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20240807

逍遥生活五十年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于每年公历8月7或8日交节。"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br><br>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在节气排列顺序上,处暑在立秋之后,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末暑)才出暑。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小暑、大暑、处暑),"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末暑)。"三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暑天比较长。<br><br>立秋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从立秋开始,阳气渐收,万物内敛。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也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立秋时,古时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还有"贴秋膘"、"咬秋"等习俗。 1958年8月7日下午,毛泽东来到长葛县宗寨村视察。早在1954年,长葛创造的适当深翻土地法,因被毛泽东称为一大“发明”而在全国推广。为了纪念毛泽东的这次视察,后来,宗寨村改名为“八七村”。如今,这里的毛主席纪念馆被评为国家AA级景区。<br><br>  毛泽东来到宗寨村<br><br>  1958年,毛泽东视察长葛县宗寨村时,25岁的刘水柱担任这个村的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团支书。<br><br>  现在,从宗寨村党支部书记任上退下来的刘水柱,在八七社区毛主席纪念馆旁经营一个规模不大的百货店,百货店门前的这条路被称为“视察路”。<br><br>  当年,65岁的毛泽东来这里视察时,走的就是这条路。<br><br>  55年过去了,昔日风华正茂的刘水柱,如今已是80岁的白发老人。<br><br>  但是,不管岁月如何流转,当年毛泽东视察宗寨村的一幕,已永远地沉淀在刘水柱的心底。<br><br>  那时隶属于长葛县和尚桥乡的宗寨村,有200多户,是一个高级社。1958年8月7日上午,火热的太阳炙烤着潮湿的田地,刘水柱等人带着几十名社员在地里锄草。<br><br>  下午1点,突然有一群人沿着田间小道向他们走来。开始,由于距离较远,看不清来人长相,围过去看时,发现是一位60多岁的高个子老人,正在和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赵宪章等人说话。<br><br>  初中文化的他,由于此前看到过不少毛泽东画像,所以很快认出了那个头戴白草帽,身穿白衬衣的老者,正是平时只有在画像里见过的毛泽东。<br><br>  他立刻激动得热血沸腾起来,但是不敢声张,只是目不转睛地盯着毛泽东的一举一动。<br><br>  而在那一天,毛泽东在宗寨村只是作了短暂停留,询问了村里的一些基本情况,直到他离开时,大家才回过神来,高兴得欢呼起来。<br><br>  “长葛经验”<br><br>  对于长葛,毛泽东并不陌生。1954年,长葛县创造了能够使粮食增产的方法—适当深翻土地。在1958年5月5日至23日召开的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长葛县委第一书记吕炳光就该县深翻土地情况作了发言,毛泽东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感谢河南省长葛县第一书记发言,这个发言很好,我又看了一遍,一年把112万亩土地全部深翻一遍……这是一大发明。”<br><br>  1958年5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吕炳光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土地大翻身,争取亩产八百斤》的发言。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之后,深翻土地成了席卷全国农村的运动。<br><br>  全国各地纷纷派人到长葛县参观学习,最多时一个月来了10万人,土壤专家也到长葛县搞调查研究,农业部还于1958年7月在长葛县召开深翻土地现场会。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翻和改良土壤的指示》。<br><br>  按照计划,毛泽东一行那年是去视察和尚桥乡“五四”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秋田。当汽车行驶到宗寨村东头时,因道路被雨水冲毁,毛泽东就下了车,在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长葛县委第一书记吕炳光等人的陪同下,走进一块玉米地里。<br><br>  接着,又经过一块谷子地,来到一块玉米试验田里。在那儿,毛泽东询问了赵宪章玉米地翻了多深,施了多少肥,浇了几遍水等,赵宪章一一回答。<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