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访谈华县皮影领军人物一一汪天稳

陕西人文艺术智库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五彩皮影绘人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天稳先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口述/汪天稳 整理/修童童</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世界皮影看中国,中国皮影看华州”。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深入了解陕西华县皮影戏的历史脉络,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探究其在新的文化背景下如何传承和发展等问题,2024年7月19日,在陕西省民间艺术促进会会长陈宝凤的带领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书画中心副主任牛泾民和陕西省文化馆修童童老师一行专程前往位于西安市碑林区菊花园长安时间糖酒里的汪天稳皮影工作室,对陕西皮影雕刻的领军人物,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华县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汪天稳先生进行专题访谈。现将采访视频及访谈内容整理发表出来,以飨读者。</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修童童:汪老师,请谈一谈您所了解的华县皮影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汪天稳:我最早是从皮影雕刻开始接触到皮影戏的。当时的陕西农村非常盛行演唱皮影戏,无论是民间的红白喜事,还是为老人祝寿、忙罢节庆、庙会庆典都离不开皮影戏的演出。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仅华县境内就活跃着48家民间的皮影戏班社,皮影戏爱好者更是遍及乡间的各个村落。</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传统皮影戏旧时多为秀才创作,他们都有着较高的文化程度。比如清代的李芳桂(李十三),他写的皮影戏剧本,一直影响至今。过去皮影戏讲的“十大本”,即七本加三折,就是李芳桂留给后人的经典。李占文先生是上世纪50年代初被调入西安戏剧服装厂工作的,后进入陕西省傀儡艺术剧团,即现在的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从事皮影雕刻工作。</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1961年,我十一岁时离开家乡到西安,开始跟随师傅学习皮影雕刻技艺,师父带徒弟要求非常严格,这样从小就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使我至今受用不尽。1977年,国家恢复工艺美术生产,我作为特殊人才从华县调入西安工艺美术研究所专业从事皮影雕刻工作。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雕刻的皮影作品在西安各大商店、宾馆等定点涉外单位销售的特别好,引起了工艺美术公司的重视,相继指派了江国庆等六人跟随我学习皮影雕刻技艺。1985年西安特种工艺厂又增派了10名学徒随我学习皮影雕刻。当时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康师尧、李世南等专业美术人士为我们设计了很多精美的皮影作品,由我带领学生把它们雕刻出来,这些新颖的皮影在当时的旅游市场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产品供不应求。在这种情况下我带动我的弟弟汪天喜及我们家乡整个村子的人,全都投入到了皮影雕刻的生产制作之中,后来又逐渐地发展到一个镇子,到最后据不完全统计仅华县就有数千人从事了与皮影雕刻、生产、销售有关的经营活动,“华县皮影”的声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才逐渐地被外界所知晓。</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客观的说,陕西皮影戏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人家渭北地区的皮影戏。渭南市因渭水穿流而过有河南、河北之分,农耕时期河北(即渭北)地区的土地肥沃,生态资源优异,因此粮食产量高,老百姓的生活普遍较河南(即渭河以南的“二华”)地区富裕。优越的生活基础就会产生较高的文化与艺术需求,很明显当时渭北地区的皮影戏,包括皮影雕刻水平相较于河南地区更为精美、考究。比如渭北的蒲城、大荔(朝邑)一带的皮影雕刻最为突出,那里也产生了很多在当时颇具影响力的皮影雕刻艺人,同时河北地区皮影戏的表演水准在陕西乃至全国都更具代表性。而渭河以南的“二华”地区,因为多为山地,土地相对贫瘠一些,人们的生活也比较清贫,当时我们那里并没有出现什么有影响的皮影雕刻艺人。比如我的师爷李三喜先生,就是清末时在同州县(现大荔县)的皮影作坊里学习的皮影雕刻技艺,直到民国期间,我师爷才从同州回到家乡华县并在当地带徒授艺,我师傅李占文先生就是那个时期开始随李三喜学习皮影雕刻的(李三喜是我师傅的舅舅)。那个时候渭河南岸一带还没有从事皮影雕刻的艺人。我师傅</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修童童:请问华县皮影雕刻的历史可溯源到什么年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28, 128, 128);">汪天稳:华县皮影雕刻有记载的历史,应该就是从我的师爷李三喜先生开起的。他早年在渭北地区大荔县的一家有名皮影作坊里学习的皮影雕刻技艺。我听师傅李占文回忆说,学徒时曾经跟随他师父在华阴县一个姓魏的师长(旧军队师长)家里刻过一套白蛇传。当时师爷(李三喜)所使用的雕刻技法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推皮走刀”(右手持刀不动、左手推动皮子旋转)的方式,这种独特的雕刻皮影方法是他从渭北那边学成后带到渭河以南这边来的,并把它传给了我的师父。现在被统称为陕西东府皮影雕刻。目前这种“推皮走刀”的雕刻方式也成为陕西皮影雕刻的代名词。长久以来我们遵循着师爷留下的皮影雕刻二十四道传统工序,从选皮开始,道道工序连环相扣,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相当的精细与耐心,不容丝毫的马虎。</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修童童:请您介绍一下您参与制作过的较为满意的代表性皮影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汪天稳:皮影版《清明上河图》,被称为皮影雕刻中的“吉尼斯”记录。