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是火,一样急,一样烈,一样有情。七月的阳光热烈,枝头树梢,缀满了别样风情。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月雅称】</div> 七月的雅称:中月、兰月、瓜月、巧月、申月、凉月、霜月、桐月、秋月、文月、首秋、肇秋、孟秋、初秋、少秋、瓜秋、早秋、新秋、兰秋、夷则、初商、瓜时等。<br> 早秋:秋季的头一个月,也就是农历七月。<br> 孟秋:秋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七月,根据农历24节气来排定。<br> 瓜月:因七月瓜果飘香,故得名。<br> 巧月:七月七日是中国妇女向天上的织女星“乞巧”的月份,乞求织女使她们心灵手巧,故得此雅号。<br> 兰月:因许多品种的兰花在七月吐芳,馨香无比故得名。<br> 夷则:古代乐律名。古乐分十二律﹐用来确定音阶的高下,阴阳各六,夷则为其一也。 十二律制:古代律制,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种律制。人们把十二个律与十二月相配,夷则配七月。此时万物开始被阴气侵犯。<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月初一】</div> ●拜门口——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一,很多农村地区都有“拜门口”的传统习俗。人们认为到了农历的七月,天门开、地门开,所以人们会为逝去的亲人准备一些祭祀的食物,也会在门口摆放食物来祭祀那些无人祭祀的逝者,称为“拜门口”。<br> ●雪顿节——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一还是藏族朋友的传统节日——雪顿节。在藏语里“雪”是酸奶的意思,“顿”是宴席的意思,所以雪顿节又被称为“酸奶节”。在这一天,人们表演藏戏,举行盛大的晒佛仪式,十分热闹,所以又叫“藏戏节”、“晒佛节”。 ●太上老君诞——相传每年的农历七月一日是道德天尊太上老君的诞辰,太上老君是三清道祖,受宇宙之气和香火供养,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又称降生天尊,号广成子。每逢此日,人们都要祭祀老子,祈祷许愿和合、平安健康。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月初二】</div> ●女儿节——在广东、深圳一带,七月初二也是“女儿节”,也称“巴士节”、“糯米节”,主要是家家户户吃糯米饭,祈求子孙平安、家庭和睦。据说,在广东和福建沿海地区,女儿节最早由红巾军和后来的郑成功流传开来,如今已成为当地的特色节日,有着浓厚的地方文化气息。<br> ●送羊节——在河北广平农村,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二,姥爷、姥姥和舅舅就会去给外孙、外孙女、外甥、外甥女送羊,意思是要他们一定要孝顺自己的母亲,效仿羔羊跪乳,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此习俗最早是送活羊的,现在改为送糕点羊、面羊等食物。<br> 近些年又出现了送羊的新风俗:不少地方,不再是姥爷、舅舅给晚辈送羊,而是晚辈送羊给姥爷、姥姥和舅舅、妗妗,利用这个机会去看望老一辈。<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月初三】</div> ●福州琴江满族特定习俗——1884年农历七月初三,中法马江海战爆发,驻防三江口的水师旗营官兵以火枪、土炮、木帆船抵抗法军的坚船利炮。但海战最终还是以清军的失败告终。此后,为了纪念先烈,每年七月初三,村人自发来到江边,放飘水莲超度忠魂。年夏一年,过七月初三成了琴江人的一个特定习俗。<br> ●开渔节——农历七月初三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开渔节。在漫长的夏伏禁渔期后,人们正式会举办开渔节,一方面是祭祀龙王,祈祷风调雨顺;另一方面也是庆祝渔船出海,期望能够满载而归。 ●宝格德乌拉民俗祭祀——内蒙古新巴尔虎左旗、右旗在农历七月初三这天有着古老的传统民俗——宝格德乌拉民俗祭祀。宝格德乌拉是位于呼伦贝尔的圣山,是怀有古老信仰的人们朝圣和祭祀的圣地。每到这一天,这里会举办盛大的祭祀典礼,人们在高僧的带领下诵读经书,祈祷圣山保佑草原上所有生灵平安。 ●贴秋膘——风是西边凉,肉是东坡香。<br> 相传古时候,除了立夏民间流行称人之外,立秋之日也要悬秤称人。如果立秋时人体重轻了,意味着度过了一段苦夏。所以,立秋后得补身子,这就是贴秋膘的来由。<br> 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是首选吃肉。而讲到吃肉,理所当然离不开红遍中国的东坡肉。东坡肉,即红烧肉,相传由北宋大文豪苏轼创制。<br> 民国初年《大彭烹事录》就写到:<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狂涛淫雨侵彭楼,昼夜辛劳苏知州。</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敬献三牲黎之意,东坡烹来回赠肉。</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月初四】</div> ●驱虎吞狼节——在古代,农历七月初四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被称为“驱虎吞狼节”。源于中国南方地区,这一天人们会进行特殊的活动,如假扮成猎豹、老虎和狼等野兽的形象行走于村庄各处,以稳固村民对于驱除野兽、辟邪的信仰。<br> 除了传统的祭祀活动,现代的七月初四也有一些娱乐活动,如“鬼手游戏”,人们把手套在一只盾牌上,然后在闹鬼的夜晚里按照不同的指示前进,不断威吓路人。在南京市浦口区,人们还会玩“泼水活动”,以此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敬意。<br> ●吃鸭肉——在农历七月初四,民间有着吃鸭的习俗。