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 | 读罗丹《知青笔记》 印象散记

苇鹭·刘敏

<p class="ql-block">作者:刘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节,温馨而慈爱的日子,却在朋友圈惊闻有一位令我以及许多朋友都崇敬爱戴的友人在大洋彼岸辞世,心中备感哀惋痛惜难以平静……她的大名本身就带着深邃的艺术性,她的一生也与文学艺术结缘,她如深海潜流般不断积聚喷涌出的思泉心浪,还原再现鲜活凝重了一道道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而这些景观都与我们这些她的同代人息息相关。今天,她如同一羽飞鸿,默默告别了她心心念念的雁群,从夏威夷群岛只身飞向了邈远天际……她的灵性与勤奋、她的知性与内敛、她眼神的锐利深邃与她做人的谦和低调,让我想起泰戈尔在《飞鸟集》中的名言“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在《流萤集》中的名言“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她,我们可亲可敬的罗丹姐,不仅飞过,且留下了振翼奋飞的倔强身影和充满仁爱的悦耳鸣唱……</p><p class="ql-block">罗丹姐,知道你选定了母亲节这一天远行,是要去与你亲爱的母亲团聚,罗丹姐,您一路走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作家罗丹 刘敏2007年摄于三亩地陈乃广画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下是我的一篇写于2010年却因故未能完成的读书笔记,因未完成,我便只是留在自己的专栏,罗丹姐当年也读过并与我有所交流,我说我会继续写完她说她很期待,可惜,因当时事务太多让我对罗丹姐食言了,深为遗憾抱愧。</p><p class="ql-block">今天将这篇拙文从专栏转来茶座,谨向为我们这代人留下了真实故事、为历史留下了珍贵文献的 知青罗丹作家罗丹画家罗丹出版人罗丹 表达我的深深敬意与悼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敏于2017年5月14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罗丹《知青笔记》印象散记</p><p class="ql-block">作者:刘敏</p><p class="ql-block">旧作发表于湖南知青网</p><p class="ql-block">2010-5-28 11:25:00</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夏的风,从窗外徐徐吹进,温煦,也带有些些惬意的清凉。</p><p class="ql-block">清夜清心,这样的时刻最好读书。暂且压下冗沉的事务,早就积攒着的读她的渴望,让我下决定今夜要一读到底……</p><p class="ql-block">阅读中,常常被一些情节所触发思索,也间或闭目思忖片刻,我感受到从卷首至卷终始终弥漫着的一种气息和情怀,那就是对乡土乡情依恋亲近的气息,那就是对天地苍生敬畏感恩的情怀,更有一腔嫉恶扬善的耿耿正气!这种气息和情怀沁透在作者笔下,细微到对一枝一叶的描摹、对一羹一饭的回味、对一颦一笑的缅怀……透过这些外在意象的细致描摹,我便体味到作者不同凡俗的审美意绪,我便触摸到作者内心深处涌动的温情和悲悯,并从中细细咀嚼出作者生命体验里人生的况味、人性的解读和人情的弥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终于合上了书页,舒展开久固的身姿,啊,听楼下似已有早起的人声,而此刻,头脑仍格外清晰。摩挲端详着手头这本装帧精美的新书,一夜不忍释手的捧读,没有让她有些许的变形——簇新、齐整、光鲜。封面是罗丹设计,插画也是她自己动手贴合文意的人物景物速写。那乌篷船舷上满脸清纯的小姑娘,让人看一眼就要漾起笑意,不由得你会想起自己曾经和她一样的青葱岁月;而封面封底黑与白的对比明快大气,“知青笔记”四字标题凝重朴实,在床头灯的俯照下,熠熠着圣洁的光辉。</p><p class="ql-block">圣洁的光辉里,氤氲着的是一片人间烟火。</p><p class="ql-block">古老神秘的旧木楼,错落而上的麻石阶,干柴噼剥的火塘,人声喧嚷的集市,盘头扎髻的妇妪,清纯稚气的少女……甚至,仅寥寥数笔的几摞篾筐、两头卧牛、几只母鸡、一群白鸭——这里不需要文字的勾连,不需要时序的解析,一幅幅看似随意勾勒的速写插画,通过作者游刃有余的技法和巧心着意的编插,将故事发生的人文背景铺陈得可感可触,民俗民情别有风致。