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马山这个人杰地灵的美丽的小山村,整个村子坐北朝南,与卧牛山遥遥相对。</p> <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5日(农历七月初二),清晨迎着初升向太阳,踏着晶莹的露珠,呼吸着城市难得的新鲜空气,我和兄嫂以及侄儿、甥儿一行五人相约爬上了座落在村子南面的卧牛山。这次爬山距上一次已相隔八年之久,上一次是母亲离开我们的那年夏天,也是七月初一抑或初二。</p> <p class="ql-block"> 卧牛山因山体象一头躺着的牛而得名。传说隋炀帝的南阳公主因不满父亲的荒淫无道,欲出家为尼,一路奔波寻找一片净土,途经马山村时觉得这里山青水秀,风光无限,想在这里修行,因内急在山下解手,一泡尿后她舒服了,但是山体下塌,因此她觉得这里不适合修行,于是起身到了苍岩山,最终修成正果。</p> <p class="ql-block"> 卧牛山,一年四季,美景如画。春天,山桃花深浅不一点缀山间,它是一头花牛;夏天,绿树葱茏,成千上万的植被覆盖,它是一头绿色的牛;秋天,树叶变成红黄交错的各种颜色,象是给牛盖了一床花毯子,这是一头五彩牛;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裏,它是一头银牛。</p> <p class="ql-block"> 站在山角下,回望那一处魂牵梦绕的地方,是我的母校,三十五年前我从这里考入阳泉师范,成为了国家正式编制人员。我们兄妹四人以及两个侄儿的初中生涯都是在这里渡过的,父亲的最后一班岗也是在这里结束的,而今已是人去楼空,昔日的书声朗朗欢声笑语都成为了美好的回忆,睹物思人,非常怀念天真烂漫的中学生活。</p> <p class="ql-block"> 站在半山腰处,依稀可见那片绿树掩映下的张家老宅,我们兄弟姐妹四人都出生在属于我父亲的那一眼如今破旧的窑洞,我在这里生长了17年,这里有我美好的童年,以至于以后的四十年间这个地方经常会出现在我的梦里。</p> <p class="ql-block"> 再看面前这一排排整齐的窑洞,其中一院便是父母居住了三十多年的新宅。记得刚修新家时,村里批准三眼窑洞的地方,而父亲只修了两眼窑洞,因为当时父亲的工资很低很低,囊中羞涩,大概每月才几十元吧,这一点钱要维持一家六口人的生活实属不易,据父母讲修这两眼窑洞花费七百余元。为了节约开资,我们全家人都付出了辛苦,利用节假日,硬是把满满两眼窑洞里土用肩膀挑到屋顶上去。当时父亲先把土刨下来,然后母亲把土铲到筐里,给我的筐里少装点,父亲和哥的筐里要装满,然后挑到屋顶,一有时间父亲就到这里担土,终于把屋里的土和院里土全部清理完了。请师傅抹了大灰泥,简单收拾一下,总算是能住人了。在我17岁的那年冬天,我们移居新家,但是我非常留恋旧家,晚上我一个人回到旧家去睡,当时哥已到平定师范上学。第二年春天天气逐渐转暖,父亲就在院里搭建了一个临时小厨房,这个不起眼的厨房也坚持了七八年吧。在我上师范的第三年,父亲的工资有所提高,又攒了一些钱,修建了小院里的第三眼窑洞,费用九百余元,还打了一眼旱井,用钢砖砌了院台。再后来随着教师工资的不断提高,父亲手里一有钱就建设家园,先修了东面两间大房一间小房一个暗窑,后来又修了西面两间大房一间小房以及大门,并把院子用蓝砖砌了,最后在晚年又在南面建了一个洗澡间,这个院子总算应有尽有完美了,父亲也老了。</p> <p class="ql-block"> 我家住在村子的东头,每次爬山都从东边上去,这次也不例外。卧牛山其实并不高,只是没有路,东边植被比较少,大多是石坡和小石块,还有杂草丛生,所以走起来还是有难度的。这是我自腰椎手术两年后的第一次爬山,因此格外小心,哥嫂在最前面引路,懂事的甥儿和侄儿护我前后,有台阶就在前面拉我一把,站不稳了就在后面推住我,我们一边走一边欣赏周围风景还一边述说着过去的故事,嫂子和两个孩子是我和哥的忠实听众。</p> <p class="ql-block"> 这种植物不知道叫什么,长有红色的果实,在山上随处可见,我们叫它老公鸡蛋蛋,果实颗粒不大,红彤彤的很喜人,小时候上山时,经常摘下来玩,果肉发黄,尝一尝,味涩。