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印象(一)——中山桥、黄河母亲、甘肃博物馆

Liuyans

<p class="ql-block">  6月29日从郎木寺返回兰州,晚饭后沿滨河路来到中山桥,始建于1908年的百年中山桥见证了兰州从一个小镇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化都市的历程,张灯结彩的中山桥上游人如织,滨河路上人山人海,周末许多市民聚集于此,休闲纳凉,来到黄河母亲塑像附近才找到一个位置,来一杯三炮台,择一个躺椅,静静等待夕阳西下,看涛涛黄河水奔流不息向东而去,河上游艇穿梭,赏霓虹闪烁的中山桥,酷夏中吹吹西北凉爽的风。十余天甘南和宁夏之行的疲惫一扫而光,明天开启我的博物馆之行。</p> <p class="ql-block">兰州黄河母亲雕塑</p><p class="ql-block">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母亲雕塑以东方女性善良、朴实、端庄、秀美的母亲造型和怀中戏水的天真幼儿形象,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生生不息以及中华儿女健康快乐、茁壮成长。雕塑上的独特鱼纹,源自甘肃大地湾的彩陶纹,寓意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源自黄河,源远流长。雕塑由全国著名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于1986年建成,三十余年来享誉海内外。作品长6米,宽2.2米,高2.5米,花岗岩材质,总重40余吨。甘肃博物馆里的张骞塑像也是何鄂女士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6月30日甘肃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甘肃省博物馆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珍贵文化遗存,馆藏珍贵历史文物、自然标本8万余件(组),尤以新石器时代之冠的甘肃彩陶、汉代简牍文书、汉唐丝绸之路珍品、佛教艺术萃宝、古生物化石等珍贵文物为特色。我们最为熟知的中国旅游标志的铜奔马,中国邮政的象征的“驿使图”,嘴巴微张、齐刘海少女形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等等,都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 缺少雨水的兰州,今天下起了小雨,挡不住大家对于传统文化的喜爱,微雨中排了半个小时的队伍进入馆内。《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厅》和《甘肃彩陶展厅》里的两位公益讲解员知识渊博,讲解生动详尽,比付费的讲解好的多。惊喜的是还偶遇了一起游侠客甘南行的广州朋友。</p> <p class="ql-block">  北魏早期佛造像仍是十六国风格的继续。至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推行汉化政策后,推动了南北文化的融合,佛教造像融入汉文化自身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技法,出现了“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形象,即佛像清丽秀逸,着双领下垂的汉式服装。东魏西魏仍继承了这种风格的造像。至北周造像又转为面相丰圆,躯体壮实,略显上身硕大,下身粗短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一佛二菩萨立像 北魏(公元386-534年)</p><p class="ql-block">1973年甘肃省秦安县采集</p> <p class="ql-block">石造像塔</p><p class="ql-block"> 甘肃省庄浪县出土。塔身由五块呈梯形的方石雕叠垒而成。自上而下,上小下大。原为楼阁式,今塔顶与塔基均失,仅留五級塔身。正面:第一层方形浅龛内雕一佛二菩萨像,第二层雕二佛并立说法,力士、凤鸟、人头鸟身。第三层雕菩萨、弟子、菩萨乘象、童子坐象等。第四层雕文殊、维摩跪坐辩论,二菩萨侍立。第五层雕菩萨、供养菩萨跪拜,手持团扇的侍从等。右面:自上而下分别雕佛、交脚弥勒菩萨、菩萨、佛传故事中的“树下诞生”,“九龙灌顶”、“阿私陀占相”等情节,还有飞天、力士、弟子等。左边雕一佛二菩萨、二雄狮及一力士,思惟菩萨及二胁侍菩萨佛传故事中的"释迦涅槃”、释迦、多宝说法、飞天、弟子像等。背面:雕一佛二菩萨,弥勒佛及二胁侍菩萨、交脚弥勒菩萨等。造像应为北魏孝文帝改制以后的作品,是国内少见的北朝造像塔。</p> <p class="ql-block">权氏造像塔 西魏</p> <p class="ql-block">张长等造像碑</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 386-534年)</p><p class="ql-block">1956年甘肃省泾川县水泉寺采集</p> <p class="ql-block">隋唐佛教造像</p><p class="ql-block"> 隋代至唐初是佛造像发展的过渡阶段,上承北周、北齐遗风,下启盛唐新韵。佛造像面相方圆,脖颈略显粗长,躯体敦实;菩萨造像一般发髻高耸,腹部稍鼓,整体造型显得自然端庄。盛唐佛像刻意追求形体完美,神情严穆,亲切慈悲;菩萨体态优雅,比例肌肤匀称的造型,力求刻画佛超度众生的情态,开始显露出世俗化的趋势。</p><p class="ql-block"> 铜菩萨立像 唐代(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旃檀佛造像</p> <p class="ql-block">1、佛头像 </p><p class="ql-block">2、菩萨头像 </p><p class="ql-block">1956年甘肃省临夏州炳灵寺石窟出土</p><p class="ql-block">3、佛头像 </p><p class="ql-block">1958年甘肃省武威天梯山石窟出土</p><p class="ql-block">4、彩塑菩萨头像 </p><p class="ql-block">1966年甘肃省敦煌莫高窟</p><p class="ql-block">5、石佛头像 </p><p class="ql-block">以上全部是唐代佛头像(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釉陶塔 唐代(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1959年甘肃省天水市姚家庄采集</p> <p class="ql-block">彩绘木塔 五代(公元907-960年)</p><p class="ql-block">1956 年武威市采集甘肃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佛说观弥勒菩萨上升兜率天经</p><p class="ql-block">西夏(公元1038-1227年)</p> <p class="ql-block">水月观音像 宋代(公元960-1279年)</p> <p class="ql-block">释迦佛苦修铜像</p><p class="ql-block">西夏(公元1038-1227年)</p><p class="ql-block">1973年甘肃省武威市张义公社出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瓷瓶 宋代(公元960-1279年)</p> <p class="ql-block">鎏金模制坐佛像 宋代(公元960-1279年)</p> <p class="ql-block">菩萨坐像墓砖</p> <p class="ql-block">雕刻莲花砖</p><p class="ql-block">宋代(公元960-1279年)</p> <p class="ql-block">迦陵频伽瓦当 宋代(公元960-1279年)</p><p class="ql-block">1979年甘肃省通渭县出土</p> <p class="ql-block">花萼同辉</p><p class="ql-block"> 藏传佛教兴盛的时期——元、明、清</p><p class="ql-block"> 由于元朝统治者崇信喇嘛教(藏传佛教),元世祖曾封喇嘛教法王八思巴为“国师”和“大宝法王”,因此,藏传佛教及其造像在元代迅速传播至汉文化区,汉传佛教受到极大压制,传统佛像艺术在甘肃开始出现衰微颓势。明清两代,统治者推崇藏传佛教,宫廷设有专门机构铸造藏传佛教造像,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不断发展。明代的藏系金铜佛像以其优美的造型、端庄的面相,匀称的身体比例结构而著称。清代的金铜佛像以梵式系统造像为主流,又出现了”藏东佛像”、“丹巴体系”等不同的铸像流派。汉传佛教造像艺术则顺着唐宋以来世俗化的方向继续发展,并在明嘉靖以后再次出现一个鼎盛发展时期,留下了大量精美的传世品。</p><p class="ql-block"> 明代嘉靖以后,特别是万历年间,汉传造相又独盛一时,造型多头大身长。体态丰臃,传世品较多,明代的汉传佛造像特别是中早期造相,比例比较适中,身躯饱满结实,线条简洁流畅,风腴而不肥,近人而不俗。像身躯、腹的起伏和平简的外衣形成对照,富有整体感。