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和乞巧:探寻古老民俗的魅力

雨中燕

<p class="ql-block">  西和乞巧节是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传承悠久、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通常在农历六月三十日晚(小月二十九日)至七月初七举行,历经七天八夜,是未出嫁姑娘们展现智慧与才艺的重要时刻。</p><p class="ql-block">节日来源:</p><p class="ql-block"> 西和乞巧节的起源与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织女、牵牛、河汉等天象紧密相连。在传说中,织女心灵手巧,能织出美丽的云彩和衣物。古代女子对织女的巧手充满了向往和崇敬,希望能通过乞巧获得同样的聪慧和灵巧,以更好地操持家务、应对生活。此外,据学者考证,这一风俗与秦人古老遗风有关,反映了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 西和乞巧习俗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时期。在漫长的岁月中,它不断发展演变,融合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民众的生活情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p><p class="ql-block">地域分布:</p><p class="ql-block"> 西和乞巧风俗主要集中在西汉水源头的漾水河、盐官河流域,涵盖了西和县的何坝、十里、汉源、西峪、姜席、苏合、卢河、兴隆、稍峪、石堡、长道等 11 个乡镇,以及礼县的红河、宽川、盐关、祁山、马河、永兴、城关、石桥等 8 个乡镇。走进西和乞巧:探寻古老民俗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节日流程:</p><p class="ql-block">1. 坐巧:在迎巧仪式前,姑娘们会举行特殊的仪式。她们将手袢连接成头绳,在河边由两人横拉头绳于河面,众人祭祀跪拜并齐唱《搭桥歌》,然后拉绳者松手让绳子被水冲走。此外,在农历六月二十六到二十九日,姑娘们会去纸货店迎请“巧娘娘”,但要用丝帕遮住其脸,直到正式迎巧时才揭开。</p><p class="ql-block">2. 迎巧: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姑娘们精心打扮,盛装列队,挑着“巧娘娘”像,端着香蜡纸品盘,在老年妇女的引导下前往河边举行隆重的仪式。仪式中,主持者焚香点蜡、燃纸放炮,“巧娘娘”头儿跪迎接拜,其余姑娘齐唱《迎巧歌》。随后,揭开“巧娘娘”头上的丝帕,一路欢歌将其请进院中,进院门、进屋时分别唱《进院歌》《坐巧歌》,并敬献茶果、唱《献茶歌》,正式开启乞巧活动。</p> <p class="ql-block">3. 祭巧:分为集体祭巧和个人祭巧。在整个乞巧过程中,从早晨到中午再到晚间,都有专人负责点蜡、炷香、焚裱纸、跪拜,确保香火不断。所用的祭祀物品均从集体筹资款项中购买。</p><p class="ql-block">4. 拜巧:在乞巧期间,毗邻的乞巧点会互相拜访。此活动通常在祈神迎水仪式结束后进行。两地的姑娘们精心装扮,列队前往对方的乞巧点,相聚交流,增进感情,展示才艺,这不仅促进了乞巧文化的交流,也为姑娘们提供了交友的机会。</p><p class="ql-block">5. 娱巧:这是乞巧活动的核心环节。姑娘们聚集在坐巧处,从白天到深夜,依照程式用丰富多样的歌曲在巧娘娘像前尽情歌舞。“乞巧歌”以娱神为初衷,歌词既有传统传承,也有新编创作,曲调分为正歌和副歌。这些歌曲仅在乞巧节期间演唱,是姑娘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展现了她们的才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6. 卜巧:除了个人的“针线卜巧”,七月初七晚上还会举行集体的“照瓣卜巧”。姑娘们手端巧芽碗,分站神桌两旁。先由组织者祭祀跪拜并祈祷,然后大家齐唱《照花瓣歌》。姑娘们通过观察碗底的投影图案,来判断自己是否心灵手巧、是否有吉祥的预兆。如果看到被认可为吉利祥瑞的图案,姑娘会高兴地喝一口碗中水,倒掉后再盛半碗神水,开始新一轮的照瓣卜巧,这个过程通常会持续两三个小时。</p> <p class="ql-block">7. 送巧:照瓣卜巧结束后,乞巧活动逐渐接近尾声。姑娘们怀着深深的不舍,抓紧时间唱巧,直至尽兴。深夜,送巧仪式开始,姑娘们分站神桌两旁,齐唱《送巧歌》。仪式结束后,标志着这七天八夜充满欢乐和期待的乞巧活动圆满落幕。对于姑娘们来说,这不仅是一次活动的结束,也意味着她们即将告别这段自由欢快的时光,有的姑娘来年可能出嫁,无法再参加这样的活动,因此她们对巧娘娘和乞巧活动充满了留恋与不舍,甚至会忍不住落泪哭泣。</p> <p class="ql-block">保护现状:</p><p class="ql-block"> 2006 年,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甘肃西和县乞巧文化之乡”的称号。2008 年,“乞巧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多种措施。通过举办盛大的乞巧文化旅游节会、召开乞巧文化高峰论坛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的关注;创编大型新编民俗秦剧,以舞台艺术的形式展现乞巧文化的魅力;拍摄纪录片和微电影,记录和传播乞巧的精彩瞬间和深厚内涵;改编创作连环画册和普及本连环画,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和喜爱乞巧文化;创编歌舞剧,以生动的表演形式展现乞巧的故事和情感;开展网上乞巧活动,利用互联网扩大其影响力;创办相关网站,为人们提供了解和研究乞巧文化的平台。</p> <p class="ql-block">  西和乞巧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仪式庄重而独特,保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词、曲谱、舞蹈形式以及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崇拜仪式等珍贵内容。它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更是当地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以及他们朴素而真挚的审美情趣。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