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维亚游之贝尔格莱德

周德峰

坐着飞机朝北京西北飞行十来个钟头,在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上,有过一个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她成立于1945年,领导人是既不依附前苏联也不靠拢美国的铁托,他带领人民把国家建设成“东欧最富裕的国家”;他病逝后,由于內争不断加上外人挑唆,南斯拉夫分裂成六个小国,其中最大的叫塞尔维亚。<br>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有过两个南斯拉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名为“南斯拉夫王国”,为第一南斯拉夫;第二南斯拉夫,就是铁托于二战胜利后建立的社会主义的南斯拉夫。铁托死后20多年,第二南斯拉夫解体,如今地球上没有南斯拉夫了。</p> 从某种意义上说,塞尔维亚算是继承了南斯拉夫的“衣钵”,其国土面积为8.83万平方公里,是前南斯拉夫的34.5%;人口1050万,占前南斯拉夫的约46%。论面积,是山东的一半;论人口,是山东的十分之一。 2024年的“五一”假期,跟着女儿远飞巴尔干,游览了这个山川美丽而又命运多舛的国度。 一到塞尔维亚的首都贝尔格莱德,就去原中国大使馆的旧址,悼念为祖国献出宝贵生命的三位烈士。 那是1999年5月7日夜间,北约的美国飞机用精确制导炸弹瞄准中国使馆,炸坏使馆主楼,炸死3名中国记者,还有数十人受伤。这种无耻的强盗行径激起中国人民的义愤怒火,在强烈抗议下北约和美国不得不进行赔偿,却诡辩说是误用了错误的地图,真是胡搅蛮缠一派谎言。 现在中国使馆已搬走,原来的地块,已由山东高速集团建起一座白色的布满洞孔的方方正正的大厦。墙面上那大大小小无数的洞孔,让人没法不想起当年轰炸留下的愤恨。 大厦的正面镶有“中国文化中心”的铜牌,门口左右矗立着孔子和老子的塑像。<br> 东南角的草坪里有一个半米高的木质台座,台座上是块黑色大理石的卧碑,上面鎏金刻着“缅怀烈士 珍爱和平 谨以此纪念在北约轰炸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中牺牲的邵云环、许杏虎、朱颖烈士”,碑的落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时间是大厦奠基的2016年6月17日。 碑的周边放满了祖国来的亲人敬献的花圈、花篮、花束。<br> 碑的右侧,“塞尔维亚共和国贝尔格莱德市敬立”了块碑,也是黑色大理石的,上面用中塞两国文字刻着金色碑文,“谨此感谢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塞尔维亚共和国人民最困难的时刻给予的支持和友谊并谨此缅怀罹难烈士”。<br> 我相信,这是贝尔格莱德和塞尔维亚人民真诚的心声。<br> 轰炸中国使馆的时候,美国为首的北约已经炸了塞尔维亚两三个月,至今在贝尔格莱德的市中心还能看到轰炸后损毁的塞国国防部大楼等遗迹。<br> 中国和塞尔维亚人民都珍爱和平,痛恨美国和北约的恶霸行径,由此两国结下深厚友谊,塞尔维亚成为中国的“铁杆朋友”,简称“塞铁”。<br> 我们国家给予“塞铁”坚定的有力支持,听说塞尔维亚的科索沃省有人闹分裂,国外势力派飞机轰炸塞军以示支持,塞方向中国求助,中国的运20运输机马上送去红旗防空导弹,“镇”住了闹事分子和国外势力。