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18日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p> <p class="ql-block"> 昨天,朝圣大愿园。今天,我们将礼佛九华街。</p> <p class="ql-block">九华圣境</p><p class="ql-block"> 九华街景区坐落于九华山区化城盆地,四山环抱,方圆约4平方公里,是九华腹地中一颗明珠。唐时金地藏重建化城寺,九华街即成雏形;明、清时九华山香火极盛,以化城寺为中心的九华街初步形成。入街区北大门,祇园寺西,迎仙桥北,有清康熙御书“九华圣境”四字。</p> <p class="ql-block"> 佛兴则商荣,九华街生意兴隆,一时间名噪东南。九华街是圣地的中心,寺院和佛事活动集中,是南来北往的香客和游人集散地,由此,形成了一片明清古镇古街建筑群。一千多年来,佛国沧桑,兴衰交替,九华街也随之历经波动起伏。</p><p class="ql-block"> 九华街寺院林立,香火不绝,我们初到九华街,车流不息,游人如织,好不容易在路边“捡到”一个车位,还被贴了罚单。来到这里,我们也不知道从哪个寺庙开始游起,只能跟着感觉走。 </p> <p class="ql-block"> 去的第一个寺院是离我们停车点最近的长生庵。明初建。弘治年间住持僧实庵,王守仁游山时与其交往,曾赠诗曰:“从来不见光闪闪气象,也不知圆陀陀模样。翠竹黄花,说什么蓬莱方丈。看那九华山地藏王,好儿孙,又生个实庵和尚。噫,那些妙处,丹青莫状。”清康熙年间为化城寺西序寮房之一。咸丰年间被毁。同治六年(1867)住持僧实宝重修。文化大革命中佛像被毁。现存寺宇坐北朝南,民居式,2层,高15米、长18米、宽20米,建筑面积720平方米。上层是走马通楼,天井的屋顶装有玻璃瓦。</p> <p class="ql-block"> 第二个寺庙是化城寺。化城寺,又名地藏寺,九华街因它而成。佛经有“指地化城”之说,该寺位于九华山化城峰西南,化城盆地中心,故名化城寺。平地高台上建寺,地位突出,气势非凡。 东晋隆安五年,天竺僧杯渡在此筑室为庵,唐池州郡守张岩奏请始名化城。</p><p class="ql-block"> 至德初青阳县乡老诸葛节等上山,发现在东崖石室中苦修的新罗僧金乔觉,深为感动,于是买下檀公旧地构筑台殿,以成林宇,请金大师居之。建中初年池州刺史张岩奏请朝廷移旧额于新寺,于是化城寺成为金大师修行之所。唐贞元十年(794年),99岁的金乔觉圆寂后,他被认定为地藏王菩萨的示现,化城寺也由此成为九华山地藏道场的开山祖寺。</p><p class="ql-block"> 千余年来,古寺历经兴废,在岁月长河中依然耸立。现存四进民居式殿宇,前三进为清代建筑:一进灵官殿,二进天王殿,三进大雄宝殿。二、三进之间有一巨大四边落水天井,意为“四水归明堂”。大雄宝殿全木窗门,门楣上刻有冰纹窗棂。顶中大藻井“九龙盘珠”浮雕为艺术珍品。四进藏经楼为九华山唯一明代建筑。化城寺依地形渐次升高,结构严谨,古朴典雅,基本保存了开山祖寺原有风貌。</p> <p class="ql-block">化城寺门</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来到化城寺门口会觉得对这里非常眼熟,是的,这里正是86版《西游记》第19集《误入小雷音寺》的取景地。 </p><p class="ql-block"> 寺门上面高悬的三块匾,左边的“九华圣境”和右边的“芬陁普教”分别是康熙和乾隆题写,两个真迹隐匿于世多年,最后仍在化城寺找到,如今藏于大愿文化园的弘愿堂。</p><p class="ql-block"> 寺前高悬赵朴初题写的“九华山历史文物馆”横额,遒劲秀美;四根石柱上刻有两副名联,对仗工整。一曰:“大圣道场同日月,千秋古刹护东西”;二曰:“华峰前香云缥缈,化城寺里花雨缤纷”。门前镶嵌“化城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刻。</p><p class="ql-block"> 门口石阶上的两只小狮子造型非常奇特,与其他地方所见威武雄壮的守门狮子不同,这两只狮子十分纤瘦苗条,因为这是宋代遗物,宋代以瘦为美。