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7月16日上午,我们冒雨前往天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天坛位于北京市南偏东,居东城区永定门大街东侧,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和祈雨的场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按照南京天地坛规制建成北京天地坛,为祭祀皇天厚土的场所。明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朱厚熜决实恢复天、地分祀的旧制,在大祀殿南建圜丘,以冬至日举行祭天大典,同年,天地坛改名为天坛。在明嘉靖年间,大祀殿被拆,在原址上建立大亨殿。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下旨改大亨殿为祈年殿,并在三覆檐上层复青瓦,中层黄瓦,下层绿瓦。清光绪十五年,祈年殿毁于雷火,后在原址重建,光绪二十二年祈年殿重建完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天坛未受较大破坏,后逐年整修,对外开放,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管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位于天坛南半部的圜丘,又称祭天坛,是皇帝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圜丘四周绕有两重蓝色琉璃瓦檐的矮墙,外层为方形,内层为圆形,古代崇信 "天圆地方" ;中央即为圆形祭天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圜丘的北侧是皇穹宇建筑群,这是座圆形院落,外围是圆形院墙,因具有传音功效即为著名的 "回音壁" ,人站在墙边说话,声音经墙面反射,能使站在远处的人清晰听到了。(</b><b style="font-size:18px;">现在墙边设隔离栏,游客不可贴近墙面</b><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院落正中为圆形皇穹宇大殿,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开间五楹的配殿。皇穹宇主要功能是存放、供奉祀天大典所用的神位、神牌,是圜丘坛天库的正殿,说白了,祭祀完成,所有用品不能露天摆放,要入库。神位、神牌仍得供着,皇家用品,存天库,以备后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皇穹宇大殿建筑风格独特,殿内没有横梁,全靠八根檐柱及众多的斗拱支托屋顶,巧妙运用了力学原理。殿内穹窿圆项正中贴金盘龙藻井,层层收进中心为大金团龙图案,是古代建筑杰作,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进祈年门就能望见远处的祈年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祈年殿位于北京天坛的北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改建为三重顶圆殿,名为“大享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修缮后,改名为“祈年殿”。光绪十五年(1889)毁于雷火,数年后按原样重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祈年殿是一座直径32.72米的圆形建筑,鎏金宝顶,蓝瓦三重檐,层层收进,总高38米。 祈年殿内有28根金丝楠木大柱,里圈的四根寓意春夏秋冬四季,中间一圈12根寓意12个月,最外一圈12根寓意12时辰以及周天星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孙女澜澜刚上完小学二年级,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邓小平爷爷在天坛公园植树的课文,来北京前孙女就想去邓爷爷植树的地方看看,并写篇作文。到了天坛公园,澜澜就向导游叔叔打听邓爷爷植树地点。导游查询后告知澜澜:邓爷爷曾三次在天坛公园植树,1988年3月第三次植树点在天坛公园西北角的双环万寿亭附近,但这次我们时间紧,马上要去毛主席纪念堂,去不了那里。澜澜指着那个方向,告诉我们:邓爷爷就在那边种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从天坛公园东门出,登车按预约时间来到天安门广场,雨渐停。团队按预约信息,集体进入排队通道,蜿蜒前行,前往毛主席纪念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毛主席纪念堂的正北、广场的正中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再往北是国旗区和天安门城楼。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正东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正西是人民大会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经过身份认证和安全检查就可进入毛主席纪念堂前的正直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纪念堂雄伟挺拔,庄严肃穆,44根方形花岗岩石柱环抱外廊。堂内一层有北大厅、瞻仰厅、南大厅。二层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革命业绩纪念室和电影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18px;">进到纪念堂正直道,就不能拍照</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北大厅是瞻仰参观入口和举行纪念仪式的地方。大厅正中安放着汉白玉毛泽东坐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瞻仰厅居中,是瞻仰毛泽东遗容的地方。水晶棺的泰山黑色花岗岩基座四周,分别镶嵌着党徽、国徽、军徽和毛泽东生卒年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南大厅为瞻仰参观出口大厅。北侧汉白玉墙面镌刻着鎏金的毛泽东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的手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出毛主席纪念堂南大厅,正对着前方的正阳门,这是北京内城的正门,处于北京古城的中轴线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正阳门,即前门,有城楼和箭楼两部分,原由瓮城墙联在一起,城楼在后,箭楼在前,现被城市道路分割成两座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最新的消息: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 "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 "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北京中轴线" 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于今天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7.8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回到位于北京城市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广场,瞻仰天安门城楼,遙想起北京曾为中国六朝古都的辉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北京建城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曾为燕、辽、金、元、明、清六朝古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克商后,封召公于燕,以蓟城为国都,这就是北京的前身。