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岁月】探访经远里

素 履 之 往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6748708</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去过沪上不少“红色里弄”。经远里,却只在“中共一大会址”建筑外墙上见过其铭牌。“八一”前夕,我专程探访了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沿着新闸路的宣传墙画转至大田路,我发现,这里竟是参与领导南昌起义彭湃烈士的被捕地;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也坐落于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步入朴素的大门,迎面是一排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的旧式石库门建筑,它们始建于1919年。远远望去,清水外墙以青砖为主体、红砖作点缀,屋顶铺设鱼鳞状的黛瓦,在阳光下显现出不凡的气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继续往里走便是纪念馆的序厅,一侧毛泽东的“<b>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b>”著名论断格外醒目。而正中间的“风雨经远里,军事丰碑地”更是点明了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的展览主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军事部(也称军委)及相应机构是中共中央领导军事工作的重要机关,在大革命的滚滚洪流中,在上海诞生(其间在武汉工作短暂时间)这个机关跟随中共中央在上海开展工作,对武装工农,举行起义和创建人民军队等重大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纪念馆通过图文、实物、雕塑及视频等多种形式,讲述了中央军委自成立至1933年1月离开上海向苏区转移的近8年间的历史,展示了中央军委机关在沪斗争的峥嵘岁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览按四大内容展陈。首先见到的是“中共中央军委的酝酿与成立”部分。</p><p class="ql-block">“<b>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b>”在当时尖锐复杂的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人在斗争实践中认识到武装斗争和军队的重要性,成立了中共中央军事部(也称军委)及相应机构,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为我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做了前期准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为“在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斗争中前进”,集中介绍了中央军事部(中央军事委员会)成立后,在中共中央领导下,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培养军事干部、派遣干部到各地组织领导武装起义和创立人民军队等重大斗争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着,是“指导红军建设的历史功绩及经验教训”部分。虽然当时处于白色恐怖中,但中央军委(军事部)仍坚持艰苦卓绝斗争,先后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下发了重要文件,并为指导红军建设等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览完一层的三大部分展示后,我踩着咚咚作响的木质楼梯,来到了二楼展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除了“早期中共中央军委历史沿革和人物简介”等第四部分内容展现外,还设立了烈士缅怀区。在书信、刊物复制件等史料中,在彭湃等先烈被捕牺牲经过的介绍中,让我有一种“见人见物见精神”的深刻感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9年8月24日下午,由于叛徒出卖,正在出席会议的中央军事部部长、中央军委主任杨殷,中央军委委员彭湃等当场被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张麻将桌,四条长凳,这就是周恩来、杨殷、彭湃等军委领导人经常到此秘密开会的会议室。为了掩人耳目,他们伪装成打麻将的样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在旧址的客堂间,案桌上的一台老式座钟,它的指针永远定格在1929年8月24日下午4时,这是“军委四烈士”被捕的时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央得知消息后,即指示周恩来不惜一切代价进行营救,在因错过时间而失败后,他们被引渡至淞沪警备司令部监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行刑前,彭湃乐观地在墙壁上画了一条龙,说自己快要“飞龙升天”;杨殷也坦然笑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在给中央的信中,他们写道:“<b>兄弟们不要因为弟等牺牲而伤心,望保重身体为要</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从监狱走向刑场时,彭湃、杨殷等四位先烈还齐唱《国际歌》,引得狱友痛哭失声,连看守士兵都为之动容。</p><p class="ql-block">1929年8月30日,他们在龙华英勇就义,用信仰和鲜血绘就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底色,乃“<b>身虽死精神长生</b>”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静静的我漫步展室,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一幅幅真实的图片,诉说着那段历史的沧桑和悲壮。尤其是那一封封泛黄的书信,字里行间流淌着先烈崇高的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有彭湃妻子许冰撰写的《纪念我亲爱的彭湃同志》一文,文中引用了彭湃在狱中写给她的诀别信,“<b>冰妹:从此永别,望妹努力前进,兄谢你的爱!万望保重!余言不尽!你爱湃</b>”。短短的28个字,字字情真意切,激昂而坚定,读来感人肺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还有杨殷写给女儿杨爱兰的家书。读着能感受到一位父亲对儿女的谆谆教导和深切关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孟子》有言:“<b>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b>”。 是啊,“<b>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b>”。我想,正是彭湃、杨殷等革命先辈懂得小家命运与国家兴亡同命相依,同频共振,才能从家庭亲情走向济世救国;正是他们炽热的家国情怀,在给亲人的最后一封家书中,才会有最酣畅淋漓的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表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馆内出来,我又来到了纪念馆广场。但见墙上有一幅青铜浮雕。彭湃、杨殷、颜昌颐和邢士贞四位革命先烈的光辉形象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他们挺拔站立,目光炯炯,凝视远方。画面中若隐若现的上海老弄堂、外滩老建筑,隐喻了城市与家园的时代苦痛,让四烈士与上海这座城市永远连结在一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伫立于此,想着先烈们“<b>视死忽如归</b>”,崇敬之心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起“中共一大会址”,经远里,或许有些名不见经传。然而,这里见证了中共中央军委开展军事斗争的早期实践与探索,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积累了宝贵经验。这里亦留下了周恩来、彭湃等革命元勋的光辉印迹,让参观者感受到了强大的信仰力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远里的风雨,它唤起了人们对那段光辉岁月的关注,提醒着世人敬畏与铭记历史的意义。俄罗斯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曾说:“<b>如果丧失对历史的记忆,我们的心灵就会在黑暗中迷失</b>”。对此,我深表认同。因为,历史是过去的现实,而现实是未来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缓缓的走出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经远里的故事,就此留在了我的记忆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