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来西安的朋友,会看过很多国宝级文物,但在西大街大学习巷深处的清真寺,鲜为人知,很多人都没到过这里。</p> <p class="ql-block">因出差住在附近,偶遇了它,才有机会走近它。这座清真寺外有一道精美的石雕三开间四柱石牌坊,石坊上嵌“勅建陆次”字样石刻,意为历代皇帝勅建过六次。背面篆刻“其尊无对”,表示真主安拉的尊大独一无二。</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该清真寺是西安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创建于公元705年(唐中宗乙巳年),赐名清教寺。玄宗朝改名唐明寺,元中统年间赐名回回万善寺,明洪武时赐名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元至明末,经赛典赤、铁铉、郑和等人几次重修扩建,规模达总占地面积七千多平方米。整体布局由照壁、石坊、大门、三间庭、省心阁、南北厅、碑亭。阿訇斋、沐浴室,礼拜正殿等建筑群组成。现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走进寺内,可见迎面省心阁和右侧厢楼,古朴厚重、结构紧凑、布局精巧、大气庄严。精雕细琢的门窗、廊额雀替、栏板工艺非常考究。</p> <p class="ql-block">省心阁建于宋代,为四角三重檐歇山顶木构建筑。第二重檐下悬挂的匾阁为明代本寺阿訇马君实所题,意为教众要以时刻以教义自省于心。省心阁于明朝郑和四下西洋回来后重修清真寺时复修,后又经过多次修葺,仍保持原貌至今。</p> <p class="ql-block">阁的两侧分别开有圆形侧门和带门楼方门,门的上方都有精美石雕花卉或云纹装饰,圆门上方为阿拉伯语石雕匾额。</p> <p class="ql-block">中院为传统对称建筑模式。中轴左右各建有碑亭,两碑亭外侧为对称的五间厢房,俗称南北官厅。</p> <p class="ql-block">南侧亭下所立大明嘉靖年间《重修清静寺碑》便是赫赫有名的“郑和碑”。碑文记载了郑和第四次下西洋航海时寺中阿訇哈三随行翻译,立功后封赏时,哈三仅求修缮大学习巷清真寺。当时郑和七下西洋的史料记载很少,所以这块石碑,就显得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碑文叙:“及我朝永乐十一年四月太监郑和奉敕差往西域天方国,道出陕西,求所以通译国语可佐信使者,乃得本寺掌教哈三焉,乃于是奏之,朝同往,卒之。揄扬威德,西夷震砻,及回航,海中风涛横作,几至危险,乃哈三吁天恳恳默祷于教宗马圣人者。已而,风恬波寂,安妥得济,遂发宏誓重修所谓清净寺者。”</p> <p class="ql-block">北亭内立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增修清真寺记碑)。</p> <p class="ql-block">左右还立有“礼部创付碑”,是民间集资多次修缮古寺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走过碑亭,后为宽大的月台,周围环以石栏,其上便是清真寺的中心建筑礼拜大殿。礼拜大殿月台前石坊上刻有“祝延圣寿”</p> <p class="ql-block">礼拜大殿平面呈“凸”字形,前殿内面阔七间,后殿三间,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可容500余人同时礼拜。</p> <p class="ql-block">礼拜大殿檐下悬挂多块牌匾。其中两块分别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所题,另有民国桂系军阀白崇禧题的“兴教建国”和陕西光复军兵马都督张云山所题“道冠古今”。据说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慈禧太后和广绪皇帝逃到西安,当时护送他的是甘肃的回民军队马汉茹,后来为了感谢回民护驾的功劳以及和回民联络感情就给清真寺送了“派衍天方”(慈禧题字)、“教崇西域”(光绪皇帝题字)两块牌匾。</p> <p class="ql-block">大殿两侧各有照壁一座。照壁上荟萃了砖雕艺术的精华,花草和祥瑞图案雕刻精美。照壁尽头是通往后院的圆门。</p> <p class="ql-block">大学习巷清真寺集楼、亭、台、阁、园林为一体,是难得一见的精品遗存。它又因郑和“求贤”的故事及《郑和碑》闻名于世,已成为了西安回坊的一张靓丽名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