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东非动物大迁徙主要发生在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和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保护区之间。每年,随着旱雨季的变化,数百万计的野生动物为了寻找水源和食物,展开了一场跨越数千公里的迁徙之旅。这场迁徙不仅是地球上最大规模的野生动物迁徙之一,也是大自然中最为残酷和壮丽的生命赞歌。</b></p> <p class="ql-block"><b>每年7月左右,坦桑尼亚大草原的青草被逐渐消耗,食物变得越来越少。为了食物,草原上的动物会长途跋涉3000多公里,上演地球上最壮观的动物大迁徙场面。数百万动物大军碾过茫茫大草原,场面壮观,声势浩大。它们从坦桑尼亚境内的塞伦盖蒂公园南部,迁徙至肯尼亚境内的马赛马拉野生动物保护区。在迁徙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角马们横渡马拉河的壮观场景。马拉河是迁徙路线上的关键节点,也是捕食者如鳄鱼等聚集的地方。角马们必须冒着被鳄鱼捕食的风险,勇敢地跃入河中,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这一幕不仅展现了自然界中“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残酷现实,也体现了野生动物们为了生存而展现出的惊人勇气和毅力。</b></p> <p class="ql-block"><b>途中要穿越狮子、豹埋伏的草原,提防随时有可能出没的豺狗以及在狭窄的马拉河两畔聚集的鳄鱼,这些食肉动物也在准备着分享即将到来的盛宴。当动物们到达终点之后,由于气候的变化,短短两三个月之后,食草野生动物组成的远征大军将再次不辞辛苦的追寻青草返回塞伦盖蒂。在这数以百万计的迁徙队伍中,幸运者能够回到出发地,而跟随它们一起回来的,还有约40万在惊险旅途中诞生的新生命。</b></p> <p class="ql-block"><b>塞伦盖蒂国家公园是坦桑尼亚最著名的国家公园,也是一个有着300多万只大型哺乳动物的巨大生态系统,园内为热带草原气候,海拔在920米至1850米左右。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连接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保护区,东南是恩戈罗恩戈罗保护区,西南是尼亚利昆古猎物禁猎区(马斯瓦禁猎区),西部是阿昆郞古和格鲁美猎物禁猎区,东北是洛利翁多猎捕管制区。这些地区合起来称为塞伦盖蒂生态系统。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态计划中塞伦盖蒂——恩戈罗恩戈罗生物保护区(连同毗邻的马苏瓦狩猎保护区)的一部分得到国际公认,1981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b></p> <p class="ql-block"><b>马赛马拉国家保护区是肯尼亚最著名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之一,被誉为“野生动物的天堂”。这里生活着狮子、斑马、角马等大量野生动物,每年七八月间的动物大迁徙更是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b></p> <p class="ql-block"><b>纳库鲁湖国家公园是肯尼亚著名的火烈鸟观赏地。湖边的火烈鸟群让人们仿佛置身于粉色的海洋之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b></p> <p class="ql-block"><b>坦桑尼亚、肯尼亚掠影</b></p> <p class="ql-block"><b>非洲是世界上面积、人口第二大洲,也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洲。非洲有着苦难的历史,曾经整个非洲几乎都沦为了欧洲列强的殖民地,欧洲殖民者对非洲进行了长期的掠夺和剥削。二战以后,非洲众多国家取得了民族独立,目前非洲的国家数量为55个,大部分国家都比较落后,在世界经济中以出口初级产品和农矿产品为主,是一个贫穷和动荡的大洲。</b></p> <p class="ql-block"><b>从地理区域的划分来看,根据东南西北中的地理方位,非洲可以划分为北非、西非、南非、东非和中非。</b></p> <p class="ql-block"><b>北非是指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北直到地中海沿岸的广大地区,包括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苏丹和西撒哈拉等7个国家。北非主要生活的是阿拉伯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和西亚地区文化相通,北非地区也是一个富含油气资源的区域,埃及是其中最主要的国家。</b></p> <p class="ql-block"><b>西非是指非洲几内亚湾北岸,撒哈拉沙漠西南部,西至大西洋沿岸的广大地区,主要包括尼日利亚、贝宁、加纳、多哥、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塞内加尔、冈比亚、毛里塔尼亚、马里、尼日尔、佛得角和布基纳法索等16个国家。尼日利亚是西非地区最重要的国家,也是非洲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人口数量近2亿人。</b></p> <p class="ql-block"><b>南非是指非洲南部地区的国家,包括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南非、斯威士兰和莱索托等5个国家。其中南非是这一地区最重要的国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国家,金砖国家成员国。</b></p> <p class="ql-block"><b>东非是指北起红海、亚丁湾沿岸,南至莫桑比克的广阔印度洋沿岸国家,包括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南苏丹、吉布提、索马里、肯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坦桑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马拉维、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塞舌尔、毛里求斯和科摩罗等18个国家。东非是非洲分区中国家数量最多的区域,这里人口构成复杂,宗教信仰复杂,社会发展程度较低,很多地区在当前都十分动荡,比如在索马里,海盗是当地的“白领职业”,亚丁湾海域的海盗绝大多数都来自于索马里。