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7周年。由吴善构精心安排,邵建華、蔡美蓮、黄丽萍协助,组织部分老同事前往屏南革命老区参加二天欢聚活动。</p> <p class="ql-block"> 日月如梭,人生苦短。不经意間我們都步入老年之列了,忆当年青春奋发在那热火朝天的年代,同事們相互团结友爱,相互支持帮助,克服种种意想不到的团难,献身在國防建設一线上,做出了各自应有的貢献!回顾历史我們是无怨无悔的一代人。</p><p class="ql-block"> 同事們今天大家都生活在欣欣向荣的美好时代,請珍惜当下,让久别重逢的聚会在洋溢欢声笑語中度过。祝老同事們身体健康!闔家幸福美满!万事如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参加聚会的有:包逸軒、刘冬兰、林天荣、黄其忠、吴善构、叶慧英、張步進、邵建華、(張步進女儿小張)、江錦文、高錦釵、陳國珠、朱满秀、陆秋荣、王宪生、黄 维、黄 榕、黄爱民、蔡庆英、蔡美蓮、阮瑞龙、沈 杰、林湾平、宋建中、鄭生妹、黄丽萍、吴德宝、宋美玉、兰妹金。</p><p class="ql-block"> 今天乘坐由吴师傅驾驶的“閩A一YF591號旅游大巴,七点四十分凖时由福州出发。</p> <p class="ql-block"> 我們的群主一一吴善构為人热情奔放,认真負責,洋溢着时代感的活力,值得信赖。祝群主身体健康!事事如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龙 潭 里</span></p><p class="ql-block">屏南县龙潭村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是屏南县东部的一个行政村,隶属于熙岭乡。</p> <p class="ql-block">该村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美丽自然风光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龙潭村旧称龙潭里村,其名称来源于一个名为龙潭的瀑布,该村东与四坪村和代溪镇忠洋村接壤,</p> <p class="ql-block">西与古田县吉巷乡水竹洋村接壤,南与圪头村接壤,北与三峰村接壤。全村面积约2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人口约一千余人,由3个自然村和16个村民小组组成。</p> <p class="ql-block">龙潭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当时陈氏家族从宁德陈山下迁入,</p> <p class="ql-block">带来了颖川郡陈善公。随着时间的推移,龙潭村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结构,</p> <p class="ql-block">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四平戏、红粬制作和黄酒酿造技艺等。</p> <p class="ql-block">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为龙潭村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龙潭村积极推进乡村振兴计划,通过发展文创旅游产业,</p> <p class="ql-block">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和文艺青年入驻,成为了一个充满文艺气息的文创村。</p> <p class="ql-block">村内设施完善,拥有图书馆、咖啡馆、美术馆、艺术馆、音乐厅以及红曲黄酒体验馆等,</p> <p class="ql-block">成为了一个集文化、艺术、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村落。</p> <p class="ql-block">此外,龙潭村还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如制作黄酒等,使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p> <p class="ql-block">龙潭村的建筑风格保留了典型的宁德古民居特色,黄墙黛瓦、鹅卵石路,晴天雨天都展现出中国山村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村内的古民居、古廊桥、以及自然景观如龙潭溪等,都是游客探访的热点。