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国有璀璨文化五千年,文字、语言内容丰富深邃;中国人说出来的话很有水平,单从字面意思很难理解说话人真正想表达的含义。屠夫会扯着嗓子吆喝:“快来买我的肉,今天我这肉很新鲜”,明显省了个字:猪肉。应该是“快来买我的(猪)肉”</p><p class="ql-block"> 一、文字表达方面的“错误示范”</p><p class="ql-block"> 在璀璨的中国文化中,文字一般会“成行”或“成篇”的形式,保存下来,也就是诗词与文章。这里,不说优秀的,只说在文字表达方面,有很多差强人意的错误表达,导致最后失意的人生和相对悲惨的命运,很多都是在之前的“文字”铺下“伏笔”,怪不得其它。</p><p class="ql-block"> 1、孔融的“父母子女无恩论”</p><p class="ql-block"> 三国时的孔融因为小时候的一次“意外举动”——让梨,而被世人知晓,名声大噪。但孔融这个人很怪,或者说他的性格很执拗,不被曹操喜欢,甚至曹操很讨厌他。</p><p class="ql-block"> 曹操每次出征,孔融总在后方捣乱。</p><p class="ql-block"> 曹操一早就想杀他,但当时孔融深受百姓爱戴,不可杀。所以,曹操一直在忍,慢慢等待某一天的忍无可忍。</p><p class="ql-block"> 很快,机会来了:在孔融40岁时为了保命,抛妻弃子。经过此事后,孔融认真思考,提出一个很特别的理论,叫“父母子女无恩论”。他认为孩子来到世上并不是他们自己的意愿,父母未曾征得孩子的同意,就生下了他们。</p><p class="ql-block"> 孔融说:“亲爹没啥可孝敬的,只不过是一时动情(不得已生了个孩子);亲娘也没啥特别(需要感恩的),不过是个容器,为什么要对一个容器(瓶子)感恩。东西出来了,跟那个容器(瓶子)还有啥关系?”</p><p class="ql-block"> 这个理论很特别,特别的地方在于好像说的既对又不对,至少在当时的氛围下,不可能让人接受。包括现在,也感觉很另类。</p><p class="ql-block"> 这里面有一个明显的身份问题是:</p><p class="ql-block"> 孔融自称是孔子后人,孔子推行孝道,而孔融说的“无恩论”是明显的悖于“孝道”的。也就是说:别人谁说,都可以,孔融不能说这话,孔融说这话,极有可能会招祸。</p><p class="ql-block"> 这下,曹操很高兴,以“大逆不道,宜报重诛”(不孝罪)杀了孔融。(罪状就是孔融发表的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那段言论)</p><p class="ql-block"> 2、柳永的悲剧</p><p class="ql-block"> 北宋时的柳永,这个人从任何角度看,都是耀眼的“明星”:官宦家庭出身,自小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词写的相当好。</p><p class="ql-block">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p><p class="ql-block"> 市井中经常能听到有人唱柳永的词,柳永的词很切实市民实际,贴近日常生活,老少咸宜,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深受市民的欢迎。</p><p class="ql-block"> 最重要的是:柳永自信满满,老觉得功名科举,那是信手拈来。什么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不过都是“走过场”般的手到擒来。人生如果没有波折,那就太顺风顺水了</p><p class="ql-block"> 很明显,骄傲自负的词人遇到人生中的重大打击:第一次去到汴京(今河南开封)参加进士科考试,本以为会一举夺魁,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柳永遗憾落榜。</p><p class="ql-block"> 柳作家情绪上头,一怒之下,写了首词,叫《鹤冲天·黄金榜上》</p><p class="ql-block"> 词写得非常好,民众的传唱度相当高,可能有人会不认识柳永这个人,但没有人在闲暇之余不会唱这首“流行歌曲”</p><p class="ql-block"> 有问题的是最后一句,叫“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我宁愿把功名,换成手中浅浅的一杯酒和耳畔低徊婉转的歌唱)</p><p class="ql-block"> 大概想表达的情绪是:考不上?是吧,我稀罕,哥们我躺平了(放弃了,当然不一定是真放弃,只是想宣泄一下情绪。)</p><p class="ql-block"> 好吧,既然你瞧上(科举),就不能怪人家(皇帝)无情:第三次去参加科考,据说那一次他考上了,但是临放榜时,宋仁宗(赵祯)看到了柳永的名字,很生气,你不是看不起我皇家的功名吗?去浅斟低唱吧。他特批道:“且去填词”</p><p class="ql-block"> 御笔一挥把柳永的名字勾掉,也终结了这个作家的仕途人生。柳永成为宋惟一一个“奉旨填词”的专业级词人,这个称号背后更多的是对柳永不拘一格、敢于创新的词风的认可,同时也反映了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遭遇的一种讽刺,既是荣誉,更多是讽刺,悲凉与无奈。</p><p class="ql-block"> (皇帝不让我考试,天子让我填词。也只有写词,我柳永才能生存下去。别的行业,再也不可能涉及。这,难道不是命运对这位优秀作家莫大的嘲讽与玩笑吗?)</p><p class="ql-block"> 二、语言上的“巨坑”</p><p class="ql-block"> 语言艺术,博大而精深,话说的好,事倍功半;话说的不好或不恰当,反而让人感觉不舒服,如坐针毡。