而那洋溢着青春气息的一帧帧知青黑白照片,则在古朴滞重的原始底色上跳脱出一抹如彩虹般的鲜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篇伊始,你便会随着作者的文思意绪,步入了那片似乎没有沾染些须世俗尘埃的《人和牛的村庄》,心,即刻会变得恬淡、单纯和宁静。</p><p class="ql-block">干冷无雪的山村,四野此起彼伏着牛的闹春人的吆喝;草根禾蔸绑结着的土地上,犁头在无声而执著地锲入;春雾重重的田野里,厚实而绵长的牛哞穿透阴郁的苍穹;萧瑟秋风里,落叶枯枝擦过石头的细小呻吟;瓦檐下的红辣椒黄烟叶玉米棒,在阳光下散发着诱人清香;天际破空而来着“回——来——哟,回——来——哟”女人梦幻般的呼喊;湿湿的绿篱下,穿着宽大绣衫黑裤的苗族青年对歌传情;更有那夜色幽冥的山口,指路的大娘擎着火把如自由女神般矗立着的身影……啊,这意象纷呈的画面,在自然、生命、人性的时空维度上叠印回放,拓沿出一脉带着人间烟火味的史歌画廊,久久回旋闪现,让人沉湎流连,让人思绪涌动。</p><p class="ql-block">对,虽然这独抒性灵的亦文亦画中不无诗意在流动,不无作者的审美情趣在濡染着你的心灵,但,诗意大自然的表征下是艰辛清贫的生存实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春寒透骨、靡雨侵身,一个弱小女孩和一头庞大的老牛在合力与地奋斗;旷野里那个无处躲藏的冷啊,老牛可以不加掩饰将“憋了一个冬天的寒气”在“嗯啊——”声中“一串串地吐出来”,人却不能,只能任由“牙齿磕磕磕直响”一声不吭硬挺着;(书中情节暂略写)……来到这个世上,人,是有使命的、有责任的,哪怕是原始状态下的生存也需要一种精神和底气的支撑啊!我注意到作者笔下有所取舍,让“人”的艰辛苦楚虚化于后景,却以微距的镜头对“牛”倾注了独有的审美情感,以生动的笔触和独到的视角聚焦着大伯和老牛共同演绎的“苦活中的精彩”;牛的俯从、牛的倔强、牛的多情、牛的“复杂”、牛的哀伤,都被赋予了人格化的描写、赋予了人的灵性——“大伯”对牛的情感,也在日积月累中深深植入了这位城市女学生的心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环境是严酷的、土地是冷峻的,但在“大伯”与他的牛的原始领地里,人畜间滋养着脉脉温情,生命同样卑贱着也同样尊贵着。人与牛相互都遵循着一种无形的秩序而共存,人因牛的强健而有底气,牛因人的善待而亲和,土地因人畜的勤劳而丰沃和回馈,反之,生存构架即会坍塌——无怪乎大伯会因牛不下犊而“自认比村里人矮了半截”,大伯会发出“没有牛的地方有什么好?”的惊呼!“大伯”这简单而又纯粹的价值观,在让人感其憨愚可爱的同时,也咀嚼出令人酸楚的滋味。</p><p class="ql-block">在《人和牛的村庄》里,作者倾注审美真情,展示出一幅幅似超然世外似混沌未开的人生景观和生存境况,作者以温婉而又感伤的笔调,为读者开阔了一片未曾近观过的文学视野,让读者的心灵与之亲近和相通,让读者的心灵为之怜惜和震颤……当读到大伯护爱一生的老牛被宰杀的惨烈场景,“只见一道血光飘飘扬扬越过人群,消失在云霞之中……”“大伯流下了两股浑浊的眼泪……”读到此,我心亦感怆然!心中犹自忽发自问——田园牧歌温情咏叹似的余音袅袅中,如此凄美感伤的文字里,作者是否亦在暗寓着一种对自身命运的不可把握和对自身前途的隐忧?</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图:2008年2月16日我</span>与罗丹姐合影于与江永知青邓晓芒的大年初十聚会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获赠罗丹姐《知青笔记》已有时日,却因公务繁忙事务缠身一直没能抽时间细阅精读,心中实感不安和抱愧。昨晚,终下决心取出珍藏的《知青笔记》打算彻夜拜读,一夜几近读完,感想良多却又一时难于理清思绪......今天暂发上以上粗浅的读书散记,等有时间了再接着读接着想接着写......</p><p class="ql-block"> 我得知罗丹的大名是在上世纪的1998年,那时我正与一些知青朋友参与一本当时定名为《湖南知青纪念文集》(或曰《告诉未来》)百万多字书稿的组稿编辑工作,在编辑部我得知,与此同时进行的还有罗丹主持编辑的《我们一起走过》......十二年过去了,前者仍在被束之高阁,而后者早已进入历史的视线、读者的心中......说这些,是为表达对知青罗丹作家罗丹画家罗丹出版人罗丹的敬佩,敬佩她这种肩担道义、锲而不舍、执着笔耕的定力和精神!