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自我有记忆以来,父亲就对戏曲情有独钟。逢年过节,别人都在忙过年,他却忙于唱戏。他曾参演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为了寻找演出所需的翻毛皮大衣和火车头帽子,他不辞辛劳,跑遍了十里八村。剧中杨子荣深入虎穴、与座山雕斗智斗勇的英雄形象,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在那个连肚子都难以填饱的年代,父亲仅有小学文化,也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却带领着一群人演绎戏曲,这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若不是对戏曲的满腔热爱,全场的样板戏演出恐怕难以完成。</p> <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次春节去二舅家走亲戚,父亲看到他家的立式电灯,觉得正好符合《红灯记》的剧情需要,便拿回家里当作演出的道具。然而,几场演出过后,红灯却不翼而飞。这可是舅舅家唯一的电器,舅妈为此追索不休,母亲也不停埋怨。就这样,村里的剧团不欢而散。当时村里娱乐活动匮乏,春节时,老老少少、左邻右舍都盼望着看俺村的样板戏。剧团解散后,大家都很失望,纷纷谴责那个拿走电灯的人。</p> <p class="ql-block">粉碎“四人帮”后,豫剧三团重新唱响《朝阳沟》。当时,村里有人找到父亲,希望他能组织人员演出《朝阳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根本没有剧本。一开始,几个人只能通过听收音机来记录剧本,但记录得残缺不全。最后,他们跑到县豫剧团找到了剧本。当时村民们的热情非常高,他们连夜在煤油灯下,用复写纸抄写剧本。一夜之间,剧本问题就解决了。接着就是分配角色、背诵台词、寻找乐队、争取大队部的支持。全体演员还开着拖拉机去嵩山剧院观看演出,模仿动作和唱腔。他们寻找道具、准备演出服装。从腊八开始排练,日夜不停,齐心协力。终于在春节期间,他们在村里成功演出,吸引了十里八村的村民前来观看。全村人都为此感到自豪,俺村的人也能唱《朝阳沟》了,而且人人称赞这个村剧团,和豫剧院三团唱得一样好。正月初七的大冶街古会上,他们连演三场,俺村的《朝阳沟》声名远扬。他们还先后到朝阳沟村、沙沟村、宣化镇的三沟村、蔡沟村等地巡回演出,剧团在东半县赫赫有名。</p> <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村里又开始演古装剧。他们集资购买戏装,演出《卷席筒》《风雪配》等脍炙人口的剧目,还到三门峡、陕洛等地进行商业演出。有了电视机后,戏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父亲依然初心不改,他指导村里的青年戏曲爱好者参加打雷比赛,多人获奖。在春节的民间文艺汇演中,他带领一群新老戏迷,自编自导自演各种形式的小节目,宣传党的政策,演绎农村的矛盾纠纷,宣传法律法规,深受百姓喜爱。</p> <p class="ql-block">2008年春节戏迷在俺家给父亲演出</p> <p class="ql-block">戏曲,乃华夏传统文化之珍宝,其魅力历久弥新,令人陶醉。父亲钟情戏曲,不仅倾心于那悠扬悦耳的唱腔,更痴迷于那丰富多彩的内涵。戏曲作品往往蕴含着对人生的思索、对社会的洞察以及对道德伦理的传颂。它们以艺术之形式传递着真、善、美,使我们在欣赏之余,亦能获得心灵的启迪与道德的熏陶。愿戏曲在时代的洪流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我的父亲普通却又不凡,一生钟情文艺,是村剧团的编剧、导演兼演员,豁达开朗,为村里的戏曲事业发展倾尽毕生心血。晚年时尽管身体不佳,但同样热爱戏曲的年轻人和同龄人逢年过节都会登门,与父亲一同唱戏,这是老父亲最开心的时刻。甚至在父亲的葬礼上,他的戏友们也以戏曲的方式送他最后一程。我想父亲是幸福的,因为他有热爱的戏曲和相伴一生的戏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