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 : 佛经里走出的花神

老才臣

<p class="ql-block">  夏日繁花似锦,美不胜收。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灿烂”,意谓人生尽管短暂,生命终有精彩的一瞬。春花来自春风,夏花来自阳光,我爱夏花,因为它们有着更热情的性格。夏季也有高冷的奇葩,只在夜间绽放,仿佛不屑与群芳争宠,静静地来,悄悄地去,留下满室的幽香,她——便是昙花。昙花素有“月下美人”的雅号,妖娆的花姿,洁白的花色,让人惊叹她超凡脱俗的容颜。这种家养的昙花原产于中南美洲,17世纪中叶才传入中国;而之前世间所传的“昙花”其实来自佛经,我们姑且称之为亚洲昙花。如果说美洲昙花是“月下美人”,那么亚洲昙花便是“佛性花神”。</p><p class="ql-block">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本文主要聊聊亚洲昙花;她虽然扑朔迷离,却比美洲昙花的历史更长,故事也更多。</p> <p class="ql-block">  昙花的芳名来自《妙法莲华经》里的“方便品”:“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优昙钵”是梵语Udumpala的音译,又译作“优昙婆罗”,意译为“昙花”。这里的“优昙花”与今天我们室养的“昙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花木,前者是落叶乔木,后者是附生肉质灌木。美洲昙花1645年传入中国后,爱花者趋之若鹜,很快便成为花宠。据北平植物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1936年的标本采集记录,当时的美洲昙花已在云南南部逸生(由家养到野生)。</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说,亚洲昙花得名在先,美洲昙花得名在后,同名是因为它们一样的神秘。佛经上说亚洲昙花是“灵瑞之花”,三千年一开,俗人难见真容;美洲昙花虽然每年都开,却是夤夜开花,花期短得只有一两个时辰,常人也不易见到。</p><p class="ql-block"> 明代诗人皇甫汸(1504~1583)的《昙花》传神写照,但他笔下的昙花应当还是亚洲昙花。其诗云:</p><p class="ql-block"> 异域有奇卉,托兹园池旁。</p><p class="ql-block"> 夜来孤月明,吐蕊白如霜。</p><p class="ql-block"> 香气生寒雾,素影含清光。</p><p class="ql-block"> 但恐秋风至,零落在他乡。</p><p class="ql-block">“异域”一语是指佛教所说的“西天”,即印度。秋风一起,落木萧萧,与今之昙花亦判然有别。</p> <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李贺(790~816)有《昙花三首》,历来被认为是咏昙花诗的天花板。诗云:</p><p class="ql-block"> 昙花庭院夜深开</p><p class="ql-block"> 疑是仙姬结伴来</p><p class="ql-block"> 玉洁冰清尘不染</p><p class="ql-block"> 风流诗客独徘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轻纱掀起看娇容</p><p class="ql-block"> 阵阵幽香自院中</p><p class="ql-block"> 夜静群芳皆睡去</p><p class="ql-block"> 昙花一现醉诗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秋月优昙分外清</p><p class="ql-block"> 娇姿美态见分明</p><p class="ql-block"> 依依不舍留芳影</p><p class="ql-block"> 此别何年再续情</p><p class="ql-block"> 这里令诗人动情的昙花其实也是亚洲昙花,因为在他生活的唐代美洲昙花尚未进入中国。美洲昙花是热带植物,中国属温带,一般都是盆栽室养,天冷必须搬进室内。李贺是河南宜阳人,皇甫汸是江苏苏州人,他们诗里的昙花或栽于“庭院”,或植于“园池”,应该不是喜温湿环境的美洲昙花。 </p><p class="ql-block"> 《法华经文句纂要》说:“优昙花者,此言灵瑞。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昙花一现,必出圣贤。李贺本来就是一个佛系青年,短暂的一生历经挫折与坎坷,于是他咏花思人,从“昙花一现”想到人生苦短,满腹怜花惜玉的怨艾;从“昙花一现”又想到灵瑞吉兆,心生时来运转的期许。他想在昙花身上寻求慰藉,但昙花一现并未给他带来好运,英年早逝的他,再也未能与昙花“续情”。</p> <p class="ql-block">  古人是从佛经里认识昙花的,所以,亚洲昙花与佛教有着天然的联系,民间传说里的昙花更是与佛有着不解之缘。传说昙花本是花神,日日开花,有一位年轻人每天给她浇水除草,二人遂日久生情。玉帝知道后大发雷霆,将年轻人发送到灵鹫山为僧,赐名韦陀,又罚昙花千年一开。千百年后二人在佛祖面前相逢,佛祖恩准韦陀下凡了断此事,故昙花又称“韦陀花”,于是有了“昙花一现,只为韦陀”的偈语。</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中的第一梦,甄士隐梦见一僧一道,僧人讲了一个“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的故事,明显脱胎于这则传说。在西方灵河岸上有一株绛珠仙草,赤瑕宫的神瑛侍者每天都用甘泉灌溉,使这株仙草延年益寿。多年后绛珠仙草受天地精华,修成女体,就是林黛玉的前世。仙草转世后为报答神瑛侍者的滴水之恩,发誓以一世的泪水相酬。神瑛侍者就是贾宝玉的前身,这就是宝黛二人的“木石前盟”。</p><p class="ql-block"> 佛家讲究“因果报应”,“因”是因缘,“果”是果报。今世之果皆为前世之因,今世之因必为后世之果,两则故事都是“因果”之证。“因果”是一种宿命,黛玉与宝玉相识相爱,也是前世因缘;所以,宝玉初见黛玉时对贾母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p> <p class="ql-block">  明代著名戏曲家屠隆(1543~1605)所著《昙花记》是一部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传奇,全书共四卷三十折。内容是唐代功臣定兴王木清泰一日郊游,遇到一僧一道,经僧人指点迷津,看破红尘;于是抛家舍业,跟着和尚去寻仙访道。临行之前,在院中栽下一棵昙花树。木清泰在外游历十余年,遍游上天下界,历经艰难险阻,终于修成正果,在昙花盛开时节被引渡到西方乐土。无独有偶,《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最后也是追随一僧一道飘然而去。</p><p class="ql-block"> 翻开古代文学作品,凡提到昙花,必言及佛事。诸如“松径风清闻鹤唳,昙花香暝见僧还”(牟融)、“一丛优钵昙花好,移得西天小本来”(孙元衡)、“亘古今为诸佛母,昙花时现觉园春”(释绍昙)等等。古人对昙花情有独钟,是因为昙花一身佛性,且三千年一开,见者必得福报。他们将“昙花”写得活灵活现,其实未必真见过昙花,不过是借花献佛寻个寄托罢了。所以,古人对于昙花的认知都是来源于佛经而非实物。这并不奇怪,所谓“缘起性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佛性的昙花是否真实存在,其实并不重要。在想象中的昙花旁“调素琴、阅金经”,也是一种人生境界。</p> <p class="ql-block">  佛家有四大吉花,即优昙婆罗、曼陀罗、山玉兰和莲花。有人说山玉兰就是昙花,显然不对;还有人说是聚果榕,也不靠谱,聚果榕是亚热带植物,北方罕见。昙花如此神奇,又如此高洁,僧俗自然奉若神明。袁枚(1716~1798)可能是真正见过美洲昙花的人,所以写下了“优昙花好不轻开”的诗句,仍沿用了佛经里的称谓。“优昙花”到底是什么花?今人已经无暇细究,欲问古人,古人无语;欲问佛祖,佛祖只是拈花一笑。</p> <p class="ql-block"> 甲辰 立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