</p> <p class="ql-block">香棒 </p><p class="ql-block"> 对外开放后,化城寺辟为历史文物馆,这里珍藏着许多国家重点文物。二进,展出金地藏生平事迹,从金地藏“入唐求法”到“灵场终古”,展示了开山祖师卓锡九华的丰功伟绩。三进,展出珍贵历史文物700件,其中明清藏经、贝叶经、血经、金铜印、圣旨、清帝御书等被誉为镇山之宝。</p><p class="ql-block"> 香棒类似于教棍,对于寺内不认真修行学习的僧徒,方丈可以用来对其进行敲打。</p> <p class="ql-block">血经</p><p class="ql-block"> 血经为国家一级文物。百岁宫的无瑕禅师在百岁的时候发心发愿抄写的一部宏大经典,叫做《大方广佛华严经》。它每隔10天或者20天扎破自己的指尖或舌尖,用留下来的鲜血,混以少量的朱砂研磨抄就完成,成为了九华山的镇山之宝。</p> <p class="ql-block">九华山历代金玉印</p><p class="ql-block"> 共有12枚,现在能看到的金玉印只有6枚,下面还有6枚,因为不方便展示,所以叠起来了。从唐代到清代历代帝王赞叹地藏王的威、德、力,共御赐了12方金玉印给九华山。</p> <p class="ql-block">菩提叶观音像</p> <p class="ql-block">金地藏像碑</p><p class="ql-block"> 清道光年间众居士发善心为金地藏刻造此像,为九华山佛门瑰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地藏菩萨的鞋和帽</p><p class="ql-block"> 据说地藏菩萨身高很高,足足有七尺,按唐代尺寸换算应该有2米左右。从这双大鞋子和大帽子(毗卢帽,也叫五佛冠)可见一般。当然,这鞋帽都是清代制作的复刻品。</p> <p class="ql-block">谛听</p><p class="ql-block"> 《西游记》当中有一集《真假美猴王》,三界之内无人能辨真假,谛听听一听马上就知道谁是真美猴王,谁是假美猴王,但是谛听很聪明,看破不说破,最后交给如来佛祖来处理。这就是地藏菩萨的谛听,他是金乔觉来九华山时带来的一只小白犬,与主人一起修行,随着金乔觉圆寂九华山,成了地藏菩萨的应化之身后,它也一跃成为了九华山的镇山神兽。</p><p class="ql-block"> 所有谛听塑像雕像都是回头看的,因为谛听对主人忠诚不二,它在回头望向主人。</p> <p class="ql-block">彩绘镂空云龙纹万岁碑</p><p class="ql-block"> 上刻“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明万历皇帝为九华山颁赐“大藏经”,九华山僧众雕刻镂空祝岁碑为皇帝祝寿,此碑以堆积岩雕刻而成。</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 </p><p class="ql-block"> 化城寺的建筑制式和人们印象中的传统寺院有很大的不同,这里是典型的民居式徽派建筑,大雄宝殿门前往上看,是徽派建筑中最常见的“四水归明堂”,寓意着天上之水惠及家中,财往家来。而寺院内用四水归明堂是希望十方信众云集于此,能够得到教内觉者的护佑。</p><p class="ql-block"> 每个寺庙都有大雄宝殿,一直不明白这四个字有何寓意,在这里,了解了一下。大雄就是佛祖释迦牟尼,而宝殿就是这座殿堂。“大”表示包含万有;“雄”代表震慑群魔;“宝”代表佛、法、僧三宝。</p> <p class="ql-block">法堂</p> <p class="ql-block">化城寺外</p><p class="ql-block"> 寺前有放生池,月牙形,据传是金地藏率众徒修建化城寺时开挖的,既为寺院防火,又为僧侣和香客放生之用。池中龟鳖成群,游鱼欢跳。池前是平整、开阔的化城广场,广场中有一用石条垒成的“娘娘塔”基,是纪念金地藏母亲的。据传金地藏母亲得知金地藏卓锡九华后,万里跋涉来山寻儿回归,长时间思儿心切,加之一路风霜,眼睛快要失明。金地藏用广场边一口井中泉水为母洗眼,治好了母亲眼疾,此井后人称“明眼泉”。金地藏用心侍候母亲,并向她细说佛教因缘,母被感悟,终于留山助儿护佛,后人在广场建塔纪念,称“娘娘塔”。