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情未了 上篇《戍边卫国保边疆》连载一 《穿上新军装》

张良琪

<p class="ql-block">张良琪,1951年3月生于山东省淄博市。</p><p class="ql-block"> 1969年12月临战应征入伍坦克第十二师,在河西走廊的酒泉、嘉峪关地区戌边卫国22年。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文书、班长、技师、连长、指导员、营教导员、政工科长,1988年被授于中校军衔。服役期间,先后在装甲兵北京技术学校、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学习,获大专学历。在部队先后获“五好战士”三次、师、部嘉奖四次,师级“学雷锋先进个人”、师政治部“优秀政治教员”等称号。</p><p class="ql-block"> 1991转业到淄博市,在市属国营企业历任公司党委成员、工会主席、副总经理等职;1994年被山东省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评为高级政工师,1995年、2004年分别被山东省建设工会、淄博市总工会授予“基层工会建设先进个人”称号。</p><p class="ql-block"> 在部队服役二十二年、地方工作十八年,2011年,年满60周岁,光荣退休。退休后关注健康、热心公益事业,退休生活丰富多彩。</p> <p class="ql-block"> 序</p><p class="ql-block">闲暇之余,翻翻日记,看看影集,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片片熟悉的场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象电影一样在脑海中掠过,激起我对部队、对战友、对河西走廊、对酒泉第二故乡的无限眷恋和深深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光阴似箭,五十年弹指一挥间!</p><p class="ql-block">转眼十八岁的英俊小伙已两鬓斑白</p><p class="ql-block">年过古稀,令人唏嘘感叹……!</p><p class="ql-block"> 过了七十岁以后,旧怀心情日趋增长,想写写个人一生主要经历的念头油然而生,思考了两年多,无处下手,迟迟没有动笔。2023年上半年从网上报名参加了回忆录写作培训班,得到启示提振了信心,便开始动笔,列出目录和框架,书名暂定为《足迹~我的七十年》。其中第八章《战友情未了》初稿巳基本完成,可单独成册,于是便把在部队和转业后有关战友联谊活动相关信息整理、编辑,分上下两篇,上篇《戍边卫国守边疆》,下篇《终生难忘战友情》,并以美篇相册、文章的形式,在建军九十七周年之际,陆续转发给有关首长、战友和战友微信群,与首长和战友们共享。欢迎有空感兴趣时可打开看看。</p><p class="ql-block"> 由于年代久远,资料缺失,加之水平有限,缺点不可避免,敬请谅解并给予指导!</p><p class="ql-block"> 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 祝战友们身体健康,八一建军节日快乐!</p><p class="ql-block"> 祝战友友谊地久天长!</p><p class="ql-block"> 張良琪</p><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p> <p class="ql-block">第一节装上新军装</p> <p class="ql-block">引 子</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意识形态分歧,经贸和边界之争,苏联单方面违背《中苏友好条约》,撕毁合同,撤回专家,逼迫还债,导致两国关系破裂,致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到六十年中后期,苏军在我东北、华北、西北中苏中蒙边界地区集结军队超过一百一十万人,向我国提出领士扩张要求,叫嚣中苏的边界是长城,长城以北不是中国领土等,并不断在边境地区挑起事端,武装挑衅频繁发生,致使暴发了一九六九年三月入侵珍宝岛和六月、八月入侵新疆克列提地区的武装流血冲突事件,随后苏联甚至叫嚣要动用核武器对我国的华北京津地区,西北的卫星和核实验基地实施打击,对我国进行威胁和恐吓,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为此,伟大领袖毛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和"提高警惕,要准备打仗”伟大号召,当时,全国掀起了反对苏联修正主义霸权和备战备荒的热潮。