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2

毛鹏举

<p class="ql-block">  2、孟浩然</p><p class="ql-block"> 唐朝诗人孟浩然,很有才,这个毋庸置疑。</p><p class="ql-block"> 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满腹经纶的孟大诗人就想有朝一日,得到朝廷青睐,继而步入仕途,升官发财,光耀门楣。</p><p class="ql-block"> 但是——“当机会突然来临时,孟浩然却没抓住”,真还怨不得旁人</p><p class="ql-block"> 事情大约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 孟浩然与王维是好朋友,王维在官署值班时,未进官阶的孟浩然来找王大人闲聊。这时,唐玄宗来了,(值班辛苦,领导过来体恤,或者察看一下有没有什么(奏章)急件,需要批阅处理,也是常事的)孟浩然赶紧藏在床下,不敢面圣。</p><p class="ql-block"> 王维与皇帝交谈,说完公事,也不敢欺瞒,说:“孟浩然在这。”</p><p class="ql-block"> 唐玄宗一听,很高兴,说:“我听过这个人的名字,让他来见我。”(领导都会做人,只要是你和王大人朋友,那都有所耳闻。)</p><p class="ql-block"> 这是多好的机会,可以说是天大的恩赐。</p><p class="ql-block"> 唐玄宗问孟浩然身上有诗作吧,孟诗人来前,压根没想到能碰到皇上,所以也没带。</p><p class="ql-block"> 于是,皇帝来兴致了,既然没带,就现场吧,现场吟诗一首,不算为难吧。可以说:这首诗如果写好,很大概率会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从而一尝夙愿,进入官场。</p><p class="ql-block"> 从皇帝角度,恨不得对孟布衣说:“快夸我,快夸我,我一高兴,纳入囊中,端公家碗,吃公家饭,给个岗位,弄个编制,朕不过一句话的事,不要太容易哟”</p><p class="ql-block"> 孟浩然拜谢后,很快作了一首题目叫《岁暮归南山》,诗不长,只有四行40个字,问题出在第二句上,叫“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p><p class="ql-block"> 表面意思是:“说(自己)没有什么才华,所以,君主弃我不用,又因多染病痛,朋友也渐渐疏远”</p><p class="ql-block"> 这话说的没毛病,但是孟浩然表达的是“不才”,不管是真“不才”,还是自谦。是说自己本身的原因,导致没考上功名,跟“明主”无关;自己经常有病,身体不好,所以朋友往来少,这也是自身原因,跟“朋友”无关。</p><p class="ql-block"> 但是,唐玄宗(领导)看时,看到的是——“君王弃”。</p><p class="ql-block"> 作为高高在上,众星拱月、三呼万岁,绝对权威,绝对圣明的皇帝,什么时候“弃过人”?什么时候不重用人才?你说,朝堂上有没有?即使有过不重用人才的现象,也是你一个布衣能提的吗?你怎么可以说(朕)弃人?弃过谁?</p><p class="ql-block"> 史料记载,唐玄宗闻之抚然曰:“朕未曾弃人,自是卿不求进,奈何污我!”</p><p class="ql-block"> (你不求上进,反过来说我不懂重用人材,洗洗睡吧,以后还是歇了吧!)</p><p class="ql-block"> 因命放(孟浩然)归南山,终身不仕。我好心好意,给过你机会,你不中啊!</p><p class="ql-block"> 3、唐伯虎</p><p class="ql-block"> 弘治十一年(1498年),唐伯虎在南京参加乡试,考取第一名。</p><p class="ql-block"> 弘治十二年(1499年),唐伯虎进京赶考,准备参加京城3月举办的会试,规格很高,是六部中的礼部在操办,史称“春闱”。</p><p class="ql-block"> 在路上,唐伯虎遇到一位同行者,这个人叫徐经。</p><p class="ql-block"> “学霸”唐伯虎满腹经纶,信心满满,但囊中羞涩;</p><p class="ql-block"> “学渣”徐经一脑袋浆糊,唯一的特点是啥都缺,就是不缺钱。两人一拍即合:徐经把唐同学的一路吃住行“全包”;唐伯虎负责给徐同学辅导“学业”。</p><p class="ql-block"> 让唐伯虎万万想不到的,一场无妄之灾即将降临在他的头上。</p><p class="ql-block"> 徐经用“钞能力”一路通关,花重金直接买通副主考官程敏政,得到了考试题目。</p><p class="ql-block"> 开考前,他请唐伯虎提前写好文章,只待考试,把试卷交上去,便“榜上有名”,高枕无忧。</p><p class="ql-block"> 而唐伯虎事先并不知情,只当是平时“切磋”无非一篇很普通的文章。</p><p class="ql-block"> 两人在考前,下馆子胡吃海聊,酒后兴致上来,还拿手里的题目考问问左右的人。(在不经意间,等于“高考泄题”这是很严重的事件)</p><p class="ql-block">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所谓的“正经话”说完以后,大家开始娱乐八卦起来。</p><p class="ql-block"> 不知是谁无意间,提了一句嘴“大家猜猜,看今年的会元(第一名)会是谁?”</p><p class="ql-block"> 唐伯虎一听,傲娇的情绪涌上脸庞,很激动,桌子一拍,说了句很“豪气”的话:“诸位不要争了,我必是今科会元”</p><p class="ql-block"> 要知道这还没考试,试卷都没看到,会做不会做,还不一定。</p><p class="ql-block"> 就相当于明天高考,今天晚上,所有考生在一块吃饭,有个考生说:我明天高考各科一定是满分,清北如果全国招一个学生,那也一定是我。你们不要跟我争,争也争不过。</p><p class="ql-block"> 酒肆里所有人无不侧目,大家心里有两种判断:要么说话这人真牛;要么这人肯定知道考题,而世俗的考生们更倾向于后者</p><p class="ql-block"> 会试结束以后,有人发现所出题目与他们说的一模一样,将此事告发。</p><p class="ql-block"> (如果没有唐伯虎考前的大放厥词,没有他俩的无意识“显摆”,这件事被告发的概率只能说是极低,说话的故意,造成后面的悲剧)</p><p class="ql-block"> 这件事后续处理相当严重——</p><p class="ql-block"> 程敏政被关进了监狱;徐经被剥夺了举人的名分,不仅自己,包括后面几代人都不能参与科举,等于在政治上“判了死刑”</p><p class="ql-block"> (后面才有孙子徐霞客纵情祖国大好河山,成为响当当的旅游家,因为徐霞客从一出生,就注定不能参加科举)</p><p class="ql-block"> 搂草打兔子,“无辜”的唐伯虎“躺着”也“中枪”,他要为自己那句“豪言壮语”付出政治生涯断送这一惨痛的代价。</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身上最大的问题是好为人师,替别人当家作主,帮旁人选择。</p><p class="ql-block"> 更多的是表现出“我是为你好,真心为你”,你还不理解不接受,那我费这时间,花这功夫,滔滔不绝的意义在那?</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话对不对,不是语言本身,而是场合,或者说对谁说,对张三说,这话对,对李四说,这话可能就不是本身意思了。</p><p class="ql-block"> 当不合时宜、当建议的通道逐渐关闭,当对方表现出的不是虚心接受而是厌恶、排斥的时候,闭嘴或许是最好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文字表达与说话都是学问,需要好好体会,在与人交往中不断学习,沉淀,提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