但是,九华山也有人称“娘娘塔”是纪念金地藏出家前的妻子的。不论是母亲还是妻子,“娘娘塔”的传说都是美丽的,都是对金地藏品格的歌颂。广场四周为九华老街,一律二层民居,白墙褐瓦,古色古韵,与圣地气氛相融。</p><p class="ql-block"> 再向远处,南面的山峰为芙蓉峰,海拔900米,峰峦崛起者有五,清秀如莲花。从化城寺观芙蓉峰,犹如巨大的绿色屏风。清人汪管诗云:“群峰可自五丁开,剖就芙蓉可乱栽。常怪九华山上客,纷纷不为看山来。”</p> 肉身殿山门 我们去的第三个寺庙便是信众前往最多的肉身宝殿,这里是来九华山第一要去的地方,比登顶还要重要,这里是九华山之魂。 前往肉身殿,有三个门可选,分别为南门、北门和西门。我们从北门的“山门”入。山门于1999年建造,钢混结构,长22.4米,高19米,3个门洞,面积210平方米。 钱其琛题额“山门”,赵朴初题额“行愿无尽”,顶有“九龙盘珠”金塑。硕大的山门为全山佛殿山门之最。 <p class="ql-block">弥陀殿</p><p class="ql-block"> 弥陀殿在地藏殿北,供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又名无量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等。大乘经载,阿弥陀佛在过去久远劫时曾立大愿,建立西方净土,广渡无边众生,成就无量庄严功德,为大乘佛教所广为崇敬和弘扬。大乘佛教流传之地,如中国、日本等大乘教区,阿弥陀佛信仰也尤为繁盛和重要。而汉传佛教的净土宗,则完全以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作为专修的法门。 </p> <p class="ql-block">大肚弥勒</p><p class="ql-block"> 在佛教传说中,弥勒菩萨是从佛受记(预言),将来为继承释迦牟尼佛位置成为未来佛的菩萨。佛教徒相信释迦牟尼死后(公元前485年左右)再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菩萨将要到凡间解救世人;在弥勒到来之前,地藏菩萨为代理佛,先行担此重任。</p> <p class="ql-block">地藏殿</p><p class="ql-block"> 地藏殿在弥陀殿南,地藏殿五开间,中供巨型地藏铜像,左侧供慈明肉身。慈明和尚俗名陈万超,江苏高邮人,1961年来山,苦行修持三十载,1991年圆寂,3年后开缸肉身不腐,遂涂漆供奉。</p> <p class="ql-block">长廊</p><p class="ql-block"> 地藏殿南建有亭、长廊,上行直通定心台。</p> 定心台 <p class="ql-block"> 从定心台南上99级陡峭的台阶,即可达到肉身宝殿,金地藏99岁圆寂,石阶代表金地藏年龄。走这条台阶不要回头,因为人生没有回头路,也没有重来,只能珍惜现在,勇敢向前,永不回头。</p> <p class="ql-block">肉身宝殿</p><p class="ql-block"> 金乔觉(696-794),系新罗僧人,俗称金地藏,古新罗国(今朝鲜半岛东南部)国王金氏近族。相传其人“项耸奇骨,躯长七尺,而力倍百夫”。“心慈而貌恶,颖悟天然。”24岁时,削发为僧,携白犬“善听”,从新罗国航海来华。初抵江南,卸舟登陆,经南陵等地上九华。相传九华山原为青阳县居士闵让和属地。金乔觉向其乞一袈裟地,不意展衣后竟遍覆九峰。闵让和十分惊异,由惊而喜,先让其子拜师,后自己亦随之皈依。九华山寺殿中地藏圣像左右的随侍者,即为闵让和父子。金乔觉来山后,居东崖峰的岩洞里(后人称之为“地藏洞”),岩栖漳汲,过着十分清苦的禅修生活 。</p><p class="ql-block"> 唐至德二年(757年)山下长老诸葛节等数人结伴登山,一路但见深山峡谷,荆榛莽莽,寂静无人。到得东崖,见岩洞内唯有释地藏孑然一身, 闭目端坐,旁边放一折足鼎, 鼎中盛有少数白米掺杂观音土煮的剩饭,众长老为有如此苦修之人,而肃然起敬。于是共同筹划兴建禅舍,供养地藏。不到一年时间,一座庙宇建成,地藏有了栖身之地和收留徒众常住寺内的条件。其大弟子、首座僧用瑜,身体力行,斩荆披棘,率众垦荒,凿渠开沟,造水田,种谷物,劳动自给,坚持苦修。