原因是到了农历七月初四后,气候逐渐变得干燥,导致暑气虽消,但是酷热难耐,民间俗话说“早晚凉飕飕、中午热死牛”形容的就是这样的气候,此时不妨食用鸭肉,味甘而性寒,适合润燥。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月初五】</div> ●目莲节——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五,是我国云南地区的瑶族朋友们的传统宗教节日——目莲节。每逢此日,人们会穿上传统服饰等节日盛装,互相走访。按照传统的节日习俗,人们要杀鸡、烧纸、煮粽粑,以此祭祀祖先。<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月初六】</div> ●慕仙——在农历的七月初六,广东江门台山地区有着“慕仙”的传统习俗,广东的很多地方在这一天会进行“慕仙”,来拜七仙女。初六晚上家家户户都会拜神,妇女也会穿针引线来“乞巧”,“慕仙”由于拜的是七仙女,所以桌上要放置“七杯茶”、“七种水果”、“七种甜品”,并点上“七支香”,以此祈求家庭幸福美满,姻缘美好,谓之“慕仙”。<br> ●摆七姐——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六,在我国广东的部分地区除了慕仙外还有“摆七姐”的传统习俗,也叫“摆七娘”,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所谓“摆七姐”,就是即将过节的“巧姐”、“巧婆”将自己用谷粒、木材、泥土、针线等材料手工制作的工艺品摆放到庙里,既是一种仪式和习俗,也是民俗手工艺品的展览和传承。 ●菩萨出游——在农历的七月初六,江西文昌赖公庙会有一项重大活动,为“菩萨出游”。每逢此日,县城会举行最隆重热闹的祭神仪式,用茶叶打湿毛巾为菩萨擦脸,求得吉时,举行开五行仪式,并由力士抬着众位菩萨走街串巷,举行游神仪式。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月初七】</div>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传统民间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br> 七夕节这一天,中国少女主要活动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 、晒书•晒衣、贺牛生日。<br> 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r> ●穿针乞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喜蛛应巧——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投针验巧——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种生求子——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为牛庆生——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供奉磨喝乐——"磨喝乐"是中国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不相上下。 ●拜织女——"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拜魁星——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吃巧果——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潮汕之祭拜公婆神——潮汕民间认为,公婆神是儿童的保护神。因此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日,即公婆神生日时,凡家中有15岁以下的小孩的人家都要在家中祭拜公婆神(潮阳称床脚婆,揭阳称公婆母)。其由来潮仙各地有不同的传说。 ●浙江之七夕香桥会——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 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 ●湖南之妇女洗发、接露水——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洗发,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而且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广东之七娘会——七娘会一般是在少女少妇中进行,预先由要好的十数名姐妹组织起来准备“拜七姐”,在6月做准备工作,临近七夕便要制作精美的手工艺品,到七夕之夜,便摆上八仙桌,大献巧艺。 ●台湾之拜“床母”——“床母”,是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儿童的家庭,在当天傍晚时,会在儿童睡的床边拜床母。 ●陕西之结扎巧姑——黄土高原地区会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如结扎穿花衣的草人、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等活动;同时还要栽种豆苗、青葱和占卜。 ●广西之七夕储水——在广西是一些地区,当地居民有七夕储水的习俗,认为双七水洗浴能消灾除病,体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月初八】</div> ●回娘家——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八,在我国广西部分地区,尤其是在贵港壮乡有着回娘家的习俗。每逢此日,按照传统习俗,外嫁的女儿要在这一天回家探望父母,并且应该捉鸭子挑在扁担上,回家做成美食,共享美食,阖家团圆。<br> ●七月八——在我国的湖南湘西地区,苗族群众有着他们的传统节日 “七月八”,就是在农历七月初八这一天。