<br> 塞尔维亚的很多基础设施,如铁路、桥梁、高速公路等,都是中国援建的。离开贝尔格莱德时跑的高速公路,也是塞国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一看就是“中国制造”。<br> 塞尔维亚的老百姓对中国游客十分友好,出租司机一听是中国人,立即说“你好”;过边检时,警察小伙子看着护照,边盖章边用中国话连说“山东、山东”,尽管语调生硬,逗得我们直笑,但能看出那是真挚情谊的自然流露。<br> 到了前南斯拉夫的首都贝尔格莱德,铁托的陵墓是一定要看的。 陵墓坐落在城南缓坡上的森林中,原先是个花房。<br> 铁托生前很喜欢这个地方,常年在此办公,公干之余常在花丛中倘佯休憩。去世后当局尊重他的意愿,就把这里作为铁托的长眠之地。 铁托陵墓修的既精致又简朴,给人印象深刻。 这是座宽15米长20米,以前作花房用的玻璃拱顶平房,门前是座小小的喷水池,进门处是小小的门厅。进门要买门票,每张600第纳尔,约合人民币40元。 进了门厅,走过十来米长两边是绿植和鲜花的甬道,迎面就是铁托的棺椁。<br> 棺椁是用整块白色带灰的大理石精磨细制的,高约一米,宽不到两米,长约三四米。<br> 上面镶嵌着金色的文字:“约瑟普.布罗兹.铁托 1892—1980”。字分三行,中间的一行的字母“TITO”(铁托)大一些,年号略微往下一些,除此之外再无任何文字和纹饰,铁托就安卧在棺椁之下,瞻仰的人尽可以靠拢抚摸棺椁。<br> 向左看,隔着绿植,也有一个约20厘米高,整体小一点的大理石棺椁,他的夫人约万卡就睡在下面。约万卡是在2013年10月20日去世的,她作过铁托的秘书,曾跟着铁托的游击队打击德国法西斯,1952年28岁时嫁给铁托,成为其第三任夫人。 铁托逝世时的葬礼隆重正式,南斯拉夫老百姓对他也是十分怀念,很多人悼念时都流了眼泪。 刚开始时陵墓维护得很好,每天有当局派的卫兵站岗守护。<br> 过了十来年,领导层对铁托的看法评价出现分歧,渐渐地撤走卫兵,管理维护日趋松弛,陵墓受到冷落。 由于国家分裂,战乱频仍,国际地位下降,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停滞不前甚至下降,人们思前想后,在对比中切身感觉到,铁托领导的共产党的时候比现在要好得多。<br> 这才想起铁托的种种好处,于是成群结伙自发地来陵墓悼念,瞻仰的人越来越多。<br> 我们去那天,就看到有不少的男女老少拖家带口地前来,头戴标志铁托游击队的五星船形帽,佩戴红领巾,围着铁托棺椁合影留念。<br> 右侧的开敞房间里,陈列着他生前的办公用具、衣物和会见外国政要的照片等。<br> 左边的长桌上陈列着许多金色的火炬,这是他生前,南斯拉夫青年为表达爱戴,在每年他生日的5月25日举办火炬传递,从全国各地传到首都后,作为礼物送给铁托。1980年他去世后,这个活动继续举办,一直办到1986年。 从花房往下走是一座两层半的建筑,这原来是铁托的官邸,正面墙上用马赛克镶着六个穿民族服装的人物。<br> 左面的三个人都端着枪,右面的男女好像拿着劳动工具,我想这可能是分别象征铁托带领人民抗击法西斯的游击队时期和建设国家的时期。<br> 官邸已改作“南斯拉夫博物馆”,但只对游人开放了二楼的一半。这一半有两个厅,里面的是一位作家的生平,都是塞尔维亚文字,看不懂匆匆走过。<br> 外面的厅,展览的是前南斯拉夫人的日常生活。