建中二年(781年)池州太守张岩,因仰慕地藏,施舍甚厚,并奏请朝廷将化城旧额移于该寺。郡内官吏豪族,纷纷以师礼皈依地藏,向化城寺捐献大量财帛。金乔觉,声闻遐尔,连新罗国僧众闻说,也相继渡海来华随侍。</p> <p class="ql-block"> 唐贞元十年(794年)夏天,金乔觉99岁,忽召众徒告别,趺跏圆寂。相传当时“山鸣石陨,扣钏嘶嘎,群鸟哀啼,地出火光”。弟子们将其肉身置石函中长达三年,三年后开启石函,金乔觉大师仍颜面如生,肉身不坏,搬动肉身时,骨节发出金锁碰撞一样的响声,众佛徒根据《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语:菩萨“安忍如大地,静虑可秘藏”,认定金乔觉即地藏菩萨示现。</p> <p class="ql-block">肉身宝殿</p><p class="ql-block"> 这看着明明是个殿,为什么叫作“宝塔”呢?肉身宝殿为什么书“月身”呢?</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先有塔,后才有殿,且塔中还有塔。金大师圆寂并被认定为地藏菩萨的示现后,人们在金大师晚年读经的这个地方建一三层石塔,将肉身供于石塔中,尊为金地藏,始有“肉身宝塔”。宋代的时候建造了塔院,明代建造了现在这个大殿,称肉身殿,以殿护塔,清代又在三层石塔上方建造了七层八面的红色木塔,双塔相套,塔中有塔,极其庄严殊胜。</p><p class="ql-block"> 梁武帝下达断酒肉文以后,佛门便戒酒戒肉,如此庄重的地方当然也不能出现“肉”字。同时,人们身体的脏器,入胳膊、腿、肝、肺等都是“月”字旁,“月”作为通假字,也可读“肉”,于是,以“月”代“肉”再合适不过。</p><p class="ql-block"> “不到肉身殿,不见菩萨面;到了肉身殿,菩萨不见面。” 前两句是说:对每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或每一个来到九华山的游客来说,肉身殿都是第一要来的地方,不到这里来,即使游遍九华山大大小小99个山峰,也相当于与这座佛教名山没有半点“佛缘”。后两句是说:地藏菩萨的真身深置在石塔之下的地宫里,相传过去每隔60年才开一次塔,为地藏菩萨的真身修剪指甲和须发。现在我们无缘得见,只能在不远处的地面许下人们形形色色的“大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绕塔</p><p class="ql-block"> 到达肉身殿很不容易,但是殿前殿周依然是香火最为旺盛、许愿礼拜祷告最为虔诚的的地方。我同其他人一样,从工作人员那里免费领取三炷香,香不在多,三支为上,点燃之后,举至眉心,面朝大殿,拜上三拜,亦或四方而拜,许下愿望,将清香插在香炉之中。随后,随着众人的脚步,沿着宝塔的仪轨,合上双手,虔诚的绕塔三周,最后双手合实,称念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p><p class="ql-block"> 还有香客一步一跪,亦有人端坐宝塔四周,心无杂念,专注的诵读经书或作祷告,虔诚至极。愿地藏王菩萨普度众生之恶,化解善民之苦。</p> <p class="ql-block"> 肉身宝殿南侧有向下的81级台阶通往转轮宝殿,81级台级寓意着“九九八十一难”,愿从此走过的我们往后余生,化苦克难,所求皆所愿。</p> <p class="ql-block">转轮宝殿</p><p class="ql-block"> 中间供奉的是地藏菩萨,两边是他的左右协侍闵公和道明。两旁有十殿阎罗,地藏菩萨不仅仅是弥勒菩萨的代理佛,同时也是幽冥教主,执掌幽冥地府十八重地狱。转轮宝殿讲的就是六道轮回之苦,奉劝世人多行善积德,深信因果。正所谓“自作自受”,作什么业就受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p> <p class="ql-block"> 出肉身宝殿,我们向万岁宫进发。在路上,肉身宝殿西边,有一朵开的正艳的花。</p> <p class="ql-block"> 出肉身宝殿,也就出了九华街区的主街区,真正进入山野中,通往百岁宫的山野小路上,植被茂密,郁郁葱葱,仿佛花草树木们也受到了地藏王菩萨的点化。