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壤瞻唐本,山祠阅晋馀

郭家盛

<p class="ql-block">暑期,我陪同家人到山西太原,重游了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和晋国宗祠(晋祠),感受到晋祠之独特,古韵犹存,令人敬仰。</p> <p class="ql-block">踏入这方圣地,仿佛是踏入了历史的回廊。每一步都似乎能听到往昔的回响,每一处景致都像是一首无言的诗。那古老的建筑,像是岁月的书签,标记着过去的辉煌与沧桑。</p> <p class="ql-block">而晋祠的“三宝、三匾、三绝”,恰是这诗画中的点睛之笔,如同深藏在岁月褶皱里的明珠,正等待有缘人去发现、去品鉴。</p> <p class="ql-block"><b>晋祠三宝</b></p> <p class="ql-block"><b>一宝:圣母殿</b></p><p class="ql-block">圣母殿:晋祠的主殿,坐落在飞梁以西,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左、右是善利泉和难老泉,它独居中轴线末端,冠于全祠。圣母殿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九年 (984 年),崇宁元年(1102 年)重修,供奉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的母亲邑姜,殿内彩塑和建筑风格均体现了宋代建筑艺术的高成就。‌是现存晋祠内最古老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从外观来看,大殿庄严古朴,气势宏伟,蔚为壮观。其建筑形制、规格和构筑方法,是我国宋代建筑中的典范,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大殿为重檐歇山顶,通高19米,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布置近似方形。殿堂四周围廊,前廊深达两间,廊下异常宽阔,这种“付阶周匝”的做法,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最早的实例。</p> <p class="ql-block">在结构方面,殿堂梁架采用“乳栿对六椽栿用三柱”形式,是中国现存古代建筑中惟一符合《营造法式》殿堂式构架形式的孤例。从建筑艺术角度,殿周柱子均向内倾,形成侧角,平柱至角柱逐渐升高,造成升起,致使屋檐曲线弧度显著,打破建筑轮廓僵直的格调,增强了建筑造型的艺术美和稳固力。殿顶覆盖黄绿色琉璃剪边,脊上饰各种动物走兽。</p> <p class="ql-block">殿内的艺术装饰也极为精美,廊下高悬的楹联匾额,古香四溢。远看飞阁流丹,气势十分雄伟。此外,大殿前廊柱上雕饰有八条蜿蜒欲动的木龙,豪放健美,雕于宋元祐二年(1087 年)。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栩栩如生,距今近千年,鳞甲须髯,仍跃跃欲飞,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的优良及工艺的精巧。殿内无柱,不但增加了高大神龛中圣母的威严,而且为设置塑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p> <p class="ql-block"><b>二宝:鱼沼飞梁(宋代)</b></p><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是一座十字形的石桥,建于北魏年间,处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所谓鱼沼,是晋水三泉之一。古人以方形为沼,圆形为池,因其是方形,水中又多鱼,故名鱼沼。沼上架有十字形桥,古人本有“架桥为虚,若飞也”,“飞梁石蹬,陵跨水道”的说法,故曰“飞梁”。</p> <p class="ql-block">其独特之处在于,东西桥面宽阔,是通往圣母殿的要道,而南北桥面下斜如鸟之两翼翩翩欲飞。沼中还立有34根小八角石柱,桥边缀勾栏。这种形制奇特、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梁,极为罕见。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评价到:“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它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具有极高的价值,被誉为最早的立交桥雏形。‌</p> <p class="ql-block"><b>三宝:献殿(金代)</b></p><p class="ql-block">献殿,位于鱼沼飞梁东面,用于陈设祭祀贡品,是金朝时期建筑。建于金大定八年 (1168年)。展现了古代祭祀文化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从建筑构造来看,它面宽三间,深两间,梁架很有特色,只在四椽栿上放一层平梁,既简单省料,又轻巧坚固。殿的四周除中间前后辟门外,均筑坚厚的槛墙,形如一座凉亭,灵巧而豪放。1995年按原式样翻修,保持了金代建筑特点,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殿西月台上有一对铁狮,神态勇猛,造型生动。铸于北宋政和八年 (1118年),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铁铸狮子。</p> <p class="ql-block"><b>晋祠三匾</b></p> <p class="ql-block"><b>一匾:水镜台</b></p><p class="ql-block">“水镜台”悬挂在水镜台正额上的牌匾。水镜台位于晋祠入大门后,是一座坐东朝西的古戏台。</p> <p class="ql-block">“水镜”之名取自《汉书》名句“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寓意为人世间的善恶忠奸尽人皆知。此匾由清乾隆翰林、名书法家、太原县晋祠旁边的南堡村人杨二酉所题,书体清秀,笔力遒劲,被誉为“秀丽之笔”,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从建筑风格来看,水镜台集楼、台、殿、阁四种建筑风格于一体,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是重檐歇山顶,台周围有疏朗的走廊。