</p> <p class="ql-block">泥千佛像 元代(公元1271-1368年)</p> <p class="ql-block">延佑印本经</p><p class="ql-block">元代(公元1271-1368年)</p> <p class="ql-block">金刚般若波罗密经</p><p class="ql-block">明代(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铜韦陀像 明代(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明代藏传佛教文物</p><p class="ql-block"> 明代的藏系金铜佛像直接以西藏造像为范本,风格传承脉络清晰,同时又融入了汉地审美观念和传统表现手法,更加注重细节的表现,使原本西藏佛像所特别强调的凶忿形象在内地逐渐淡化。佛和菩萨的面相都丰满端正,宽额方脸,高鼻薄唇,表情静穆柔和,略蕴柔媚之态。菩萨造像袒露上身,腰部细瘦,脐窝深陷,小腹紧收,富有弹性,整体姿态呈S形,极富人体之美。</p><p class="ql-block">铜释迦佛像 明代(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胜乐金刚铜像</p><p class="ql-block">明代(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铜鎏金十一面观音像</p><p class="ql-block">明代(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鎏金观音立像</p><p class="ql-block">明代(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密集金刚铜像</p><p class="ql-block">明代(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旃檀佛铜像</p><p class="ql-block">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左旋法螺</p><p class="ql-block">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铜鎏金大威德金刚像</p><p class="ql-block">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迦陵频迦铜像</p><p class="ql-block">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四臂观音铜坐像</p><p class="ql-block">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三面六臂马头金刚铜像</p><p class="ql-block">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马头金刚铜头像</p><p class="ql-block">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宗喀巴铜坐像</p><p class="ql-block">清代(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回鹘文写经</p><p class="ql-block">元代(公元1271-1368年)</p> <p class="ql-block">藏文写经</p><p class="ql-block">唐代(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菊石化石</p><p class="ql-block"> 菊石动物的名字,得自古埃及长着羊头的阿蒙神。阿蒙神头上长着的螺旋形角,与菊石的盘状外壳非常相似。史前人类可能意识到菊石是一种奇特的石头,但是谁也不知道当时人们是怎样看待菊石的。菊石是一种头足动物,生活在浩瀚的海洋中。菊石外壳呈典型的盘旋状。住室中生活着长有触角的软体部分,与现代的章鱼和乌贼相象。</p> <p class="ql-block">  三叶虫的身体扁平,椭圆形,有外壳。三叶虫的身体上下左右都可分成三个似叶状的部分因此有三叶虫之名。它有不少具关节的脚,像龙虾或者螃蟹那样爬行或游泳。三叶虫遇到侵袭时就把全身紧紧卷成一团,看来像块石头。</p> <p class="ql-block">冬纳氏螺</p><p class="ql-block">中奥陶世(距今约4.7亿年一4.584亿年)</p> <p class="ql-block">腕足动物 泥盆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湘西虫 </p><p class="ql-block">奥陶纪(距今约4.854亿年-4.438亿年)</p> <p class="ql-block">蜚塘化石</p><p class="ql-block"> 蜚蠊是蜚蠊目昆虫的通称,俗称蟑螂。蜚蠊出现于距今3.5亿年以前的石炭纪(甘肃最早发现于二叠纪),目前中国已发现几百种蜚蠊化石。据研究,这些化石蜚蠊和现今生活着的蜚蠊体形结构极为相似。这种比恐龙出现还早的小动物经过亿万年生活,不但仍保持着原来的形态,而且繁殖得越来越多,说明它具有高度适应环境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海百合化石</p> <p class="ql-block">叶菊石 广西大隆征集</p><p class="ql-block">三叠纪(距今约2.519 亿年-2.041亿年)</p><p class="ql-block">叶菊石 </p><p class="ql-block">侏罗纪(距今约2.014亿年-1.45亿年)</p><p class="ql-block">马达加斯加共和国捐赠</p> <p class="ql-block">辐鳍鱼 甘肃肃北采集</p><p class="ql-block">三叠纪(距今约2.519亿年-2.041亿年)</p> <p class="ql-block">古蜻蜓 辽西</p><p class="ql-block">早白垩世(距今约1.45亿年—1.005 亿年)</p> <p class="ql-block">古蝉 辽西</p><p class="ql-block">早白垩世(距今约1.45亿年~1.005亿年)</p> <p class="ql-block">昆虫化石 辽西征集</p><p class="ql-block">晚侏罗世(距今约1.615亿年-1.45亿年)</p> <p class="ql-block">辽西鄂尔多斯龟,白垩纪时期</p> <p class="ql-block">奇异环足虾 辽西征集</p><p class="ql-block">早白垩世(距今约1.45亿年—1.005亿年)</p> <p class="ql-block">苏铁 辽西征集</p><p class="ql-block">晚侏罗世(距今约1.615亿年一1.45亿年)</p> <p class="ql-block">翼龙</p><p class="ql-block"> 翼龙虽然称为龙,但它并不属于恐龙,是一类会飞的爬行动物。翼龙起源于侏罗纪晚期,在白垩纪最为繁盛。它们的头骨比较轻,尾巴基本已经退化或消失掉。翼龙类的飞行能力明显比啄嘴龙类增强了许多,但它们的行走能力却很弱。它们的啄部很长,并且长有牙齿,这便是它们捕捉鱼类的有力工具。</p> <p class="ql-block">鹦鹉嘴龙 辽西</p><p class="ql-block">早白垩纪(距今约1.45亿年~1.005亿年)</p> <p class="ql-block">  东西方的交往由来已久,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之间一直进行着接触与交往。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并开通西域之属,在古代长安和罗马之间形成了一条以丝绸贸易为特色,横贯亚、非、欧的贸易通道和文化走廊,中国与遥远的西方世界之间冲破地域束缚,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极大地丰富并加速了世界文明的进程。19世纪7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先将其称为“丝绸之路”。</p><p class="ql-block"> 地处丝绸之路东段的甘肃,是古代中国通向西方的门户,也是东西方交往的主干道和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在甘肃留下了无数璀璨瑰丽的历史文化艺术珍品,呈现出古代文明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彩陶权杖头</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甘肃省西和县宁家庄出土</p><p class="ql-block">甘肃省西和县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四羊首青铜权杖头</p><p class="ql-block">四坝文化(约公元前1900-前1400年)</p><p class="ql-block">1976年甘肃省玉门市火烧沟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铜钺</p><p class="ql-block">四坝文化(约公元前1900-前1400年)</p><p class="ql-block">1979年甘肃省民乐县采集</p> <p class="ql-block">环首曲背铜刀</p><p class="ql-block">齐家文化(约公元前2200-前1700年)</p><p class="ql-block">1986年甘肃省康乐县苏集公社乡塔关村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堆塑龙纹红陶罐</p><p class="ql-block">齐家文化(约公元前 