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永定大山岽,先凉后热两重天

周隆和

8月4日,参加了龙岩环健户外组织的“永定陈东大山岽(杨梅岽)环穿”。说是“穿越于密林,休闲荫凉,路线成熟,全程8到10千米,累计爬升442米。”,看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休闲徒步路线,以其在城里炎热难耐,倒不如到大山里清凉一下,消暑一番。全队55人,7:30准时从龙岩人民广场出发,8:50许到达园东村公交停靠站,大家下车稍作休整,便开启了徒步旅程。<br>全队55人,撑伞的有之、戴斗笠的有之、戴遮阳帽的有之,一个个手持登山杖,浩浩荡荡向园东村进发。下个长坡便来到村口的溪桥,快到溪桥的时候,一幢小洋房隐隐约约映入我们的眼帘,通过溪桥左手前方一前一后两栋小洋房的侧后面便展现在眼前,继续往村里走,右手边一栋一栋黄泥巴墙面的土楼渐渐呈现在我们眼前,土楼见多了,没有特别的感触,但走着走着,一栋尚未建成圆形的土楼让我们驻足观赏,看过去只有完整圆形土楼的四分之一,三层,典型的土木结构,已经荒废许久了;稍微走近一看,黄土墙面的牌子上写着“一片楼”三个字,告诉我们这座土楼不完整的意思。为什么不完整?甚是不解,是主人故意为之?经询问路边观看我们的一位老者,原来是在建造过程中,形势有变,便戛然而止,形成了今天的“一片土楼”。“一片楼”年久失修,现在成了一栋危房,提醒人们不能靠近。<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片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片楼</p> 再往前走,便是二层的方形“泰和楼”,紧接着是三层圆形的“圆升楼”,大门敞开,看过去应该还有楼主人居住在里面。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泰和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圆升楼</p> 9:07许,全队先后来到园东村党群服务中心,第一次集中在一起,大家再一次简短休整,然后集体留影。集体留影后便继续穿行在水泥路面的村道上,我以为这就要进山了,没想到左拐右拐,汪汪汪的“欢迎声”打破了寂静的山野,原来前面还有人家,9:22许,我们才真正走到村尾,又是一个两座圆形土楼和一座方形土楼的小小土楼群,我们就在“杨屋楼”圆形土楼和方形土楼之间的巷道走向深山。“杨屋楼”也是一座只建了一部分的三层圆形土楼,和前面的“一片楼”基本上同出一辙,因为时世变迁,没有完整建成。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杨屋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进山时回看中的杨屋楼</p> 一进山,便走在灌木与毛竹相间的潮湿的山路上,躲避了阳光的暴晒,山路上左下面是哗哗流淌的溪流,我们在平坦狭小山路上往深山里行进,山路越来越潮湿,蕨类植物长势越来越茂盛,沿路铺了三两根引水的大小不一的水管,有的黑色、有的白色,可见溪流的水质很好,溪流源头是当地村民饮用水的水源地。我们就沿着水管缓缓向上,走在了溪流边上,虽然没有什么风,但湿润的空气,遮天蔽日的树林,倍感清凉。 9:44许,第一次过溪,前后队员第一次有序地挨在了一起。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一次过溪</p> 9:49许,进入溪边拔高山石路段,应该是路滑、有阻挡、陷塌、过溪流等原因,速度一下子降到寸步难行,出现走走停停现象。果不其然,崎岖湿滑的狭小山石路上,要么有塌陷、要么有倒塌的树木阻挡,又来到两溪汇合处,遇上过溪流,于是全队不急不慢,龟速前进。这时,殿后的两位徒友干脆蹲在溪边洗把脸,清凉一把,然后坐在路边休息休息。 上到坡顶,考虑到有一位徒友因感冒尚未完全痊愈,出现暂时性不适,于是全队就地休息十分钟。当收尾的徒友赶上我们,说是三位徒友决定打道回府,返回园东村。于是,我们不再休息等待,继续缓步上行。刚起步,路边的小红菇,粉红粉红的,有的三三两两,十分可爱,有一朵的菇面很像一张红嫩的可爱的小脸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小脸蛋小红菇</p> 往前走一点,大家又一次有序地挨在一起,原地观望,说是前方的山路不通,要改道上行,于是后队改前队,往回走到一个有路痕的地方过溪,然后向右向前走三十米左右,再过一条小溪。跨过小溪,回头观望,透过杂乱树枝,一条小瀑布展现在眼前。