为应对苏军百万大军压境,一九六九年中央军委首次发布建国以来春季和冬季两次征兵命令,迅速向三北地区增派部队,迎对苏军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作为一名十八岁的热血青年,响应毛主席号召,怀着保卫祖国,准备打仗的坚定信念,毅然决然临战报名参军,应征入伍!开啟了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涯。</p> <p class="ql-block">步入军营后,在人生的旅途中便有了“战友”这一亲切的称呼,战友情便随之而生。</p><p class="ql-block"> 我理解的战友情,通常情况下应该普遍高于同学、同事之间的感情,它是一种特殊的情感纽带,它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宝贵财富和资源,更是维系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重要社会情感资源。战友情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战友们在部队中共同训练、共同生活,在战场上并肩作战、生死相依过程中形成的深厚友情;是面对生死考验、患难与共、艰苦卓绝的条件下相培养、锻造出来的相互信任、相互依赖。其深刻内函是无私奉献、难分彼此、 绝对信任 、亲如兄弟、持续长久!</p><p class="ql-block"> 河西走廊地处祖国西北边疆,地广人稀,自然环境恶劣。大家戍边卫国,朝夕相处,三年、五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在祁连山下,雄关内外,戈壁大漠艰苦的环境条件下,献青春、洒汗水,锤炼了我们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结下了终生难忘的戈壁情缘;在战备训练、值班站岗、营建施工火热的军营生活中,同生活、共朝夕,建立了亲密无间的战友友谊 。</p><p class="ql-block"> 祁连雪山、长城关隘、戈壁大漠、兰新公路、酒泉、嘉峪关、玉门、敦煌等地标,辛8、P52汽车牌照,5290、84701、68203部队代号等等....已成为我们终生挥之不去的永恒记忆!</p><p class="ql-block"> 一首雄浑有力充滿豪情的《坦克十二师师歌》,仿佛又回到了洒汗水、献青春的河西走廊,回到了激情岁月的军营,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p><p class="ql-block"> “祁连雪,大漠风,戈壁滩上扎下大本营。军旗飘扬,战车轰鸣,铁流滚滚,万山呼应,雄关巍峨,雄狮勇猛,履带伸展出光辉历程,我们自豪,我们年轻,我们是无坚不摧的铁甲骑兵。</p><p class="ql-block"> 强国志,故园情,战士肩上使命千斤重。乐于奉献,苦练精兵,千里疆场纵横驰骋,固我长城,卫我和平,时刻准备着待命出征,我们是利箭,我们是雷霆,我们是保卫江山的钢铁长城”。</p><p class="ql-block"> 驻守河西戍边卫国, 条件艰苦虽苦也乐, 我们骄傲我们自豪!终生结缘战友情,我们是光荣的人民装甲兵”!</p><p class="ql-block"> 一首《战友之歌》,唱响了战友之间的深情厚义。锁定了我们终生难忘的战友之情!</p><p class="ql-block">“战友战友亲如兄弟,</p><p class="ql-block">革命把我们召唤在一起。</p><p class="ql-block">你来自边疆,他来自内地,</p><p class="ql-block">我们都是人民的子弟。</p><p class="ql-block">战友战友目标一致,</p><p class="ql-block">革命把我们团结在一起。</p><p class="ql-block">同训练,同学习,</p><p class="ql-block">同劳动,同休息,</p><p class="ql-block">同吃一锅饭,同举一杆旗,</p><p class="ql-block">革命的友谊坚如磐石。</p><p class="ql-block">为祖国,为人民,</p><p class="ql-block">我们愿奋斗不息”。</p><p class="ql-block"> 每次聚会唱起这首歌,就激情滿怀,心潮澎湃,一听到这首歌,就想起了亲如兄弟的战友。</p><p class="ql-block"> 自一九九一年离开部队转业地方至今三十多年,工作之余看望战友,不定期的战友聚会从无间断,先后参与了坦克(装甲)十二师淄博战友入伍二十五年、三十年、三十五年、四十年、四十五年、五十年战友联谊会,先后参与了师修理二连战友兰州、石家庄、长春、西安、成都联谊会,参加运输营战友邯郸、酒泉联谊会等,并先后四次重返酒泉老部队看望战友。特别是退休以后,参加战友联谊活动几乎成为常态,成为退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二十多年的部队生活,结识战友无数。