2200-前 1700 年)</p><p class="ql-block">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出土</p> <p class="ql-block">红陶刻画纹鸟形器</p><p class="ql-block">齐家文化(约公元前2200-前1700年)</p> <p class="ql-block">蚕纹双联罐</p><p class="ql-block">齐家文化(约公元前2200-前1700年)</p><p class="ql-block">1963年甘肃省临洮县冯家坪出土</p> <p class="ql-block">犬纹铜泡</p><p class="ql-block">沙井文化(约公元前1000-前600年)</p><p class="ql-block">1980年甘肃省永登县树屏公社榆树沟出土</p> <p class="ql-block">镶绿松石金耳环</p><p class="ql-block">沙井文化(约公元前1000-前600年)</p><p class="ql-block">甘肃省永昌县柴湾岗出土</p> <p class="ql-block">人头柄铜匕</p><p class="ql-block">辛店文化(约公元前1400-前800年)</p><p class="ql-block">1972年甘肃省广河县采集</p> <p class="ql-block">伫马铜饰</p><p class="ql-block">沙井文化(约公元前1000-前600年)</p><p class="ql-block">甘肃省永昌县西岗出土</p> <p class="ql-block">鎏金铜梳</p><p class="ql-block">沙井文化(约公元前1000-前600年)</p><p class="ql-block">甘肃省永昌西岗出土</p> <p class="ql-block">“阝爰伯”铜盉</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67年甘肃省灵台县白草坡出土</p> <p class="ql-block">“伯作”铜爵</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67年甘肃省灵台县白草坡出土</p> <p class="ql-block">“父丁”有盖铜角</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72年甘肃省灵台县白草坡出土</p> <p class="ql-block">“阝爰伯”铜方鼎</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72年甘肃省灵台县白草坡出土</p> <p class="ql-block">人头形青铜戟</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72年甘肃省灵台县白草坡出土</p> <p class="ql-block">虎纹耳形铜钺</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67年甘肃省灵台县白草坡出土</p> <p class="ql-block">徙遽(广僕)铜盉</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67年甘肃省灵台县白草坡出土</p> <p class="ql-block">“吕姜”三高足铜簋</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72年甘肃省灵台县白草坡出土</p> <p class="ql-block">鼎形铜行灯 战国</p><p class="ql-block">平凉庙庄出士</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90年代,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遭到盗掘,一批珍贵文物被非法转卖流失海外。2016年,国家文物局将原藏于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全部56件大堡子山流失金饰片划拨甘肃省博物馆,这是中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大堡子山遗址的发现,对于探寻研究秦人、泰族、秦国早期历史和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鸱鸟形金饰片、口唇纹金饰片</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p class="ql-block">2015年国家文物局移交甘肃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金饰片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 <p class="ql-block">团花纹铜敦</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p><p class="ql-block">1974年甘肃省平凉市庙庄出土</p> <p class="ql-block">盘龙纹金饰片、四鸟文金饰片</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格里芬噬虎金牌饰</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青铜大角鹿</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p><p class="ql-block">甘肃省张掖市龙渠乡出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银饰片</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鹰头铜饰</p><p class="ql-block">沙井文化(约公元前800-600年)</p><p class="ql-block">1980年甘肃省永登县树屏公社榆树沟出土</p><p class="ql-block">鹰头铜饰</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p><p class="ql-block">2004年征集甘肃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木转射</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6一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1974年内蒙古额济纳旗居延甲渠候官出土</p> <p class="ql-block">悬泉置封检</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6一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1930年甘肃省敦煌市悬泉置出土</p><p class="ql-block">甲渠侯官检</p><p class="ql-block">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p><p class="ql-block">1974年内蒙古额济纳旗居延甲渠侯官出土</p><p class="ql-block">肩水金关检</p><p class="ql-block">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p><p class="ql-block">1973年甘肃省金塔县肩水金关出土</p> <p class="ql-block">绿釉陶楼院</p><p class="ql-block">东汉(公元25-220年)</p><p class="ql-block">1969年甘肃省武威市雷台出土</p> <p class="ql-block">铜连枝灯 东汉(公元25-220年)</p><p class="ql-block">1969年甘肃省武威市雷台出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铜马刷</p><p class="ql-block">汉代(公元前202-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启合铜灯</p><p class="ql-block">汉代(公元前202-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1967年甘肃省天水市秦安上袁家出土</p> <p class="ql-block">鎏金错银铜樽</p><p class="ql-block">东汉(公元25-220年)</p><p class="ql-block">1969年甘肃省武威市雷台出土</p> <p class="ql-block">医药木简 东汉(公元25-220年)</p><p class="ql-block">1972年甘肃省武威市旱滩坡出土</p> <p class="ql-block">《仪礼》木简 </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6一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1959年甘肃省武威市磨嘴子出土</p> <p class="ql-block">  铜奔马造型作昂首嘶鸣、疾足奔腾状。在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掠飞鹰的刹那瞬间,飞鹰回首惊顾。