图征名,无所依据。太史公南游,略而不书。事绝古老之口,复缺名贤之纪,虽灵仙往复,而赋咏罕闻。予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时访道江汉,憩于夏侯回之堂,开檐岸帻,坐眺松雪,因与二三子联句,传之将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李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层标遏迟日,半壁明朝霞。--高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积雪曜阴壑,飞流喷阳崖。--韦权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莹玉树色,缥缈羽人家。--李白</p> 九华山的隆起幅度,从核心部位向边缘逐级下降,山体由众多高度参差、错落有致、大小悬殊的中山、低山和丘陵组成。九华山素有99峰之称,其中有名峰70余座,千米以上高峰30余座。主峰和最高峰均为十王峰,位于天台景区,高程1344.4米(海拔1342米)。 离开九华街景区,我们便开车来到天台景区索道下站,准备乘索道上山。从天台景区上空看九华山,山地错落、峰峦叠嶂、险峰插云、怪石嵯峨、幽谷深邃,亦能清晰可见我们刚刚去过的百岁宫和东崖寺于另一条山脊之上相互遥望,好一派九华胜境。 出索道前行不久,一道坡度接近45度的崖线划破天空,造就了九华山最美的观景点和拍摄点之一。在我的相框里,它恰巧是画面的对角线,一半山体一半天,山体中矗立着两座端正威严的寺庙建筑,美不胜收。那个寺院便是古拜经台。 古拜经台位于天台峰西侧。它身后,一峰插云;它内侧,巨石成障;它外侧,万丈深渊。 拜经台因金地藏在此诵经而得名。这是台,是崇山峻岭中一块难得的平台;又是寺,这座建于清代的寺庙,又名大愿庵,俗称古拜经台。原为一组狭长的建筑,民居式三进殿宇。大殿坐东朝西,宫殿式,双层重檐翘角,气势雄伟,赵朴初先生为大殿题额。北侧地藏殿;东为3层徽派建筑——万佛楼;南为上下5层民居式寮房。整个建筑古朴典雅,风格协调,堪称佛国明珠。 伫立拜经台,极目西南,峰石奇观组成一巨幅金地藏诵经和听经的场景,称为天台一绝。相传金地藏当年站在拜经台一块石板上诵经49天,这块石板上留有一双深深的足印,“足印石”成为这里的圣迹之一。那西边有“仙人击鼓石”,两石险立岗顶,前石硕圆如鼓,后石屹立似鼓手,传为仙人为金地藏诵经击鼓,形象逼真。据传金龟也前来听经,在十王峰西北感化成金龟石。位于小狮子峰北的纱帽峰,极似一顶古代官员的乌纱帽,传说这是唐代京城一名大臣来听金地藏诵经,前面位置让给各路神仙,他在峰北听经,所以在拜经台处看不到。这些拟人状物的峰石,生成于佛山,与佛有缘,而且与金地藏诵经联系在一起,佛国神奇,令人惊叹。 木鱼石。十王峰西有一尊木鱼石,群石交叠,顶架二石,从拜经台眺望,酷似木鱼,据传是金地藏诵经时被敲击的木鱼感化而成的。又似仙桃,故又称双桃石。 大鹏听经。拜经台南有一块30余米高的巨石,形似大鹏,喙啄,拢翅,似伏石聆听,人称“大鹏听经石”,俗称“老鹰扒壁石”。传说观世音前来听经,她听经的地方长出了一尊亭亭玉立的观音石,观音峰上院旁一石峭立,面庞圆润,胸脯微挺,衣帽毕肖,襟带飘动,酷似女相观音。天上的大鹏也前来听经,后感化成石。 蜡烛峰。从拜经台蹬石级至天台,左有两座南北对峙的蜡烛峰,海拔分别为1261米、1252米。