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这是杨绛先生对丈夫钱钟书和女儿钱瑗的深切怀念。</p><p class="ql-block"> 我非常理解杨绛对丈夫和女儿的不舍和留恋,但我还是想说:杨绛,你该知足了。</p> <p class="ql-block"> 论家庭,杨绛的父亲杨荫杭是法学硕士,曾赴美日两国留学,是当时颇有名气的大律师;而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则是当时有名的教育家和国学家。更巧的是,杨荫杭和钱基博都曾被清末状元张骞称为“江南才子”。</p><p class="ql-block"> 论相貌,年轻时的杨绛面容清秀,身材窈窕,温婉聪慧的气质中透露着几许活泼;而年轻时的钱钟书,面容俊朗,身材高大,自信儒雅的气质下透露着真诚和坦率。</p> <p class="ql-block"> 论学识,恋爱时的杨绛是清华大学文学研究院的学生,其出色的法语水平和文学水平受到老师梁宗岱和朱自清的刮目相看;而恋爱时的钱钟书则是清华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的学生,是学校里有名的三大才子之一,被吴宓教授称赞为“人中之龙”。</p><p class="ql-block"> 论品性,杨绛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学熏陶,长大后境界开阔,见识不凡,又大方懂事,受到钱钟书家人的喜欢与青睐;而钱钟书呢,他为人纯朴,待人真诚,虽有傲世之才华,却无半点傲世之态度。</p><p class="ql-block"> 他们两个,一个是智慧与灵气并存的灼灼才女,一个是锐气与涵养兼具的朗朗才子。杨绛与钱钟书,是门当户对,佳偶天成,更可以说是郎才女才。</p> <p class="ql-block"> 说起两个人认识的机缘,杨绛在清华大学的好朋友孙令衔正好是钱钟书的表妹。钱钟书在一次探望表妹的时候遇到了杨绛,两人就此一见钟情。后来钱钟书写信给杨绛,约她在工字厅相会,两个人一见面就赶紧澄清了各自的恋爱绯闻。其实,他们都是彼此的初恋情人。</p><p class="ql-block"> 对于文学的爱好与追求,牵动着两颗年轻的心。两个人在互相交往的过程中聊得越发投机,对彼此的性格也越发欣赏,可以称得上心灵相契。爱情的种子早已在两人心中悄然萌芽并且越长越大。</p><p class="ql-block"> 恋爱后的两人书信不断。他们在书信中不断地进行着文学的探讨和思想的交流,当然还有爱意的表达。钱钟书给杨绛写了不少的古典情诗,这些含蓄典雅又情意深沉的情诗深深打动了杨绛的少女之心。</p> <p class="ql-block"> 1993年夏天,钱钟书从清华大学毕业,前往上海的光华大学任教,而杨绛还要两年才能毕业。此时的两人一南一北,只好鸿雁传书。此时的他们并未将此事告知双方父母。</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未来的公公钱基博截获了杨绛写给钱钟书的信,他读完信后对杨绛的思想境界大为赞赏。就这样,两个人的私下交往一下子转化为两个家族的联姻。双方父母对这段婚姻都很满意,一切顺理成章,两人在恋爱一年后正式订婚。</p> <p class="ql-block"> 1935年春,钱钟书获得了前往英国牛津大学公费留学的机会,两家人非常高兴,都希望杨绛能与钱钟书同去。于是杨绛以论文代替考试,提前一个月从清华大学毕业。同年七月,杨绛与钱钟书正式完婚。结婚一个月后,两人搭船前往英国。</p><p class="ql-block"> 在英国的时候,钱钟书在牛津大学的埃克塞特学院攻读英国文学,杨绛也在牛津大学旁听文学课程,两个人经常去牛津大学的图书馆一起读书。有时他们会一起前往牛津市区的图书馆里借书,然后抱着一堆书走回家津津有味地阅读。在夫妻二人的一生当中,读书始终是他们共同的爱好和最大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除了醉心阅读,夫妻两人还喜欢四处“探险”。所谓“探险”,其实就是每天吃完饭或者有空的时候一起出去散步。牛津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城市,他们每次出去都要走一条没有走过的路,并且总能在这样的“探险”中发现很多新鲜有趣的事物。后来在他们的一生当中,夫妻俩都保持着这种喜欢“探险”的习惯。</p> <p class="ql-block"> 1937年,也就是结婚两年后,他们的女儿在英国出生,取名“钱瑗”。 