</p> <p class="ql-block">此外,龙潭村还保存着大量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和传统建筑,</p> <p class="ql-block">如回村桥、溪头厝、洋中厝等,这些古建筑不仅展示了龙潭村的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传统建筑和手工艺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龙潭村是一个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艺术创作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无论是对于寻求文化体验的游客,还是对于希望远离城市喧嚣、享受宁静生活的旅客,都是一個理想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龙潭“四平戏[2]”:陈氏第五世陈马朝公妈学“四平腔”,马朝之子陈志显、陈志现兄弟精通“四平戏”始演戏酬神。至清初陈姓兴盛,开始自筹戏班。</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间陈姓戏班被邀到周边及外乡演出,而且备办戏衣、锣鼓乐器等行头。于是打出班名“开祥云”,并到临县古田、宁德演出。</p> <p class="ql-block">据乾隆十七年(1752年)沈宗良增修的《屏南县志》记载:“元旦,拜祖先尊长,鸣锣放鞭炮,十一、十二起,县民演剧庆赞”。</p> <p class="ql-block">又据乾隆五年(1740年)任知县沈钟修纂的《屏南县志》载:“山头奶宫,在城东门外东山上,昔有孝女为父讼冤至此殁焉,或云神戴姓,邑人于六月初一演剧庆赞”。</p> <p class="ql-block">至此,龙潭“四平戏”戏班正式走向民间。四平戏到了清嘉庆至道光、咸丰年间,龙潭村人又陆续组建“老祥云”、“新祥云”、“赛祥云”等“四平戏”戏班。</p> <p class="ql-block">清咸丰年间贡生黄正绅,因慕龙潭“四平戏”,特地携儿从旧城所在地双溪镇,</p> <p class="ql-block">翻山越岭步行几十里来到龙潭村看戏,并留下一首《龙潭村观剧赠陈陶川茂才》诗:“到门溪水响潺潺,一榻全收四面山。</p> <p class="ql-block">足,帮人相见况开颜。欢筵鸡黍叨元伯,舞榭钗裙讶小蛮。喜得从行二三子,归途也学唱刀环”。</p> <p class="ql-block">可见“四平戏”唱腔、表演是很有特色而引人入胜的。“四平戏”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原来的精华。</p> <p class="ql-block">“四平戏”这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受到国家的重视,并申请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北 墘 村</span></p><p class="ql-block">北墘村地处福建省屏南县代溪镇东南部。这里山峦叠嶂,群峰耸峙;山谷盆地纵横交织,</p> <p class="ql-block">一条发源于岭里和曾坑的莒溪穿村而过,随山转弯成潭,汇入黛溪,注入霍童溪。</p> <p class="ql-block">全村609户人家2290多口人,农家依水而建,自然相连,其中吴氏家族就有464户,</p> <p class="ql-block">自开基祖吴天灵始,至今历时700余年繁衍26代。村落传统格局保持完整,</p> <p class="ql-block">古建筑约占85%。淳朴敦厚的村规民约、</p> <p class="ql-block">八面玲珑的手工技艺、色彩缤纷的节日民俗,共同构成了北墘古村的乡土文化形态。</p> <p class="ql-block"> 屏南古民居属江南天井式民居,土墙、泥瓦、杉木构架,梁柱、门窗做工考究,木雕图案美观实用。</p> <p class="ql-block">北墘村的房子盖得十分高大,都有大天井。</p> <p class="ql-block">闽东山区多雨潮湿,又有充足的钻天林木资源,房子高大利于通风透气,而且大家都想在风水上占得上风上水。</p> <p class="ql-block">夯土、石条、木头组合的房屋结构格外奇巧、大气。穿过鹅卵石路径,扬波的水车,</p> <p class="ql-block">袅袅的炊烟,迷人的酒香,悠扬的乡音,还有鸡鸣犬吠,仿佛一幅田园山水的水墨画舒展开来。</p> <p class="ql-block">北墘村古民居建筑形制多为一进院落,封火墙为夯土墙建筑,内为木结构,</p> <p class="ql-block">较具典型的闽东北山地民居特点。著名的古民居主要有佛仔厝、爱吾庐、吴云统古宅、吴新凤古宅等。</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年间落成的佛仔厝,因厝内有清木雕刻人物故事百余尊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佛仔厝为土木结构,占地面积434平方米。佛仔厝装修及雕刻用时10年。</p> <p class="ql-block">各个柱子一律按传统镏金红底黑字工艺制作了名人名联。</p> <p class="ql-block">宅院的门柱上镌刻着30多副对联,篆、隶、行、楷、草俱全,皆出自当时名家之手,</p> <p class="ql-block">联句多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可以看出房主的自我修养。