这幅作品是2003年在非典疫情期间创作完成的。当时上海博物馆正在展出经典古画《清明上河图》,我前去参观,上海虹桥文化局局长邀请我们采用传统皮影的艺术形式制作一套皮影版的《清明上河图》,这对我们团队来说是一次挑战,但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于是在非典疫情期间,我带领着18位徒弟在十里铺的工作室里,精选了154块秦川牛皮,耗时一年时间,完成了这幅长23.58米,高1.2米的大型皮影雕刻画《清明上河图》。在制作时我对照古画《清明上河图》,先用传统工笔的方式勾勒出画面整体形象,然后将大量皮影独特的艺术语言融入到作品中去。当该作品在上海美术馆展出时受到了观众普遍的好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还有一幅作品是我与中央美术学院邬建安老师合作完成的现代大型皮影画《九重天》。这是一幅传统与当代相结合的实验性皮影作品,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进行了大胆尝试,作品中的形象设计复杂,需要非常精细的雕刻和丰富的想象力来完成。在作品的材料使用方面也进行创新,比如使用牛皮的不同层次来表现光影效果,增加了作品的立体感和艺术表现力。《九重天》曾在57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出,受到了参观者的喜爱。该作品现藏于美国前波画廊。</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1979年,我为北京人民大会堂陕西厅成功修复了由我的师父李占文大师于1959年创作的大型皮影屏风《文成公主进藏》,当时我在北京住了两个多月,按照师父的要求,精心设计和修复了这幅大型皮影作品。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也是中国传统皮影融入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且成功的例证。该项工作受到国务院及陕西省人民政府、省委办公厅的嘉奖。</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修童童:请您介绍一下您参与过的重要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及获奖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汪天稳: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下,相继在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博物馆举办了“汪天稳皮影艺术展览”;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美国旧金山,我的皮影作品参加了“秦中美影——民间皮影艺术国际巡展”活动;在意大利威尼斯举办的第57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展出了我与中央美术学院邬建安老师合作的现代皮影画《九重天》。</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1983年,《樊梨花刀劈杨藩》获中国轻工业部旅游产品设计一等奖;1984年,《帝王出巡图》获陕西省优秀产品设计一等奖,同年获西安市旅游产品“百花奖”; 2000年,《番将》获首届中国工艺美术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优秀创作奖; 2008年,《白蛇传》在中国第四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银奖;2009年,《桃园借水》在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作品评选活动中获得金奖;</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2006年,我被国家发改委授予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9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十佳民间艺人”荣誉称号;2012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华县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被评为“2017中国非遗年度人物”。2019年,受聘担任陕西师范大学全国(全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陕西皮影)传承基地客座教授。</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修童童:请谈一下您在华县皮影雕刻技艺上承下传活动中的担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汪天稳:我从小是看着皮影戏长大的,耳濡目染,很早就痴迷上了皮影雕刻,但苦于没有老师教我。1961年,经亲戚介绍,我背着铺盖卷背井离乡来到古城西安,投奔到皮影雕刻大师李占文先生的门下,学习皮影雕刻,那年我11岁。当时在西安傀儡戏剧团和我一同跟李老师学习皮影雕刻的还有两位同学,但他们俩是剧团的在职职工,每月有工资收入。我属于自费学习,每月要从家里已经很困难的口粮中,挤出粮食换成粮票交给剧团做学费。因此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比别人更加的努力和吃更多的苦,才对得起家里人对我的支持与付出。后来我们三个同学中,只有我把皮影雕刻作为一生的事业坚持始终,我的体会是既然选择了学习皮影雕刻技艺,那就要从心里喜爱这门手艺,一辈子不放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1963年至1965年,我先后在白水县文化馆、华县文化馆、渭南(今临渭区)文化馆,为当地的皮影班社雕刻一些现代戏的人物形象。那时期我就开始带徒弟了,记得开始跟我学习的几位学生年龄比我都大,但他们非常热爱雕刻皮影,管我叫师傅,我很激动,耐心地手把手教授他们如何雕刻皮影、如何染色。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我在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期间,单位领导决定分两批招收了16名学员跟随我学习皮影雕刻技艺。后来我的两个弟弟、儿子、女儿受我的影响,也先后学习雕刻皮影,据不完全统计跟随我学习过皮影雕刻的徒弟约100余人。严格意义上讲,我是华县皮影雕刻的第三代传人,我教的徒弟应该是第四代传承人。到了我的徒弟开始招收徒弟,就应该算是第五代的传承人了。现在我的徒孙辈们已经有了,属于第六代、第七代皮影雕刻的传承人了,他们中间有很多优秀的人才被评为各级工艺美术大师及非遗代表性的传承人。