</p> <p class="ql-block">华严禅寺</p><p class="ql-block"> 去的第四个寺庙是华严禅寺。位于华严岭头,原名华严庵,华严岭是由九华街蹬石级上天台必经之地,昔日香客朝天台,多有在此烧回头香的习惯,故又名”回香阁”。</p> <p class="ql-block"> 在回香阁门前,首次回望九华街区,山中有街,街中有寺,人间烟火,佛光普照,从高处感受九华山僧俗共居、人天合一的文化氛围和自然景象。</p> <p class="ql-block"> 华严寺始建于明代,明代高僧智旭在此修持多年,潜研华严经义,著述颇丰,“人来合意高谈道,客去清闲即诵经”,描写了智旭大师清静安详的修持生活。清时香火旺盛,咸丰年间寺毁于火,从此一蹶不振。1979年对外开放后,住持僧应观新建两幢配殿,后因故修复计划落空。1996年住持僧慧光发心重建,先后新建客堂、寮房、大殿和观音壁计2000平方米。大殿中刻有抱柱对联,文采横溢,令人回味,如:“迎客松前驻足可曾悟正觉,回香阁内低头正好沐佛光”、“前途九曲回环去去来来都是梦,此岭一团元气清清淡淡好参禅”。如今华严禅寺已为九华山文化旅游的佳境。</p> <p class="ql-block">观音壁石雕</p><p class="ql-block"> 山门殿前置福建青潮石大型观音壁石雕:正面《千手千眼观音》,高4米,扇形结构,刻有“大悲咒”。</p> <p class="ql-block">紫竹林观音石雕</p><p class="ql-block"> 东为《飘海观音》刻“心经”;北为《紫竹林观音》,正面篆刻“百福百寿”字图,背雕《九龙壁》。形式新颖,石质上乘,文化内涵丰富。</p> <p class="ql-block"> 于华严寺远眺位于九华山天台悬崖之侧的古拜经台和山巅之上的天台寺,壮观与秀美并存,那是我们下午就要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华严古寺是南往天台、西往肉身宝殿、北往九华街、东北往百岁宫的咽喉要地,风光秀丽,环境清幽,“高居山岭,天台峰峦,九华寺宇,至此一目了然”。寺旁古迎客松,干挺、枝繁、叶茂,旌形树冠,似迎接过往客人。</p> <p class="ql-block">万佛塔</p><p class="ql-block"> 坐落于九华山回香阁高处,距离东山崖寺不远。万佛塔全部用精铜制作,不用一块木料,它是中国最大的铜塔,八面七层,外观九层,通高33米,用铜200多吨,所需资金1700多万由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先生捐赠。九华山上本来没有塔,慧光大师1994年发愿修复回香阁,并发愿修塔。他自己动手规划、征地,募集修复回香阁和修建万佛塔的资金。九华山万佛塔是清华大学设计的,塔上供奉着一万尊“消灾延寿药师佛”,为社会解难,故名万佛塔。万佛塔上题的匾额“增福延寿”四个大字,由中国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于2006年题写。字犹有遒劲有力,仪态万方,那一年季老已经95岁,这可能是他留下的最后一批墨宝了吧!</p> <p class="ql-block"> 走进寺门,抬眼南望,坐落在回香阁的万佛塔像一柱香;站在天台向西俯视,万佛塔象帆船的桅杆,也像是镇守整个九华山城的一枚神针。万佛塔,最美的时刻是有月亮的晚上,宝塔通体流光溢彩,灵珑剔透,悬在半空中,月色如银,撒落九华街,与街市的灯光相辉映,给整个佛国山城营造出浓郁的仙都佛国般的神秘幽境。</p> <p class="ql-block">东崖界石</p> <p class="ql-block"> 去的第五个寺庙是东崖禅寺。唐开元末年,新罗国王子金乔觉初来九华山居于东崖洞穴,常在洞旁岩石上晏坐清修。唐至德二年(757年),山下居士诸葛节等数名乡绅游山,行至东崖,见金地藏之苦行,深为感动,发心修建化城寺,请金大师离洞居住。明正德年间,有僧周经于此结茅,后建“晏坐堂”,以祀金地藏。心学大师王阳明曾两次来此与周经谈经论道,相契甚深,并互有题赠。</p> <p class="ql-block">东崖云舫</p><p class="ql-block"> 东崖脊顶,巨石方正,其形如舫,故有“东崖云舫”之称。