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缘

吴奕兴·苏歌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印华日报·硕河桥》专栏创刊5周年侧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题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庭蓁主编于七月初发文通知,为庆祝【硕河桥】8月8日创刊5周年纪念日,邀约诗友文友写诗文刊登在【硕河桥】五周年特刊中,使特刊添姿加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写近体诗有几年了,自忖没什么长进,在唱和诗群里我是忝陪末座,绞尽脑汁才能写出一首唱和诗《和诗怡情》呈给锺俊仪老师请他斧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1年11月21日,为祝贺【硕河桥】发布百期,我写的一篇贺文《百期感怀》,李主编发到棉兰《好报》,承蒙《好报》总编辑锺老师抬爱获得刊登,之后陆续有投稿,直到2022年11月21日《好报》停刊为止,恰好整整一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9月21日《好报》刊出一篇拙文《没有掌声的一首歌》,附上编者的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真心话!很喜欢苏歌这篇闪小说。故事简单,但不落俗套。我们看到故事里有四段情节,苏歌把这些场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写出来。没有辞藻的特别雕塑,就像老爷爷在榕树下讲故事那样,令人有说不出的亲切感。读着,我自己就仿佛是在听小马唱歌的那群贺客中的一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给你点赞!苏歌,加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从我写作投稿以来,第一次获得报刊总编的留评鼓励,令我受宠若惊。暗下决心,今后将更加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方不负锺老师的厚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最先知道锺老师大名源于一份旧剪报——发布于2017年5曰7日的《好报》,标题是印尼华族先贤传略39,讲述的是我外公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我看到郭居仁乡亲发在故乡宁岳群聊组的这份剪报时,有关外公的记忆瞬间涌上心头,随即提笔写了一篇回忆性散文《外公的外公》,于2021年4月在报刊发表。2023年3月13日把该文修订后改文题为《望月怀远》投稿到锺老师主持的《印尼华闻》电子报,有幸获得刊登后,之后继续投稿至今,算算已有37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年4月3日,李庭蓁主编交代奉上一本《聊寄唱和诗》诗集给锺老师。之前与锺老师是通过电邮联系,费时费劲,我联系金梅子老师,他给了我锺老师的微信号,同时告知可向锺老师讨取已故谢映辉老师作品《梧桐集》。锺老师收到诗集后,加了我的微信,我开始向锺老师取经学诗。第一堂课:第一和第二句叫做“起”,第三和第四句叫做“承”,第五和第六句叫做“转”,第七和第八句叫做“合”。这是作诗必须讲究的起承转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适逢清明,锺老师发来几首吟咏清明的诗作,征得他同意后,《甲辰清明吟》当作硕河桥的唱和题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月5日,【唱和诗楼】群主邀约锺老师加盟,锺老师挺幽默地留言:“苏歌文友带我去硕河桥,迷路到诗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月7日,收到锺老师寄来的两本书:《梧桐集》、《文苑拾粹》。衷心感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7月5日,在老同事群聊组看到余月霞发来的一篇意如香老师撰写的《印华诗坛前辈锺逸诗人的诗愁之路》,她附带说明锺俊仪(笔名锺逸)和江恭忱是她念高中时的老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翌日,另一位老同事把一张泛黄的剪报发到我的微信,锺老师当年的诗作——残香。我立马转发给锺老师,并奉知移居美国多年的老同事陈春仙发来信息,原文如下:“这是我珍藏了59年的剪报,它跟着我从棉兰搬到椰城,再从椰城搬到美国,都舍不得丢。当年印尼政府封禁华文,这是当年最后一天的报纸,锺先生写的诗(可惜我没写下日期),至今还感觉到当时那心里的痛。(忘了报纸的名字,好像是《辛亥日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以想象锺老师接信后的激动,他随即回信:“是《印度尼西亚日报》苏岛版。此诗刊出后第三天,报纸就被政府下令停刊了。没想到我竟然有如此真诚爱护的读者。感动!谢谢陈春仙读者。这剪报为我好珍贵。我存档了。以后如果可能再版《诗愁之路》时会用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回看篇首提及的拙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硕河园地百花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斗艳争相唱和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酝酿推敲开脑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咬文嚼字费思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挑灯夜读寻佳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百炼千锤成锦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绚丽缤纷添异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美言妙语醉心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锺老师不吝赐教,并提出修改建议:第五、六句如果改成:“三更半夜”寻佳句,百炼千锤“化”锦章。既可以数字对数字,又可以坚持一三不论,避免第五字不论的宽容。那是给初学者的豁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笔者学识浅薄,不知道“半”可以对“千”,不敢用“三更半夜”,锺老师一眼就看出病句所在,再用一个“化”字,化腐朽为神奇。十分佩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春仙的二公子于7月17日回雅度假之便,带来了妈妈收藏近一甲子的心爱剪报,托我转呈给锺老师。在印华作协7月27日的迎宾晚宴上,终于和神交已久、素未谋面的锺老师见面了,当我把《残香》奉上,锺老师接过这张小小的剪报,非常激动地连声赞叹:“太珍贵了!”硕河桥的诗友许菁栽、燕飞翔、老顽童等在一旁共同见证这惊喜的一刻。 可贵的是陈春仙竟然把这张剪报收藏了59年,更可贵的是她竟然把珍藏多年之物“完璧归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晚,硕河桥与会代表陈慧珠、粱祐誌两位老师上台与印华作协总主席袁霓老师合影,遵照李庭蓁主编的嘱咐,向主席介绍他们俩是硕河桥的接班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主编还特意交代,在7月28日印华作协成立25周年联欢晚会上,设法把来自各地区、参加盛会的硕河桥诗友文友集合起来拍照留念,所幸不负所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左起:陈德胜(雅)、苏歌(雅)、粱祐誌(北干)、侯斐珍(万隆)、燕飞翔(雅)、吴祖桥(棉兰)、许菁栽(棉兰)、锺俊仪(棉兰)、沈华英(棉兰)、袁霓(雅)、文苗(万隆)、林来荣(棉兰)、孙国静(棉兰)、陈星(万隆)、童行早(雅)、采田水(雅)、陈慧珠(北干)。</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转眼即将迎来硕河桥创刊5周年纪念日,我写了一首七律祝贺。本文主要是叙述【硕河桥】牵线,我与锺老师以诗结缘的故事,希望在他的教导下,我的近体诗作能够有所寸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4.07.29初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4.08.08修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