两座圆柱形山峰耸立,状如蜡烛;峰顶有树丛,一树突出,形如烛蕊,极似两支正在点燃的蜡烛。南蜡烛峰上一石形似观音,下有一石如灵猴,名”猴子拜观音”。两支巨烛耸立在拜经台与天台寺两寺之间,形神兼备,妙不可言。 行至直上云霄的“天梯”,气势恢宏的天台寺就在眼前,那里是所有人共同的目标。 天台摩崖石刻。九华山天台古摩崖石刻群有二十余处,分布于海拔600~1340余米天台沿线的山崖石壁上,分布在长约5公里的天台沿线石板道路旁。凿刻时间跨明、清、民国三个时代。主要作者有清康熙安徽巡抚朱作鼎、民国安徽省长许世英、国民党集团军司令孙元良、唐世遵等知名人士。文字有隶书、行楷等。刻法有阴刻、阳刻和浮雕刻法。这些摩崖石刻,笔力苍劲,字体秀美,具有名家风范;署款的有高僧,有军人,有名士,还有普通游客;石刻气势磅礴,文采飞扬,使天台古寺增添了文化氛围。<div> “高哉九华与天接,我来目爽心胸扩”隶书,每字长78厘米、宽57厘米。镌刻于天台青龙背岩壁上。署款“孙元良”。 其子就是台湾著名影星秦汉。 <br></div> <p class="ql-block"> 遥望十王峰。登上天台峰,遥望十王峰,卓然于群峰,正对天台寺,仿佛是在率领着身后群峰朝拜天台地藏。</p> “非人间”楷书。每字长73厘米、宽37厘米,镌刻于天台寺渡仙桥下“桥洞”形成的巨大石门岩壁上。署款“康熙五十六年季春月观察使三韩人朱作鼎题”。出自唐·李白《山中问答》“别有天地非人间”,形容此处高悬于人间,别有一番境界。<div> “中天世界”楷书,每字长32厘米、宽24厘米,镌刻于天台渡仙桥下岩壁上。在中国,九华山被佛教徒视为朝拜的地方,被称为“莲花佛国”,有“中天世界”之称。</div> <p class="ql-block"> 天台寺。位于海拔1306米的天台正顶上,又名地藏寺、地藏禅林,为九华山位置最高的寺院。</p><p class="ql-block"> 相传金地藏曾居天台,留有“金仙洞”遗迹。寺始建于宋,后废,明洪武时重建,遂为丛林。嘉靖年间僧玺玉居山护林,享年110岁。清时尘尘子重建,称“活埋庵”。至清中叶,天台寺周围寺庙已形成八刹,均附属天台寺,香火旺盛。原天台寺因地就势,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为民居式3层走马通楼。九华山对外开放后,历经两次维修。20世纪90年代中期,住持僧宏学重建大雄宝殿,再现天台雄风。大殿为3层宫殿建筑,上层为万佛殿,中为地藏殿,下为地下室。卷拱石洞山门依旧。北面建有观音殿,东侧为新建的远层民居式寮房。重建后天台寺耸立山巅,气宇轩昂,寺与周边峰、石、洞融为一体,为九华山高山玄寺的代表,已成规模道场。寺周景点众多,风光如画,可南望黄山,北眺长江,四方观景,观景四方。正如吴晋《登天台》诗云:“一入天台路,群峰最上头。云从足下起,汇向日边流。地势雄吴楚,星躔接牛斗。诸天化雨寂,九夏自成秋。”天台寺历来香火旺盛,每天来游山和拜佛的游人香客络绎不绝。香客们有的在佛前祈祷,有的忙于在香袋上盖印。天台寺藏有一颗明代铜质“地藏利生宝印”,据传盖了地藏宝印,可以消灾祈福,表明地藏信仰已深入信众心中。天台寺地下室与金仙洞相连,此洞又名地藏洞,为3米高岩石裂缝,顶覆盖石条而成。传说金地藏曾寓居此洞,为金地藏圣迹之一。</p> 天台峰。又名”天台正顶”,海拔1306米,九华山第三高峰。因天台是佛教徒朝拜地藏圣迹必到之处地,所以往往将天台称为九华山主峰,有到九华“不上天台,等于白来”之说。