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乐秋】中元诗话

陈乐秋

旧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又称“七月半节”或“鬼节”。<br> 道教认为,七月十五是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在这天必须举行隆重法会,安抚普渡无主的孤魂野鬼。对佛教来说,七月十五是纪念地藏菩萨目莲的日子,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藉以表扬其救母的孝道。而在我国民间,中元节期间,各家各户都要拜祭死去的亲人,传递阴阳两界的信息。因而,在这僧、道、俗三流合一的盛大节日期间,历代文人墨客写下了大量关于中元的诗篇,令人回味无穷。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这是清代诗人庞垲描绘的中元夜灯火辉煌的情景。庞垲是康熙年间少有的清官,因公正廉明,所管辖的地域太平安康,百姓有歌谣说:“庞公判事,皎日当空,慈心弥勒,白脸包公”。清代还有一个清官王凯泰,曾是著名的淮军将领,他也有一首中元诗,描述当时福建一带的中元法会风俗:“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王凯泰后由福建巡抚调任台湾,励精图治,终因积劳成疾而逝。宋代曾丰与曾巩同宗,人仕途后,兢兢业业,勤于政事,但因生性耿直,不畏权贵,拒绝当朝太师韩侂胄的招纳,被罢职回乡。他所作《中元日登越王台望海南二首》:“乙巳中元日,乾坤半月秋。危台欣突兀,老头搅飕飗。北客眼生处,南方天尽头。海槎乘兴去,咫尺是瀛洲。”“仅从乾道岁,重创越王台。粉榜犹余墨,丹楹已上煤。旧游人欲厌。今日我方来。老范碑无恙,从头读一回。”抒发了他志在千里却报国无门的幽怨心境;北宋范仲淹一生执经讲学,在百花洲畔创建花洲书院,写成的《岳阳楼记》为世人传诵,而在书院所作的长诗《中元夜百花洲作》亦是叫人拍案叫绝:“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天学碧海吐明珠,寒辉射宝星斗疏。”“天学碧海”如今已是当地旅游胜景,被誉为“小蓬莱”,每日里游客络绎不绝。 明代朱日藩一生畅游大江南北,是个风流才子,他作的一首中元诗感情充沛、催人泪下:“陶枕单衾障素屏,空斋独卧雨冥冥。辋川旧拟施为寺,内史新邀写得经。窗竹弄秋偏寂历,盂兰乞食信飘零。年来会得逃禅理,长日沉冥不愿醒。”朱隽才博学,有《山带阁集》三十三卷,《四库总目》行于世。他还有一首《七夕雨》:“阁道中宵急雨鸣,遥怜牛女渡河情。吴台惊鹊飞来重,长信流萤洗后明。不谓金壶能续漏,祗缘玉箸剩沾缨。江湖亦有佳期隔,愁见兰涛混太清。”颇显清新自然的深远意境。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也是多情才子,据说太和九年,李上玉阳山东峰学道,在灵都观邂逅侍奉公主的宫女宋华阳,坠入情网。为此,李被驱逐下山,在中元节临走之际写了一首情诗赠宋:“降节飘飘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会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有娥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从该诗可见李诗贯有的空灵婉转和含蓄优雅。<br> 中元时节恰逢月中,却不知为何,每每总是细雨连绵,难遇月圆。因此,诗人们如能遇得中元月圆,往往诗性更为浓烈。如明代边贡的《中元见月》:“坐爱清光好,更深不下楼。不因逢闰月,今夜是中秋。”