从其用途来说,这里是古代迎神赛社演戏的舞台,每逢节日或庙会等重大活动,这里就热闹非凡,上演各种精彩的戏曲表演。</p> <p class="ql-block"><b>二匾:对越</b></p><p class="ql-block">“对越”匾位于晋祠的中轴线对越坊上。</p> <p class="ql-block">“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周颂·清庙》中:“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 ,“对”为报答,“越”为宣扬,意为报答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对越”匾相传由太原县举人、书法家高应元所书,“对越”二字为榜书金字,笔力遒劲,气势磅礴,宛如山岳嵯峨,棱角俏丽,被誉为“雄奇之笔”,同样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对越坊造型优美,整体为四柱三门式,顶为单檐歇山式。这座坊与周围的建筑和景观相互映衬,彰显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也成为游客进入晋祠后一处重要的景观标志。</p> <p class="ql-block"><b>三匾:难老</b></p><p class="ql-block">“难老”匾位于晋祠圣母殿一侧难老泉亭上。其长1.45米、宽0.7米。</p> <p class="ql-block">此匾由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傅山题写,是晋祠第一名匾,被誉为三大名匾中的“神奇之笔”。“难老”二字出自《诗经》中“永锡难老”(“锡”同“赐”),寓意生生不息,青春永驻,其用笔苍劲洗炼,颇具神韵。傅山,山西太原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医学家、书画家,在诗文书画等方面,傅山皆造诣颇深,有“清初第一书家”之誉。傅山先生晚年曾在晋祠云陶洞隐居一段时间,常与顾炎武、朱彝尊、阎若璩等友人密切交往,吟词作画,煮茶品茗,无不留下翠痕、笔迹。</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亭本身也是一处极具特色的建筑,亭顶的构造精美,与周围的山水树木相融合,而“难老”匾则赋予了这里一种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对美好长久的一种寄托。</p> <p class="ql-block"><b>晋祠三绝</b></p> <p class="ql-block"><b>一绝:周柏</b></p><p class="ql-block">周柏位于晋祠圣母殿的北边。这棵柏树是种植于西周,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晋祠内最古老的树木之一,象征着长生不老。‌故而被列入晋祠三绝之中。</p> <p class="ql-block">周柏历经数千年风雨沧桑,依然苍劲挺拔。它的树干粗壮,纹理扭曲盘旋,仿佛在诉说着漫长岁月中的故事。其形态奇特,有的枝干似龙盘曲,有的似凤飞舞。周柏见证了晋祠的历史变迁和时代更迭,与周边的古建筑、园林景观相互映衬,成为晋祠中一道独特而又厚重的风景。它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人们对古老岁月的敬仰和对悠久历史的缅怀。</p> <p class="ql-block"><b>二绝:宋代彩塑侍女像</b></p><p class="ql-block">圣母殿内保存有宋代精美的彩塑。圣母殿宽七间,深六间。殿顶用黄绿色的琉璃瓦剪边。</p> <p class="ql-block">这些彩塑侍女像栩栩如生,从人物的神态、表情、动作到服饰细节等都刻画得极为细腻。每一尊彩塑仿佛都有着自己的性格和故事,有的侍女面容恬静,有的略带羞涩,有的则显得干练利落。其色彩也保存相对较好,在光线的映照下,更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和艺术的感染力。这些彩塑不仅反映了宋代高超的雕塑技艺,也为研究宋代宫廷生活、服饰文化、礼仪制度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b>三绝:难老泉</b></p><p class="ql-block">晋水有三个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鱼沼泉,一是难老泉。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是晋水的源头,长年不息,水温恒定17℃ ,冬不结冰夏不干涸,每秒流量是1.8立方米,是晋祠的标志性景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泉水清澈见底,泉眼处不断有泉水汩汩涌出。周围环绕着葱郁的树木和古雅的建筑。在古代,难老泉不仅是晋祠的重要景观,也是当地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关于难老泉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和故事,为其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其名字“难老”</p> <p class="ql-block">晋祠的“三宝、三匾、三绝”,是历史与文化的璀璨结晶,是艺术与智慧的完美融合。它们见证了岁月的流转,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情感。每一次与它们的相遇,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文化的熏陶。让我们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热爱,将这份珍贵的遗产传承下去,让晋祠的光芒永远照耀在中华大地之上。</p> <p class="ql-block">编者:部分图片、文字资料择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