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仙居--皤滩老街(3-3)

54陈

<p class="ql-block">三日游的最后一天上午,游览桐江书院与皤(音po破)滩老街。</p> <p class="ql-block">桐江书院系宋乾道(1165-1172)方斫所建,以其祖先方英先生是桐庐人因名桐江</p> <p class="ql-block">据当地老人介绍,当时的桐江书院前有鼎山叠翠,后有溪水萦回,东有鉴湖烟柳,西可登临道渊山,确是环境清幽的钟灵毓秀之地。</p><p class="ql-block">所以,桐江书院创办后,名闻遐迩, 朱熹、王十朋等历史名人新笔题写的“鼎山堂”、“桐江书院”匾额沿存。</p> <p class="ql-block">王十朋(1112-1171)南宋乐清人,1157年进士第一。</p><p class="ql-block">想起苏州评弹名家蒋月泉,有一名篇弹词《王十朋》,其中说道:王十朋中了状元,回家想休妻,被老母一通训斥…。不知真假,我在书院里没有找到这个传说。😊🙏</p> 朱熹的《送子入板桥桐江书院勉学诗》:<br>当年韩愈送阿符,城南灯火秋凉初。<br>我今送郎桐江上,柳条拂水春生鱼。<br>汝若问儒风,云窗雪案深功夫。<br>汝若问农事,晓烟春雨劳耕锄。<br>阿爹望汝耀门闾,勉旃勉旃勤读书。 清乾隆年间张龙圻的《鉴湖映月}:<br>满目玻璃夜静时,天心水面两相宜。<br>菱花看向波中落,桂影才从镜里移。<br>鹊结柳梢惊寒蝉,鱼潜萍毯畏垂丝。<br>当年奇迹任人在,景仰先生百世师。<br>诗中所描写的正是张龙圻寻访桐江书院遗址时的情景。 <p class="ql-block">参观了桐江书院,再来游览不远处的皤滩古镇。</p> 早在公元998年前,这里就因水路便利成为永安溪沿岸一个繁华的集镇。 <p class="ql-block">老街二边,唐、宋、明、清、民国时遗留下来的民宅古居,气势宏伟、布局精美 的“三透九门堂”,朱熹送子就学过的桐江书院和曾获得中国艺术展览会金奖、第四届国际博览会金奖的针刺无骨花灯…。</p><p class="ql-block">那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能让你体会到千年文化的内涵。</p> 经过了千年的风云,千年的沉淀和积累,皤滩仍保存三华里长,鹅卵石铺砌的"龙"型古街。<div><br></div> 寥寥数几的游客,纯粹来看看而已。 yi情过去一年多了,这里依然这么冷清...... 见此冷清,便问路边一老妇:老屋怎么没人住?答曰:不让住了。 店铺不少,走了一圈,鲜见有开门营业的,木有人气,看来这新老置换不行哦! 大门紧闭的游客中心,还挂着门票告示:35元/人 <p class="ql-block">因为繁荣,于是什么都齐全哦!</p> 春花院里春花楼,想当年乃是豪华包间。 <p class="ql-block">老街与新街的街口,有了点人气。</p> <p class="ql-block">村口</p> 水埠头,是我们旅游结束,离开皤滩街的地点。 <p class="ql-block">编后:上午二个景点,很快就转完了,除了桐江书院根据传说来修建,那皤滩老街,还真是有历史沧桑感,许多建筑原汁原味,行走其间,仍可感觉到当时的繁华。</p><p class="ql-block">前段时间,去过安徽桐城的孔城老街,2公里长的青石板街,尽显旧时繁荣,只因新老置换,以致街上空无一人,旅游经济从何说起?</p><p class="ql-block">一点感慨!</p><p class="ql-block">至此,仙居三日游的美篇结束。</p><p class="ql-block">谢谢您的浏览!</p><p class="ql-block">陈士杰 编制于2024年8月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