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333333"><b>在中国考古史上,发掘明定陵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大量珍贵文物出现,还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br></b><b>其实发发掘定陵除了一些客观因素,个人觉得还有一些偶然机缘。听说当考古队员们发愁找不到“入口”时,一个雨天冲出一个直径大约半米的洞口,这个口为寻找定陵入口的宝贵线索。</b></font></h1> <h1><b>随即考古人员分别在洞口周边分别开挖了三条探道,在第二条和第三条探道交叉口发现“指路牌”——一块刻有“隧道门”三个字的石条。顺着指路牌的方向在距离地面约4.2米的深处发现了用城砖整齐砌就的砖墙,就是通往皇陵的“砖隧道”。</b></h1> <h1><b>地宫里面没有毒气、暗器及其他机关陷井,但是打开地宫门确实费了不小的功夫,因为石门被一块大石头顶住,根本推不开,越推门关地越紧,就是史料记载的“拐钉”,只有用“拐钉钥匙”才能打开。“拐钉钥匙”是一种用于开启古代陵墓或宫殿大门的工具,其原理主要基于杠杆原理和顶门石机关的运用。</b></h1> <h1><b>地宫分为前殿、中殿和后殿三个,纵深67米,总面积1195平方。通体石制结构,不用梁柱,全用券拱。<br></b><b>中殿陈设有三套汉白玉“宝座”,分属万历皇帝和及两位皇后。“宝座”前有香炉、烛台、花瓶,还有青花云龙大瓷缸,缸里装满油脂,这就是当时被称作“长明灯”、“万年灯”的。由于殿内封闭后没有氧气,所谓的“长明灯”早就熄灭,怎么可能长久呢?但里面的灯油还在,已经凝固了。</b></h1> <h1><b>皇帝及孝靖、孝端两位皇后的棺材摆放在后殿的棺床上,发掘时不但三口大红棺材鲜亮如新,帝后们穿的衣服保存也比较完好,丝绸的颜色还很鲜艳,且孝靖穿的黄锦缎袄有弹性。(听说当时还因衣服有弹性被一工作人员误认为尸体是软的,闹了乌龙使大家虚惊了一场。)</b></h1> <h1><b>定陵地宫的打开,发掘出大量珍贵文物。在棺椁附近有29个红漆木箱,箱内装满了金银器皿、冠、带、佩饰、铜器、锡器、木俑、谥册等文物共计2648件。金器中的金冠、凤冠精美绝伦。朱翊钧的金丝翼善冠用极细的金丝,采用多种工艺编织而成,造型生动,十分精巧。凤冠有四顶,其中一顶上有三龙两凤,另外三顶是十二龙九凤、九龙九凤、六龙三凤。这些凤冠都珠光宝气,上面镶嵌着红蓝宝石、珍珠等,富丽堂皇,珍贵异常。各种锦缎、匹料、袍料和服饰多达600多件。有大量陶瓷、字画、丝织品等,有些丝织品和字画保存比较完好,但有些丝织品和纸质字画因为接触到氧气,在短时间内就变得异常脆弱,其中一件龙袍氧化成碎片。</b></h1> <h1><b>定陵地面上的建筑在历代战争中被毁的差不多(能烧的烧了,能运的运走了),其建筑布局和长陵相仿:石牌坊、下马碑、神道、碑楼等(只有长陵的神功圣德碑有碑文,其他陵的神功圣德碑没有碑文。)。</b></h1><h1><b>定陵为我们了解明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相信随着科技及考古技术的不断进步,找寻历史的路会越来越短,而先人们带给我们的惊喜会越来越多,先人们的智慧及文化底蕴给我们的启发也会越来越厚重。</b></h1><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5mglvre" target="_blank">梦到颐和园</a></p><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作者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