唐代李郢《中元夜》:“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红烛影回仙态近,翠鬟光动看人多。”宋代杨万里《初秋戏作山居杂兴》:“月色如霜不粟肌,月光如水不沾衣。一年没赛中元节,正是初凉未冷时。”又《中元夜东园望》:“杂碎轻云白锦鳞,十分圆月湿银盆。锦鳞散尽银盆在,依旧青天无点痕。”宋代曾丰《丙午中元留罗子琳小酌》:“送客独留髡,殷勤共一尊。星辰冥碧落,灯火耿黄昏。笑语浑无间,谈谐杂不根。遣诗邀月出,相与答中元。”宋代刘过《上益公十绝为寿》:“年年占得中元景,一颗冰轮照九穹。”正所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中元咏月,竟有别于中秋赏月,对怀念旧友更有独到的诗意。 古代的中元节因与宗教牵连,所以记述“佛道法会”“祈福道场”“孝亲报祖”的内容更为突出。如唐代卢拱《中元日观法事》:“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云迎碧落都,章奏玉皇宫。坛滴槐花露,香飘柏子风。羽衣凌缥缈,瑶毂辗虚空。久慕餐霞客,常悲集蓼虫。青囊如何授,从此访鸿家。”殷尧藩《中元观法事步虚虚》:“兀都开秘录,白石礼先生。上界秋光净,中元夜气清。星辰朝帝处,惊鹤步虚声。玉洞花长发,珠宫月最明。扫坛天地肃,投简鬼神惊。傥赐刀圭药,还留不死名。”唐代陆龟蒙《中元夜寄道侣》:“橘斋风露已清余,东郭先生病未除。孤枕易为蛩破梦,短檐难得燕传书。广云披日君应近,倒影栽花我尚疏。唯羡羽人襟似水,平持旄节步空虚。”元代仇远《中元》:“初秋当望夜,平楚带斜曛。暑气能昏月,砧声不隔云。华灯浮白水,老衲诵冥文。漫说中元节,儒书惜未闻。”宋代葛绍体《题天庆观》:“淡云疎雨嫩凉天,老柏梢头挂瘦猿。仙殿崔嵬钟磬响,纸钱灰起祭中元。”<br> 中国古诗离不开山水田园,因而借中元抒情致景的作品更让人觉得有韵味。如宋代王逵《中元燕百丈小楼诗》:“薛老峰南更近西,小楼高阁与云齐。中山酒熟中元节,归去从他醉似泥。”陈藻《中元连宿竹园刘叔嘉宅》:“朝朝风雨过中元,已熟之禾未易存。正是忙时人却暇,且偷佳节倒芳尊。”杨万里《中元日早起》:“欲借微凉问万松,万松自热诉无风。清晨秋暑已如许,那更斜阳与日中。”汪莘《中元夜兴》:“东院长廓约二更,风雷送雨正冥冥。忽看电掣金蛇过,照出青天一点青。”朱熹《中元雨中呈子晋》:“徂署尚繁郁,大火空西流。兹辰喜佳节,凉雨忽惊秋。畹晚兰径滋,萧萷庭树幽。炎气一以去,恢台逝不留。刀笔随事屏,尘嚣与心休。端居讽道言,焚香味真诹。子亦玩文史,及此同优游。”唐代李白《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寻幽无前期,乘兴不觉远。苍崖渺难涉,白日忽欲晚。未穷三四山,已历千万转:寂寂闻猿愁,行行见云收。高松来好月,空谷宜清秋。溪深古雪在,石断寒泉流。峰峦秀中天,登眺不可尽。丹丘遥相呼,顾我忽而哂。” 南宋后已有中元夜放河灯的风俗流行,人们用篾编纸糊的各式花形灯笼,灯中燃烛,下托木板,或用各色彩纸糊成船形,内装少许灯草油类点燃,入夜到水边或驾小船至河中摆放,烛火闪闪,随波逐流,蔚为奇观。据说,飘放河灯,一是诉说人们对故人的追思,二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清乾隆皇帝曾作《中元观河灯》:“太液澄波镜面平,无边佳景此宵生。满湖星斗涵秋冷,万朵金莲彻夜明。逐浪惊鸥光影眩,随风贴苇往来轻。泛舟何用烧银烛,上下花房映月荣。”堪称中元节咏唱河灯诗歌的绝唱。如今,中元节放河灯这种浓郁的民俗传统,并没有随着时间而被人们遗忘。如广西资源县每年中元节都要在资江举行的“七月半河灯歌节”,传承“绕城秋水河灯满,今夜中元似上元”的千年习俗。这项活动已经荣膺“全国百姓生活游”十大主题活动的桂冠,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