这一天的一大早,苗族长号嘹亮,来自各地的族人都齐聚一堂,举办上刀梯、舞狮、舞蹈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七月八”也是苗族传统的情人节,该节日也是起源于一对神仙眷侣追求爱情的故事,所以当地人在这一天也会唱起山歌,和心爱的人在一起。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月初九】</div> ●土家族女儿会——农历七月初九是中国湖北省恩施土家族女儿会。起源于清朝,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按照传统习俗,当地人都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逐渐形成一种集会,节日里除了赶集,人们还会举行相亲,情歌对唱等节目,这是恩施特有的传统民族节日。<br> ●彝族荞神祭祀节——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九是彝族荞神祭祀。苦荞是彝族人最早种植的五谷之一,是彝族人类生活的主粮,彝族语称为“作兹麻”。用苦荞酿出的甜白酒,酸甜可口,余味延绵。要是在炎热的夏天来到彝家,热情好客的彝家人会用清凉的高山泉水冲兑苦荞白酒来款待你,充分表现了彝民渴望五谷丰收的美好心愿。 ●讨僚皈——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九是湖南地区瑶族朋友的传统节日“讨僚皈”,也叫“赶苗”,讨僚皈是花瑶同胞们一年中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讨僚皈”系花瑶语言音译,意思是逃脱凶恶的菩萨,节日里人山人海,成为小镇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月初十】</div> ●放水灯——福建漳州芗城区大桥社区一带,每年农历七月初十,都会举行放水灯民俗活动,这是村里一年一度的盛会。<br>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有次做梦下到阴间,那些战死却没有亲人祭祀的士兵向他讨钱,而恰好长安城有个卖豆腐的商人经常烧冥币,等自己死后取用,李世民就找他借钱,安抚亡灵,并答应等他回到阳间后,就发动全国百姓普度亡灵,于是就有了放水灯这种普度祈福的方式。<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月十一】</div> ●稻花节——每年农历七月十一日,贵阳朱昌镇的苗族同胞会聚在一起欢度稻花节。稻花节也可以叫作“米花场”,在苗语中叫“捞嘎就该”。农历七月份正是稻谷扬花的时候,人们会聚集在一起举行隆重的祭祀先祖仪式,然后对唱山歌,吹奏芦笙和笛子,祈求先祖保佑稻谷丰收,风调雨顺。<br> ●山歌醮(读jiào)——客家人把农历七月十一称为“山歌醮”。客家人传统民间节日,流行于广东梅县、五华一带。每年农历七月十一至十六举行。传说这天,当地人要为五显帝君即传说中的火神做寿诞。一位民间女歌手,登上五华县古塔顶上,与八方歌手对唱应答,通宵达旦气氛热烈,当地叫做“山歌醮”。这个节日蕴含着驱灾避难的意思,后来逐步发展为民间歌会,广为流传。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月十二】</div> ●过月半——老话说“年小月半大”,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二,在我国的湖北、四川、湘西等地区都有着过月半的传统习俗。是日,全家团聚,杀鸡宰羊,准备丰盛的饭菜,和过年一样,家人要接回出嫁的姑娘,所有就有了“婆家走不脱,娘家必须去”的说法,为了缓解这种矛盾,有过月半习俗的地区约定俗成从七月初一到七月十二均为过月半。<br> ●七月十二——俗话说:“七月十二,辣椒茄儿”。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二是我国甘肃陇中地区汉族节日“七月十二”,节日期间按照传统习俗,人们要食用辣椒、茄子等新鲜蔬菜以及用新面粉做的面食——“麦蝉”,和家人一起共进美食,庆祝丰收连年。 ●做麦糕——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二,在我国浙江部分地区有着做麦糕的传统习俗,也是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做各式各样的麦糕,同时举办做麦糕活动,麦糕是一种由面粉和糯米粉做成的糕点,每一家都会加入自己独特的原材料制作出颜色各样的麦糕。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月十三】</div> ●吃馄饨——在江南、浙江的部分地区,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三,按照传统习俗要祭祖吃馄饨。每逢此日,无论城里乡下人们都要早早赶到集市购买馄饨皮,家家户户在家里摆供桌祭祖,烧地藏香、磕头、做甜馅的馄饨。按照当地的老规矩,“苦圆子,甜馄饨”,清明要吃苦团子,七月十三节要吃甜馄饨,意味着苦尽甘来,迎来丰收时节。<br> ●祭祖先——随着七月十五中元节的临近,在我国很多地方自七月十三起,七月十三、十四、十五三天都要进行祭祖仪式,为祖先烧纸钱、准备酒饭请他们享用,每逢此日,按传统习俗,家家户户要准备稻田鱼,配上鸡鸭猪牛水果等贡品,祈祷祖先保佑家族顺顺利利。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月十四】</div> ●七月田了节——俗称“鬼仔节”。广东恩平人民过这个节日,时间各有不同,农村的基本是以夏收夏种大忙时间结束而定时间,城镇的则由各户商定安排。各家各户都是宰鸡、烧香、烧花衣敬神,家人欢叙加菜过节日。在旧社会,各地在七月十四日晚还会举行“盂兰”胜会活动。<br> ●刀麻切——“刀麻切”是传统的客家面食。在农耕时代,广东东莞樟木头镇客家人有过“小节”的习俗,每年这天,客家人都会做“刀麻切”以示庆祝,延续数百年,仍经久不衰。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月十五】</div> ●七月十五,即中元节,道教称中元节,佛教称盂兰盆节,现民间俗称为鬼节。