不论新兵老兵,不管山南海北,不管城市乡村,战友就是那道靓丽的风景线,只要战友在,情缘就在,哪里有战友哪里就是风景最美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亲爱的战友,今生今世不论你身在何处,我们永远是兄弟和战友!</p><p class="ql-block"> 让戈壁情缘相伴终生!</p><p class="ql-block"> 愿战友友谊天长地久!</p> <p class="ql-block">我的故乡洼子村</p><p class="ql-block"> 洼子村位于淄博市淄川区罗村镇东北一公里处。东面靠山,北邻南韩村,南邻河东村,西邻罗村村、鲁家村。该村南、北、西三面沟豁环绕,土崖陡峭,崖上约一平方公里为平川,村居始建于平川之上。村名先后沿用仙岩庄、张家庄、凹子庄、洼子庄等。</p><p class="ql-block"> 相传,该村建于元朝末代皇帝惠宗“至正〞年间(1341至1370年)。建村初期,村民只有董、咸两姓。明初张姓始祖张在勋迁至后改村名张家庄。据清初所修《淄川县志》记载,淄川城东北二十五里仙岩庄即“凹子”,后演变为“洼子”。另据1903年所修《张氏世谱》记载:(张氏祖先)“明初由枣强南皮诸县迀于淄川城东北居仙人乡张家庄即洼子庄也”。</p><p class="ql-block"> 洼子村自元朝惠宗“至正〞年间建村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明朝洪武年间,由于战乱、灾荒、瘟疫等致使河北、山东河南等中原地人口稀少,土地荒芜,为平衡生态,朝廷和官府遂下令从山西、河北人口稠密地区向山东地区大批移民。洼子村张氏始祖张在勋一家,便是在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从河北冀州枣强迁移到洼子庄的。</p><p class="ql-block"> 从淄川区文物局了解到,洼子村曾经是一座封闭的村寨,原有的5个寨门形成于元代,年久失修,有4个已毁,只有南门保存至今。并于2007年10月被批准为区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洼子村历经元、明、清、中华民国七百多年,特别是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在中国共产党和各届政府、村委领导下,经过全体村民共同建设,经济发展、村民生活水平、村居基本建设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已有张、王、陈、赵、咸、刘、孙、臧、董等十几家姓氏,村民一千七百多人。现有村东沾临高速公路,村北103省道,村西鲁山大道环绕,交通方便,四通八达,村内大街小巷路面全部硬化,村西沟建桥与公路相连,新建村西大门上方相有“仙岩庄”三个大字,古朴雅典!小山村已变成环境优美,道路整洁,民风纯朴,邻里和协,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洼子村大门和新修的南门。</p> <p class="ql-block">1969年11月,洼子村四位热血青年光荣应征入伍</p> <p class="ql-block">第一节《穿上新军装》</p><p class="ql-block">1969年11月中旬,我积极报名参军,洼子村适龄青年共30多人,按照潜水员、坦克乘员的身体标准,经过严格的体检、复检、政审、家访等程序,张杰、张庆、张良华和我四人合格,11月3号接到了淄川区武装部签发的《入伍通知书》,接到通知书后,高兴的彻夜难眠!一年能送走四名青年入伍参军是建国20年来洼子村最多的一次,消息不径而飞,乡親们奔走向告,很快传遍全村。当时的口号是,一人参军,全村光荣!保家为国,人人有责!罗村公社32个自然村,洼子村参军人数最多,村革委会领导非常重视,一一到家中慰问,大队广播站象播新闻一样,一遍遍广播,小小山村沸腾了!乡亲们都跑来祝贺!笫二天,我们四人相约到罗村照像馆合影留念,留下了上面这张永久的纪念。从接到入伍通知到报道出发,近一个月的时间,接下来的时间,由我三哥良亭陪同,分别到姥娘家,舅舅家,姑姑家,姐姐家一一告別。 后来才知道,这次是军委装甲兵系统到淄博市接兵,淄川区、张店区的共500多名,分别隶属北京坦克二校、济南军区坦克二师、兰州军区坦克十二师。罗村公社的36名新兵分到坦克二师二十二名,分到坦克十二师14名,分别于12月3号、14号出发。張庆、张良华分到到坦克二师,我和张杰分到十二师。 12月3号,坦克二师的22名新兵在罗村西门外集合,那天各大队都敲锣打鼓接送新兵,亲朋好友几乎倾剿而出,那天恰逢罗村大集,西门外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因为十二师新兵是14号集中,所以我和张杰也前往为张庆,张良华两位新战友送行,他们乘坐们是解放牌趟篷车,我们送给他俩记念品是一块多钱的红色塑料皮笔记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本子送到汽车上,差点把鞋子踩掉!