这种表现“飞马”的手法可谓妙趣天成且独树一帜。铜奔马全身的着力点集注于超掠飞鹰的一足上,其制作技艺表现出中国汉代工匠已掌握力学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铜奔马是按照汉代良马的标准去塑造的。集河西马、大宛马、蒙古马的优点于一身,特别表现出凉州骏马走对侧步的特征。它遨游丝路,凌空万里的不凡气质,通过巧妙的构思经营,精炼的艺术造型和卓越的铸铜工艺完美地表现出来。铜奔马驰誉世界,不仅被定为中国旅游标志,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和象征、全人类的文化瑰宝。</p> <p class="ql-block">天马西来</p><p class="ql-block"> 马是古代军事、交通、生产的重要工具。西域多产良马,为抵御匈奴骑兵进犯,汉武帝两次派军西征,引进大宛汗血宝马,使汉代养马业和骑兵得到长足发展。武威雷台汉墓出士的铜奔马及铜车马仪仗队,可谓这一历史发展之见证。</p> <p class="ql-block">墨绘术马</p><p class="ql-block">汉代(公元前202-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1972年甘肃省武威市磨嘴子出土</p> <p class="ql-block">漆式盘 </p><p class="ql-block">汉代(公元前202一公元220年1972年甘肃省武威市磨嘴子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绘木卧狗、木羊</p><p class="ql-block">汉代(公元前202一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1959年甘肃省武威市磨嘴子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绘木独角兽</p><p class="ql-block">汉代(公元前202-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1959年甘肃省武威市磨嘴子出土</p> <p class="ql-block">“邮驿图”画像砖(复制品)</p><p class="ql-block">魏晋(公元220——420年)</p><p class="ql-block">中国邮政的标识</p> <p class="ql-block">“狩猎图”、“烤肉煮肉图”画像砖</p><p class="ql-block">魏晋(公元220—420年)</p><p class="ql-block">1974年甘肃省嘉峪关市新城一号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三彩俑 唐代</p> <p class="ql-block">彩塑菩萨像、彩塑胁侍菩萨像</p><p class="ql-block">唐代(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三彩牵马俑</p><p class="ql-block">唐代(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1965年甘肃省秦安县叶家堡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塑菩萨像壁画</p><p class="ql-block">北凉(公元 397—460 年)</p> <p class="ql-block">彩绘供养菩萨像壁画</p><p class="ql-block">北凉(公元 397—460年)</p> <p class="ql-block">楷书《贤愚经卷之二》</p><p class="ql-block">隋代(公元 581—618年)</p> <p class="ql-block">大云寺五重舍利宝函</p><p class="ql-block"> 此套舍利容器共5件,由石函、铜匣、银椁、金棺和玻璃舍利瓶层层套置而成。最外层为石函,由质地坚硬的灰色大理石制成,方形覆斗顶,顶上正中刻方格,内刻阴文隶书“大周泾川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17字,外刻缠枝西番莲纹一周;四壁阴刻《泾州大云寺舍利石函铭并序言》,并有参与舍利发现和奉安仪式的职官、僧众题名,共千余字,纪年为“延载元年”(694年)。第二层为铜匣,形同石函,通体鎏金,錾刻忍冬纹,盖顶嵌一银质十二瓣莲花,莲花中心镶一桃形银珠;盖与身之间背面安装二个银质合页,正面安装三个花瓣形银扣,挂鎏金铜锁钥。第三层为银椁,覆瓦式盖,通体錾刻缠枝忍冬纹,两侧各安装两圆环,底座呈长方形,四面有勾栏平座一周,空间镶嵌菱形花纹。第四层为金棺,形同银椁,棺盖及棺身用金片、珍珠、绿松石镶嵌成大莲花,周围又饰以金片组成的小莲花。银椁和金棺下面的垫座及四周贴以五瓣梅为图案的织锦。金棺内有一檀香木小隔板,置放一件白色透明的长颈、圆腹、平底玻璃瓶;瓶内装舍利14粒,形如米粒,质似珍珠,最大者径不足0.5厘米,中间有人工所穿的小孔。瓶上盖古铜色丝质小帕。</p> <p class="ql-block">击钲伎乐砖雕</p><p class="ql-block">唐代(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甘肃省灵台县寺嘴陈惟江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东罗马鎏金银盘</p><p class="ql-block">唐代(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花叶纹金带饰</p><p class="ql-block">吐蕃时期(公元633-842年)</p> <p class="ql-block">鎏金铜梳</p><p class="ql-block">唐代(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银盏 北魏(公元386-534年)</p><p class="ql-block">1972年甘肃省张家川县出土</p> <p class="ql-block">狩猎纹铜杏叶</p><p class="ql-block">唐代(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回鹘文突骑施币</p><p class="ql-block">约公元700年左右</p> <p class="ql-block">古兰经 清代(公元1636-1912年)</p> <p class="ql-block">西夏文活字印本《大方广佛华严经英普贤行品》</p><p class="ql-block">西夏(公元1038-1227年)</p> <p class="ql-block">印本菩萨比丘像残片</p><p class="ql-block">西夏(公元1038-1227年)</p><p class="ql-block">1973年甘肃省武威市张义公社出土</p> <p class="ql-block">八思巴文虎头银符牌</p><p class="ql-block">元代(公元1271-1368年)</p> <p class="ql-block">肃府本《淳化阁帖》刻石</p><p class="ql-block"> 淳化阁帖是北宋王朝编印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大型书艺法帖,集宋代以前书法艺术之大成。此帖印数不多且刻版不久即毁于火,流传的少量帖本,后来成为稀世之珍。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封其第14子朱瑛为肃王,王府就设在兰州,同时赐他一部宋初拓印本淳化阁帖。肃王府一直视此帖为传代之宝,秘不示人。延至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方由著名金石摹刻专家温如玉、张应召主持,采用陕西富平所产质量特优的铜磬石摹刻,历时七载,完成两面刻文的帖石共144块。</p><p class="ql-block"> 据考证,肃府帖本的前8卷,确系当年北宋宫廷刻版的原拓,今西安碑林所立帖石,即据肃府初拓本重摹而成,“足见肃府本影响之大”。这套刻石是如今尚存的时代最早、质量最好、保存也最完整的一部淳化阁帖刻石。国家文物局鉴定专家组确认为国宝级文物,是继铜奔马之外的另一宗镇馆之宝。帖石逼真地再现了包括王羲之、王献之、张芝、钟繇、索靖及欧、褚、颜、柳诸家在内的宋以前历代书法巨匠的精品,堪称我国书法艺术的一座宝库。</p> <p class="ql-block">木屋</p><p class="ql-block">元代(公元1271—1368年)</p> <p class="ql-block">“庄严妙相”象牙印</p><p class="ql-block">明代宣德二年(1427年)</p> <p class="ql-block">耀州窑青釉卧狮盏</p><p class="ql-block">金代(公元1115~1234年)</p> <p class="ql-block">耀州窑青釉刻花五足炉</p><p class="ql-block">北宋(公元960-1127年)</p> <p class="ql-block">铜牦牛(复制品)</p><p class="ql-block">元代(公元1271-1368年)</p><p class="ql-block">原件藏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别具—格的西夏瓷器</p><p class="ql-block"> 西夏瓷器种类繁多,造型多样。其釉色以黑(褐)釉、白釉为主,西夏瓷器的装饰技法独特,最具特点的是剔刻釉、剔刻化妆土等。其主要做法是在施好单色釉或化妆土的胎体上,刻划出花纹来,露出的胎色、化妆土色与釉色形成色差,根据设计好的花纹,剔刻掉花纹以外的釉面色,形成纹饰,釉色与胎色的对比鲜明,纹饰的艺术效果很强。