<br> 这个节日源起于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和相关时祭,经过了多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如今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习俗。<br> ●祭祖:祭祖是中元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人们会回到祖先的坟墓前,献上供品、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之情。有些地方还会请来道士或和尚为祖先超度亡魂。 ●烧纸钱:在中元节期间,人们会烧纸钱给祖先,以示孝心和敬意。<br> ●放河灯:人们会在河里放灯笼或蜡烛,以祭奠亡魂并祈求平安。<br> ●禁食:有些地方在中元节期间会禁食某些食物,以示对祖先的尊重和敬畏之情。<br> ●贴符咒:有些地方会贴一些符咒或挂画来驱邪避凶,保佑家人平安健康。<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月十六】</div> ●骆越女儿节——在广西崇左部分地区,该日是骆越后裔民族传统节日女儿节,每逢此日出嫁的女儿都要回家探亲,为了纪念此节日,人们还要去到当地的西大明山举行祭祀仪式,相传这里是骆越民族的祖居地,也是骆越文化的发源地。<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月十七】</div> ●拜通天大圣——在我国福建的一个小村庄元坑镇,每逢此日都有拜通天大圣的习俗。小镇中,几乎家家户户都供奉着齐天大圣的雕像,当地拜齐天大圣的习俗也由来已久,当地人认为这天是齐天大圣的诞辰,会举行盛大的庙会以及游神活动来庆祝,做非常具有当地特色的“青草冻”,热闹非凡。<br> ●晾脚日——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七,是我国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晾脚日。早在2000多年前,锡伯族男女之间通婚的习俗非常独特,正是所谓的“闻脚择偶、亲脚定亲”,直到现在也有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越近则味道就越排斥,反之则越吸引,所以每年的七月十七是相亲定亲的日子,年青女子们会用野花泡脚洗脚,等待青年男子“闻脚择偶、亲脚定亲”。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月十八】</div> ●西王母诞辰——农历七月十八是西王母诞辰。西王母在众神中地位非常高,因为她掌管寿民,西游记中西王母举办了蟠桃大会,吃了桃子的人就能长生不老。同时,西王母也掌管着姻缘和子嗣,所以民间信仰比较广泛,在西王母诞辰这天,人们会祭拜西王母,希望能庇佑自己和家人过得幸福如意,顺心快乐。<br> ●白糍节——白糍,是广东英德市石牯塘镇的一种风味独特的土特产。每年农历七月十八日,该镇山背村都要举办“白糍节”,全村村民齐聚一堂吃白糍、舞狮头、唱山歌、跳舞、看电影、聊天拉家常……,以此体现宗族族人的凝聚力,同时表达大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这一传统节日自清朝初期开始,至今已延续数百年,成为当地独有的精神文化遗产。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月十九】</div> ●伏羲千秋日——伏羲氏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之一,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月二十】</div> ●土地正月——土地正月是向神明祈求五谷丰登、社稷安泰的节日,是农耕文明中的重要节日之一。民间会在这天祭祀土地神并敬拜天地。同时,这一天还有各种民间文艺活动,如舞龙舞狮、斗鸡、打铁提高。<br> ●侗族赶歌会——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日,在我国贵州剑河县侗族还会举办赶歌会。相传赶歌会就是起源于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每逢此日,年轻的男女们都会身着盛装,一起前往高坝歌场。人们十分重视这样的活动,都会提前准备好拿手的情歌,借此机会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或者伴侣。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月廿一】</div> ●羊道会——每年的农历七月廿一日,是陕北榆林的传统节日“羊道会”。相传这一天是魁星的生日,人们要在一起喝“羊道汤”,就是把羊的各个部位一一做成汤,例如羊耳朵汤、羊肚丝汤、羊蹄筋汤等等,除了品尝美食外,还要在一起“赛诗”,颇具风雅。<br> ●游仙节——每年的农历七月廿一,是福建松溪县的传统节日“游仙节”,相传该节日起源于明清时期,从七月廿十持续到七月廿三,人们抬着村里供奉的仙人游村,锣鼓队、彩旗队全部出动,热闹非凡。相传明清时期村中大旱,正是“游仙”让天降甘霖,万民得济。现在水利工程发达,人们就通过这种活动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天后娘娘行乡日——每年的农历七月廿一,是香港坪洲的“天后娘娘行乡日”,人们举办舞龙舞狮、敲锣打鼓,请出天后行身像,由精壮男子抬行,以龙打头,瑞兽押尾,场面十分壮观,在当地又叫“禡行乡”。据说天后出巡,历史上曾帮助人们驱散瘟疫,为此人们特设立节日,为了祈求消灾解难,保佑家人平安。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月廿二】</div> ●财神节——相传这一天是财帛星君的成道日,相比较于正月初五的接财神习俗而言,这一天主要以祭祀财神活动为主。<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月廿三】</div> ●大理团山观音会——珠海阁是洱海边上一颗美丽的明珠。