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这门手艺,使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完整的传承下去,并且能够在今天这个伟大的时代把它发扬光大。</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修童童:请您谈谈在当今都市化环境中传统皮影雕刻的传承存在哪些问题?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汪天稳: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国皮影”是我们前人在农耕文明时期,创造的一种集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及器乐制作、皮影雕刻等多种文化于一身艺术表演形式,经过漫长的发展和不断的完善,终于成就为人类经典的文化遗产,获得了广大民众普遍的接受与喜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就皮影雕刻来说,传统的艺人从师父那里继承了一套严格,甚至苛刻的手工制作技艺,它包括手工泡制牛皮、打造刀具、推皮、上稿、打凿、雕刻,以及敷彩、装缀等20多道工序,是一项非常繁杂枯燥的手工艺活,需要有一颗赤诚的匠心,要耐得住寂寞。以我本人为例,过去在单位上班时,每天坚持工作8个多小时,一个月满打满算也就能够完成6-8个皮影偶人的雕刻。皮影雕刻每一个环节要求的都非常精细,包括起刀落刀,推皮旋转,每一步都有自己的规矩。我们讲究三分刻七分染,染色时又讲究制作染料、熬制牛皮胶、按照一定的顺序施色,以及我们始终坚持的那种独特的顿染法。皮影染成后还要熨烫定型,然后才能上亮子(银幕)用于戏剧表演。一件皮影作品要经过艺人们几千刀的手工雕刻和反复的施色晕染才能完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然而,中国社会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农耕时期的文化形式备受冲击,并不断的被“遗产化”。其破坏性冲击力源自于现代工业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一方面它确实的解放了生产力,能够成批的复制文化产品,但同时它却从根本上抹杀了艺术创作的差异性。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被机器化大规模生产所模式化、快餐化。目前,陕西皮影销售市场,传统手工雕刻技艺在激光机械的全面碾压下,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上世纪80年代初,我的团队20多人整天加班加点的雕刻制作,一个月下来也就能够完成几十件像样的皮影作品,这种纯手工制做,生产效率低,人工成本高,但它却有着较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而机器雕刻的皮影做工粗糙,刀路死板,着色不均匀且生硬,只是因其生产速度快、产量高,一天就能出品数百个产品,所以市场的售价十分低廉。这种现状对陕西传统手工皮影雕刻技艺的存续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受到基本生存的影响,我的徒弟从早年的几百人,至今能够坚持下来的可能都不足30人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修童童:您认为传统皮影雕刻技艺在今后应该如何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汪天稳:保护民族民间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意义重大,近年来,国家先后颁布和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和众多的保护政策,在资金、人员、机构上对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予以保护和弘扬。华县皮影雕刻应该在适应周边环境改变的基础上,不断创作出能够被现代年轻人所喜爱的新的皮影作品,让我们古老的手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传统文化中师父教给你一门手艺,相当于交给你了一个饭碗。今天我们守着这门手艺就先要能够养活自己,“活”下去,才有可能把这份珍贵的手艺“传”给后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我以前也是一心只埋头于自己的皮影雕刻专业,从不关心文化市场以及艺术与现实的需求问题。但作为华县皮影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我感觉自己的责任重了,传承、保护、发展、弘扬华县皮影雕刻技艺是一项重大的系列性文化工程,它要求我们必须尝试着把传统的皮影艺术形式与现代人们的审美情趣结合起来,与时尚、科技等行业实现跨界式发展,在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大背景中拓展陕西皮影艺术的生存空间。近些年来我通过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种文化艺术展览交流活动,把华县皮影雕刻带上更为广阔的舞台,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皮影,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喜爱皮影,愿意成为皮影艺术的消费者。最终使陕西传统皮影手工雕刻技艺得以有效的传承,并且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在学校、社区开展了一系列传统皮影雕刻的研习、宣传活动,提高年轻一代对传统皮影戏的了解。我们也利用线上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广泛宣传、推介、销售华县皮影,推动华县皮影戏在新的时代里更上一个台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i>艺术简历:</i></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28, 128, 128);">汪天稳,男,汉族,1950.年5月2日出生,陕西省渭南市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华县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陕西省皮影协会主席、中国西安皮影博物馆副馆长、中国皮影艺术雕刻鉴定专家。</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编辑/牛泾民</span></p>

皮影

雕刻

皮影戏

华县

汪天

传承

工艺美术

艺术

修童童

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