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女儿在异地上大学时,有一大学同班同学也是曾经的高中同校同级同性同学,恰好就住在外婆家的对门。寒署假,为方便女儿的饮食起居,同时也是为了陪伴老人家,女儿一般的长住在外婆家。本以为同学就住对门,必然两人有来有往,将成为假期最亲密的玩伴。然而,从大一至女儿大学毕业,两人始终“过家门而不入。”问其原因,一是同学家中养了狗,而女儿天生怕狗;二是觉得串门还要换睡衣,麻烦。更主要的是她们习惯通过微信、QQ聊天―――,也许这就是00后一代的交友习惯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一日在整理旧物,偶然找到几张三十多年前旧明信片,一时思潮翻滚,不禁回忆起那年我们的友好班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应该是在家乡中学上高二的那年,我们的班长也是体育健将的陈同学由于要参加全省的排球比赛,统一到邻县集训一个月。为避免影响学业,学校安排她至邻县一中寄读。由于这个缘故,陈同学认识了邻县一中的小伙伴。回归后,陈同学念念不忘一个月的同窗情谊,于是,在她的提议与牵线下,两个异地的班级结为友好班级。开始是以班级名义的书信往来,交流学习信息与相互的鼓励,经过一段时间的“热身”后,两个友好班级的联谊便提上了议事日程。经过来回多次的讨论,最终形成了正式“行动方案”:到九龙江畔的洋老洲野炊联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乡至邻县距离不远,又同饮一江水,九龙江恰在两地中间带,九龙江畔的洋老洲水流缓慢而清澈,岸边又是一片竹林地,山清水秀,正是野炊郊游的好地方。于是,在一个天高气爽的周末,两个友好班级的同学就分别骑着自行车向着同一个目的地出发。邻县一中的同学体谅我们找柴火不容易,木柴多由他们携带,我们想着邻县一中的同学距离远些,锅碗瓢盆等大件由自己负责。个别不会骑车的女同学轮流坐在几个车技好的男同学后座,浩浩荡荡的车队在九龙江畔的洋老洲胜利会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野炊的技术难点在垒灶点火。同学们或找砖头石块垒灶,或找一个小土坡挖洞作灶,看似简单。但垒的灶若是风向不对,燃火时炊烟涌向负责烧火的同学,顿时一把鼻涕眼泪;而挖洞作灶的若是没挖烟道,加之选的地土湿,半天火都难燃。但好在邻县一中的同学有的家在农村,生活经验较为丰富,难题得到一一排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野炊中途,有同学建议可以在江边挖沙蛎煮汤,但实际上没有任何经验的同学与其说是挖沙蛎不如说是玩水。而同学们一阵手忙脚乱之后的成果,不是煮焦了锅,就是夹生了饭。但在配合与合作的过程中,第一次见面的友好班级同学成了朋友,并互留了通讯地址―――至今,我仍保留着当年互留通讯地址的宋同学、郭同学、林同学过新年时寄的明信片,而更有缘的是,当年邻县一中的许同学竟然成了我的大学同班同学,并成了一辈子的好友。</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