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随想:重游曾经的青春岁月路

雷建华

<p class="ql-block">  张振芳 题记:人年龄大了些许,容易怀旧,特别是容易睹物思情,尤其是与三五老友故地重游,思绪就会波涛奔涌,仿佛又回到了青春的岁月记忆。今年8月2日,几个当年插队(当时上山下乡)到同一连队的战友李鲁江、夏英、高同际、方巧春、徐慧娟、颜怀芳、张振芳,重游40多年前的故地,怕记忆有什么闪失,还特地找了一个当地向导,一行8人,前往南疆去追寻我们曾经的青春梦想之地,怀念着我们工作生活和成长的地方。 从乌鲁木齐市出发,我们的第二站是原铁路工程指挥部(工一师前身)。从山坡上下来,这应该就是丰收电厂的大桥(如今已有新修的大桥了)。记忆中己经没有原来的路,只记得靠大山的底边才能走到原铁路指挥部。我们远远看到了原先的破旧机关食堂、几间办公室和原先住宅的四合院,基本上无人居住,已经面貌全非,因为在1996阿拉沟的一场大洪水,基本上把地面建筑全毁了。 沿着阿拉沟一路走来,看到原五团修建的铁路大桥,屹立在前方。可惜原五团团部没找到,当时记的原五团团部在河渠两边住着,现在是一片绿地,山边底下原南疆铁路铁道兵的房子还留有些原址。 </p> <p class="ql-block">  到了最激动人心的第三站,这里就是原铁指五团青年连。我们几个人,在向导的带领下,直接翻山到了冰淇淋隧道,但是这里已经全部废弃并封闭了。于是,我们一行人又返回来,重走原先到青年连的路。大家相互说着当年青年连里的奇闻趣事,不知你觉到了我们青年连的旧址。大家凭着记忆,把连队的各排班的位置都找了一篇,还找到了连队的办公室,更可喜的是大礼堂像模像样地还在,我们食堂的曾经的打饭洞囗清渐可见,大家都非常激动,相互回忆着逝去的青春记忆,久久不愿离去。 </p> <p class="ql-block">有人提议,去上山看看我们曾经干活的地方。在爬山的过程中,才理解人老了,不中用了。山坡比较陡,常年无人前来,路当然比不上城市,我们每个人都气喘吁吁,感觉气不够用,这才想起这里的海拨有3200,而我们这群老头老太当中最年轻的都己65岁。更何况还有人有慢性病,夏英的脸看上去刷白;我根本上不去,是颜怀芳搀着我一步一步往上走;李鲁江直接瘫坐在地上,大口喘气非常缺氧,徐慧娟观察后给了几粒救心丸才有好转,就这样大家互相搀扶鼓励,终于走到山上四班曾经工作的地方和奎先达坂的进口处,大家的脑海里充满了暖暖的回忆…… 从奎先达坂上下来,我们出发前往和静。阿拉沟沟口是托克逊县的辖区,从原五团出来,这边归和静县管辖,由于是山路便道,路况很不好,到了和静已是半夜12点多了,办理了住宿登记,大家睡下也在凌晨3点多了。</p> <p class="ql-block">8月3日,清晨8点多,我们一起吃了自带的早餐,收拾完装备准备出发,前往第四站,去寻找1976年2月26日,我们上山下乡的原址——和静县八棵树,后来叫铁工局二团大修厂,就在农二师23团的对面。我们沿着向导指的方向一路寻找,也在不停问路边的人,我们看着路两边一片片绿油油梯田,种的各种农作物,还有大棚种的各种疏菜,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和过去没法比,变化很大。当我们看到路边有个路牌,上面写着23团四连。下车问到一个老太太,她也说不清,她女儿听说我们是来寻铁工局二团大修厂的,才知道,我们现在站着的就是我们原先住过的宿舍,我和大家都大吃一惊,过去所有的房子,一切一切都没有了。这里现在都是从外省迁移的人员在这里居住和生话。 大家一阵沉默,都无语了。可我们的寻访路还要继续,现场我们开了个简单並头会,有的人是第一次来这里,</p> <p class="ql-block">我们李鲁江同志说:“即然来了,都会满足是大家的”。 于是我们一行人,怀揣着各自甜蜜的、遗憾的、含泪的回忆,又继续前行,先到了和静县,又到了焉耆县。随后到了溥斯腾湖,吃着自带镶和咸菜,精神饱满地接着下水</p> <p class="ql-block">游泳戏水拍照,这时大家的心情无比的活跃,都更小孩一样,非常开心,还真是凡老还童。我们这两天,虽然心情复杂,五味杂陈,非常紧张和辛苦,赶路辛苦。有时吃饭时间都没有,可大家的心情无比激动和兴奋,着都是用语言无法形容的。大家一致共鸣:来的值得!青春的回忆如同一幅画,深深地刻在我们心中,任凭时光荏苒依旧熠熠生辉。再见了我们的青春之地,再见了我们的青春岁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