峰顶有天台禅寺,东南有一山脊,由裸露的花岗岩构成,呈黛色,如一条巨龙,故有“青龙背”之称。传说金地藏当年向闵公借地,在此一展袈裟,袈裟随风飘飞,竟遍覆九十九峰。西为龙珠峰,该峰与青龙背有一石桥相连,称“渡仙桥”,桥梁镌刻“中天世界”四字。<div> 天台峰顶有一亭,名“捧日亭”,清乾隆年间池州知府建。此亭为登高揽胜、观日出的佳境,“天台晓日”为九华古十景之一。</div> 在天台峰常可看到九华佛光,山峰、寺院映在佛光中,现象奇特,正如宋人吴潜诗云:“一莲峰簇万花红,百里春阳涤晓风。九十莲花一齐笑,天台人立宝光中。” 一线天。在天台峰绝顶,有两块巨石对峙而立,形成一狭窄隙缝,下宽1米,上宽0.8米,高约6米,仅容一人擦肩而过。人在其中,倚壁仰望,碧天一线,故有“一线天”之称。 走过这条犹如龙鳞的山脊路,再往西行数公里就可以到达花台景区,游览完坐索道从花台景区下,这是最能体现“风光大观”的路线,但是花台景区我们已于前一天去过,就不再去了。没能走这条天台穿花台的路线,也是一个遗憾。但是在这篇美篇里,我将花台接上了天台。 <p class="ql-block"> 此时,我们已基本游完九华天台,也已经很疲惫。但是天台峰对面的十王峰就在不远的地方与天台峰对峙,那里才是整个九华山的主峰和最高峰。</p> <p class="ql-block"> 十王峰鲜有人至,老婆也不愿前往,但是我还是要去。我抛开人群,也把老婆留在了两峰的分岔口,独自一人踏上征服最高峰的最后一段旅程。</p> <p class="ql-block"> 十王峰峰腰遥看天台寺,天台全貌尽在眼中。它上方,白云如练,它下方,怪石拱托,犹如天宫。</p> <p class="ql-block"> 十王峰。终于登上十王峰,它位于天台峰南侧,两峰有一山脊相连。海拔1342米,为九华山第一高峰。峰东西两侧,危崖层叠,登临其上,极目远眺,众峰如”儿孙绕膝”,有”一览众山小”之意境。西南有”钵盂峰”,海拔1143米,极似僧人钵盂;西北有”罗汉峰”,海拔1280米;“宴仙台”位于十王峰西,高百米,三面悬崖,上有约40平方米的平台。</p> <p class="ql-block"> 从十王峰望天台寺,在最高峰的俯视下,它已不再高悬。天台寺后的群山仿佛在向天台寺汇聚,在十王峰的气势与天台寺的佛力下,各自收起了锋芒。</p> <p class="ql-block"> 从这里开始,我们便步入了花台景区的悬崖栈道。我们是前一天来的花台,依照地理顺序,它应该是登山的最后一站,也是最美的一站。</p> 花台景区作为九华山核心景区之一,更是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的核心地段,位于九华山中部,面积10平方公里。景区内风光壮美,景色绮丽,以奇峰怪石、云海雾凇、花的海洋而著称,素有“灵山九华,美在花台”的说法。这里峰高独秀,山花繁盛,嘉木葱茏,灵石乖巧,像人拟物,惟妙惟肖。景区周边沟壑环绕,群峰林立。区内峰岭突兀,怪石嶙峋,谷洞幽深,蟠龙虬松,山花浪漫,争奇斗异,气象万千。经典景点“花台春色”是九华新十景之一。 <p class="ql-block"> 每年的四至十月份,景区内有我国品种最为集中的稀有高山杜鹃花,红、黄、白、紫等争相绽放,争奇斗艳,镶嵌在山野绝壁中,宛若“天街花市”,俨然一副华美的山水画;奇特的地质地貌,神奇地构成了九华山最著名的“天然睡佛”奇观;花台正顶是景区内最高峰,登临花台顶,一览九华全景,更可以“亲近睡佛,聆听佛音”,与神奇的“睡佛”零距离接触,得大佛护持、倍感灵气。 </p><p class="ql-block"><br></p> 花台的美是原始古朴、纯净天成,是移步换景、异彩纷呈。这里每一步,每一眼,每一个镜头,都是一幅画。 <p class="ql-block"> 这里,除了索道和悬崖栈道,几乎没有其他人类痕迹,纯自然,美的纯净。这里没有寺庙、没有饭店、没有商店,只有一两家临时补给点,为游客提供着并不怎么贵的快餐饮品。</p><p class="ql-block"> 花台悬崖栈道修建在花台峰西侧,全长1400米。这1400米,全程精彩,每一步、每一眼、每一个快门都是惊艳美色。</p> 母子情深。这里的石垒,像一只小猴子依偎在母亲的怀中,又像是一对亲密的恋人,像人拟物,生动有趣。也寓意着“世间自有真情在,宜将寸心报春晖”。 长在石头上的草。漫山都是长在石头里的树木,不得不佩服这些生长旺盛的草,他们也能破石而生,化石为土。 行不远处,于栈道边缘现一大石,形似爱心,这是游人可以抚摸的一块爱心石,愿人间有爱。 从另一侧看“母子情深”,变化了造型,感觉像一个神龟,朝向远方、俯瞰大地。 想你的风还是吹到了花台。愿来花台的每一个人都有人思念,都有人牵挂,都有人思念。愿花台的风能吹散所有的孤独与苦涩。 这里是美中的最美,一座座节理发育的石峰高低矗立,一条细长的栈道于90度崖上时而绕峰而行,时而穿峰而过,巍峨壮观。而最外侧那座石峰从远处看上细下粗,变化均匀,酷似宝塔,名曰“宝塔峰”。 <p class="ql-block"> 从栈道上看远方,山峦起伏,云雾缭绕,山色从近到远由浅入深,由浓郁到模糊,近山翠秀,远山如黛,一幅美好的江南山水水墨画。</p> 沿着悬崖栈道前行,走着走着,宝塔峰从山体中闪现,突兀的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将从它身边穿过,而它后面,藏着“秘密”。 走过宝塔峰,在它的南侧,叠立着两块巨石,上方的巨石仅靠着石下的截面贴立于下方巨石,似要倾倒,却又岿然不动。巨石形似长靴倒置崖顶,俗称“仙人晒靴石”。另一只“靴子”则在聚玉峰东侧,东西相对,正好一双。 这一组置于栈道旁的石头也很有意思,下方石头像极了一把太师椅,而上面的石头,像一个挺着大肚子的人,大概是大肚弥勒吧,他端坐太师椅,背对大山,看向远方的凡间。 换个角度看“仙人晒靴”,靴子石无任何包裹,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风吹雨打日晒,却屹立千万年不倒。 龙脊解说。此处侵蚀峰丛由重力崩塌而成,呈脊状垒叠态,下方巨型岩体上端开口,犹如巨龙张开的嘴巴,龙鼻、龙额、龙鳞、龙脊等栩栩如生,呈飞龙跃升之态,象征着龙行龘龘,前程朗朗。 老僧拜佛。看这里,一组侵蚀峰外侧,一面朝远方群山大地,面容沧桑的老人闭着双眼、表情凝重、头微微上扬,双手举起合实,正在虔诚的拜佛。如此栩栩如生,甚至连脸部的器官、表情都表达的明明白白,真的太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的想象力了。 看完老僧拜佛,很快便来到了悬崖栈道的终点。在这里,南行则可穿越到天台景区,北行,则绕到了与栈道相对的山东侧。山东侧石长达1300米的石阶山路,与栈道一路平途一个上台阶都没有不同,这里不断地上下台阶,考验体力。