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浔古镇,我去了两次:去年三月,和今年四月。天气阴乎乎的,就象我对南浔的了解,不很通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地理上看,南浔位置很优越,属于江浙沪的中心地带,距沪苏杭都是100公里左右,水陆交通发达。天然优越的位置,助推了当地经济发展。在明清时期,南浔就成了“辑里湖丝⑴”的集散中心,很多家族由此成为富户。比较出名的,就是“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四象”——刘(镛)⑵、张(颂贤)、庞(云鏳)、顾(福昌)四大家族,财产已达千万两白银以上。民间盛传“刘家的银子,李家的才子,庞家的面子,顾家的房子”。在江南六大古镇中,南浔是最富的,人称“富甲南浔”。景区在东大门特别塑造了四头大象、八头大牛,象征着那些家族,述说着那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浔的历史确实悠久,她建于南宋淳佑十二年(1252),由南林、浔溪两村合并,至今已770多年。由于滨临太湖,地势低洼,平均海拔不足5米,河流纵横,水患泛滥。从湖州到南浔,水道遍生芦苇,众称“荻塘”。唐贞元八年(792)湖州刺史于頔(dí)为减水患、利舟楫,组织疏浚,整修河道。民众出于感恩,将荻塘改称为“頔塘”。东大街就是頔塘故道北岸的一条主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大街130号,是一座私家园林“宜园”,又称庞家花园,后人评为南浔五座园林之首。它是“四象”之一庞云鏳(zhēng)的次子、国内外著名古画鉴赏家及收藏家庞元济(字莱臣)设计,于民国7年(1918),在祖屋基础上扩建的,占地2.4万平方米。是我国传统园林向现代园林过渡的代表性作品,在园林建筑史和艺术成就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研究价值。上个世纪30年代,毁于日寇战火。2017年底,依据著名建筑学家、我国第一代博导童寯(jùn)老教授,当年绘制的宜园平面图和《宜园记》文字描述复建,2019年11月底完成。图为绿净山庄、绮霞仙馆、闹红舸、半湖云锦万夫容、且住为佳、碧梧翠竹庐、凝翠阁等景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大街108号,另一座重要古建——尊德堂,也称张静江故居。占地3500平方米,由“四象”之一——张颂贤(张静江祖父),于清光绪年间建筑,是典型的江南民居, 2013年成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张静江(1877——1950),名增澄, 别名人杰,字静江。故居里,陈列着张静江的雕像、孙中山的题词“丹心侠骨”,和亲笔对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张静江早在欧洲工作期间,就与孙中山结识,表明了立场,为同盟会捐献了大量资金。他历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兼任浙江省政府主席等职,名列国民党“四大元老”。抗日战争爆发后,避居汉口香港,寓居纽约,1950年病逝于巴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頔塘故道上还有几座著名的古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津桥是三大古桥中最高的桥。它位于十字形水系中心,横跨頔塘故道,初建于宋,单孔石拱券。原名浔溪桥,后改称通津桥。清嘉庆三年(1798)重建,长28米,宽4米,跨度14米,拱矢高7.6米,两端踏步各33级。明清时,这里是“辑里湖丝”的集散中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通津桥东,横跨頔塘故道的,还有一座洪济桥,也是三大古桥之一,与通津桥并称“頔塘故道双桥”,2017年,双桥列为省级文保单位。它的建造年代不详,但明万历年间(1573—1619)《湖州府志》就已有其记载,嘉庆十年(1805)重建。单孔石拱券,长28米,宽3.5米,拱矢高7.2米,两端踏步各33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找好了角度,就可以将桥的实体与倒影拍成一个美美的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洪济桥再往东,是廊桥。木质,上覆青瓦,廊内美人靠,夜晚灯明,可赏景,可小坐。灯影摇曳,小舟穿梭,是一种别样的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津桥向西,是南浔十字形水系中心——两条河道在这里交叉,成为水道交通枢纽。这里除了通津桥,还有十字港码头、三庆桥、水晶晶的店、清风桥、下塘东街小吃街,是古镇里最热闹的去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离十字港码头不远,泰安路上有座“中国魅力名镇”牌坊。2005年,南浔以“鱼米之乡、文化重地”的突出特点,从100多参展村镇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央电视台组织评选的十大“中国魅力名镇”称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外还有一座广惠桥,也是三大古桥之一,位于广惠宫,横跨南市河,单孔石拱券,长23米,宽3.3米,拱矢高5.3米。