历经春秋战国,公元前222年,秦灭燕,设置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城。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北部,三面环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理位置优越。古人云:"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我国古代中原农耕文明所受的最大威胁,就是来自北方的游牧势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占领幽州,并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今北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今哈尔滨阿城附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金朝于1125年攻占了燕都府。24年后,女真族的海陵王完颜亮上台。一心想占据汉地的他,在两年后颁布《议迁都燕京诏》,在辽代南京城的基础上扩建新城,竣工后,完颜亮下诏迁都。把这座辽的陪都扶正,命名为中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元代以金的中都为中心,重建新城,并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到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将其作为元代京师,称元大都。蒙古语称为Dayidu,突厥语称为“汗八里”(Khanbaliq),意为“大汗之居处”。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北至元大都土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至二环路。元大都城街道的布局,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元朝末年反抗蒙古统治者的农民大起义,如暴风骤雨席卷全国,朱元璋的起义军占领江南半壁江山后,派大将徐达、常遇春挥师北伐 ,于1368年攻下元大都,改名北平,并在南京建都称帝。朱元璋派笫四子朱棣为燕王,镇守北平。朱元璋去世,朱棣兵逼南京,取得皇位后,迁都城于北平,并改称为北京,取年号为永乐元年(1403年)。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朱棣精心策划北京城的营建,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才基本上竣工,前后延续了十五年之久,形成今日北京城的格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清朝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二百六十八年。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大清攻占明朝国都北京,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统治了全国。1912年2月12日,北洋军阀袁世凯逼清末帝溥仪逊位,清帝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清朝的统治者完全沿用了明朝北京城的格局,没有什么变动,对紫禁城也只是对建筑物做了一些重修和局部的改建、增建工作。清朝一代在200余年间为满足统治者的享受,大规模地开发了北京西北郊的园林风景区,营建了规模空前、华丽非凡的离宫建筑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离开天安门广场,我们几经辗转,从西华门进入故宫午门广场,从团队预约通道,确认身份证件和作安检后,从午门进入故宫紫禁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午门俗称"五凤楼",东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正中有重楼,是九间面宽的大殿。左右伸出两阙城墙上,建有楼阁四座。这种形状的门楼称为“阙门”,是中国古代大门中最高等级的形式。午门是当年皇帝下诏书、下令出征的地方。每遇宣读皇帝圣旨,颁发年历书,文武百官都要齐集午门前广场听旨。午门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文武大臣进出在东侧门,宗室王公出入在西侧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之一。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列为世界文化遗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故宫布局依据《周礼-考工记》中所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的原则,现在左前面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原是皇帝祭祖的太庙;右前面的中山公园是皇帝祭礼土神和谷神的社稷坛;前面有朝臣办事的处所;宫后面有交易的市场。故宫的核心区域是皇帝议政的宫殿和生活的后宫,依照中国古代星象说,紫微星(北极星)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故皇帝所居之处又称紫禁城。紫禁城北是用挖护城河的淤泥人工堆积的万岁山,现为景山公园;南面是天安门前的金水河,符合古人"负阴抱阳,冲气为和"的建宫原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紫禁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成一座长方形的城池。城有四门,正门为午门,东西各为东华门和西华门,北为神武门。紫禁城南北长约960米,东西宽约750米,现存房屋8000多闻。紫禁城又有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是皇帝施政理朝之处;内廷为皇帝处理日常事务和皇帝与后妃们居住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进入紫禁城外朝的第一座建筑是被称为"太和门" 的殿状建筑,太和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时称奉天门,在明代是"衘门听政" 之处,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朝令,处理政事。清顺冶元年的第一道政令--大赦令也在此颁布,清顺冶二年改称为"太和门" 。太和门面宽9间,进深4间,通高23.8米,上覆重檐歇山顶,下为汉白玉基座,梁枋上施有和玺彩画,是北京故宫内最大的宫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从太和门傍侧门进入,太和殿无以伦比的雄姿顿入眼球。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东方三大殿之一,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位于北京紫禁城(故宫)南北中轴线上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称太和殿。