</p> <p class="ql-block">厝内100多幅图案, 22组1008尊人文造型进一步诠释着主人的理想与追求。</p> <p class="ql-block">屏南是名闻遐迩的廊桥之乡。北墘村也是建造木拱廊桥能工巧匠辈出的村庄。</p> <p class="ql-block">其代表作郑公桥又名金桥,位于北墘村村中小溪涧上,始建于明代,</p> <p class="ql-block">现存建筑为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重修,属于平梁廊桥,因桥中祀郑公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桥东侧设三个神龛,中龛祀真武帝,左龛祀陈靖姑,右龛祀郑公。</p> <p class="ql-block">桥面铺杉木,桥东西两侧设条凳、双层挡板。</p> <p class="ql-block">北墘村还是历史悠久的红粬黄酒文化之乡。</p> <p class="ql-block">屏南人的生、婚、死都离不开酒,</p> <p class="ql-block">一出生就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故有“人生三杯酒”之说。</p> <p class="ql-block">冬至是农户酿家用米酒之时,因为利用冬至节气的山泉水加优质糯米,</p> <p class="ql-block">使用传统工艺精制加工的红粬,</p> <p class="ql-block">在清凉气候中酿造出的酒最香最甜最醇,</p> <p class="ql-block">还可以长期保存,俗称“冬至酒”。</p> <p class="ql-block">六角井古窖的泉水是北墘村的灵泉圣水,</p> <p class="ql-block">冬至节家家户户取来酿酒。古窖因而成为北墘村的另一个标志物。</p> <p class="ql-block">北墘老酒明代已有规模,至清时几乎每家每户都产红粬,</p> <p class="ql-block">全村最多时有几十个粬埕。</p> <p class="ql-block">这些林林总总的粬埕也是北墘古村民居建筑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仙 山 牧 場</span></p><p class="ql-block">当一块象征着隆重的红绸布,被福建省闽浙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中共屏南县委等有关领导轻轻揭去,闽东北游击战争期间的核心区九仙山,一个红军交通站“仙山五英烈”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开始为人们所知。这次科普特色活动,由省社科联主办,省闽浙赣研究会承办,屏南县党史方志办和路下乡人民政府协办,来自福州、古田、屏南等地的40多位革命后代、专家学者,和“仙山五英烈”的后人代表,见证了这个庄重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屏南县仙山牧场,被誉为“北方少有,南方仅有”的高山草场,它过去的名字叫大坂厂。大坂厂西南靠山处,有一座被称作萧家老屋的半堵残墙,据《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屏南交通站分布图》所列,大坂厂交通站是唯一从建瓯和古田通往屏南的红军交通站。</p> <p class="ql-block">陈家宠是主管这一方的乡党委书记,他说:“我从小在这里长大,每次走到这处遗址前,心理就莫名感到凝重,总觉得这里面有故事,但不知道是什么故事。”</p> <p class="ql-block">一位路过的当地村民,盯着科普特色活动的展板,喃喃自语:“大坂厂萧家,解放前被国民党灭门了,只剩下一个后代。”</p> <p class="ql-block">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中,闽北红军的主力第二、三团打出外线,依托鹫峰山脉开展游击战争,开辟闽东北游击新区,主峰九仙山一带的屏古瓯边区,成为闽东北游击战争的核心区域。</p> <p class="ql-block">同时,红军闽北独立师长黄立贵,根据中央长征路上发来的“闽北(红军)注意与闽东叶飞的游击队取得联系”的指示,几次深入到闽东北地区,</p> <p class="ql-block">寻找闽东红军叶飞的部队,以期实现闽北、闽东两块游击区的联合。黄立贵、王助、饶守坤等红军领导人,经常驻在大坂厂交通站。</p> <p class="ql-block">交通站的负责人叫萧茂忠,外号“萧老虎”。他带领妻子应桂香、父亲萧荣贻、弟弟萧茂有、长子萧长春,一家五口人都成为闽北独立师的交通员。</p> <p class="ql-block">他们还在附近的大坂、小坂深山密林里,搭建九座茅草屋,成立简易的红军医院,救治红军伤病员。开国中将饶守坤在回忆文集中,曾深情写道:“大坂山顶住着一户人家,</p> <p class="ql-block">主人叫‘萧老虎’,待我们更是热情,有时我们到他家里宿营,他总是替我们站岗放哨,战士们不肯,他笑着说‘我要不是拖家带口,也和你们一起干。</p> <p class="ql-block">你们上我这山顶上来,是信得过我,快睡个安稳觉,养好精神,去打那些坏蛋。’