</p><p class="ql-block">感谢罗丹姐为此付出的心血,再现了一段值得回味和考量的人生经历;感谢罗丹姐慷慨赠书,丰富了我们的文学视野,也让那些底层百姓的悲喜人生化为了历史的永恒;感谢江永知青大哥马灯兄保罗兄组织的赠书谈心活动,让我有机会聆听罗丹姐和各位朋友的真知灼见,有机会与大家共叙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敏于2010年5月28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着我们十年前欢聚的照片,读着凌翩姐“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哀惋喟叹,痛惜满腹才华的罗丹姐走得太早走得太匆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丹是独一无二的,罗丹是自成一格的,罗丹是不负此生的。之所以独一无二,是源于她前半生坎壈困顿继而倔强进取的极具个性化色彩的生命特征;之所以自成一格,是源于她对文学艺术独有的天资、敏锐的触角、细腻的表达;之所以不负此生,是因为她后半生的沉心思考继而发轫笔耕继而才思喷涌继而犀利揭示继而个人价值的实现——独特的人文情怀与审美视野孕育出她的独特叙事风格和画意语境。她留给后世的作品虽不算很多,却是极其凝练、丰厚、鲜活、多彩,其中绝大部分无疑是有着人文艺术史料多重价值的精品成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丹姐呕心沥血留下的这些文学艺术作品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永恒的生命力,罗丹姐的不懈努力结出的成果让我们湖南知青有幸——从罗丹姐的娓娓叙说中,后人能较清晰地触摸感知到这一代被历史称为“知青”曾经经历过什么、背负过什么、隐忍过什么、思考过什么,曾经有过怎样的追求与努力、迷茫与崛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敏写于2017年5月14日,罗丹于夏威夷辞世的第二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读凌翩姐的“直到彼岸的天穹划过一颗流星,海域激起千丈雪浪——”让我想起我的原创歌曲《生命永恒》,其中的歌词明明就是罗丹姐这一生情怀抱负的真实写照,我今天将它发在这里,献给我最崇敬的罗丹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生命永恒</p><p class="ql-block">(MV版)</p><p class="ql-block">词曲:刘敏(2007年6月创作)</p><p class="ql-block">演唱:胡渭东、熊军</p><p class="ql-block">MV创意制作:彭凯琪(2016年6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丹是一位知青作家,‌她的生活经历和文学作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记忆与反思。‌</p><p class="ql-block">罗丹,‌长沙市四中毕业,1964年作为“知青”下乡插队江永县,‌‌经历了六年的知青生活后,招工‌回到长沙当工人。‌之后,‌凭着她的美术专长进入湖南文艺出版社担任美术编辑,‌同时也开始了她的文学创作生涯。‌1994年,‌罗丹开始发表散文,‌其作品被选入多种选本和丛书。1997年,罗丹牵头组稿编辑、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我们一起走过——百名知青写知青》。</p><p class="ql-block">‌2000年,‌她出版了个人作品散文集《‌缺角的风景》等‌。‌罗丹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她的散文集《‌知青笔记》‌,‌记录了她在湘南农村的知青生活片段,‌以及老一辈知青的坎坷经历,‌这些真实的记载和珍贵的老照片为这段历史留下了深刻的纪念意义。‌她的作品不仅反映了知青时期的生活状态,‌还展现了那一代人的精神风貌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10年5月罗丹在《知青笔记》</p><p class="ql-block">新书发布会上签名赠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