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走单骑,观览大运河,——京杭运河骑行日记(17)

陈国俊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40517</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武城至东光</b></p><p class="ql-block"> 昨晚入宿的武城县老城,历史上曾经是赵国的东境边塞之城。20世纪70年代因拓宽运河,县城搬迁至老城东北20多公里处的武城镇。而老城当年的城垣街衢,如今大部分已是河岸边的青青麦田了。今晨在老城转了一圈,弦歌路、子游路、澹台路和将军路等街道名,让人遐想这座老城当年的文气武慨。</p><p class="ql-block"> 我入宿的武城老城宾馆原为老城县政府招待所,庭院宽敞,还有当年高档“驿所”的旧痕。尽管房间不小,但设施很简陋。店家告诉我,来此的游客不多,客房惨淡经营,好在餐厅还有生意,东方不亮西方亮,还能勉强维持。</p> <p class="ql-block">  临走时,店主建议我去四女寺看看,我欣然骑行了48公里到了四女寺镇。现在的四女祠是在旧址重新修建的,主要是传扬中华文明中的孝道文化。这一带代代相传着四女和睦侍亲的故事:一对老夫妇五十寿辰时,因膝下无子而闷闷不乐。四个女儿齐声说,我们一定能像儿子一样履孝道之义,尽心赡养二老。为此,四女还栽种了四棵槐树,发誓要如树一般坚守尽孝。四女博览经书,侍亲睦邻,行善乡里,三十年如一日。没想到槐树居然树叶生龙爪、树身生龙鳞,发出金灿灿的光芒。乡邻大为惊异,认为这是四女的孝德感动了天地。某日,天神鼓乐降于庭树,化为金龙,载着老夫妇和四个女儿升天而去。据传,乡邻感四女之恩德,在槐树旁建四女寺、塑金像,香火祀之。</p><p class="ql-block"> 其实四女寺不仅是座寺庙,还是一座千年古镇。由于其地处运河之畔、山东河北交界地,是当时卫运河上的重要码头。历朝官府设漕运、盐铁、税收、商业等多个管理机构于此,故有“恩县衙门在寺上”之说。恩县是旧地名,现武城县部分地区为恩县之地。在千年的历史沿革中,四女寺一度成为闻名遐迩的运河沿岸经济文化重镇,有“德化之乡”和“北方都江堰”之誉。</p> <p class="ql-block">  我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观览四女寺水利枢纽。早在明代就修建了四女寺闸寺,20世纪五十修建了混凝土结构的闸坝,70年代又进行了扩建,成为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中下游重要的防洪控制枢纽。如今的四女寺枢纽,处在卫运河尾端与漳卫新河和南运河的入口处,由南北进洪闸、节制闸、船闸、兄弟灌区引水涵洞等建筑物组成。</p> <p class="ql-block">  我骑行到闸坝之上,南望闸之上游卫运水面宽阔、水量丰沛。闸之北分成三条水道,位于西北、北流天津的是京杭运河,这一段有专名叫“南运河”;减河位于东侧,主要功能是泄洪;漳卫新河最宽,居其中。漳卫新河向东北方向浩浩而去,滋养着德州、平原、陵县、宁津、乐陵、庆云、无棣等7县市,最终由无棣县海丰入渤海。这里顺带说一下“减河”。我在骑行海河流域时,多次遇到“减河”,原以为是一般河流名称,后查阅资料方知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河流,主要作用是减杀水势,防止洪水漫溢或决口,有的还发挥着灌溉、排水和向人工蓄水湖送水等综合功能。</p> <p class="ql-block"> 在四女寺的闸坝上,我行走观望良久,自古及今治水事业薪火不绝,才有这些令人慨叹的水利设施,才让江河安澜、百姓安居乐业。</p> <p class="ql-block">  我沿着南运河向北骑行近1公里,看到路边有一广场和水闸,广场上的一块花岗岩石碑吸引了我。近前一看,此地居然是引黄济津线路中的倒吸虹工程出口闸。这一来我的兴趣大增,立即驻车仔细探究一番,还真长了见识。原来引黄济津从山东省黄河潘庄渠道闸引水,经过多条河道一直到天津市的九宣闸,总长392公里。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还可作为天津及山东、河北三地应急输水渠道。其中一段要穿过漳卫新河、减河等4条河流后进入南运河,如从平面交叉而过,不仅会与排涝、灌溉、行洪等发生矛盾,而且还可能发生水质污染,甚至破坏沿线生态环境。为此国家实施了这项全长1700多米的倒吸虹工程。倒虹吸工程的通水原理类似于一个连通器,就是利用高差,使水流在障碍物的下方通过封闭的管道流过。与虹吸管不同的是,倒虹吸的弓弯向下,不需要人为制造管道中的真空,利用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顺利实现水从低处流向高处,实现了水流的“立交”。作为这项耗资一亿多元的工程,在地表看并不起眼,就是进出口两座水闸,实际施工工程并不简单;倒虹吸工程需要穿越多个河道,涉及复杂的地质环境和水利条件。我走到出水闸口,看到水流泛着旋涡汩汩而出,还不时听到水道深处轰轰的闷响,想必是水流在地下涵管虹吸过程中的奔涌激荡所致吧。</p> <p class="ql-block">  此刻腹中鸣鼓,已到了午餐时间了。查了下地图,此地以北约14公里处就是德州市区。德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汉大儒董仲舒就是德州人。但作为重要城市而崭露头角是在元朝末期和明朝,作为南北水路和陆驿的必经之地和重要关口,又是卫戍北京的南大门,当时的德州是一座军事重镇。明初为保护粮仓和战略需要,在德州城北建有哨马营、驸马营等十二连营,城内居民皆为军户,弹丸之地竟驻兵数十万之巨。明永乐九年(1411年)会通河开通,运河通航能力大大提高,德州地处京杭运河中段,是全国南北漕运大动脉上的重要节点。明清时期,朝廷在此设立水次仓,并派户部分司主事管理,大量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在此集散和销售。彼时舟船如梭、客商云集,渐成商业之都,这都是拜运河漕运之赐。史载苏禄国东王访问中国时,就是经过运河到达德州,最终病逝于此,留下了中国境内唯一一座保存完整并有后裔守墓的外国国王的陵墓——苏禄王墓。</p> <p class="ql-block">  少年时乘火车去北京,经停德州站时“德州扒鸡”的吆喝声至今留在记忆深处,在那物质匮乏时期,这扒鸡是多么令人垂涎的美味啊!骑行京杭运河德州是必经之地,那德州扒鸡焉能放过!想到饕餮在即,立马来了精神,不到半个时辰即已风驰电掣到了德州扒鸡店,果然不是浪得虚名,酥骨烂,香嫩无比。</p> <p class="ql-block">  吃饱喝足再上路,出了德州就踏上了河北大地。第一站为吴桥县,是举世闻名的杂技之乡,不过吴桥人同时还打出了运河文化的牌子,运河风光带文化公园已初具规模。吴桥县境内的运河虽然也是人工开挖,但其河段有点与众不同,谓之“九曲十八弯”,蜿蜒曲流颇有自然河的风姿。据说是有意而为,主要是为了延长河道降低纵降比,以满足航运和行洪等需要。</p> <p class="ql-block">  晚上七点多,骑抵东光县。今日行程125公里,就在此入宿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