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里的漪汾桥畔

范淑文

<p class="ql-block">  《夏夜里的漪汾桥畔》 </p><p class="ql-block"> 范淑文</p><p class="ql-block">今天立秋,是甲辰秋天里的第一个节气。回首伏天里的蒸腾、流金、骄阳和难以忍耐的燥热,成为人们心中永远抹不去的记忆。但是,这个夏天有更多的让我们留恋和割舍不下的情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9年,漪汾桥以太原市首座对称双七拱吊桥惊艳面世,它宛如一道绚丽彩虹,引来游人驻足浏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夜幕下的它,静谧而又沸腾。喧闹了整个白天的城市,沉静下来了,而桥畔却苏醒了。七拱彩虹独有的耀眼光芒,开演了夜幕下的主旋律,桥边镶嵌的光带,时隐时现,迷幻了河边的林立高楼,美颜了流淌的汾水。微风初起,粼粼光波,与明月疏星相映成辉,倒映出汾水中央地标性的“蛟龙”。游人,行人,骑客不约而同涌入,聚拢在长长的河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入夜时分,休闲乘凉的人们,造就了色彩斑斓的另一条河。沿河畔健步长道,三五成群,窃窃交谈,时而兴奋发声;更有的年轻人,活力奔放,随走随拍,忙碌不停,如此美丽的夜景,即刻成为记忆中的珍藏版;踉跄学步的孩子,仍是大人不忍放手的牵绊,漪汾桥畔见证了人之初的脚印;临植被隔离带的彩色骑行道上,一晃一闪而过的男女骑客,或有伴着孩子骑行的,犹如通衢健康幸福的大道,奔向美好,乐在出力出汗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植被中,隐约显现帐篷尖顶,凑近闲聊,原来是一家三口,支起帐篷,在里面乘凉。笑问,为什么不去河边?男主说,两三岁的男孩子不老实,总乱跑,帐篷里,没有蚊虫叮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人行道上,我望着伸向远方的河道,恍惚间,周围一切都无比鲜活,一切生命都与这河共呼吸吐纳。绿色带里的乔木、灌木、花草共同组成的树木家园,月光下,它们疏朗高昂,英气逼人。一族树木群落的组合排列有致、立体承强,表现出绿植的群体美和雕饰美。身边的丁香、金银木、连翘、侧柏以及油松,使人感受到“虽由人工,宛自天开”的景观效果。细细看去,槐树在汾河公园种植广泛,或许适应这里的自然生长环境的缘故吧!我疑惑树种也有乡土情结?再看路边翠绿的小草,它们灵动着,仰着头,努力摄取光斑;夏蝉在根深叶茂的树丛中的鸣啼着,拼命地发出最响亮的动情声线;脚下,一条细长的胶皮水管泛起水雾,轻轻地呲水,引起了我的关注,一位同道人介绍,这是“滴灌技术”,以色列人发明的,沙漠国家的以色列,水资源及其匮乏,故而,对用水立了《水法》。夜幕下小小的“滴灌”在默默喷雾,滴水穿石般的渗出,滋润根茎粗壮的大树,向古老泥土下延伸,浇灌了一棵,壮大了一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伏天的燥热,把人们逼出宅室,也逼得热度更高城市的来客,往太原避暑。一位来自北京的“老青年”,自幼生长于太原,成年后赴京发展,离并四十多年,参观太原的生态发展后,感慨动情地说“人是物非,太原变化实在太大了,许多街道已经陌生,所到之处绿植满布,贯穿市区长达43公里的汾河公园,犹如绿色宝石,嵌缀于城中,叹为美妙无比,壮观无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桥畔,静中取闹的最直接方式,放肆扩音,把麦唱歌,翩翩起舞,余音缭绕,把漪汾桥畔高调托起于静静夜空!这一幕,使我感慨良多,与歌者、舞者,与河畔、与城市产生了共鸣、震颤,并遐想无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知道,汾河太原段还架有许多桥,而且一座比一座漂亮。在这甲辰六月十五的朦胧月光下,真不知那些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