终点是我们乘索道上来的地方,与另一侧的悬崖栈道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环线。 好汉坡。此处为我们在百岁宫索道上站看到的天然睡佛的眼睛与鼻梁的交汇处,由此向上的台阶便是“好汉坡”了,全程上坡,长度205米,570级台阶。路段坡陡路窄,行路难,长上坡,这才有了登山的感觉。 会仙峰。好汉坡的终点是第一个山峰“会仙峰”,花台会仙峰上,依然留着刘禹锡的千年之叹:“奇峰一见惊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杂言古诗《九华山歌》,诗中极尽对九华山的赞美之词。 如意石。高2.2米,长9米,宽2-5米的花岗石状似玉如意,故称如意石。此为经风、水、冰沿花岗岩内多组节理进行的反复风化剥蚀、剥落后形成。据说在石峰中撑起树枝可保身体健康,称为“腰杆”,我也撑了一根。 远望花台景区最高峰大花台。 大花台原名中峰,位于天台峰东北,海拔1299米。众峰环峙,独踞其中,故名。中峰与会仙峰之间有一山谷,名杜鹃坞,花开季节,幽兰香飘,杜鹃红遍,因而得名。花台有大、小花台。相传中峰古有僧居。唐人费冠卿《中峰》诗云:“中峰高挂泬寥天,上有茅庵与石泉。晴景猎人曾望见,青蓝色是一僧禅。”<div> 花台为天然睡佛的下额,即为佛面。</div> 登峰回顾,会仙、抚子、天门、石笋、沙弥、大古、天柱等十余峰各呈殊态,美不胜收。正如古人诗中所描述的:“一峰天半明朱霞,一峰晦黯抬云车。一峰晴明一峰雨,一峰崛立一峰舞。如笏如斧如覆钟,如矛如刀如戟丛。突如塔顶摩苍穹,削者如圭锐者笔。”可以说大花台是游人高山揽胜的最佳点。 <p class="ql-block"> 登花台望远,四周群山叠嶂,山峦起伏。东侧黄山之形清晰可见,看那云层最厚的地方,其下方山峦便是黄山;在黄山与花台之间,有一湖泊,那就是太平湖。</p> 西侧,城市散落山与山之间,远处可模糊看见长江,据说天气好的时候,甚至可以看见长江上的数座大桥。 花岗岩石蛋。主要沿裂隙面发生风化和冲刷作用,外貌呈浑圆的蛋状,该点处可见一颗花岗岩石蛋位于峰顶,基本与母体脱离并四面凌空,但由于其受力平衡,并没有滑落。 佛门戒石。上花台、入佛门、聆听佛音。顺台阶上行,两旁各有一巨石,就是“佛门”。沿陡峭的石阶路,一步一步进入佛门,喻意佛门修行的艰辛,又称“佛门难进”。<div> 佛门的右上方悬一巨石为“戒石”,代表佛门五戒。戒石高悬,如同悬在人们的头顶之上,告诫大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既要努力追究进步,又要时刻规戒自己。</div> 乘索道下山,花台景区的索道特别长,值回了票价。从花台空中看九华,别有一番天地。 九华山,是我这次年休假及老婆暑假之行的最后一站,在这里,我们既饱览了皖南的秀丽山川,又学到了一些佛学知识,净化了心灵。也让我对中华大地诸多山川有了更多的期待,我渴望走进他们,渴望走遍中国。这是我第三次接近黄山,第一次是游安徽的宏村,离黄山的直线距离只有20公里;第二次是游浙江的大明山,离黄山的直线距离仅为70公里;第三次就是这次九华山,离黄山的直线距离仅有50余公里。但是我都没有去黄山,因为我始终坚信徐霞客的那句话:黄山归来不看岳。因为向往,所以要留待最后,我要在走完五岳及众多名山后再去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