建成后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为中国现存最大木构架建筑之一,太和殿匾额"建极绥猷"匾,为乾隆皇帝的御笔,现存的牌匾为复制品。原件在袁世凯称帝时被换下,已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太和殿长64.24米,宽37米,面阔11间,进深5间,总共55间。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高26.92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72根大柱,其中六根是缠龙金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太和殿台基为高8.13米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栏杆下安排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太和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座,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日晷和嘉量都是古代的标准量器,是皇权的象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太和殿的装饰豪华。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拱,室内外梁枋上饰以和玺彩画,下部浮雕云龙图案,殿内金砖铺地,明间设宝座,宝座两侧排列6根直径1米的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宝座。宝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蟠龙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龙,龙头下探,口衔宝珠,四周飞腾着16条小金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都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清宣统三年 (1911年)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胜利,推翻了清皇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1945年8月15日,侵华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十四年抗战终于取得全面胜利。华北战区正式受降仪式于10月10日,在太和殿广场举行,各界20余万民亲临此次盛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太和殿之后是中和殿和保和殿,三大殿同处于一个工字型的三层汉白玉台基之上,中和殿居中。东西两翼是文华殿和武英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华盖殿",嘉靖时遭遇火灾,重修后改称"中极殿",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极殿为中和殿。"中和"二字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三大殿中唯有这间房子可供皇帝一人静静的思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和殿高19米,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建筑面积580平方米,为单檐四角攒尖顶。明清两朝,皇帝会在举行大典前先在中和殿小憩,而后由中和殿前往太和殿;凡遇皇帝亲祭,皇帝会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阅视祝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保和殿,位于中和殿后,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谨身殿,嘉靖时遭火灾,重修后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改为保和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保和殿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240.00㎡,高29.50m。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殿内金砖铺地,坐北向南设雕镂金漆宝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保和殿于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赐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均在保和殿举行。每岁终,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写宗室满、蒙、汉军以及各省汉职外藩世职黄册。清顺治三年(1646年)至十三年(1656年),顺治帝福临曾居住保和殿,时称“位育宫”,大婚亦在此举行。康熙帝自虚八岁继位即居住在保和殿,时称"清宁宫",共往了八年。二帝居保和殿时,皆以暂居而改称殿名。清代乾隆年开始,殿试均在此举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东侧的文华殿,时为太子所用,设文华殿大学士以辅教太子,太子未册立时也有作皇帝辅殿使用。西侧武英殿,明时作皇帝斋居,皇帝召大巨议事皆于此。清康熙四十年后,武英殿大量刻印书本,图案精美,书品甚高,世称"殿本"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从保和殿转出,经过乾清门广场,就到达内廷区城。内廷分内中路、内东路、内西路和外西路部分。内中路是从后宫区域的正门--乾清门开始,沿中轴线上的建筑物有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这里是内廷的大宫殿院落。是紫禁城的主人——皇帝和皇后的正寝宫殿。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名称始终没有改过。外朝大臣、皇亲国戚若非特别允许,是万万不能跨入乾清门,内廷嫔妃宫女未经皇帝许可,也不能跨出乾清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养心殿,明代嘉靖年建,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清初顺治皇帝病逝于此地。康熙年间,这里曾经作为宫中造办处的作坊,专门制作宫廷御用物品。自雍正皇帝居住养心殿后,造办处的各作坊遂逐渐迁出内廷,这里就一直作为清代皇帝的寝宫,至乾隆年加以改造、添建,成为一组集召见群臣、处理政务、皇帝读书、学习及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群。一直到溥仪出宫,清代有八位皇帝先后居住在养心殿,养心殿内东暖阁也是清末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东中路上有东六宫,是指景仁宫、钟粹宫、承乾宫、景阳宫、永和宫、延禧宫;西中路上西六宫是指储秀宫、翊坤宫、长春宫、永寿宫、启祥宫、咸福宫。东西十二宫明清时期主要是后宫嫔妃们居住的地方,光绪帝喜爱的珍妃,曾住在东六宫的景仁宫;与慈禧共同垂帘听政的慈安太后曾一直居住在东六宫的钟粹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慈禧初入紫禁城,身份是兰贵人,居住在储秀宫。