西夏瓷器的装饰形式大量使用开光构图,开光是最能表现剔、刻技法的效果的装饰手法。开光构图装饰,形成了釉色和胎地的鲜明对比,不仅纹饰纯朴雅致,而且艺术效果强烈,也巧妙地处理了纹饰局部与器形整体的关系。西夏瓷器的纹饰题材,内容丰富,其中代表富贵的牡丹纹在器物上大量使用。</p><p class="ql-block"> 西夏瓷器展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地区特色,成为中国古代众多瓷器类型中的一朵奇葩。</p><p class="ql-block">黑釉剔花牡丹纹罐</p><p class="ql-block">西夏(公元1038-1227年)</p> <p class="ql-block">白釉剔刻花牡丹纹橄榄形瓷罐</p><p class="ql-block">西夏(公元1038-1227年)</p> <p class="ql-block">文明的曙光~~大地湾文化彩陶</p><p class="ql-block"> 1979年,在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首次发现了早于仰韶文化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一—大地湾文化。这支文化主要分布在渭河、西汉水流域,距今 8000——7000年。大地湾文化的居民在河边阶地建立家园,开始从事农业,种植黍,定居生活催生了彩陶。大地湾文化不仅是我国率先使用彩陶的史前文化,也是世界上时代最早的生产彩陶的古文化之一。</p><p class="ql-block"> 绳纹深腹罐(新石器时代大地湾文化)</p> <p class="ql-block">绳纹彩陶钵</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大地湾文化(约公元前6000-前5000年)</p><p class="ql-block">1978年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出土</p> <p class="ql-block">宽带纹三足圜底彩陶钵</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大地湾文化(约公元前6000-前5000年)</p><p class="ql-block">1978年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出土</p> <p class="ql-block">红陶圈足碗</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大地湾文化(约公元前6000-前5000年)</p><p class="ql-block">1978年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出土</p> <p class="ql-block">锦绣初展 ~~仰韶文化彩陶</p><p class="ql-block"> 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距今约7000至5000年,是我国原始农业迅猛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华文明孕育形成的重要阶段。仰韶先民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一般选择在河谷地带定居并建立起一定规模的聚落。彩陶生产呈现初步繁荣的景象,摒弃了以往红陶红彩的作法,普遍使用黑彩,各类象生性和几何形纹饰繁丽信河,单一纹样源步演化为丰富多姿的组合图案,先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天赋。彩陶的许多图案,以鱼、鸟、花瓣、叶片为主题,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p><p class="ql-block"> 甘肃境内的仰韶文化早期,以大地湾二期遗存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泾河、渭河、西汉水流域,距今大约7000——6000年,文化特征与关中地区的半坡类型大体相同,但具有自己的特点。大多数饰彩陶器为盆、钵形器,也有一定数量的壶、瓶。饰彩部位一般在口沿和中上腹部。与大地湾文化彩陶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大量使用黑彩,构图元素多为圆点、直线、三角,常见纹饰有宽带纹、三角纹、垂弧纹和鱼纹等。线条简洁明快,图案规整有序。</p><p class="ql-block">尖底瓶 仰韶文化早期</p> <p class="ql-block">猪面纹细颈彩陶壶</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约公元前5000-前4000年)</p><p class="ql-block">1981年甘肃省秦安县王家阴洼出土</p><p class="ql-block">二师兄花脸壶 网络小名</p><p class="ql-block">猪面纹彩陶壶 命名人:淮南市井小民</p> <p class="ql-block">变形人面纹彩陶葫芦瓶</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约公元前5000-前4000年)</p><p class="ql-block">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大阳出土</p> <p class="ql-block">游鱼纹彩陶瓶</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约公元前5000-前4000年)</p><p class="ql-block">1981年甘肃省秦安县王家阴洼出土</p> <p class="ql-block">鱼纹彩陶盆</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约公元前5000-4000年)</p><p class="ql-block">1981年甘肃省秦安县王家阴出土</p> <p class="ql-block">带流红陶罐</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约公元前5000-前4000年)</p><p class="ql-block">1978年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出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鱼纹彩陶盆</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约公元前5000-前4000年)</p><p class="ql-block">1981年甘肃省秦安县王家阴洼出土</p> <p class="ql-block">鱼纹彩陶盆</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约公元前5000-前4000年)</p><p class="ql-block">1978年甘肃省来安县大地湾出土</p> <p class="ql-block">仰韶中期 </p><p class="ql-block"> 仰韶文化中期遗存分布范围比早期明显扩大,已越过华家岭直抵洮河流域及青海东部,距今约6000——5500年左右。文化特征与豫、晋、陕交界区的庙底沟类型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地域性特点越来越明显。彩陶呈现出活灵活现的艺术风格。仍以黑彩为主,有少量的红彩和个别的白彩。以弧线圆点构成的弧形三角纹、回旋勾连纹、花瓣纹等几何形图案较为常见。线条柔美流畅、图案华丽精巧,充分展示了仰韶中期先民挥洒自如的绘图技艺。</p><p class="ql-block">鲵鱼纹彩陶瓶</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期(约公元4000-前3500年)</p> <p class="ql-block">仰韶晚期</p><p class="ql-block"> 以大地湾四期为代表的仰韶文化晚期遗存,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及东南部,距今约5500——5000年左右。秦安大地湾、庆阳南佐、礼县高寺头等中心聚落遗址以及大型礼仪性建筑的出现,表明这一地区文明因素逐步走向成熟。包括甘肃东部在内的泾渭流域仰韶文化是中国文明的主要源头之一。这一时期,中原地区的彩陶迅速衰落,甘肃彩陶数量虽也大幅下降,但仍占陶器的5—16%,且图案比中期繁多,技法更为成熟。色彩有黑红两彩,但黑彩居多。最常见的纹饰母题有弧边三角纹、圆点或圆圈纹、旋涡纹、网格纹等,还有独具特色的鲩鱼、蛙、犬等象生性图案。