坐落于巨岩之上,海拔871米。登云舫远眺长江如练,横于天际;鸟瞰九华街,佛国山城尽收眼底;南望天台诸峰,似一幅天然巨画。登云舫观四方,气象万千,如临仙境。</p> <p class="ql-block"> “东崖云舫”风光秀美,胜迹众多。①相传金地藏初到九华山时,在东崖宴坐禅修,“宴坐岩”为金地藏遗迹之一,“东崖宴坐”为九华古十景之一;②南侧为“身岩”(又名“飞身处”),岩畔有一脚印,传为金地藏所遗;③西侧有一古洞穴,面积12平方米,内有磐石,常年云雾蒸腾,又名“堆云洞”,传为金地藏初来九华栖身之所,后人称“地藏洞”;④东崖西麓有一山泉,名“美女泉”。相传金地藏东崖苦修,每日要到洞底汲水,百般辛苦,有一天,他禅坐入定,被一毒蛇咬伤仍然“端坐无念”。这时有一美妇人前来施礼道:“适才小儿无礼,乃吾管教不严,愿向大师奉献清泉,以赎罪愆。”并指岩下即可得泉。金地藏用锡杖轻轻拨动岩边沙砾石块,果见清泉涌动。这是讲金地藏历经磨难而得到仙人相助的小故事,因果报应,寓意深刻;⑤明王守仁曾两上九华,常在岩头端坐,留连忘返,他在《岩头闲坐漫成》诗中写道:“竟日岩头坐落花,不知何处是吾家。静听谷鸟迁乔木,闲看林蜂散午衙。翠壁泉声穿乱石,碧潭云影透晴沙。痴儿公事真难了,须信吾身自有涯。”朝廷疑王有谋反之意,派锦衣卫跟踪窥视,王守仁知有人跟踪,却与周金(一为“经”)和尚谈经论道,从而迷惑了锦衣卫。崖西“锦衣石”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继金地藏、王守仁之后,历代文人名士竞相效仿,并以东崖为题创作了众多诗文碑刻,“云舫”、“飞身处”、“云深处”等石刻,笔力苍劲,为书法珍品。</p> <p class="ql-block">天然睡佛</p><p class="ql-block"> 离开东崖禅寺,于山脊之上继续前行,到百岁宫索道上站,有一绝佳观景台,这里可观著名的九华山“天然睡佛”,这里也是游九华山的必到之处。</p> <p class="ql-block"> 天然睡佛基本呈南北走向,由花台景区大小不等、高低不等的山岩和八座山峰组成 ,而我们已在17日第一站去过花台,此刻,站在另一处遥望花台,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离开山,你怎能看见山。</p> <p class="ql-block"> 睡佛头像朝南,头枕天台群峰,大、小花台为躯干,面仰天际,“鼻梁”高耸,“喉节”突出,“睫毛”可见,好像一位慈祥卧睡的老人。其神奇在于,无论从南向北观看,或从北向南观看,皆成佛像,而且五官清晰,神形兼备。九华山睡佛,据说是当时九华山佛协会长仁德首先发现的,人们观其形态酷似仁德法师,由此被僧俗各界认同为仁德大和尚的法身显示,而日日接受芸芸众生的膜拜。</p> <p class="ql-block">百岁宫放生池</p> <p class="ql-block">百岁宫</p><p class="ql-block"> 终于到达百岁宫,此时我们已经很累了。百岁宫是我们在九华街景区去的第六个寺庙。百岁宫坐落于九华山海拔871米的插霄峰巅,原名摘星庵,又名万年禅寺。庙内供奉着明代无瑕和尚的肉身,因其活到126岁才圆寂,所以寺庙得名“百岁宫”。</p> <p class="ql-block"> 明朝万历年间,有僧人海玉,顺天宛平人(今北京卢沟桥)人,字无瑕,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在五台山出家。无瑕禅师曾云游参访峨嵋等佛教圣地,于万历年来到九华山,“初住东岩摘星亭,见狮子山左右,有龟蛇供护之状,遂卓锡焉”。无瑕禅师戒律精严,刻苦清修,耗用28年,刺舌血拌和金粉抄写《大方广佛华严经》81卷,为国家重点文物,现珍藏于化城寺中。明天启三年(1623年)秋,无瑕禅师年124岁,口占一偈曰:“老叟形骸百有余,幻身枯瘦法身肥。岸头迹失魔边事,洞口言来格外机。天上星辰高可摘,世间人境运相远。客来问我向何处,腊去春回又见春。”言毕安详圆寂。弟子将其遗体装缸,三年后启缸,肉身面色如生、身体完好,遂装金供奉。其徒慧广随即“建寺宇,造戒堂,立方丈”,时人尊其年高,故改庵名为“百岁宫”。明天启六年(1626年)明思宗朱由检敕封无瑕禅师为“应身菩萨”,题额“为善为宝”,赐无瑕禅师肉身塔“莲花宝藏”四字。