<br> 一进去就看到辆房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汽车就进入了南斯拉夫的普通家庭,80%的家庭成了有车一族。<br> 外出旅游、野营,成为居民生活的内容,帐篷、吊床、沙滩椅、秋千架等是常见的装备。 节日宴饮的餐具锃光瓦亮十分讲究,显示主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br> 铁托领导南斯拉夫时期,人民的生活还是比较好的。作为博物馆,这里的展品实在是太少了,展览太简单了,可以看出展览方在经费上的拮据。<br> 陵墓周边的草坪上,有不少雕塑。<br> 有铁托一身戎装,低着头,背着手,一边想着什么一边向前走的铜像,传神地塑造了他战争时期的形象。 也有年轻的游击队员,挎枪横立英姿勃发的神态。 两个赤裸的男子,一背一正,斜向45度正在用力,全身块块肌肉凸起,迸发出强大力量。<br> 四个身着民族服饰的男女人物,背靠背托顶起方盘,我猜这是象征南斯拉夫各民族的团结。 还有一些裸女的塑像,出现在领袖的陵墓近旁。<br> 也有不少衣裙飘逸的美女形象。<br> 这与国人的审美习惯有些不同,只能归咎于文化和民族传统的差异。 站在原铁托官邸二楼的窗前,遥遥看到圣萨瓦大教堂的青铜穹顶。<br> 贝尔格莱德作为前南斯拉夫和现今塞尔维亚的首都,在城市风貌的一大特色,就是有许许多多的宗教建筑。<br> 在这些宗教建筑中,圣萨瓦教堂最为著目,是全世界东正教堂中最大的。<br> 教堂高70米,外墙是白色大理石的,青铜质地已经发绿的整体穹顶重达4000吨,顶上是12米高闪着金光的十字架。<br> 这个教堂从1935年起建设,因战争、政乱等原因建建停停,到现在也没有完全竣工,去时还见到施工围挡和堆放的建筑材料。<br> 进到大厅,里面已完成装饰,给人以高阔宏伟金碧辉煌的感觉。<br> 高高的穹顶上,壁画满是各种宗教人物和故事。 一束光线从天窗射进,照亮了壁画人物和装饰线条。<br> 给孩子做完“洗礼”的一群信众正在照相留念,大人们喜笑颜开地围着孩子转。 黄色灯光的地下室也尽是宗教壁画,虔诚的教徒紧贴墙面亲吻壁画上的人物。<br> 作为千百年传承的民族文化,宗教的传统在塞尔维亚、前南斯拉夫以致欧洲都是根深蒂固的。<br> 离老城十来公里的泽蒙要塞是个制高点,登上去可以看见蓝色的多瑙河在下面缓缓流淌。 红瓦黄墙的房屋布满河边,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教的教堂矗立其间。 教堂高耸着十字架,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闪耀着古铜色的久远光泽。 泽蒙要塞有座千禧塔,据说有上千年的历史,如今成了贝尔格莱德的旅游胜地。 一群塞尔维亚的少女,充满活力地跑这来欣赏风景。<br> 妆扮时尚的金发女郎在夕阳金辉中靠着残垣断壁照相。 游人斜躺在遮阳伞下,啜着啤酒消磨时光。<br> 雄赳赳的大公鸡,站上烟囱意欲飞翔。<br> 下得山来,碰到正在做宗教仪式的天主教堂,里面上百人神情肃穆,寂静安详。 我们这些不信教的想进里边看看,人家目不斜视,顾不得旁人悄悄进出。<br> 肃穆的氛围使挂在脖子上的相机几经犹豫却始终不敢举起,倒是外面的孩童,嬉戏打闹无所顾忌。 山底下是泽蒙小镇,沿着多瑙河边摆出来一长溜食肆。<br> 食肆的墙上、地上,窗前、门边、围栏, 摆满了花期正艳花朵五颜六色的鲜花。 河里水面上几只白天鹅翩翩起舞。 在这儿用晚餐,边品尝塞尔维亚的美食,边欣赏多瑙河的美景,舒适又惬意。 