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劈山穿河排万难,手牵油龙下大海”——上个世纪70年代,东黄输油管线的建设创造了这样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1973年,原有的东辛输油管线和张东铁路运输能力已不能适应胜利油田原油产量迅猛增长的形势。为了确保胜利油田的原油既能出口,又能运往全国各地,国务院将东黄长输管线作为重点抢建工程,列入了当年国家计划的重点工程。</p><p class="ql-block"> 东黄输油管道管径529毫米,全长251千米,设计年输油能力为1000万吨,途经垦利、广饶、寿光、潍县、安丘、昌邑、高密、郊县、青岛等9县市,穿越河流、公路、铁路134处。该工程1973年8月21日动工,前后历时一年。其中225.4公里线路工程和204.68万立方米的土石方开挖等项工程,均由胜利油田油建第一指挥部承担施工。</p><p class="ql-block"> 今年84岁的张万昌,对当年油建铁军克服千辛万苦、圆满完成任务的往事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采访张万昌】(时任油建第一指挥部副指挥、东黄输油管线潍坊以东工作组组长):“1973年7月1日,河口100万吨产能油田建成,部里要建东营到黄岛的管线。这么大的工程时间特别紧。我们把管线分段干。我担任潍坊以东工作组组长,协调三分公司三大队、六大队工作。当时的总指挥部组成领导班子,包括地方县市都派了领导协调,我们公司派了两个工作组,负责潍坊以东、寿光以北的工作。领导靠前干,组织很给力。有啥问题能及时解决。”</p><p class="ql-block"> 油建第一指挥部职工发扬大庆会战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创业精神,自觉做到“四海为家、石油为业、艰苦为荣、野战为乐”。大家天天吃在工地、住在工地、拼在工地,施工纪录不断刷新。</p><p class="ql-block"> 【采访张万昌】“我们有过硬的职工队伍,作风过硬,吃苦耐劳。家里有事拿起背包就出发,哪里有需要哪里去,一声令下就出发。除了下雨,别的时候都不休息。我的儿子生下来第四天,我就走了。春节放假,工人们初三回来一个不少。让怎么干怎么干,铁军就是作风过硬听从指挥。焊工特别辛苦,冬天冻夏天热。夏天上面晒着,下面烤着。防腐工人,玻璃布要缠上三层,浇沥青四遍。职工都没有怨言。那时候车少,都是走着去,住的是帐篷。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每天从早到晚,干到晚上八九点。”</p><p class="ql-block"> 为了加快进度、保证质量,工人们除了苦干实干,更要巧干。施工中需要吊管机、防腐作业机等机械设备,向国家申请订货,时间来不及。职工就自己动手,改造旧设备,制造新设备。经过三个多月的日夜奋战,他们加工了两万五千多个零件,改制成功了吊管机、防腐作业机、沥青罐车。</p><p class="ql-block"> 【采访张万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公司组织了攻关队,我们自制了防腐机。以前浇沥青四遍和缠布三遍,有了防腐机提高了速度保证了质量,在全石油部进行推广。我们还自制了吊管机,改造了沥青罐。工程对质量要求高,我们培养了探伤工人。每一道口子都要看看合不合格,焊接质量很重要。”</p><p class="ql-block"> 东黄输油管线工程,包括东黄首站、末站油库、临时码头和我国第一条大口径海底管线,以及中间5座加压加热站和附属的两座列车电站。参加施工的除了胜利油建第一指挥部的干部工人,还离不开胜利油田水电厂、运输处、采油指挥部,以及山东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燃化部南京工程处、青岛铁路局、青岛航务二处等单位,沿途政府工作人员、解放军官兵、昌潍地区民工也给予了大力支持。</p><p class="ql-block"> 【采访张万昌】“离不开地方的支援,各县都派人来协调工农关系。工农关系也特别好。长输管线过程中经过果园裁员,工人没有摘果子的,也没有摘瓜的。管线投产后质量很好。 ”</p><p class="ql-block"> 1974年9月6日,东营至黄岛输油管道建成投产。我手中的这张报纸,用整版报道了东黄长输管线胜利建成投产的好消息。第一张图就是1974年9月10日大庆29号油轮满载原油离港,胜利油首次从海上外运,出口菲律宾。</p><p class="ql-block">东黄输油管线的建成投产大大增强了油田原油外输的能力,对确保油田大规模增长,加快石油工业发展步伐,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满载原油,胜利起航!这条管线承载着胜利人的梦想,输送着滚滚油流,奔赴星辰大海和璀璨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