该期彩陶对稍后的马家窑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p><p class="ql-block">涡纹彩陶罐</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约公元前3500-前3000年) 甘肃省环县出土</p> <p class="ql-block">斗犬纹彩陶罐</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约公元前3500-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1978年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出土</p> <p class="ql-block">红陶瓦足盆</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约公元前3500-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1978年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出土</p> <p class="ql-block">蛙纹彩陶壶</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约公元前3500-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1978年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出土</p> <p class="ql-block">变体鸟纹彩陶罐</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约公元前3500-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1964年甘肃省天水市籍河采集</p> <p class="ql-block">彩陶之冠~~马家窑文化彩陶</p><p class="ql-block"> 马家窑文化是1923年在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遗址首次发现的。早期主要分布在甘肃中部的黄河、洮河流域以及青海东北部的湟水流域,中期扩展到河西走廊东部及宁夏南部,晚期则到达河西走廊西部,其影响波及到南至四川北部、东至陕西西部、北至内蒙中南部的广大地区。距今约 5000—4000年左右,经历了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持续发展的时期。马家窑文化先民种植黍、粟和大麻等作物,开始制造使用小型铜器,东乡林家出土的青铜刀,是我国时代最早的第一把青铜刀。马家窑文化是我国西北地区一支特色鲜明的史前文化。尤以发达的彩陶著称于世,彩陶比例占陶器50%以上,有的遗址多达 90%。陶质坚固,器表细腻,红、黑、白彩共用,彩绘线条流畅细致,图案繁缛多变,形成了绚丽典雅的艺术风格,创造了一大批令人惊叹的彩陶艺术精品,被誉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p><p class="ql-block"> 马家窑期马家窑期或又称马家窑类型,距今约5000——4700年。彩陶器型丰富多样,仍以盆、钵、壶、瓶为主。多为橙黄陶,黑色彩绘为基本色调,有时与白彩共用,形成浓墨重彩的突出风格。装饰手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通体彩绘的陶器较前增多,内彩极为发达。盛行旋涡纹、水波纹、同心圆纹、网格纹和平行线纹等,还有象生性纹样蛙、鸟等。几乎每一件彩陶上都有描绘河水翻卷的纹饰,表达了人们对黄河母亲的无比热爱。黄河为彩陶注入了永恒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蛙纹彩陶壶</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约公元前3000-前2700年)</p> <p class="ql-block">变体人面纹彩陶盆</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约公元前3000-前2700年)</p><p class="ql-block">1977年甘肃省榆中县马家圾出土</p> <p class="ql-block">对鸟纹彩陶壶</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约公元前3000-前2700年)</p> <p class="ql-block">网纹鸟纹彩陶罐</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p><p class="ql-block">马家窑类型(约公元前3000-前2700年)</p> <p class="ql-block">旋纹尖底瓶</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约公元前3000-前2700年)</p><p class="ql-block">1971年甘肃省陇西县吕家坪出土</p> <p class="ql-block">内彩人面纹水波纹彩陶豆</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约公元前3000-前2700年)</p> <p class="ql-block">葫芦网纹双耳彩陶壶</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约公元前3000-前2700年)</p><p class="ql-block">1964年甘肃省兰州市西坡坏出土</p> <p class="ql-block">高低耳网纹叶纹彩陶罐</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约公元前3000-前2700年)</p> <p class="ql-block">半山期</p><p class="ql-block"> 半山期因1924年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洮河西岸的半山遗址而得名,距今约4700——4300年左右,属马家窑文化中期。彩陶风格在马家窑类型的基础上,纹饰更趋繁丽精致,色彩愈加绚烂如锦,从而将彩陶艺术推到巅峰阶段。彩陶数量占陶器的60%以上,大型储藏器壶、瓮成为半山彩陶的主要器型。常见母题有旋涡纹、锯齿纹、菱形纹、葫芦纹、网格纹等。精品彩陶器型大多匀称圆润,常以黑色锯齿带和红色条带镶嵌构成各种连续的图案,造型与图案浑然一体,无论平视还是俯视,都能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享受。</p> <p class="ql-block">葫芦形网纹彩陶壶</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公元前2700-前2300年)</p> <p class="ql-block">葫芦形网纹单耳彩陶壶</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公元前2700-前2300年)</p><p class="ql-block">1977年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花寨子出土</p> <p class="ql-block">叶纹网纹双耳彩陶壶</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公元前2700-前2300年)</p><p class="ql-block">1975年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十里店北山采集</p> <p class="ql-block">方格锯齿纹彩陶罐</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公元前2700-前2300年)</p> <p class="ql-block">旋纹彩陶壶</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公元前2700-前2300年)</p> <p class="ql-block">旋纹带流彩陶罐</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公元前2700-前2300年)</p><p class="ql-block">1976年甘肃省兰州市关庙坪出土</p> <p class="ql-block">平行贝形纹彩陶壶</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公元前2700-前2300年)</p><p class="ql-block">1964年甘肃省广河县寨子坪出土</p> <p class="ql-block">双耳彩陶瓮</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公元前2700-前2300年)</p><p class="ql-block">1964年甘肃省广河县城关公社寨子坪采集</p> <p class="ql-block">凸弧锯齿纹彩陶壶</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公元前2700-前2300年)</p><p class="ql-block">1973年甘肃省广河县地巴坪出土</p> <p class="ql-block">多层垂弧锯齿纹双耳彩陶瓮</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公元前2700-前2300年)</p><p class="ql-block">1973年甘肃省广河县地巴坪出土</p> <p class="ql-block">涡纹网纹彩陶盆</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公元前2700-前2300年)</p><p class="ql-block">甘肃省清水县城关导沟出土</p> <p class="ql-block">菱块十字圆点纹彩陶瓮</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公元前2700-前2300年)</p><p