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成都杜甫草堂是诗圣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带着家人来到成都,第二年春天,在浣花溪边营建“草堂”而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三年零九个月,创作诗歌有240余首流传至今,成都杜甫草堂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p><p class="ql-block"> 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并重建茅屋。此后,杜甫草堂历经了宋、元、明、清至今共十四次大规模修葺和扩建。</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大廨</b>,这座建筑在清代嘉庆年间修缮时被命名为“大廨”。 <span style="font-size:18px;">“廨”是官署的意思,指古代官员的办公室。</span></p><p class="ql-block">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从小生活在“奉儒守官”的仕宦家庭,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影响,虽然一生胸怀大志,却仕途坎坷未得重用,漂泊一生,于公元770年病逝于湖南湘江的一条小船之上。这尊杜甫铜像以杜甫晚年“漂泊湖湘,居于扁舟”为蓝本,塑造了杜甫跪坐船头、抚卷沉思的形象,刻画出杜甫“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窘境。</p> <p class="ql-block"> 杜甫一生创作诗篇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这些诗歌真实而生动地展示了“安史之乱”前后唐朝社会的生活画卷,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等内容。因此,杜甫的诗也被后世称为“诗史”。中轴线上的第三重建筑“诗史堂”,就是因此而得其名的。</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柴门</b>,取自杜诗《野老》。杜甫《野老》诗中曾有“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的诗句,称自家的院门为柴门。</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工部祠,</b>“工部”为古代三省六部制中六部之一,掌管营造工程之事。杜甫在成都的时候,曾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一职,所以后世多以“杜工部”尊称杜甫,因此纪念他的祠堂也称“工部祠”。工部祠正中是杜甫塑像,两侧分别塑有宋代诗人陆游和黄庭坚配祀。</p> <p class="ql-block"> 《少陵草堂图》,建碑年代: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p> <p class="ql-block"> 《杜公草堂图》,建碑年代:清嘉庆十六年(1811)。</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李白与杜甫</b><span style="font-size:18px;">,744年初夏,杜甫与得罪朝廷被放还的大诗人李白在洛阳相会,他们一同登高怀古,饮酒论诗。这是杜甫一生最感快意的事。他们的伟大友谊成为中国诗歌史上隽永的话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赠李白》—杜甫(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秋来相顾尚飘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未就丹砂愧葛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痛饮狂歌空度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飞扬跋扈为谁雄。</span></p> <p class="ql-block">梅园</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少陵草堂"碑亭,</b>"少陵"为杜甫别号。杜甫曾居长安(今西安)南。汉宣帝与许皇后葬此,宣帝墓因名"杜陵",许皇后墓较帝陵差小,因名"少陵"("少"即"次小"之意)。杜甫住在陵墓附近,故取其地名以为别号,自称"杜陵野客"、"少陵野老"。</p><p class="ql-block"> 清代雍正十二年,清康熙帝之子,雍正帝之弟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奉命赴泰宁送达赖喇嘛返回西藏,他途经成都拜谒草堂时,写下了“少陵草堂”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柴门</p> <p class="ql-block"> 杜甫在草堂居住期间,生活自给自足,较为闲适。但是,就在茅屋建成后的第二年秋天,一场狂风暴雨几乎吹毁了他的茅屋,于是诗人写下了千古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当杜甫为秋风吹破的茅屋而悲伤时,却不禁想起流离失所的人们,他祈求上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p> <p class="ql-block"> 花径尽头是“草堂影壁”,上面的“草堂”二字是用青花碎瓷镶嵌而成。其字写于清光绪三十四年,由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书写,并以碎瓷镶嵌,但后来被毁损。今天看到的“草堂”二字是他的弟弟周竺君所书。这里也是杜甫草堂最具标志性的景点之一,因此很多观众都会在这里留影纪念。最为著名的是在1958年,毛泽东主席来到杜甫草堂,在此处长久伫立凝视,并留下的一张珍贵背影照。</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大雅堂,</b>本是草堂寺的大雄宝殿,后改建为展示中国诗歌文化的陈列厅。大门匾额上的“大雅堂”三个字,是集的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字。“大雅”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一部分,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重大事件,被视为诗歌的正声。此处“大雅”之名,泛指中国优秀诗歌传统。</p> <p class="ql-block">2024.6.1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