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国有国法,家有家风。家家户户的家风合起来,就是一个村子的村风。村风好不好,小商小贩最有发言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80年代,农村孩子没有零食,机器榨的爆米花是孩子们的最爱。小贩骑着二八大杠,车梁下的布兜里装着杆秤,车尾竖捆着两个硕大的布袋,里面满满的都是膨化的爆米花,进村就开始吆喝。那个时候也没有钱买,小孩实在馋得不行了,大人就用玉米换。</p><p class="ql-block"> 父亲经不住我的软磨硬泡,就去瓮里挖了一瓢玉米,小贩在称量的时候有捣鬼的动作,称玉米的时候左手往下压秤砣少算重量,称爆米花的时候右手小指往下压秤杆多算重量,额外多赚。这个动作被邻居大叔发现了,非要没收了他的杆秤,他自知理亏不敢说话。</p><p class="ql-block"> 父亲温和地说:“再称一次吧,称准就行。”小贩很感激,买卖成交。大叔抱不平:“换别人,一定不会饶了他。”父亲说:“干小买卖出门在外也不容易,一秤来,百秤走,还有人连吃带尝的,他们只能赚点头高头低的钱,斤斤些也难免,得饶人处且饶人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5年前的秋天,和妻子一起跟团到沙河县佛照山一日游,参观面粉厂,爬山,看红叶,玩得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 下山了天还早,在等人集合的时候,我们到卖山货的摊位前转转,也不是想买什么,就是打发时间。山货还真不少:萝卜丝儿、酸枣面儿、核桃、柿子、降龙木手杖、红薯粉条等,倒也多种多样。</p><p class="ql-block"> 我边走边看,一个苍老的声音传入耳中:“买点山苹果吧,自家山上长的,野生的,好吃,便宜,”我循声望去,一位须发皆白身体瘦高的老人,面前放着一个荆条筐,筐底铺着干草,上面是半筐苹果,不像水果摊上的苹果那么溜光水滑个头均匀,而是半红半绿大小不一。</p><p class="ql-block"> 我本不想买,只是随口问道:“多少钱一斤呀?”见有顾客,老人眼里露出希望:“便宜,包圆儿的话15元,有20斤呢。”确实不贵,应该也不难吃,可是我并不想买苹果,况且这么多也不好带,到大巴车还不近呢,就说:“我就是转转,家里有苹果。”</p><p class="ql-block"> 老人有些失望,但还是想做成这宗买卖:“买了吧,这种苹果好吃,皮也厚,不容易坏,耐放。”见我面有难处,老人又说:“家里就我一个人,天也不早了,要是卖不了我还得扛回去,明天再扛来,80多岁了,不容易呀。这样吧,你给13块钱算了。”</p><p class="ql-block"> 妻子显然有些不忍心:“要不咱们买了吧,在哪买都是买呀。”我也改变了主意:“老人家,我不是嫌贵,就是带着不太方便,你也不用降价,这苹果我买了。”</p><p class="ql-block"> 看着老人高高兴兴地往袋子里装苹果,我觉得这个苹果一定好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和孩子一起买菜回来,碰见收破烂的老人在小区吆喝,老人看起来有六七十岁,据说孤身一人,靠收破烂维持生计,小区里的人有什么旧书旧报废铜烂铁什么的,都卖给他,既处理了破烂,又支持了老人的生意。</p><p class="ql-block"> “旧摩托要吗?”“什么样的?”“嘉陵125.”“二百二。我拉去赚10块钱。”“拉走吧,正好腾地方。”300多斤重的大家伙要搬到三轮上还真不容易,连门岗的老头帮忙我们四个人,终于把摩托车抬了上去。</p><p class="ql-block"> “爸爸,咱小房里还有一些旧书旧报纸盒子纸箱子,占着地方还不安全,让大爷一起装走算了。”孩子提议。我知道孩子的意思,就说:“有道理,也别称了,顺便拉走算了。” 孩子非常高兴,手脚麻利地一起装车。</p><p class="ql-block"> 老人高兴得连连道谢,说沾你们的光了,今天早点收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朱子曰:“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大家都不容易,多些理解将心比心就行了。与人为善,是一种家风,也是一种必须传承的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6日,双争有我百姓故事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