这时领队让大家就地稍息,说是刚刚前往杨梅岽登顶的山路已经不通,改走此路,路程应该会少一些。然后,继续向上,一会儿便上到老乡上山修整过的山路,这时已经10:34许,我们向左沿着平缓的山路向山谷深处走去。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重新选择的过膝线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原地稍息听指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到老乡过去修整过的山路</p> 平坦的山路被横七竖八的倒塌树木阻挡,要么从树干底下钻过去,要么从树干上面翻过去,功底好的徒友,身手敏捷,一跃而过;看来徒步也要练就一番真功夫,还要具备较好的柔软性。 走着走着,一树灵芝引来一阵欢喜,只见斜躺在山坡上的朽木长出了一溜灵芝,形状好、个头大,被身边的徒友尽收囊中。 10:42许,走到山坳尽头,便沿着山路向上攀爬,可上行一会,带刺的植物拦住了山路,于是分成几队,拓路上行。10:52许,终于又看见了“Kang哥户外行”的红布条路标,于是循着似乎有一点像路的山坡向上、向上,11:05许,全队先后上到一个比较平整的小山头;灌木丛中的小山头,还生长着一人高的细竹子,全队进行了第二次休整,顺便等待后面的队员。大家或站、或坐,吃一点、喝一点,补充补充能量,歇了一会,两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眼前,于是惊讶的问:不是返回了吗?徒友说:休息了一会,感觉良好,便尾随着慢慢追赶大部队;问及另外一个徒友,说是返回园东村了。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二次集中修整</p> <p class="ql-block">11:25许,全队继续沿着山脊线摸索向上,在灌木丛夹杂着一人高的小竹子中穿行,难免被竹子拍打,上行一会然后沿着像路的痕迹向右平出,走出长满小竹子灌木林,然后,朝着没有路的山坡,前面的徒友分成了两股,各自感觉比较好攀爬的线路,走在前面,向下看去,想打游击似的,感觉满山都是战士,正在发散式向上前进。看来攀爬没有路的山坡,容易引起各显神通。11:39许,不再向上,沿着轨迹向右向下平出,11:47许又看见红布条路标了。继续向右平出,便来到了一个山窝,这一段路,时不时受到山蚊子的袭扰,只好用手驱赶,有经验的徒友则手折一枝带叶的枝条,驱蚊效果甚好。进入山谷尽头,已经12:00许,于是大家分坐在山路上方,开始就食午餐。当坐下吃饭的时候,凉风阵阵,看来选对吃饭的地方了。一边吃饭,一边观赏高耸入云的不知名的树木,有的高达三四十米,应该是为了挣脱阳光的需要,拼命往上生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放下背包准备就餐</p> <p class="ql-block">12:57许,午餐完毕,开启了下午的徒程。本以为从山谷尽头向上攀爬,没想到又要倒回来一点向下通过山谷,然后继续向左向上,于是我们又成了前队,走在了队伍的前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从就近的谷底通过</p> <p class="ql-block">通过山谷,我们又一次向上硬拱,13:06许,拱到一根“绳结藤”,地上绕成一个洞孔的古藤,酷似一个绳结,古藤向地上蔓延,然后攀附树木不断向上生长。上到“绳结藤”,我们已经上到山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绳结藤</p> <p class="ql-block">再往上便来到“古松凳”,一棵倒地上弦月形状的古松,就像一张让我们就坐休息的原木长凳,我和身边的一位徒友,挡不住诱惑,还是坐下享受了一下,要是排排坐,分糖果,会是一道很好的风景。继续沿着山脊向上,便来到“太师椅松”,从离地一米左右长出的弯斜向上的粗大树枝,就像一张“太师椅”,背靠粗壮挺拔的树干一座,就像坐在太师椅上,甚是潇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月牙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太师椅松</p> <p class="ql-block">13:27许,全队终于登上山顶。小山顶和右手边的山坡被砍伐过,只剩下一些草丛和零星的小杉木之类,应该是为了种植经济林。