</b></p> <p class="ql-block"><b>中非是指非洲大陆中部的国家,中非地区以刚果盆地为中心,地处东非西侧,西临大西洋。主要包括安哥拉、刚果(布)、刚果(金)、赤道几内亚、加蓬、中非共和国、乍得、喀麦隆、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等9个国家。中非地区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刚果盆地是非洲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区,农业以热带种植园农业为主。</b></p> <p class="ql-block"><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2024年非洲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了预估:</b></p> <p class="ql-block"><b>坦桑尼亚和肯尼亚都是东非地区的重要国家,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一定的工业化基础,尽管两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有所不同,但都在努力发展旅游业和矿产资源开发,以提高国家的经济水平。</b></p> <p class="ql-block"><b>坦桑尼亚是古人类发源地之一。7~8世纪,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大批迁入。1886年,坦噶尼喀大陆划为德国势力范围,1890年,桑给巴尔沦为英国“保护国”,1917年11月,全境被英国控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沦为英国委任统治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决议将坦噶尼喀大陆改为英国“托管地”。坦噶尼喀、桑给巴尔人民经过长期的斗争,先后于1961年12月9日和1964年1月12日正式宣布独立。1964年4月26日,组成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联合共和国,10月29日改国名为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b></p> <p class="ql-block"><b>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总面积945087平方千米(其中桑给巴尔2657平方千米),总人口6544万,分属126个民族。</b></p> <p class="ql-block"><b>坦桑尼亚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以农业为主,平年粮食勉强自给。工业生产技术低下,矿产及旅游资源丰富。坦桑尼亚是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SADC)、东非共同体(EAC)以及非洲联盟(AU)的成员。也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以及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国际组织的成员国。下图为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国旗。</b></p> <p class="ql-block"><b>肯尼亚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境内曾出土约250万年前的人类头盖骨化石。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到此经商和定居。16世纪,葡萄牙殖民者占领了沿海地带。1890年,英、德瓜分东非,被划归英国,英政府于1895年宣布其为英国“东非保护地”,1920年改为殖民地。1960年3月,肯尼亚非洲民族联盟和肯尼亚非洲民主联盟成立。1962年2月伦敦制宪会议决定由上述两党组成联合政府。1963年5月举行大选,肯盟获胜。同年6月1日成立自治政府,12月12日宣告独立。1964年12月12日肯尼亚共和国成立,但仍留在英联邦内。</b></p> <p class="ql-block"><b>肯尼亚共和国,赤道横贯中部,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国土面积582646平方公里,18%为可耕地,其余主要适于畜牧业,人口5244万,全国共有44个民族。</b></p> <p class="ql-block"><b>肯尼亚是联合国、非洲联盟、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成员国,洛美协定签字国,是东非政府间发展组织、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东非共同体和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等次地区组织的成员,联合国四大总部之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总部设在内罗毕。下图为肯尼亚共和国国旗。</b></p> <p class="ql-block"><b>肯尼亚经济发展长期面临挑战,至今仍未摆脱贫困状态。尽管肯尼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煤矿、钛矿、铁矿等,但由于政局动荡、官场腐败、政府效率低下以及西方国家的制裁等因素,这些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导致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肯尼亚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低,被列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视频拍摄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b></p> <p class="ql-block"><b>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与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保护区之间发生的动物大迁徙,是这两个国家乃至全球最为壮观的自然奇观之一。</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