清咸丰年间,百岁宫遭火灾,大殿等全部焚毁,仅留下无瑕禅师肉身殿,后重修。民国时,再请藏经,黎元洪总统赠匾额“钦赐百岁宫,护国万年寺”。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百岁宫建筑占地面积为1043.47平方米,百岁宫与祗园寺、东崖禅寺、甘露寺并称九华山“四大丛林”。百岁宫今存钟、鼓、碑刻等文物50余件,坐北朝南,五层古典马通楼,融山门、大殿、应身殿、库院、僧舍、客房和东司为一体,楼层内有巨岩横陈,有磐石镶嵌,岩石与建筑、建筑与山峰自然结合,巧巧天工。</p> 俯瞰九华街的化城寺区域,化城寺里存有无瑕禅师的血经。 <p class="ql-block">五百罗汉堂</p><p class="ql-block"> 总建筑面积为1000多平方米,为宫殿式结构,与百岁宫配套协调,形成一个建在悬崖峭壁上的城堡式建筑群。五百罗汉堂供奉五百尊罗汉,整个堂内于姿百态。百岁宫五百罗汉堂是中国四大佛山所仅有,它的兴建,为九华山增添了一处新景观。</p> <p class="ql-block">祇园禅寺</p><p class="ql-block"> 离开九华街景区最高最远处百岁宫后,我们乘坐地缆下山,这是我们第二次乘坐地缆,第一次还是在前天的江苏溧阳南山竹海。。。</p><p class="ql-block"> 重返九华街主街区,我们来到第七个寺庙——祗园禅寺。其实祗园禅寺就位于九华街口,只是我们停车的位置比较靠里,顺序问题,它成了最后的去处。</p><p class="ql-block"> 寺名来自一则佛经故事:据传释迦牟尼成佛后,迦毗罗卫国(古印度)给孤独长者欲购买波斯匿王家的陀太子花园建筑精舍,作为佛祖说法的场所。太子戏言布金遍地才卖,给孤独长者不惜重金买下。后来陀也信了佛,自愿将园林献出,请释迦到此说法。于是这座园林的名字便冠上他二人的名字,全称“陀树给孤独园”,简称“园精舍”。祇园寺门联“树荣光盈宇宙,园林春色满人间”,用上了寺名,包容了典故,饶有趣味。</p> <p class="ql-block">山门</p><p class="ql-block"> 门楼宽五间,高三间。门头三层廊檐,覆盖金黄色琉璃瓦,飞檐高挑,檐角龙头伸头吐舌,有行云之势。梁栋雕饰彩绘,精致异常,有玄奘取经、水漫金山、渭水垂钓等神话故事。门额墙壁上,镶嵌着白底青花图案组成的“祇园禅寺”寺名瓷匾。山门坐北朝南,双层飞檐翘角门罩,龙头高挑。门内正中供奉护法“灵官”神,两厢威立骑虎的“哼”“哈”二将。</p> <p class="ql-block"> 祇园寺始建于明代,清代多次重修和增建。九华山祇园寺与甘露寺、百岁宫和东崖禅林合称九华山四大丛林,为禅宗法系。整个建筑依山就势,鳞次栉比,布局紧凑,层次分明。祇园寺是九华山宫殿式与民居式组合规模最大的寺院,由灵官殿、弥勒殿、大雄宝殿、客堂、斋堂、库院、退居寮、方丈寮、光明讲堂及藏经楼等10座单体建筑组成。祇园寺寺院全部建筑分布在四层台基上。第一层台基高五米,坐落着灵官殿、弥勒殿、客堂、齐堂和退居寮;第二层台基高二米,筑大雄宝殿;第三层台基高六米,有方丈寮和库院;第四层台基高三米,为敞厅两层楼的光明讲堂。</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p class="ql-block"> 为亭阁式重檐方殿。殿中央前供弥勒佛,背面供韦驮,弥勒佛笑口常开,肚腹袒露,一副天真慈祥的模样。旁有一副名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两侧立有四大天王,它们是:东方持国天王,着白色,手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着青色,手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着赤色,右手缠绕一龙(或蛇),左手持宝珠;北方多闻天王,着绿色,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这四大天王为佛教护法神,又称”护世四天王”。天王殿和山门殿在同一水平线的台基上,天王殿的殿基人为抬升了0.5米,殿后的“入庄严境”的院墙基础自然抬升约1米。