</p><p class="ql-block"> 比如请朋友或领导吃饭,朋友一落座,就会很客套地对你说:“今天,让你破费了,今天点这么多菜,吃不完,浪费了”</p><p class="ql-block"> 你应该怎么回答?</p><p class="ql-block"> 会不会不带脑子,情商堪忧、不假思索,直戳戳地来一句:“不多不多,您好不容易来我这一趟。(来一趟不容易/今天机会难得),您多吃点。”(对方是来吃饭的?)</p><p class="ql-block"> 或是说:“这是应该的,我(最近)有钱(发工资了),不怕浪费。”</p><p class="ql-block"> 话有三说,巧说为妙。</p><p class="ql-block"> 如果改为:“非常荣幸能与您共进晚餐,感谢您能赏光。”或许让对方心里舒坦;或者改成“难得您抽空,菜品不知道是否合口味,我这细心大意的,不好意思,多点了几个,请多包涵。”</p><p class="ql-block"> 总之,菜点多了,钱花多了,是我自己的“问题”,跟客人您没有关系,更不需要挂怀。</p><p class="ql-block"> 和朋友小聚时,如果对方夸奖你的酒量好,建议不要直接说“我酒量一般”,而要说“能和您高兴聚会我已感荣幸,今晚实在高兴,多喝了两杯”。</p><p class="ql-block"> 高情商的人多会说自己的不对、不足,别人都没有问题;低情商的人,只会就事论事,指责缺点,这事跟我没有半毛钱关系,“我说了,他不听”“我建议了,他不接受。现在出了问题,不要赖我”</p><p class="ql-block"> (当初画的饼,我不想吃;现在要背“锅”,谁爱背谁背,反正我不管)</p><p class="ql-block"> 三、高手过招(没有对错)</p><p class="ql-block"> 1、曹操VS刘备</p><p class="ql-block"> 在“青梅煮酒论英雄”章节里,曹操设宴,请刘备吃饭,席间曹操云淡风轻地说了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p><p class="ql-block"> 表面上这句话很简单,现在这天下,能排得上号,能以“英雄”这个称谓来概括的人,只有俩,一个你,还有一个是我。</p><p class="ql-block"> 语言中的“和”“或”一般重“后”不重“前”,也就是说:表面上,曹操想表达的是:这天下算人物的,你排第二,我排老大,是一种不谦虚的、抬捧对方。(也在捧自己)的表达。</p><p class="ql-block"> 任何人在公开场合表扬你,夸赞你,一定要冷静分析对方说的是不是符合事实,有没有故意拔高、夸大的“水分”,说通俗一点是:自己吃几碗饭,别人不清楚,难道自己还不知道</p><p class="ql-block"> 不能人家几句“张主任、李局长,帮帮忙,以后在你手底下讨口饭吃”之类的,真就当是“那么回事”,特别受用,然后就飘飘然,不知自己几斤几两,夸下海口,能办的,不能得办的,都不是问题。另外,中国人无有例外有一种特殊的癖好,既迫切想打探对方的心思,又不愿轻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p><p class="ql-block"> 结合当时的场景,这句所谓的夸赞并非真的对“刘使君”的恭维与体贴,而是一种明显试探。试探什么?试探刘备的志向。</p><p class="ql-block"> 刘备当时“寄存”在曹操帐下,每天的“工作”不是研究带兵打仗,试图闯出三分之一的“天下”,而是浇水种豆,“农夫山泉有点田”(没有太大追求和抱负,只求在这乱世苟活下来)</p><p class="ql-block"> 刘备听了这话,既不能脱口而来——</p><p class="ql-block"> “哥们我,真是英雄”(我真是比淮南袁术,河北袁绍、荆州刘表、江东孙策等等这些徒有其表的人,强太多)</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话,很容易被刀斧相加,英雄夭折。先问问淮南袁术,河北袁绍、荆州刘表、江东孙策这些人,现在都在那?以曹操的“我负天下人,休让天下人负我”的霸道性格,能让这些不是“英雄”的地方割据势力,存活长久吗?)</p><p class="ql-block"> 也不能直接说“哥们我,真不是英雄”</p><p class="ql-block"> (曹操帐下耳目众多,但凡风吹草地,能瞒过他?)</p><p class="ql-block"> 更不能装聋作哑,假装没听到。</p><p class="ql-block"> (你在曹操这生活,你能不尊重他?起码的尊重是能活下去的惟一准则)</p><p class="ql-block"> 刘备表现出诚惶诚恐、无比小心,内心一定在不断地思索,咋样回话,既能搪塞过去,又能保自己平安,渡过此劫。</p><p class="ql-block"> 此时,风和日丽的天气突然雷雨大作,刘备很巧妙地利用了打雷,故意或者假装把手里的筷子,(失手)扔到地上。</p><p class="ql-block"> 他是这么说的——“孔圣人说,遇到疾雷烈风,一定要改变脸色,以示对上天的敬畏。这话的确有道理呵。你看我,一个响雷竟使我惊成这样!”</p><p class="ql-block"> 希望不再引起曹操的怀疑。曹操见刘备色变,真的以为他胆小,不禁心疑顿去,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p><p class="ql-block"> 刘备惊魂不定,回到府中仍冒着冷汗。</p><p class="ql-block"> 他对关羽说:“曹操奸诈,果不其然,这个人我们一定要小心应对。现在我暂时瞒过他了,只怕日后他终会察觉啊!”</p><p class="ql-block"> 刘备日后愈加伪装,不敢有丝毫大意。曹操对他的戒心渐去,放松了对他的监视。最后,刘备寻机离开徐州,逃离了凶险之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