</p> <p class="ql-block"> 卧牛山的亮点之一就是山顶的松树,很神奇哦!为何神奇呢,闰月年从山下能看到十三棵,平年从山下只能看到十二棵。原因在这里,看到了吧,这棵松树其实是两叉的,远看两棵,近看一棵,嘿嘿,是连体的。关于闰年十三棵平年十二棵的说法是从老辈辈人传下来的,应该是有科学依据的,可能与日月星辰四季轮回有关系。</p> <p class="ql-block"> 曾记得山顶只有一棵橡树,这次上来却意外发现在它的身后又长有一棵小的,看样子也不是两年时间长成的,只是没留意而已。橡树,在我们这里非常罕见,没见过它的果实,小时候上来时总是在树下捡到一些指甲盖大小的小碗儿样的壳子,我们叫它橡碗壳壳儿。</p> <p class="ql-block"> 这个图片是我在网上找到的,是带有小帽子的果实,这个小帽子就是我说的橡碗壳壳。</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只蝉的幼虫,它正藏在松针里小憩,我以为是一只偌大的苍蝇,哥说你看它的眼睛就能看出,我小心翼翼地扒开松针,但还是惊动了它,“嗖”地一声振动着它的翅膀发出“吱吱吱”的声响飞走了。</p> <p class="ql-block"> 山后的那道圪梁梁前面叫小牧掌,据父亲讲,抗日战争时期,为躲避日本人的侵害,爷爷带领全家七八口人在那里住过半年时间,直至现在还留有不完整的破窑洞,但我从来没去过。</p> <p class="ql-block"> 不知道这些松树有多久的历史了,但在它们的下面却曾经留下我欢乐的足迹。从小学到初中,每年夏天天气变得炎热的时候,老师就会利用上午的后两节课带领我们带上教课书到山上去背课文,我们就会背靠树杆席地而座,在树荫下放大声音读书,书声朗朗回荡在整个山间,别有一番情趣。读完书后,还要玩一会儿游戏,提迷藏、抓坏人是我们经常玩的,这时老师就会提醒我们注意安全,会规定一个范围不能跑的太远。有时玩得正高兴时听到老师的哨声响起还觉得意犹末尽,极不情愿地回到集合地点,整点人数后唱着歌下山回家。山上的空气清新,而且凉爽,是夏天的好去处,学生时期的我们非常期盼着语文课和体育课时老师能让上山。</p> <p class="ql-block"> 我们每次爬山都是从山脚下绕小南坡从东边上山,而后原路返回。在我的提议下,我们决定做一次冒险行动,从西边下山。山顶还是比较平缓的,虽然会有树枝划伤胳膊,脚下时不时踩进坑里,但这些都不是事。快到西边山头时,发现一片茂密的松树林,树不大,是最近几年才种的,树下是厚厚的松针,踩在上面软软的,不时有小蘑菇、木耳、松核桃、小野花等出现在脚下。我是个爱养花的人,看见这么好的松针土,眼里放光,总想用树枝去扒拉,后悔没带袋子,嫂子看出我的心思,正好她拿着一个塑料袋装着哥的衣服,就让哥穿上衣服,我三下五除二就装满了一袋松针土,然后交给小侄儿这项坚巨的任务,负责把土带回家,小侄儿二话不说欣然答应。</p> <p class="ql-block"> 我们像是一支探险小分队一样,步履艰难,穿梭在这片荗密的灌木林中,哥在前面开路,不时提醒我们注意脚下和树枝,尽量避免被石块绊倒和划伤胳膊,走在前面的人先用手扒开树枝,猫着腰钻过去,手不敢松开树枝怕反弹回去伤到后面的人,后面的人也重复着这样的动作,有时无法前进还得返回来,可能我们走的路线不对,不知不觉走到一处悬崖,实在是无路可走了,看看西边,想要下山,就得绕到另一个山头,太远了,我们权衡了一下,决定返回到东边山头下山,还好,返回时没怎么费劲,就这样一次愉快的爬山活动完成了。</p> <p class="ql-block"> 下山时,又见到了这个阔别三十多年的东西, 这个像是石臼的水坑是通往卧牛山的小南坡的大石块上的,它是经过岁月的洗礼天然形成的,大概有七八寸深,春天到秋天几乎不会干涸。小时候打猪草挽兔草归来时,总会在这里停留一会儿,在这里面洗洗手,逮里面的蝌蚪和红线似的虫虫,捅里面的水苔。儿时的记忆犹深,童年再也回不去了。</p> <p class="ql-block"> 这次爬卧牛山,穿越丛林,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秘魅力,真正体验到了探险的艰辛,而最动人的是那意外邂逅的风景。</p>