有时,我们把伤员安顿在他那里,他热心看护照料,从未出过差错。”</p> <p class="ql-block">经过近一年的寻找,黄立贵终于在洞宫山,与闽东红军领导人叶飞实现了会师,双方商定了召开闽北、闽东红军联席会议的具体时间。</p> <p class="ql-block">外号“黄老虎”的黄立贵师长,从洞宫山返回九仙山,准备回闽北向黄道书记汇报。临行前,他亲手将两支枪交给了“萧老虎”。</p> <p class="ql-block">由于叛徒出卖,国民党军队烧毁了大坂厂交通站,抓捕了萧茂忠、萧长春父子。为了严守红军秘密,保护红军伤病员,萧茂忠将敌人引到建瓯富地村,被敌人杀害。</p> <p class="ql-block">萧长春逃脱后,到家人暂避的峡头村报信,应桂香知道敌人会跟踪而至,不能让在不远处“红军洞”养伤的红军有危险,立即带着他转移到古田横坑村。</p> <p class="ql-block">敌人包围了横坑村,叫嚣“不交出红军就杀全村”。应桂香挺身而出,被敌人杀死在村头。英雄交通员夫妇,双双倒在了“洞宫山会谈”的前夜。</p> <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中,大坂厂交通站的萧荣贻、萧茂有、萧长春三人,也在执行任务时,先后遭敌人杀害或被敌人迫害而死。</p> <p class="ql-block">敌人杀害“萧老虎”夫妇后,又到其老家古田县半山村,烧毁其祖产,要对萧家斩草除根。在地下党组织安排下,“萧老虎”夫妇10岁的女儿萧大妹送给建瓯玉山一户姓魏的人家做童养媳,8岁的萧长清和7岁的萧长生随姐姐一起生活。</p> <p class="ql-block">萧长清、萧长生长大后,也都成为地下党交通员。解放之初,兄弟俩一个被评为福建省首届战斗英模,一个参加了抗美援朝。</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80年代,萧长清、萧长生兄弟俩,想乘改革开放的春风,为父母申请革命烈士。但是,由于闽北红军改编的新四军三支队五团,在“皖南事变”中几乎全部牺牲,</p> <p class="ql-block">这一带的历史出现了“断层”、“断档”现象,父母从事的又是地下党工作,他们找不到能证明父母革命者身份的直接当事人。两人带着对父母欠疚的遗憾,相续离开了人世。</p> <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屏南县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早已将萧茂忠、应桂香夫妇的名字列入其中。令人遗憾的是,可能是以为这户人家被杀绝了,屏南县方面未能将这一消息,及时告诉给“萧老虎”的后人。</p> <p class="ql-block">“萧老虎”的两个儿媳妇至今健在。他们在家人的陪同下,从福州、南平风尘仆仆来参加“仙山五英烈”的科普特色活动。</p> <p class="ql-block">大儿媳王桂兰60多年前,曾经跟随丈夫萧长清来到过这里。在萧家老屋遗址前,老人动情地向后代们介绍房屋的情况,全家人在先辈生活的遗址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萧家“五英烈”的故事是曲折的,也是幸运的。闽北红军改编的新四军五团,近2000名将士在“皖南事变”中殉难,多数成为无名烈士。屏南籍人员近200名,只有56人留下了姓名。《屏南县革命烈士英名录》中,也列有120名无名烈士。</p> <p class="ql-block">魂兮,归来!今天,我们站在中华民族即将实现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曾经为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革命英烈们,应含笑九泉!科普特色活动结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万 安 桥</span></p><p class="ql-block">万安桥,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长桥镇长桥村,是一座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木拱廊桥。它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木拱廊桥之一,具有极高的建筑和历史价值。万安桥的名称和历史沿革反映了其在中国古代桥梁建筑中的重要地位和文化意义。</p> <p class="ql-block">2022年8月6日晚,中国现存最长木拱廊桥万安桥突发大火。</p><p class="ql-block">2022年8月6日21时10分左右,接群众报警,屏南县长桥镇万安桥失火。接警后当地政府第一时间组织救援力量奔赴现场处置。县委、县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人员迅速赶往现场开展相关工作。</p> <p class="ql-block">今天新落成的“万安桥”和五年前留影的“万安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