钱钟书看着刚出生的女儿高兴地说:“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p><p class="ql-block"> 女儿出生不久,钱钟书就拿到了牛津大学的学位,然后他们带着女儿去了更为自由的巴黎大学继续攻读他们喜欢的文学专业。</p><p class="ql-block"> 一晃三年过去,一家三口在国外度过了温馨美好的时光,夫妻二人通过刻苦学习也顺利取得“真经”。</p> <p class="ql-block"> 1938年秋天,也就是女儿出生一年后,杨绛与钱钟书夫妇因为思念家人而回到了战火纷飞的故土。回到祖国后,一家三口的命运发生许多波折,从战争时期的艰难生活到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各种政治运动,此中还伴随着各种疾病的折磨,但他们三个人始终相亲相爱,互相扶持。钱瑗从小就很聪明懂事,并且继承了父母的文学天赋,长大后成为一名教授俄语的大学教师。</p><p class="ql-block"> 在波澜起伏的人生中,无论遭遇怎样的挫折与不幸,杨绛与钱钟书夫妇都始终坚持自己的文学梦想,他们坚持读书,坚持创作,杨绛的话剧和钱钟书的小说等作品相继问世,两个人被世人赞叹为当代文学中的“一双名剑”。</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相亲相爱的一家三口互相陪伴着走过了60个春秋,1997年,钱瑗第一个去世,享年60岁;1998年,钱钟书去世,享年88岁。从那以后,只剩下杨绛一个人孤独地生活了18年。杨绛为了纪念他们三人的深切“友谊”,饱含深情地写出了记录三人生活的《我们仨》。她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p> <p class="ql-block"> 在《我们仨》中,我知道了钱钟书原来是个生活中的“低能儿”,他分不清左右手,不会绑鞋带,甚至连筷子也不会拿。但是杨绛并没有因此而嫌弃钱钟书,相反的,她努力学习各种生活技能,把钱钟书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她甘愿做钱钟书的“灶下婢”。</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仨》中,我知道了钱钟书和钱瑗的生活习惯比较随意,但是杨绛从不计较这些,她总是默默地把他们爷俩弄乱的地方恢复整洁。比如,杨绛喜欢把毛巾折成四四方方的,但是钱钟书和钱瑗总是把毛巾随手一搭。杨绛叠好的毛巾总是被他们“破坏”掉,但她总是很有耐心地把弄乱的毛巾再次叠好。杨绛就这样坚持着自己的习惯,却从不强迫家人改变自己的习惯。</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仨》中,我还知道了他们没有要第二个孩子的原因,是为了把最完整和最完美的爱都给钱瑗。</p><p class="ql-block"> 他们三人互相包容,互相尊重,既是战友也是朋友,相濡以沫度过所有或温馨或艰难的岁月。杨绛和钱钟书,是美满爱情的标杆;而他们仨,则是家庭幸福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 2016年,105岁的杨绛与世长辞,但他们仨的故事永世流传。</p><p class="ql-block"> 从他们仨的故事中,我看到幸福并不是天生的,两个人不是只要般配就会幸福。幸福,需要一辈子用心经营。虽然钱钟书是生活中的“低能儿”,但是杨绛偏偏不与他计较,因为她知道他不是故意的。正是这种深深的爱与理解化解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如果换作别人,那可不一定。</p><p class="ql-block"> 他们仨的故事,让我看到了精神财富的一路传承,也让我明白了父母的恩爱才是决定家庭幸福的主要因素;孩子只能先成为家庭氛围的接受者,后成为家庭氛围的参与者;孩子只有得到爱,才能学会爱。</p> <p class="ql-block"> 爱,是芸芸众生永恒的主题。爱,更是一场修行,只有修为高和运气好的人才能得到它。很明显,杨绛与钱钟书的相遇来自于各自的幸运,但是如何在摘得幸运的果实后一辈子过得安然与幸福,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修为。</p><p class="ql-block"> 只有先把自己安放好,才能安放好我们的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