</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再升高约2米,大雄宝殿是祇园寺中心所在,坐东向西,面朝化城寺。大雄宝殿高约35米,阔约25米,进深约19米。大雄宝殿中供12米高的三尊大佛,这是全山最庄严的一组大佛。这三尊大佛左为“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中为佛祖释迦牟尼佛。两侧供十八罗汉坐像,后墙两旁为文殊和普贤菩萨坐像,后墙和南墙的佛龛都筑在岩石上。 大殿背墙有一组高20米、宽7米巨型”海岛”,塑有观世音菩萨及善财、龙女等大小近百尊群像,主要由佛经”五十三参”故事人物组成。檐间有“大雄宝殿”四个大字,下层檐下也悬挂“大雄宝殿”金字,在金黄琉璃瓦顶上的正脊、水线上都饰有堆花彩瓷的天王、罗汉像、或动、或静、或坐、或行,形态各异。狮、獬等“厌胜”物列于其间,殿脊、水线两端均饰以青花细瓷的鱼龙正吻,飞檐四角悬有八双镂空花蓝,檐下有17处雕花斗拱。</p> 万佛殿。 卧佛殿。 <p class="ql-block"> 祇园寺法相庄严、完整,为全山之最,佛、菩萨、罗汉塑像排列规范,工艺精湛,形象逼真,参观后能增长佛教及佛教建筑工艺的知识。</p> <p class="ql-block"> 离开祗园禅寺,已过中午,我们决定结束九华街的行程,留出时间去天台景区。在返回停车点的途中,看到了通慧禅寺,也叫通慧庵。这是我们看到并近距离走过的第八个寺庙,但没有进去。</p><p class="ql-block"> 通慧庵位于东崖西麓,始建于清初,为化城寺东序寮房之一。1988年住持僧仁义重修,恢复道场,香火日盛。该寺坐东朝西,由5座民居式殿宇组成,新建有宫殿式大雄宝殿。依山就势,高低错落,翠绿拥抱,环境清幽。比丘尼仁义,俗姓姜名素敏,1911年生,辽宁沈阳人。自幼与佛有缘,幼年时边读书边到庙里听诵经,能背诵《心经》、《大悲咒》。年轻时潜心医学,主攻中医针灸。1940年到五台山出家,法名仁义。1950年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援朝抗美,战地行医。1953年回国后,从事医疗工作。1982年再赴五台山受具足戒。1985年朝礼九华,后又云游四方。1995年返回九华山,住持通慧庵。1995年11月28日圆寂(85岁),其徒思善遵嘱将遗体坐缸存放,1999年1月开缸,肉身完好,现涂漆供奉。比丘尼成金刚不坏之身,惟九华山独有,引起社会轰动。仁义生前由一名大家闺秀成为医生、军人、尼姑,直至不腐肉身,加之她参军卫国、行医济世、乐善好施等不凡经历,成为九华山众口皆碑的传奇式人物。</p><p class="ql-block"> 至此,我已知道九华山供奉着四尊肉身,分别是金地藏肉身、慈明肉身、无瑕禅师肉身和仁义肉身。九华山,真是一处宝地。</p> <p class="ql-block">旃檀林</p><p class="ql-block"> 走了很长的路,终于来到停车点,在停车处一家面店吃午饭的时候,发现对面就是旃檀林,这是路过并近距离走过的第九个寺庙,但是也没有再进去,有点可惜。</p><p class="ql-block"> 旃檀林,九华山三大宝殿之一,位于九华街中心、化城寺西南,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据传初建寺时,采伐寺后琵琶形山上异香古树,这种树与南印度被佛家视为珍品的旃檀香木极为相似,故寺名”旃檀林”。该寺为砖木结构,由4座厅堂式民居和1座大殿组成。花厅“山中天”原为接待高僧和重要客人住所,“庭中花下叙祸福,岸畔松前论醒眠”的名联,至今令人回味。寺内门窗、梁、栋、佛龛雕刻精美,藏有匾额、碑刻、法器等文物,在九华山古寺中具有重要影响。但由于古寺严重损坏,无法维修,住持僧慧深于1990年开始发心筹建大雄、大悲、大愿三大宝殿,移建旃檀林老殿。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十年间三大宝殿相继落成,为九华街增添了新韵。</p> <p class="ql-block"> 九华街区的寺庙太多了,我们用了一上午时间,仍未能遍览,只进入了其中六个,门口路过两个。有小天台、明净禅寺等未能前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