贝尔格莱德历史最悠久的风光,要数现已成为公园的卡莱梅格丹城堡。<br> 城堡建在老城西北角的高地上,是贝尔格莱德城市的“发祥地”。 城堡的主体建于17世纪,曾经是重要的军事基地。<br> 卡莱梅格丹的意思就是“战地堡垒”。<br> 建成后经历过多次战争,每次都是被战火焚毁,然后又重新修建。<br> 至今在城堡里仍可看到古罗马、奥匈帝国的建筑残留,现存的多是后来的土耳其人统治时的伊斯兰风格。<br> 城堡里到处是断垣残壁的痕迹。<br> 断垣残壁的废墟,被改造成鸟语花香的公园。<br> 城堡分为上城和下城。 在上城的城墙边陈列着很多一战、二战的大炮坦克。这尊古炮,不知是什么时期的,看着是不是有点像是咱们明清时期古炮?<br> 草坪上有块石碑,上面放着鲜花和缎带,可能是为纪念某次战争而立的。<br> 还看到带有宗教色彩的棺椁摆放在外,不知何意,看样子有些年头了。<br> 古钟楼屹立在上城的城门上,成为显眼的标志。 萨瓦河与多瑙河在城墙下交汇,两种色泽的河水汇成一体,游船中满是观光的游客。 在上城的一角有一立柱,顶端是胜利之神的雕像,他右手拄着宝剑,左手托着鸽子,浑身赤裸肌肉紧绷,守护着家园贝尔格莱德。<br> 穿过城洞, 就来到下城。 下城的面积更大,公园也是绿树成荫。<br> 四位著名人物就安葬在城墙下。<br> 从这里远眺,在萨瓦河对面,一座上大下小像棒槌样的现代建筑直入眼前。<br> 那边是贝尔格莱德在萨瓦河边新建的城区。<br> 贝市多是七八十年代的建筑,像这样新颖的高楼大厦不多。 因此成了贝市居民逛街休闲的闹市区。<br> 来这里能见识到塞尔维亚首都的都市生活。 年轻人在大厦的阳台上嬉笑玩耍。<br> 夫妇俩手牵手在太阳地走过。 中国华为公司的企业开到世界各地,这里也少不了。 正午时分,萨瓦河边的光影组成条纹伸向远方。<br> 走累了,在咖啡摊上暖洋洋地眯会儿,享受一番异国他乡的和煦阳光。<br> 贝尔格莱德市区有条斯卡达尔里亚步行街,这是条老街,鹅卵石铺就的街道已被踩的溜圆光滑,透漏出历史的光阴。<br> 老街上陈列着六十年代就进入普通家庭的小汽车。<br> <p class="ql-block">  显示人们对那个年代的怀念和对今天的无奈。</p> 乐队伴奏下的白色桌布的长条餐桌,两个侍者陪伴着就餐的一男一女。<br> 这边的餐桌上,不知是什么笑话,让他们乐不可支。<br> 沿步行街来回走了一趟,印象最深的是墙上的“涂鸦”。<br> 只要是墙,就涂满了五颜六色。<br> 有的是变形的文字,也有的是夸张的图形。<br> 想要表达什么意思不得而知。<br> 在贝尔格莱德,还遇上场马来松赛。<br> 说是比赛,看着更像是群众都参加的慢跑。<br> 参加者既有意气风发长着大长腿的女郎,<br> 也有大腹便便不甘落后的中年人,<br> 还有发须皆白的老当益壮者。<br> 警察忠于职守地维护各个路口的交通秩序。<br> 有所建筑的大门上挂了不少名牌,其中就有塞尔维亚国家足球协会的,足球是他们的体育长项,中国足协就外聘不少塞尔维亚教练。<br> “白色之城”的贝尔格莱德,在公元6世纪,相当于我国的唐朝早期,南斯拉夫人迁徙到巴尔干半岛,才获此城名,历史上经历过36次战火的摧残。到现在贵为一国首都也只有158万人,占整个塞尔维亚人口的五分之一多,是威海人口数的一半强。 城市的面貌有点陈旧,但古迹不少。<br> 在贝尔格莱德这几天,增加不少知识, 还是很有收获的。 <p class="ql-block"> (2024.8.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