并在储秀宫住了八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城,慈禧和咸丰匆忙逃往热河。慈禧从热河回京,发动辛酉政变,改住长春宫。和慈禧一并住进来的,还有慈安太后。1871年,慈安从长春宫搬回钟粹宫居住,长春宫便成了慈禧一人的居处。1884年慈禧五十大寿,再度搬回储秀宫。这一次,慈禧把储秀宫改名为丽景轩,和翊坤宫打通,连作一片,成了穿堂殿。慈禧一人独占两个宫院,足以证明她当时的地位。晚清时期,作为太后她独掌朝廷,爱住颐和园乐善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御花园位于北京紫禁城中轴线、坤宁宫的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是汉族园林建筑之精华。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全园南北纵80米,东西宽140米,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园内主体建筑钦安殿坐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重檐录顶,上安镏金宝瓶。以其为中心,向前方及两侧铺展亭台楼阁。园内青翠的松、柏、竹间点缀着山石,形成四季长青的园林景观,体现天人合一的汉族传统文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澜澜看过 "故宫里的大怪兽"的书,书中讲述在故宫御花园里有一个火车站,可找了半天也没找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北京故宫历经明清两朝,营造了精美绝伦的建筑,收藏了无尽数的宝物。但也经历了清末时局动蕩,八国联军侵掠;辛亥革命推反了帝制;其后,内乱军阀混战,外患日本侵略;文物流失严重。虽于1925年10月10日成立故官博物院,开始实施清理管治,成绩斐然。但仍逢战乱,经历十四年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民国政府又携2972箱珍贵文物遁窜台湾。1949年2月北平和平解放,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故宫博物院归属国家文化部,自此故宫文物整理、收集、陈列始走入稳定发展阶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故宫博物院制定了“着重保护、重点修缮、全面规划、逐步实施”的古建维修方针,清理了25万立方米的各种垃圾,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许多残破、渗漏、濒临倒塌的大小殿堂楼阁得到了修复和油饰,愈显金碧辉煌,凸现了昔日皇城的风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故宫博物院对故宫的文物重新进行了整理编号,计有“故”字号文物78万余件,加上新入藏的“新”字号文物21万余件,总数近百万件。建院以来,对文物进行了科学鉴定、分类,制定严格的文物保管和使用规章制度;逐步引进现代化设备,开展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文物属于人民,故宫博物馆极为重视文物的陈列展示工作。故宫博物院依据史书和档案,按照曾经在此发生的明清历史,进行原状陈列。太和殿内设有“建极绥猷”匾、雕龙髹金大椅(龙椅)、雕龙髹金屏风和蟠龙金柱,其它各殿各宫也如此。常设的书画展馆在外朝的武英殿区;陶瓷展馆在外朝的文华殿区;玉器展馆在东六宫区的钟粹宫;金银器馆在内廷东六宫区的景阳宫;青铜器馆在内廷东六宫区的承乾宫和永和宫;珍宝馆、钟表馆、戏曲馆等都有设常展馆,部分展馆需另购票入内参观。另外也时有临展和特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从衘花园向北走出神武门,走出故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神武门是紫禁城的北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称玄武门。玄武为古代四神兽之一,从方位上讲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宫殿的北宫门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重修时,因避康熙帝玄烨名讳,改称神武门。神武门总高31米,平面矩形,基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城台辟门洞3券,上建城楼。楼建于汉白玉基座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神武门中门洞上方大书着 " 故宫博物院 "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作为皇宫的后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重要门禁,清代皇帝从热河或圆明园回宫时多从此门入宫。此门也是后妃及皇室人员出入皇宫的专用门。皇帝出外巡幸,可由午门出宫,但随行嫔妃必须由神武门出宫。如果皇帝侍奉皇太后出宫,则一同出神武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出紫禁城时已近黄昏,集合登车点在什刹海,需乘公共车前往。我们沿护城河东行去公交车站,紫禁城的角楼倒映在护城河中。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清代京师环绕紫禁城城垣的护城河,于明代永乐十八年筑成,俗称筒子河。护城河距离城墙二十米,河宽五十二米,周长三千八百四十米,水深五米。按位置可分为北、西、东,前三门和南护城河五处,全长约40.7公里,河水自城西的玉泉山流入北海,再至紫禁城,五行中西方属金,故流经午门和天安门前的护城河又称内金水河和外金水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什刹海,是北京市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市中心城区西城区,毗邻北京城中轴线。水域面积33.6万平方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什刹海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又称积水潭)三个水域及临近地区,俗称 "后三海" ,以对应于包括北海、中海和南海的"前三海",(中海与南海紧邻,也称为中南海)。清代起就成为游乐消夏之所,为燕京胜景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什刹海景区的不少古建筑在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史上及政治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主要代表有恭王府及花园、宋庆龄故居、醇王府、郭沫若纪念馆、钟鼓楼、德胜门箭楼、广化寺等建筑。什刹海景区风光秀丽,被誉为"北方的水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游客的增多,这里逐渐出现了一些古文化商店、小吃街和酒吧等,因此,也成为了京城文化街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等待交通车前来的间隙时间,我们沿湖边的商业街区走了一小段,返回入口的"龙头"处,想拍个龙头的特写,孙女跑来抢了个镜头,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登车返回宿地——山西大厦,结束一天的游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