登上大山岽临近的山顶,跟登上大山岽心情、视野是一样的,终于看到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开阔景象,终于看到了厚重的白云和炽热的太阳,正值中午时分,又没有风儿吹拂,只好在等待寻路、探路之际,大家进入左侧小灌木林躲一躲直射的骄阳。其实,很快就找到了一条下山的路,就是沿着山脊穿过山顶,然后朝着砍伐一光的山坡,下到新开挖的机耕道上。山坡很陡,有的徒友难免滑倒,特别是下到机耕道的一个高坎,要借助于一根已经有些老化的古藤和一根细长的枝条,屁股朝前倒着下去。13:37许,我们走在前面的五位徒友顺利下到机耕道。这一段下山,有的徒友另辟蹊径,但时间上没有更快,难度上没有更低。大家沿着土石机耕道往上走了一段,然后朝下进入山路。站在接近最高点的机耕道上俯瞰,下山的机耕道清晰可见,园东村似乎依稀可见,考虑到后面的徒友尚未来到,先行到达的徒友在机耕道下面的林中休整等待,算是第三次集体整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山顶一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下第一道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下山的机耕道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三次集中修整</p> 14:05许,全队聚集,休整完毕,继续下山。走了三两分钟,又面临下到机耕道的高坎,经过前面徒友试验过的三个点位,最后选择一个最适宜的地点,下到机耕道上的徒友主动指挥、用登山杖等协助下坎徒友,直到最后一个小朋友被抱到机耕道上,顺利完成了下山的又一道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下第二道坎</p> <p class="ql-block">下完两道坎,尽管是一天中最热的时段,但大家轻松愉悦地走在机耕道上。走着走着,耳边不时传来沉闷的雷声,加上云厚、没风,下雨是免不了了,于是大家不自觉地加快了步伐。考虑到下机耕道的坎不好下,大部分徒友选择了沿着机耕道下山,有一小部分徒友,为了所谓的捷径,为了挑战自我,走了一段机耕道,又尝试走一段山路;有的徒友半途而废,还是返回跟随大部队走机耕道。不过最终结果,还是走机耕道的徒友先行到达交汇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还是倒回来走机耕道的好</p> 到达交汇处,又出现了路线选择问题,经过反复核对,加上黄泥路面上的车辙,确定沿着右拐的机耕道。为了避雨大家不约而同地加快了下山的脚步,但即将到达园东村第一座村舍的时候,天空淅淅沥沥下起了雨,为了不被雨淋,有的徒友穿上了雨衣,有的徒友打着雨伞,15:39许,在雷阵雨猛烈到来之前,先头部队到达了村头第一户老乡家里避雨。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赶在雷阵雨猛烈之前到达村头</p> 老乡家的三层小洋房,典型的U字形客家老式房屋结构,大门前面是一块水泥硬化了的大坪,进入大门是一个大坪,大门正对的是大厅,主屋五大间,厢房各两间,基本上是左右对称结构;厅堂、余坪干净整洁,窗明几净,家中平常只有两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家,两位老人家看到我们一大帮人前来避雨,非常热情,非常乐意,非常和蔼,把家中的全部椅子都搬出来给我们坐,至少有近四十把椅子,让绝大部分徒友可以坐在凳子上避雨,还提供了烧煮开水的服务。两位老人家的举动,是客家热情好客、淳朴风情的典型代表,让我们非常感动!感动之余,因为下雨中到达的徒友,鞋底沾满了黄泥巴,把厅堂、走廊、卫生间等弄得到处都是,尽管用拖把拖了一下,但无济于事,我们雨歇告别的时候,想着两位老人家,够忙上一阵子,心里很是过意不去,唯有真诚的祝福他们。<br>雷阵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离开老乡家已经是15:50左右了,16:00许,全队到达停车点,乘坐大巴返程。<br> 一路下来,先凉后热,真有一点冰火两重天的感觉;一路下来,唯一的一个小朋友——年仅8岁的小男孩,在路途被我们称为小子汉,身躯娇小,却积蓄巨大的能量,不畏艰险,不畏炎热,不畏风雨,凭着坚强的毅力和韧劲,顺利独立完成徒步全程,值得特别点赞(听小朋友妈妈说,这是他第二次徒步。)!徒步距离8千米左右,属于短程;累计拔高500米左右,属于低难度,但拔高的绝大部分高度,基本上是在没有山路的茂密的森林中攀爬的,成了真正的森林越野,充满森林越野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