class="ql-block">1973年甘肃省广河县地巴坪出土</p> <p class="ql-block">菱块纹双耳彩陶罐</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公元前2700-前2300年)</p><p class="ql-block">1975年甘肃省兰州市焦家庄出土</p> <p class="ql-block">方格网纹彩陶罐</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公元前2700-前2300年)</p><p class="ql-block">1977年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土谷台出土</p> <p class="ql-block">菱块纹双耳彩陶壶</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公元前2700-前2300年)</p><p class="ql-block">1975年甘肃省景泰县张家台出土</p> <p class="ql-block">垂弧锯齿纹带流罐</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公元前2700-前2300年)</p> <p class="ql-block">圆圈网格纹鸟形彩陶壶</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公元前2700-前2300年)</p> <p class="ql-block">双耳网状纹彩陶罐</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约公元前2300-前2000年)</p><p class="ql-block">1977年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土谷台出土</p> <p class="ql-block">双耳彩陶罐</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约公元前2300-前2000年)</p><p class="ql-block">1973年甘肃省永昌县鸳鸯池出土</p> <p class="ql-block">马厂期</p><p class="ql-block"> 马厂期因1923年最先在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发现而得名,距今约4300——4000年左右,属马家窑文化晚期。彩陶精美程度虽不如前,但仍有许多创新与发展,器型更加丰富多样,出现了单耳筒状杯等特色彩陶。由于贫富分化严重,一些大墓随葬品中彩陶数量亦急剧增多。彩陶成为权利和财富的象征。盛行红色陶衣,以黑彩为主,逐渐取代了半山期黑红两彩并用的做法。纹饰大多粗犷而松散,图案渐趋纷杂而抽象。四大圆圈纹、变体神人纹、网格纹、回形纹、折带纹成为马厂彩陶的主要纹样,其中精细繁密的网格纹显示出陶工非同凡响的绘画功力。回形纹、折带纹对文明时代青铜器的装饰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圆圈纹彩陶罐</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约公元前2300-前2000年)</p><p class="ql-block">1981年甘肃省榆中县哈岘乡采集</p> <p class="ql-block">折带网线纹鸟形彩陶壶</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约公元前2300-前2000年)</p><p class="ql-block">1973年甘肃省永昌县鸳鸯池出土</p> <p class="ql-block">回形网纹颈腹耳彩陶壶</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约公元前2300-前2000年)</p><p class="ql-block">1975年甘肃省兰州红古区土谷台出土</p> <p class="ql-block">变体神人纹筒状杯</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约公元前2300-前2000年)</p><p class="ql-block">1973年甘肃省永昌县鸳鸯池出</p> <p class="ql-block">旋动的美</p><p class="ql-block"> 旋纹,也称之为旋涡纹,最早出现在仰韶文化晚期,兴盛于马家窑文化早中期。一般以四个旋涡为中心展开图案,有时多达六个或更多。初期旋涡较小,涡心中空,随后涡心逐渐增大,各类纹饰填充其中。半山期旋纹多装饰在大型壶瓮的肩腹部,黑色的锯齿与红色条带间错组合,交相辉映,呈现出一派浪花翻卷、变幻无穷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四大圈纹网纹彩陶罐</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约公元前2300-前2000年)</p><p class="ql-block">1955年甘肃省兰州市白道沟坪刘家坪出土</p> <p class="ql-block">四大圈纹彩陶壶</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约公元前2300-前2000年)</p><p class="ql-block">1956年甘肃省皋兰县陈井区楚家岭出土</p> <p class="ql-block">  变异神人纹是马家窑文化中晚期彩陶代表性纹饰之一,有的学者称之为蛙纹。半山早期的神人纹描绘较具体,较接近于人的形象;半山晚期则变得较为抽象,以大圆圈代表头部,内填各种纹饰,上下肢向上折曲,胶端有数目不等的指爪。马厂时期,头部大多被完全省略,有的四肢由顺向演变为反向呈直角曲折,进而将代表身体的宽带也省略,简化为肢爪纹,最后演化成三角折带纹。</p><p class="ql-block">变体神人纹彩陶罐</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约公元前2300-前2000年)</p><p class="ql-block">1975年兰州市红古区土谷台出土</p> <p class="ql-block">齐家文化</p><p class="ql-block"> 齐家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分布范围东起泾、渭流域,西抵河西走廊东部及青海湖畔。距今约4200—3700年左右,与中原夏王朝大体同时,已步入文明的门槛。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居址多为白灰面建筑,大量使用小型铜器。甘肃中部地区彩陶数量不多,常见红彩;河西地区彩陶偏多,红黑彩并用。纹饰有三角折线纹、菱形纹和蜥蜴纹等。</p> <p class="ql-block">菱格纹彩陶罐、竖线纹彩陶罐</p><p class="ql-block">青铜时代齐家文化(约公元前2200-前1700年)</p> <p class="ql-block">复道三角纹圜底彩陶罐</p><p class="ql-block">青铜时代齐家文化(约公元前2200-前1700年)</p> <p class="ql-block">折线纹三矛形纽盖彩陶罐</p><p class="ql-block">青铜时代四坝文化(约公元前1900-前1400年)</p><p class="ql-block">1976年甘肃省玉门市火烧沟出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折线纹矛形钮盖彩陶罐</p><p class="ql-block">青铜时代四坝文化(约公元前1900-前1400年)</p><p class="ql-block">1976年甘肃省玉门市火烧沟出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陶俑首</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期(约公元前4000-前3500年)</p><p class="ql-block">甘肃省庆阳市南佐出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人面鋬方折纹彩陶筒状杯</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约公元前2300-前2000年)</p><p class="ql-block">1973年甘肃省永昌县鸳鸯池出土</p> <p class="ql-block">红陶人面像</p><p class="ql-block">青铜时代齐家文化(约公元前2200-前1700年)</p><p class="ql-block">1967年甘肃省天水市柴家坪出土</p> <p class="ql-block">髻发红陶俑首</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期(约公元前4000-前3500年)</p><p class="ql-block">甘肃省庆阳市南佐出土</p> <p class="ql-block">红陶人头像</p><p class="ql-block">青铜时代齐家文化(约公元前2200-前1700年)</p><p class="ql-block">1964年甘肃省礼县寨子里采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人足形彩陶罐</p><p class="ql-block">青铜时代西周文化(约公元前1900-附1400年)</p><p class="ql-block">1976年甘南省玉门市火病淘出土</p> <p