站在桥上,眼前粉墙黛瓦,垂柳依依,碧波荡漾,舟楫来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浔人很重视教育,读书风盛,有“诗书之邦”雅号,名人辈出,明代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一说。宋明清三朝,出进士41人、京官56人,地方官员57人以上。现代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即使是一生都在忙着赚钱的刘镛,心中也有浓浓的书香情结。因羡慕元末大书画家赵孟頫建造的莲花庄,他拿出了27亩地,从清光绪十一年(1885)起,三代人用40年,打造了“小莲庄”,达成了自己附庸风雅的愿望。除此,他还着力培养子孙。子辈最杰出的是刘锦藻(1862—1934,次子),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精文史。三子刘梯青正一品,四子刘湖涵三品。孙辈最杰出的是刘承干(1881—1963)——清末秀才、著名藏书家、刻书家。他颇得生父、继父遗传,酷爱历史,痴迷藏书刻书。不惜巨资,收购十数楼藏书。建嘉业堂藏书楼,藏宋元明清古籍16万册60万卷,其中若干国内孤本、珍本。1951年,刘承干“悉以捐献”,以嘉业堂藏书楼附属浙江省图书馆。可惜,我两次都未赶上营业时间,与小莲庄、嘉业堂、刘氏梯号等景点失之交臂。图为河边的老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明朝礼部尚书董份。位于古镇东部的百间楼,就是他为孙媳妇的百名婢女而建,长400米,历经400多年。董份为官时,田地数万、当铺百余、大航三百、僮仆千人,岁利数百万,富甲三吴。除了有钱,董份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明嘉靖二十年(1541)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参与纂修会典,世宗斋醮仪上“天神”表文多出其手,历任工部尚书、吏部左侍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现代,南浔也走出来不少名人大家,如“西泠印社”发起人赞助人张石铭、“中国航天四老”之一屠守锷、作家徐迟、共和国飞机设计之父徐舜寿⑶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百间楼边,安纳亚运河院子,清丽,是一家高档酒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诸老大粽子,湖州传统美食。1989年,参加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获“金鼎奖”、商业部“部优产品”称号。2000年以来,畅销国内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一处园林,当时在修复,没搞明白是谁家的。由于行程与小景点开放时间因素,只能遗憾了。我觉得,以后还能有机会,去更深入地了解南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⑴ 辑里湖丝,丝中极品,获得英国伦敦首届博览会金奖。产自南浔辑里村,多用于明清皇家、出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⑵ 刘镛(1826—1889),晚清商人,出生于南浔,创办丝行、盐行致富,赴上海、汉口、常熟、青岛等地开拓业务,涉及房地产、水运码头、典当等诸多领域,成南浔“四象”之首。刘墉(1719—1804),比刘镛早出生107年,是清乾隆嘉庆年间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诗人。山东诸城人,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历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吏部兵部尚书、尚书房总师傅,名列“清代书法四大家”,人称“浓墨宰相”,谥号文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⑶ 徐迟、徐舜寿,为徐益彬之子。徐迟,原名徐桑寿,当代作家,代表作《哥德巴赫猜想》。徐舜寿,徐迟之弟,我国最早的军机总设计师。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主持了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教1)自主设计,和后来的多种型号的歼击机、轰炸机,培养了早期一大批设计人员,其中出了5位院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资料来自网络和景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〇二四年七月二十九日拟稿</p><p class="ql-block"> 二〇二四年八月七日定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