明朝时期建有珠海寺,里面供奉有观音,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洱海周边的村民,甚至其他地方的人们会来到这里参加观音会,祈福还愿,祈求风调雨顺,祈求八月的丰收等等,非常热闹。<br> ●诸葛武侯圣诞——相传每年的农历七月廿三是诸葛亮的诞辰,诸葛武侯,名亮,字孔明,号卧龙,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是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写下了《出师表》、《诫子书》等作品,发明了木牛流马、诸葛连弩,是忠诚和智慧的代表,被司马懿称为“天下奇才”。 ●法主圣君诞辰——相传每年的农历七月廿三是法主圣君诞辰,法主圣君又称张圣君、督天圣君。是一位道教神,黑脸散发,善于训蛇,脚踏风火轮,最后在石壶山得道成仙。相传张圣君在福建当地为民除害、降妖除魔、护一方安宁,所以福建当地人都称其为张恩公,为其立庙塑身,取名龙瑞宫,每逢七月廿三这里香火鼎盛,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七圣宫娘妈寿诞——每年的农历七月廿三日是福建省后溪镇的一个传统节日:七圣宫娘妈寿诞。这是一个探亲访友的节日,那种独特的情怀,为后溪人所钟爱。七月廿三,做糍粑,拜娘妈,看大戏,还有那浓浓的香气四溢的牛冈生……,那是一种故土情怀,一代一代人传承下来,让人难以忘怀。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月廿四】</div> ●龙树菩萨圣诞——相传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四是龙树菩萨圣诞,龙树菩萨又叫“第二释迦”、“八宗共祖”。相传龙树菩萨尚在襁褓之中就可以背诵四部圣典,在20岁左右就通晓术数、天文地理,他开创了中观学说,其大乘思想得以发扬光大,影响深远。<br> ●灶神诞辰——在我国潮汕等部分地区,当地人认为每年的的农历七月廿四是司命公诞辰。司命公就是我们俗称的灶王爷、灶神,就是春节期间要“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灶神,在七月廿四他生日这天,家家户户会在他的神位前举行祭祀活动,祈求阖家幸福平安,吉祥如意。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月廿五】</div> ●转山节——农历七月二十五是云南宁蒗彝族摩梭人的转山节,这一天人们会身着盛装,参加一年一度的活动。节日当天,人们穿着色彩艳丽的民族服饰,虔心朝拜泸沽湖畔的格姆女神山,悬挂彩色经幡,供奉贡品,祈求女神保佑。除此之外,还有规模盛大的赛马、摔跤、对歌等活动和野餐。<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月廿六】 </div><div> ●张三丰祖师圣诞——张三丰为武当派开山祖师,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年)诏封为“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张三丰是丹道修炼的集大成者,主张“福自我求,命自我造”。</div> ●祭孔大典——农历七月二十六是一个传统节日——祭孔大典的日子。祭孔大典起源于汉代,是尊孔崇儒、弘扬崇学风气的一项重要活动。每年七月二十六日,全国各地孔庙都会举行盛大的祭孔仪式,以表达对儒家文化和圣人孔子的崇敬。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月廿七】</div> ●摇快船——在上海青浦区,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七有着传统习俗摇快船,相传该习俗起源于清朝,一直沿袭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摇快船其实就是人们在农闲时期前往三官堂庙焚香赶庙会,并以船为载体进行的娱乐表演,配上吹打乐器,非常受欢迎。<br> ●大理石宝山歌会——每年的农历七月廿七至廿九是白族朋友们的传统节日。每逢此日,很多地方的人都会来到石宝山举行一年一度的万人歌会,因此这里也被称为“白族歌城”。成千上万的人在这里用歌声表达自己的心声,让人们获得至善至美的艺术享受,也让青年男女通过歌唱永结百年之好。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月廿八】</div> ●甘王诞辰——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八,是广西运江古镇的甘王诞辰。运江古镇建制于汉代,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运江古镇有着便利的水上交通,曾是历史上的桂中商业重镇,有“柳江小香港”之称。每到农历七月二十八,当地会举行大型祭祀活动,开展游神、搭台唱戏、舞狮、百家宴等传统民俗活动。<br> ●开渔节——在处暑时节,东南沿海一带,有举办开渔节的习俗。<br> 为保护渔业资源,我国设立了休伏禁渔期。而处暑之后,各地禁渔期相继开禁,东海一带海水温度依旧偏暖,鱼类徘徊在近海,鱼虾贝类发育成熟,正是捕捞的大好时机。<br> 此时举办开渔节,既是祭祀龙王,赖海恩泽,护佑平安,又是欢送渔船出海捕捞。<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月廿九】</div> ●关巷口——在我国福建多地,每年的农历七月廿九是一个节日,谓之“关巷口”,这个说法来源于道教,相传每年的农历六月廿九是开巷口,七月廿九是关巷口,是闽南地区的独有风俗,而且为当地的方言读音,正确的写法是“开狱口”、“关狱口”,根据民间传说,农历七月,地藏王菩萨会放出众多孤魂野鬼来民间讨食一个月,直到七月廿九日,每逢此日,家家户户要准备丰盛的酒菜,门口挂上一盏明灯,谓之“点路灯”。<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月三十】</div> ●地藏节——相传每年的农历七月三十(另说为七月廿九)为地藏节,相传该日是地藏王的涅槃得道之日,所以该日又被称为“地藏王菩萨诞辰”。该节日的习俗也非常多,地方不同习俗不同。