class="ql-block">蛙形红陶罐</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约公元前2300-前2000年)</p> <p class="ql-block">竖线纹靴形罐</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约公元前2300—前2000年)</p> <p class="ql-block">手纹羊头形把手彩陶方杯</p><p class="ql-block">青铜时代四坝文化(约公元前1900-前1400年)</p><p class="ql-block">1976年甘肃省玉门市火烧沟出土</p> <p class="ql-block">鱼形彩陶埙</p><p class="ql-block">青铜时代四坝文化(约公元前1900-前1400年)</p><p class="ql-block">1976年甘肃省玉门市火烧沟出土</p> <p class="ql-block">网纹提梁彩陶铃</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约公元前2300-前2000年)</p><p class="ql-block">1956年甘肃省皋兰县糜地岘出土</p> <p class="ql-block">涡纹彩陶瓮</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约公元前2300-前2000年)</p> <p class="ql-block">人头形器口彩陶瓶</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约公元前 5000-前 3000年)</p><p class="ql-block">1978 年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出土</p> <p class="ql-block">  甘肃彩陶自大地湾文化伊始,经历了仰韶文化的昌盛、马家窑文化的繁荣,至辛店、沙井等青铜文化的余辉,由兴起到衰落,延续了整整五千多年的沧桑岁月,构成了一部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彩陶发展史。它是先民们创造历史、开拓西北的重要见证,为我们探索研究华夏文明起源,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实物资料。彩陶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水平和经济形态,而且折射出不断变化的生态环境,进而表现出彩陶主人们的信仰和美学观念,展示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甘肃彩陶源远流长,为中国美术史掀开了无可替代的第一篇章,因而成为世界艺术殿堂中璀璨夺目的瑰宝。珍惜历史,弘扬文化,保护遗产,是全人类义不容辞的共同职责。</p> <p class="ql-block">  定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为著名的白瓷窑场,从唐代创烧到元代消亡,经历了近八百年历史。定窑晚唐时期已能烧造精美的高档白瓷,宋代进入鼎盛时期,以擅长烧制精美的刻花、印花白瓷普称于世,是宋金时期北方最为著名的白瓷窑场。定窑创造的“覆烧法”新工艺,对包括景德镇在内的诸多窑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宋金时期,南北方很多窑场纷纷仿烧定窑印花、刻花白瓷,从而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定窑系”。定窑虽属民间窑场,但因品质优良,“诸窑无与胜比”。从晚唐至金代一直承烧宫廷和官方用瓷,代表了这一时期中国白瓷的最高水平。</p><p class="ql-block"> 白色,是定窑最为夺目的色彩,定州白瓷自面世以来,便深受世人喜爱、追捧、念念不忘。定窑白瓷,天下大白,流布海内外。但除白瓷以外,定窑也兼烧黄釉、黑釉、酱釉、绿釉、三彩等釉色瓷器,光华夺目,异彩纷呈。在漫长的烧造过程中,定窑生产出种类繁多,造型各异的精美瓷器。其中,既有日用品,如盘、碗、罐、盒、壶、枕等;又不乏风雅珍品,以供文人雅士赏玩,如茶器、人物雕像、佛像等。</p> <p class="ql-block">定窑白釉水波鱼纹大碗 金</p><p class="ql-block">定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定窑白釉小净瓶 宋</p><p class="ql-block">定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定窑黑釉划荷叶纹碗 五代</p><p class="ql-block">定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定窑白釉双峰印花盘 宋代</p><p class="ql-block">定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定窑白釉双耳贴像炉(一级品) 五代</p><p class="ql-block">定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定窑白釉</p><p class="ql-block">葵口“新官”款大碗(一级品) 宋</p><p class="ql-block">定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定窑白釉莲纹长颈瓶(一级品) 宋</p><p class="ql-block">定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定窑白釉开光刻牡丹纹如意形枕 (一级品)</p><p class="ql-block">定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定窑白釉弦纹盘口瓶(一级品)</p><p class="ql-block">五代 定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定窑白釉注壶 晚唐</p><p class="ql-block">定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定窑白釉桃形盒 北宋</p><p class="ql-block">定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定窑白釉花口瓶 宋代</p><p class="ql-block">定州博物馆账</p><p class="ql-block"> 宋定窑自釉花口瓶花着锦,乘香而来,宋代桌椅等高脚坐具的兴盛,瓷瓶便也趁香而入,以花束之,成为文人们风雅的注脚。高濂《燕闲清赏笺》谓定窑“瓶式之巧百出”。</p> <p class="ql-block">定窑白釉龙首净瓶(一级品) 北宋</p><p class="ql-block">定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定窑自釉圆托五足薰炉(一级品) 北宋</p><p class="ql-block">定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定窑白釉印折枝花纹枕 宋</p><p class="ql-block"> 久夏天难暮,纱橱正午时。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夏日炎炎,应当如何度过长夜,置一方瓷枕,便得一份清凉。晚唐五代时,定窑便已生产白釉瓷枕。宋代时,瓷枕工艺更趋成熟。</p> <p class="ql-block">定窑白釉卧婴 宋</p><p class="ql-block">定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定窑白釉“官”款罐 宋代</p><p class="ql-block">定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定窑白釉葵口“新官”款大碗(一级品) 宋</p><p class="ql-block">定州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影青婴戏纹碗 宋</p><p class="ql-block">甘肃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青瓷大盘 元代</p><p class="ql-block">甘肃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德化窑八角白瓷盘 清代</p><p class="ql-block">甘肃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德化窑白瓷盘 明代</p><p class="ql-block">甘肃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青釉刻花碗 宋</p><p class="ql-block">甘肃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孔雀蛱蝶、傲白蛱蝶、黑紫蛱蝶、亲艳灰蝶、金裳凤蝶、眯眼蝶、后目珠天蚕蛾、灰褐带蛾、黄豹天蚕蛾</p> <p class="ql-block">樗蚕蛾、后目珠天蚕蛾、绿尾天蚕蛾、青球箩纹蛾</p> <p class="ql-block">双叉犀金龟</p> <p class="ql-block">  明天继续兰州citywalk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