当汽车起步的那一刻,鼓声阵阵,喊声不断,家长和新兵的哭生连成一片,好不热闹! </p><p class="ql-block"> 12月14号是坦克十二师新兵报道的日子,一大早,大队革委会领导,左邻右舍的乡亲们都来到我们家送行告别,院子里外全是人。我母亲哭成泪人,姐姐、大嫂也陪着母亲一起哭,家里人都在劝她们,看到母亲伤心痛哭的样子,我心里很难过,也在不停的抹眼泪。大家可能不理解,一人当兵全家光荣,临走应该高兴才对,她们哭什么? 因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地处鲁中的淄博地区是八路军、解放军在山东的主要根据地之一,一批又一批革命青年保家卫国涌跃参军上前线,无数革命先烈牺牲在战场上,我们村的革命烈士就有十几位之多,河东村我的舅舅就是在抗日战争中光荣牺牲的。因此,战争年代儿女参军打仗牺牲给父母心灵上留下的阴影几十年来都挥之不去。当兵离家就好像生死离别,何况当时正值中苏交恶,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和新疆边境武装冲突刚刚结束,临战征集参军,就是要准备打仗的。常言道"儿行千里母担忧"!因此,儿子参军,父母牵挂,临别时家人依依不舍,悲伤难过就在情理之中了……。 当门外的锣鼓一响,我知道出发时间了,顾不了那么多了,我给母亲磕了头,说了声:娘,我走了!扭头便出了大门,坐上了大队安排好的大马车,直奔罗村西门外集合地点!马车走到泗河崖头对岸时,同车送行的大队革委会主任张盛功代表村革委会拿出了两张五元的纸币和两本毛主席语录本,作为礼物送给了我和张杰,并再三嘱咐到了部队好好干,给家乡父老乡亲争光,我和张杰欣然接受,一一表示感谢大队和洼子村的深情厚谊,绝不辜负乡親们的嘱托并铭记在心。不到半小时便到达罗村西门外,公社武装部、各村送兵领导和接兵排长赵保国早已在此等候,十四名新兵到齐,一一点名依次走上早已停在路边的公共汽车。车外锣鼓宣天,人山人海,车辆啟动后,车内十四名新战友频频向送行的人群招手挥泪告別!汽车沿湖(田)南(麻)公路一路向南,沿途接上寨里、洪山、龙泉、西河四个公社的新兵后于上午十一点到达淄川区党校,与太河、峨庄、口头、张庄、东坪、昆仑公社先期到达的几十名新战友汇合,编成淄川新兵连,连长张洪升,指导员赵连臣,罗村14人加黑旺铁矿6人一共20人,编为一个排,10人一班,排长赵保国。罗村剩余我们四人与黑旺铁矿六人一个班,班长冯文生,副班长许洪生。午饭后,半个小时的队列训练开始发军装,大家按照班排顺序以次领取,皮帽、皮手套、大头鞋、挎包、腰带、牙缸、水壶、衬衣、衬裤、军装、被褥等,一个人发了一大堆,长到十八岁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新衣服,个个高兴的合不拢嘴,抱回宿舍后,迫不及待全部穿好,军装是小凡布做的,据说,这是全军唯一一次凡布军装,穿上年装,小伙个个英俊帅气!我当时一米六的个头,三号军装又肥又大!穿好军装全排集合,排长开始教我们打背包,一个小时的训练,最后测试,每人操作两遍,全部合格! 12月15号上午全连集合参加政治学习,赵连臣指导员主讲《为人民服务》,大家认真听讲,专心笔记。文革在学校期间,《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老三篇"天天学,早已耳熟能详,但这一次赵连臣指导员结合部队和国际国内形势宣讲,而且台上台下互动,列举了张思德、黄继光、邱少云、雷锋、王杰、欧阳海等英雄模范事迹,讲的生动活泼,触动心灵。入伍第一课,保家为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让我牢记心中,受益匪浅! 中午,罗村公社安排各大队前来送行的親属见面,洼子村两家来了十几人,我父母親,哥嫂,弟弟共九人,正值中午开饭时间,公社武装部和赵保国排长专门去食堂打饭,人太多,食堂小,亲属们就在院子里席地而坐共进午餐,送走他们后,赵保国排长带领罗村的十四名战友到照像馆合影留念,留下了上面这张宝贵的黑白照片。 16号上午8点全连列队出发,沿途送行的市民、親友夾道欢送,8点半点从淄川三里沟车站乘坐门罐车,9点半到达张店火车站与张店区新兵连汇合,市区武装部领导,新兵親属,带兵干部,围观群众等,站台内外,人山人海。10点30分列车起动,三声长鸣,满载着216名淄博热血男儿,奔赴西北!</p><p class="ql-block">有诗为证:</p><p class="ql-block">淄博热血好儿郎</p><p class="ql-block">临战应征上战场</p><p class="ql-block">火车长鸣三声过</p><p class="ql-block">保家卫国赴边疆!</p> <p class="ql-block">淄川新兵连88名战友从淄川三里沟火车站登上门罐车。</p> <p class="ql-block">50年前的张店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1969年12月,坦克第十二师淄博籍216名战友临战应征入伍。</p> <p class="ql-block">请继续欢看上篇连载二,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