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父母走五七道路记事》 <p class="ql-block">“走五七道路”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三年困难时期。当时食品供应紧张殃及部队,地方不能保证粮食供应,个别地方甚至无粮供应,凭证也买不到肉食、食油和蔬菜等。为了解决部队的生活困难,1960年冬天由贺龙主持的军委常委会上,邱会作提出“自己动手搞生产,别无他法”。随后邱会作到北京周边部队调研,并于1961年2月起草了军队动手搞农副业生产保证自己供应的电文上报,得到支持后,全军开始种菜、养猪、生产粮食和副食,解决了吃不饱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这一背景下,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给林彪写了一封信,即“五七指示”。“五七指示”对部队以及工、农、学、商和党政机关等各行各业的发展提出了方向,强调要以本业为主,兼学别样,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在“文化大革命”中,干部下放劳动的机构称为“五七干校”,其他职业的人到农村劳动称为“走五七道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七指示”的目的是让各行各业的人员立足本行业,放眼全社会,打破社会不同分工之间的本位主义,促进工农商学兵之间的沟通、理解和融合,使社会各分工都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以克服官僚主义等问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走五七道路”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对当时的社会和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干部下放劳动和参与各种生产活动,试图改变干部作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融合。然而,这一举措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后来的政策和实践也逐渐进行了调整和转变。</p> <p class="ql-block">一九七零年四月十五日我们响应国家号召,走五七道路,举家下放到抚顺县夹河公社,六家子大队,北房子小队。</p> <p class="ql-block">在东北四月份的天气还是很冷的,我们从北台六委六组出发,邻居,同事,亲属,朋友们都来送行,有的给点粮票,有的给五元钱,总之,在那个困难的年代,亲们都倾尽所能的来帮助我们,我们把需要带的东西都装上了一辆大解放车上,一家八口人就这样一路颠簸的来到了抚顺县夹河公社六家子大队北房子小队,。</p> <p class="ql-block">当汽车🚗开进村时,农民们争先恐后的帮我们从车上往下搬东西,他们的热情接待让我们的心里有了一丝丝的温暖,我当时是十四岁,哥哥十六岁,下面还有两个和弟弟和两个妹妹,我们把东西搬进房里的时候,我们的心又凉了半截,这个房子原来是生产队的羊圈,四面漏风。</p> <p class="ql-block">没有办法的,我们只能住进去的,由于生产队没有多余的房子了,就把羊圈收拾收拾给我们住了,好在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了,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爸爸每天和社员一样下地干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我和哥哥,大妹妹每天上学,时间久了感觉农村还是很好的,业余时间我就上山砍柴,学习种地,总之,农村里的活,我基本上都会干了,那时候我也小,才十四五岁,不知道累,总共在农村呆了三年左右,这三年使我快速的成长,同时锻炼了自己的体魄,为后来的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艰苦岁月铸精魂,</p><p class="ql-block">风雨兼程志未沉。</p><p class="ql-block">磨砺身心筋骨硬,</p><p class="ql-block">未来途上步凌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霜雪寒天锻意真,</p><p class="ql-block">荆棘满路志犹存。</p><p class="ql-block">曾经困苦皆为训,</p><p class="ql-block">此后生涯耀日轮。</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