在南京的清凉山相传为地藏王菩萨的修炼之地,每年地藏节该地香火繁盛、游客络绎不绝,叫“盖山门”;在常州地区,人们会制作颜色各异的地藏灯放置在自家门前,也叫“碗儿灯”;在苏州、宁波等地人们会在房屋的前后围墙边都插上地藏香,同时点燃,希望得到菩萨庇佑。<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月诗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居易:《观刈麦))</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商隐:(晚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杜甫:《夏夜叹》)</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昂:《夏日联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范成大:《喜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杜甫:《江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秦观:《三月晦日偶题》)</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月诗词】</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月闺情》唐•袁晖</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月坐凉宵,金波满丽谯。</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容华芳意改,枕席怨情饶。</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锦字沾愁泪,罗裙缓细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如银汉女,岁岁鹊成桥。</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省试七月流火》唐•敬括</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庭一叶下,言念忽悲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变节金初至,分寒火正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气含凉夜早,光拂夏云收。</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助月微明散,沿河丽景浮。</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礼标时令爽,诗兴国风幽。</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自此观邦正,深知王业休。</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月一日晓入太行山》唐•李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夕绕山秋,香露溘蒙绿。</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桥倚云阪,候虫嘶露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洛南今已远,越衾谁为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气何凄凄,老莎如短镞。</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秋夕》唐•杜牧</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行香子•七夕》宋•李清照</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草际鸣蛩,惊落梧桐,</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人间,天上愁浓。</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云阶月地,关锁千重。</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星桥鹊驾,经年才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想离情、别恨难穷。</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牵牛织女,莫是离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鹊桥仙》宋•秦观</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纤云弄巧,飞星传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银汉迢迢暗渡。</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柔情似水,佳期如梦,</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忍顾鹊桥归路!</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夕醉答君东》明•汤显祖</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韩庄闸舟中七夕》清•姚燮</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完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